怎么就选这本书了? 家里老公和儿子是历史爱好者,而本人的历史知识自打高二就已归零。每次爷俩谈古论今都把我这个无知中年妇女排斥在外还不忘嘲讽几句。为了扳回一局,我咬牙跺脚在京东买了这本书,巴巴从国内背回来。但是,我对耶路撒冷这地方实在不熟。与其读书,不如追剧看综艺,于是此书搁置一年未动。在2018年第一天,终于下定决心翻开第一页,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好歹读完这本砖头一样的书。 作者 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应该算典型的知识分子。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他的个人经历和耶路撒冷就有渊源。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是他曾祖。 他曾在某大学做过一次一个多小时演讲,阐述了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特地在油管上看了一下。他说,除了家庭原因,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一直对耶路撒冷的历史感到着迷,所以决定花一生的时间去探究。 为写成这本书,他查阅了巨量的资料,然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写成此书,让普罗大众了解这座城,这几千年的历史。 他也是纪录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诞生》的主持人。为了帮助阅读,我也从头到脚追完了这部三集的纪录片。 在阅读过程中,我可以感觉出,作者在表述过程中,尽量不带偏见。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作为一个犹太人,在描述耶路撒冷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时,能做到这样相对客观,我佩服。 他应该配得上“知识分子”这四个字。 我是怎么读这本书的 知识分子们请不要笑话我。这本书的信息量之大,已经不在我可以承受的范围。对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大卫王希律王,十字军八次东征,犹太复国主义,巴以冲突,六日战争等等,也都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所以,泛读到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于是回头再从第一页开始读,划重点,按时间顺序做读书笔记,有些重大事件再去查维基,磕磕绊绊勉强理顺思路。唉,早知道读个书一定要这么伤筋动骨,我还不如追剧。但既然开始读,咬牙也要读完不是 阅读体验 虽然这本书的文风已经算是易读,但书中描述的主体 – 耶路撒冷,实在是太悲情的一座城。这座城,长得不是地方,地处欧亚非三大板块中间,每次大国争斗,都顺便在耶路撒冷踩上一脚。三千年历史中,耶路撒冷被屠城几十次,摧毁几十次,重建几十次。都不知道地下埋了多少尸首浸染了多少鲜血。 而三千年里陆续登场的帝王将相,也大半是精神分裂的暴君。不知道是不是近亲结婚的原因,还是生活压力太大。砍头剥皮强奸活人祭祀大屠杀,各种宫廷争斗,足足一部电视剧的情节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也就三四行文字,但每隔几页就来这么一次。 至于宗教纷争,也是奇了怪了,犹太人说这地方是他们的,耶稣据说也是在那受难复活,默罕默德也在那里登霄的。世界这么大,为啥三大宗教就在那里扎堆掐架。 这样的掐架,掐到今天也还没完,以后也完不了。世代的血海深仇解不开理还乱。世界和平,就是个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