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我看MEL西区ALTONA(仅代表个人观点) (2006-7-1) snowbird · 在澳洲猫咪甲亢和心肌肥大的治疗 – RIP我唯一的也最亲爱的Zizi (2017-8-26) 浮雲
· 来就来一个重磅滴,最近一个月的早餐集锦^^ 没吃早饭的慎入(Muffin和玛德琳方子在P2) (2013-2-6) feicunzic · 我爱我家征文活动:我的澳洲第二故乡的邻居们(加了21张相片) (2010-9-1) lian1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805|回复: 6

推荐一本书给大家,可能来自四川地区的朋友读了很有亲切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1 12: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kespr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kespr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本书<<River Town>>的作者是,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美国密苏里人。毕业于普林斯顿和牛津,是《纽约客》的驻北京记者(他在《纽约客》上开辟的专栏名字就叫“中国通信”,尽管他现在已经隐居在美国的某座偏僻大山里.)
。他同时还为《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国家地理》,《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撰文。2007年后离开北京.

1996年来中国当和平队(Peace Corps),在涪陵教了2年英文。这个Peace Corps相当于美国的形象工程,由美国政府出钱,资助美国的普通人到世界各国从事普通的职业,以此来输出美国的价值观。这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相比之下,其它西方国家更重视和中国进行政府间的交流,我觉得美国人的方式虽然从短期来看,不见得能带来可视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应该是最有效的。

何伟根据涪陵教书的经历,写了一本《River Town》(中译《消失的江城》)。后来他移居北京,住在胡同里面,又写出了一本据说视角更广的书《Oracle Bones》(中译《甲骨》)。这本书我都还没看过,还有《读库》。
他用细腻生动的风格纪录下了他的任教和当地生活.
节抄几段如下:
1 关于棒棒军的:
Fuling is not an easy city. Old people rest on the staircases, panting.To carry anything up the hill is backbreaking work, and so the city is full of porters. They haul their loads on bamboo poles balanced across their shoulders,the same way freight was carri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in the 1800s, when the Eglish referred to such laborers as "coolies"- from the Chinese KULI, or "bitter strength". Here in Fuling, as in all of the eastern Sichuan river towns, the porters are called BANG BANG JUN- the Stick Stick Army. They have uniforms ( the simple blue clothes of the Chinese peasantry), and the weapons of their trade( bamboo poles and loops of cheap rope), and they tend to gather in packs, in companies, in battalions. To bargin with one stick stick soldier is to bargain with a regiment.Their jobs are difficult enough without cutthroat competition, and they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there is no formal union but the informal bond of hard labor is much closer.During midday, when most people rest, the stick stick soliders can be seen along the midtown streets, sitting on their poles, smoking,chatting, playing cards. and in their leisure there is an air not so much of relaxation as of a lull in the battle................

Fuling is a city of legs- the gnarled calves of a stick stick soldier, the bowed legs of an old man, the willow-thin ankles of a XIAOJIE, a young woman. You watch your step when climbing the stairways; you keep your head down and look ar the legs of the person on front of you. It is possible, and very common, to spend a morning shopping in Fuling and never once look up the bulidings. The city is all steps and legs.


书里很多风趣的描写,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 本帖最后由 likespring 于 2008-3-31 12:2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23 收起 理由
孔武 + 15 感谢分享
astina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3-31 12: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kespr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kespr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找到一个关于何伟的消息,从别人的博客上来的:
2008-02-06 19:42:22   来自: KK (北京)
  水城,甲骨,及行者赫斯勒
  
  张泠(黄小邪)
  http://zhaoshen.yculblog.com/post.1716508.html
  
  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的回信姗姗来迟。他再三道歉,说过去一个月一直在旅行,如今终于在科罗拉多州山上一个只有800人的小镇安家落户,自都市到山林隐居——之前他在北京生活8年,自由作家,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等报刊供稿,也是《纽约客》杂志首位驻北京的特约作者。
  
  认识他的过程颇为奇妙,似乎一根针忽然将所有我所知又不甚了然的细节织成一个细密的网。这些细节包括:我在公共图书馆偶然买到的旧书《水城》(River Town,2001);自图书馆排队许久借来的新书《甲骨》(Oracle Bones,2006); 《纽约客》杂志上很多关于中国的文章,比如北京的胡同儿,三峡的移民,京郊的患病男孩,新月派诗人及考古学家陈梦家……这根针,乃是朋友张立宪(老六, 《读库》主编),让我联系一位美国记者和作家,彼得·赫斯勒。而我也终于发现,赫斯勒是所有这些故事的创造者,这个网的丝线。一直觉得他的中文名“何伟” 太过拘谨寻常,无法传达他的深思和学者式的慎重严谨——当然,Peter也是个普通名字,如大多数美国人的名字一样;并有宗教意味,不知是否与他是天主教徒有关。我们并不曾有机会谈论宗教,而是更有吸引力的话题:中国。
  
   我们理解的中国,自不同角度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却是个有趣的倒置:他,一个“局外人”,奔波中国各地,探究风土人物,与那片广袤土地与繁盛人群建立亲密 关系;我,一个“本土人”,却滞留太平洋彼岸,对于中国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变化,无可奈何保持一种疏离的旁观状态。我们谈论一些争议性话题,心无芥蒂。渐渐 发觉他的观点与我在《时代周刊》或《华尔街日报》读到的美国视点不同。常有《时代周刊》一些文章的作者有意无意散布中国对美国和世界秩序的威胁,或以气急 败坏口吻谈论中国经济发展及对非洲的“殖民”,言下之意:“老子天下第一,怎轮到你出风头了呢”。某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都纳闷儿,中国有这 么多问题,中国的领导人怎么还能睡得着觉?”
  
   赫斯勒大约在中国住得久了,有了特别感情,渐渐抛弃浮光掠影的美国记者常有的优越感和偏见,不认同一些西方记者对中国大而无当的主观评判,试图从了解中国近 现代史(一段饱受外侮的屈辱历史)来理解中国人看待和对待问题的方式,以描述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折射社会变化及面临的问题,尽量保持内外平衡,不偏不 倚。结果当然是常常开罪双方,激怒一些美国政治团体,招来很多指责信件。1999年,他在美国参与广播节目时,有支持西藏独立人士打电话进来攻击他。他当时尚年轻,第一本书《水城》尚未出版,这段经历成了创伤记忆。他愈发不喜欢这群人,认为他们不愿了解内情,顽固,自我感觉良好,且常常编造谎言惑众。2006年, 他在美国为《甲骨》签名售书与读者见面时,说西藏和新疆永不可能独立,惹怒了一女听众。他耐心解释现实状况,长久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至于文化,他则认为生 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应学说当地语言,若不讲他的语言,易产生隔阂和敌意,何谈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尊重,如何能“创建和谐社会”呢……
  
   写到此,想起台湾导演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的相声《这一夜我们来说相声》。人物之一吴慧深情道:“我和马大师(另一人物马迁),一见如故,勾肩搭背……唯一 的遗憾是,我至今没见过他的面……”我也不曾见过赫斯勒,以上的长谈,都是通过电子邮件完成。自然,我可以说,读过他的两本书和众多文章,已然深谙一个作 者的声音。见过他的照片多次,意大利人后裔,黑发圆脸,褐色眼睛,看似一个行为与想法严肃的人。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学英国文学和写作,自牛津大学获得英国 文学硕士学位。父亲是密苏里大学社会学教授,母亲在密苏里的哥伦比亚学院教历史。
  
  1996年,赫斯勒作为“和平营”志愿者,在长江畔的四川涪陵师范学院教英语两年。涪陵的山水人物,成了《水城》的主角。他在那里的得意门生,Willy和Emily,再次出现在《甲骨》中(《甲骨》入围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奖项)。他喜爱的美国作家有Truman Capote和Joseph Conrad,借鉴他们的叙述方式,关注社会变迁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他在写的新书,将继《水城》关注地理、《甲骨》解析历史之后,将目光投向经济。一个丰富的三部曲,关于1996年至2006年的中国。
  
   赫斯勒应邀发来一些关于中国的文章,我为《读库》翻译了那篇关于北京胡同的。他欣然,愿提供更多作品。对于他的离开北京,我竟有一丝遗憾,《纽约客》上再不会听到他来自中国的声音。但或许他在科罗拉多林中漫步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08-3-31 12: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上去挺有意思的,涪陵就是出涪陵榨菜的地方吗?

发表于 2008-3-31 12: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kespr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kespr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astina 于 2008-3-31 12:29 发表
看上去挺有意思的,涪陵就是出涪陵榨菜的地方吗?

是的啊,那里的特产.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3-31 13: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美讶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美讶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可能来自四川地区的朋友读了很有亲切感---------------  dont think so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3-31 14: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孔武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孔武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LZ的分享,非常有意思。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3-31 14: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kespr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kespr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美讶 于 2008-3-31 13:43 发表
可能来自四川地区的朋友读了很有亲切感---------------  dont think so

why?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