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十一月的赞歌

2017-11-13 17:02| 发布者: 革命接班人 | 查看: 4617| 原文链接

十一月的赞歌



接班人曾写过《美丽的小脚》,貌似给“金莲小脚”这项丑陋的传统文化唱了赞歌,一不小心惹到了某位大脚女神,魔法之下,接班人的赞歌尸骨无存,接班人图样图森破,痛改前非,要唱一首美丽大脚的赞歌。

马秀英,一个大脚女人,是她造就了朱元璋,造就了大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贤后。

她老公朱元璋称帝后,吏治极严,动不动就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稍不如意就大肆杀罚,一时兴起就收不住。

大学士宋濂因事获罪,帝上要处极刑,马皇后闻濂贤德,不忍其无辜受牵连,劝阻帝上道:普通百姓家都知道为子孙而宽待老师,以求礼教有始有终,你是天子,岂能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肚量?何况宋濂年纪一大把了,退休在家,肯定是不知情的。”帝上原本任性不听,正好赶上用膳,马皇后席间不饮食酒肉,帝上问其故,马皇后正色道:“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帝上内心凄然,恻隐之心犹动,于是放下筷子站起来,一同不食。第二天帝上赦免了宋濂的死罪,仅为流放。

好女人不光教子,也可教夫;大脚皇后不但治后宫,也在治天下。

马皇后辞世,宫人有赞: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官方朱笔《明史》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清末李鸿章他娘的也是一双大脚,穷苦人家出身,而且特别能生,一联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吃饭的人口多,让本来就生计穷困的李鸿章他爹苦不堪言,在枯油灯下写诗发酸:难得多累怨丁添,烦碎高堂问米盐。鸿章他娘听了以后把眼一瞪:“我教孩子发奋读书,长大后都能成为栋梁之材,哪还怕什么贫穷?”

说到做到,这位有着一双美丽大脚的母亲肩负家庭重担,含辛茹苦的教育孩子们成长,李家兄弟终成大器,成为国家肱骨之臣。

“她的大智慧还在于,每当丈夫和儿辈遇有升迁,别人总是喜笑颜开时,她却不然,她总是不露喜色,反而沉静地时时以盈满为戒,显示了“福人”的真功夫。”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之时,将老母接来天津同住,各级官吏纷纷设家宴迎请,以示巴结。每当出门坐上八抬大轿,老太太总要将一双大脚伸出帘外,招摇过市,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非议众多。李觉得有失体统,伤了面子,于是苦苦哀求老母将大脚收敛一点。老太太勃然大怒:“你老爸当年也不敢说这般话,没有老娘这双大脚,谁供你们读书做官?”说罢倒头便睡,绝食三天,以示抗议。李只好连跪三天赔罪告饶,从此任凭他娘的为所欲为,更多的人却知道,鸿章不忘初心,善待大脚老娘。

有人说穷人认命,富人任性,其实只要穷人不认命,尽其所长,努力奋斗,未尝不会有任性的一天。

大文豪鲁迅的童年是窘困的,也是拘束的,在如此的童年中有一位大脚女人让他铭记终身,在后来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提及,被收录于小学课本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说到了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小时候的接班人因为背不下这篇课文,曾经被老师连闪了几十耳光,并被大骂蠢货,现在携程的孩子只是被灌芥末,幸运很多。

长妈妈是个守旧的穷苦女人,迷信絮叨,总是限制鲁迅走动,摘一朵花儿,拨拉一块石头,都要干预管制,“烦琐之至”的鲁迅终于在长妈妈踩死他的玩伴隐鼠后爆发,他愤怒的怼起了长妈妈,他憎恨不尊重生命的人,可这孩童的憎恨在长妈妈给他带回四本绘图《山海经》之时又全都烟消云散了。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幼年的鲁迅将长妈妈视若神明,敬意不已。

多年之后,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感怀长妈妈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孩童的教育有时也很简单,记得伴随,记得守护,记得和小蜗牛一起散步。

记得有一篇文章说:一名人曾带两个小蜗牛到德国,一个乡下老太太对他说:“儿女求学固属重要,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重视合群生活。青年人最忌产生忧郁或孤独的情绪,学习求好了,身子却弄虚了,精神也被消磨殆尽。这种有学问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何用处?因此之故,除求学外,父母还须注意儿女们的周围环境,让她们跟多数人在一起,多过点滑冰、游泳、打球的野外生活。”名人回头提醒两个孩子:“这位老太太的话,就是课堂外极可宝贵的学问。”

课堂外的教育是极可贵的,不仅仅是多一点滑冰、游泳、打球等活动,更是对社会,对人群的认知。

到生活中去,到需要帮助的人那里去,和平民生活在一起。

晏阳初说过:“三C”影响了他的一生。

晏阳初,对当代天朝人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他是近代中国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深入农村做识字班教育妇女儿童,带领教民宣传“天足运动”,帮助穷困的大脚女人们,他最著名的学生恐怕就是本朝太祖了,年轻的毛泽东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其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强调了中国农民问题,也萌发了日后横扫天朝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

晏所说的“三C”是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是指他幼年时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少年时受到的教会西式民主教育以及他终生奉献的的苦力劳工和穷人百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圣人们总是看的深远一些。现在满世界开花的“孔子学院”也是天朝实力强势的一个文化表现,至于实际如何,接班人不好过于置喙,至少对天朝传统经典的普及有些作用吧,和于丹老师一样。

生活在西方,教会和基督教文化躲都躲不开,我们这些天朝移民多年受无神论影响,思维惯性很大,真正领受基督教义的可能性不大,但人总是要有些信仰的,人毕竟不是动物,科学和技术也无法解决人生的追索和人性的思考,还是要交给神,体、魂、灵的完整方才称得上是一个“活人”。

人生是个大课堂,生活是个大学校,我们多数是平头百姓(也许有些人是富二代官二代,好吧,“三C”你可以不用关注,开始挥霍人生吧:)),平民生活中也是有许多智慧的,终生教育也与阶层无关。

晏阳初致力于对中国平民进行教育,开启民智,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养,可惜1949年后所谓的“人民政府”竟不容他的教育理念,将他所在的教会称为“反动组织”,给他扣上了“美帝国主义者走狗”的帽子,晏不得不流离海外,继续他的教育事业。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适合于天朝么?从他最著名的学生和他个人经历看,答案是否定的。

那这个世界会好吗?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

爱是恒久忍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