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苏菲的世界

2018-1-26 23:29| 发布者: 肩上的蜻蜓 | 查看: 8397| 原文链接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我觉得它适合任何对哲学这两个字有一点“好奇”、或者有一点“反感”的人。在介绍这本书的价值和瑕疵之前,先来三道entrée。

1. 请问以下四本书,哪一本 odd out?
A. 挪威的森林    B. 一个女人的史诗    C. 爱丽丝梦游仙境     D. 苏菲的世界

2. 请问《苏菲的世界》和以下哪本书分类最接近?
A. 解忧杂货店    B. 悲惨世界     C.  查令十字街84号    D.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3. 如果你是电子书网站的管理员,需要将《苏菲的世界》贴上一个标签适合人们搜索,你会选哪几个标签?
A. 小说      B. 哲学     C. 散杂文    D. 外国文学

形式和内容

“好的作家应该有小说传世。好的小说应该反映时代,而小说最打动人的是人物。” 《苏菲的世界》有故事情节和对环境的交代,有人物对话和感情的描写,形式上很象小说。但它旨在普及哲学常识,我觉得应该归类为non fiction。一般来说,对于fiction,我们不必对其中的知识较真,比医疗剧不能作为看病指南。而对于non fiction,我们也不必期望它塑造人物、表现时代环境的水准。

我个人觉得《苏菲的世界》在写作形式上取巧,既没达到好小说的标准,对哲学常识的解析也欠火候,是该书的瑕疵。爱小说的难免觉得故事和人物没味,而爱人文的又会觉得形式臃肿,内容单薄。至于为什么畅销全球?也许反映了现代人喜欢速读喜欢热闹的通病。其实一些“简史”类的读物都算是速读,但至少内容上更丰富,文字也更严谨。随后将摘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作为内容补充。(当当网上买的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不知道多久可以到货,估计要排到三月的读书活动了。)

书信体小说

虽然见字如面,但最美不过想象,又因为”从前慢”,等待降低了幸福临界值,所以书信是迷人的。书信体小说在两百多年前曾风靡一时。《傲慢和偏见》也曾以书信体写成,但后来奥斯汀似乎预见到书信体的衰亡,而将这一体裁改写。书信出现在小说或剧本里,既有可能浑然天成,也有可能牵强附会。《北京遇到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的书信运用得就比较生硬,古诗词的植入更是有几分尴尬。一本书,无论形式多美,若没有真挚的内容,也是苍白的。

我曾经在图书馆借过一本名为《生死恋》的小说,当时有点不屑它的标题,觉得生啊死啊用力过猛。顺便啰嗦几句,关于书名,我喜欢简单的名词,比如勃朗特三姐妹的书名就很朴素,而我们的倾城之恋为什么不叫倾城、山楂树之恋为什么不叫山楂树?还有王朔和海岩的书,每一本的名字都不淡定。当然,书名相对内容来说也不是至关重要,它有时候只是营销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体现了编辑和发行者揣摩读者心意后的“创造”, 并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

还是继续说《生死恋》这本书,我当时并不知道作者就是民国才女林淑华,只是翻开来觉得文字有种舞台剧般的年代感,回家后一看就没停下来,算是十年一遇的兴致了。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就在它的真挚,其中的部分书信更是完全来自于真实生活。相比下来,《苏菲的世界》中这种虚拟的书信,要么全跳过去,看看故事框架,要么只看书信和对话,把故事外壳放一边,所以浑然天成是谈不上了。

时空

老老实实按时间顺序写,简单可爱。《苏菲的世界》不仅有清晰的时间脉络,而且巧妙地将漫长的历史时间比喻为人的生命时间,还将一个世纪比作一小时,耶稣出生于午夜,夜里三四点钟时罗马强盛,基督教成为国教,四五点间西罗马毁,东罗马迁都君士坦丁堡直至第二天下午三点前被土耳其灭。中世纪历时漫长的十小时(1000年)直到文艺复兴,15:00PM 也比做是欧洲的十五岁少年求学期结束,进入成熟。

时间上中规中矩,空间上就有点技术流了。苏菲和席德的世界是穿越的,所谓“书中书,镜中镜”。东野圭吾的名侦探手册也用了这种技巧,喜欢的读者或许会觉得“惊艳”,但我个人觉得非商业读物,形式应该质朴。公平地说,作为写给少年看的书,内容还是非常恰当,也为我们这些突然转性的理科生,提供了丰富的google关键字,同时画了一张线条优美的时空地图。

据说萧宝森翻译的中文版部分内容被删除,比如有关马克思的章节,我觉得那部分读来最“亲切”,当时还感觉意犹未尽,no wonder~

人间四月天


《苏菲的世界》最感人之处就是它的写作动机---一个爸爸写给女儿的十五岁生日礼物。我们现在也有不少名人爸爸,包括貌似玩世不恭的男性,不惜暴露自己内心的柔软,争相发表他们写给前世情人的文字。妈妈似乎更多地写给儿子?多年前我们有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近年来英国有J·K·罗琳的哈利波特。此外,相比一封信,一首诗,写一本真正的书,对作者的知识积累和想象力的要求高得多,应该说大多数人是有心无力。写书,是高度诚意的言传身教。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为孩子写点东西,比如一系列的书信,散文,小故事,生活记录,对文化的理解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