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户外运动 查看内容

一波三折的复装,续

2016-10-31 12:14| 发布者: 888662 | 查看: 4134| 原文链接

总之我的烧火棍不吃neck size only的弹壳,哪怕是自己打完吐出来的,必须是全长整形。

众所周知全长整形对弹壳的寿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谁也说不准具体能撑几次,因为决定因素比较杂。

于是我准备了50颗弹壳,反复就用它们来复装,看看到底能做到几次。我的心里价位是,虽然肯定不如neck size省,但是7-8次应该没问题,至少五次之内应该不用特别注意。

后来这50颗弹壳经过消耗,。整形失败,摔瘪之类的,剩下来45颗,并经历了3次复装,4th time fired。

看好了日程表和天气预报,找了一个weekday趁着人少,准备去靶场好好泡一会儿,打几个5发组,确认一下装药量,顺便测试一下新换的板机和atlas脚架。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洗弹壳整形削弹壳装底火称弹头称火药压弹头调整同心度,一通折腾,好几个钟头的业余时间,装了30发“高精度手装弹”。然后你们大概可以猜到了,墨菲定律作用了。

到了靶场,摆好靶子架好枪,调整呼吸等等等等,发射,弹着点不错,然后开不开栓了,心想怎么个意思这点装药量还能超压不可能啊。使了点劲总算把栓拉开了,一眼看到弹壳的屁股矗立在膛里,尼玛这不是传说中的case head separation 吗,怎么这么快就出现了。弹壳从尾巴上一点的地方断了,屁股被栓拉出来了,弹壳的前大半截还留在膛里,好在没为难我,我把枪口稍微抬高了点它就自己掉出来了,没有像网上说的有的比较严重的情况,弹壳残余部分膨胀卡在膛里要拿到smith出处理。

我还是不能相信才复装了3-4次的弹壳就这么完蛋了,有没有可能是个别情况。于是又上膛一发,激发,退膛,这次倒是很顺利手感一切正常,但是弹壳拿在手里仔细一看,还是裂开了,确实是case head separation,这批弹壳都不能再打了。



好吧回家擦枪吧,剩下28发精心准备的“高精度手装弹”全都成了废品。

原来手里只有4发装废了的弹,觉得不值得买拆弹的工具,现在还是得买。

问题是,复装3次的弹壳,即使是普遍认为偏软的fc弹壳,也不应该这么快出现case head separation。这个问题不解决,复装无法进行下去,手里的300颗弹壳用不了多久。

为了调查原因照了x光观察内部拉伸变化程度。从左到右分别是第一次打完整形过后,第二次打完整形,第三次打完整形,这一组有两发,右手边这一发在这一次就开裂了,最后是第四次打完整形,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是已经不能再打否则必然开裂。



具体的研究过程就不说了,基本上问题就是出在全长整形die的设置和枪膛的head space的匹配上。

枪膛的head space跟弹壳肩到底的长度实际上不是完全一致的,正常情况下head space都会稍微长一点点,为的是保证有各种公差存在的子弹都可以顺利上膛。多出来的这一点长度叫head clearance。也即是说head clearance+弹壳从肩部到底的长度=head space。head clearance多少都有一点,要不然枪的兼容性不好,子弹公差稍微大点超长就上不了膛,但是大了的话弹壳就会在激发时被火药的压力作用下膨胀,head clearance大了膨胀的程度也大,结果就是弹壳内部出现一个拉薄的凹痕,几次下来就从这裂开了。网上有一个推荐的测试方法是用一个拉直的曲别针,头上弯一个小勾成L形,伸进弹壳里用尖端顶住弹壳内壁往外拉,感受这个环形凹槽的产生和严重程度,以此为根据判断弹壳的损伤程度。



然后根据Redding的全长整形die的说明,其实是可以通过调整die安装的深度来调整弹壳肩到底的长度。即使不用Redding的竞赛级shell holder 套装这个原理也是一样的。减少die的深度即可减少弹壳整形时长度的压缩,使弹壳长度更接近head space,减小head clearance,减少弹壳拉长的程度,延缓环形凹槽的产生,增加弹壳复装次数。对精度也有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