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七个仙女的故事(更新) (2008-12-18) 仰望星空 · 谁说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凝凝也做江南小吃——玫瑰酒酿饼(多图详述另附自制玫瑰酱做法) (2011-1-12) feicunzic
· 入手的详细经过!!----MAZDA CX-9C导航版(有图有真相!) (2011-12-15) xxfish · 金融危机散感 (2008-11-3) TheWayIam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659|回复: 0

【中国】珍贵历史纪录 意大利安东尼奥尼 [复制链接]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3-12 15: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蓝月亮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蓝月亮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片名:中国 Chung Kuo (意大利)

导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片长: 217分钟
格式:RMVB
字幕:中文
出品时间: 1972

内容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出名,部分原因就是当初对它的大规模批判。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的那篇
《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的反华影片》尤为著名。当初看那篇
文章时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由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剔除政治色彩,字里行间还是让人清晰地看到
了安东尼奥尼的拍摄手法。其实作者确实看穿了安东尼奥尼的那些手段,甚至现在看来他对影片的分析
也很专业,只不过为当时的意识形态所用罢了。

在文化大革命热火朝天地开展之时,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如同他的《扎布里斯基角》
被指责看到的是不正确的美国一样)。客观地讲,安东尼奥尼被批判不是完全无辜的,他忽视了当时
中国主流的宣传方式,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的确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村民退缩紧接猪撒尿的镜头,
放在今天来看恐怕也有人邮懿涣恕5?蚁氚驳急救说奶?仁怯押玫模???纳愕钠胀ò傩彰飨员戎泄?
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

“我只关心人”,始终只关心人的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对中国来说别有意味。
走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故事片创作的辉煌时期,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这个
特殊的年代来到了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和他来说,这都是一次神秘之旅。正
是这个西方人用自己的摄影机观察并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风貌。然而,
影片本身并非纪录的全部。当时中国对这部影片的批判文章一如雪花纷飞,
和影片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那是怎样的一部电影?那是怎样的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呢?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在北京公开放映是圈内的一件大事。重要的是,我们又
可以再次开始用它来讨论东西方文化互视这个有趣的议题。

《中国》是一部关於眼睛的记录片。这麽说,可能听来莫名其妙,但它确实把观看、
凝视、互视、偷窥、强瞪等行为(在实质及抽象两个层面的行为)放到极高的地位。
说《中国》是部关於“凝视”的作品是毫无疑问的。

画里、照片里、电影里人物的眼神,尤其是对著观者正视/对视的眼神,有一种无法
解释的永恒魔力;最妙的是,当它被移位至另一个时间/空间中仍然能保持著这种魔力。
《中国》主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对视的记录。它甚至像是人们常玩的瞪眼睛比赛 (两人
互瞪,谁先笑就输)。比如在拍摄河南林县的村民和南京的姑娘那几个片段当中,摄影
机与被摄者短兵相接、赤裸裸地互视,摆明了等著看谁先受不了而让步。当然,每次都
是腼腆的中国人不是跑开,就是撇开脸、关上窗、抓衣蔽体、下自行车。

洋人重视“正视”对方的眼睛,与人相交,眼神讲求有交流。在比较重礼貌的地区,即
使在超市买菜付钱,也要与收银员有眼神交流及微笑,不然只会显得自己没礼貌。然而
坦白地说,安东尼奥尼在《中国》的好几个片段中,有点过份纵容自己“看”的权利:
他开著的摄影机就像是一挺扫射著视觉子弹的机关枪,对著我们的国人,panning (横扫)
。他的“凝视”有时是粗暴无礼的实质侵犯。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其实并没交流,反倒是这种对峙、较劲、权力斗争。
安东尼奥尼其实也曾自觉到这一点,他在影片的旁白里也说过:我们看著他们奇怪,他们
其实也在看我们,看著我们这些衣著特异、高鼻大眼的洋人可能才更觉奇怪呢。

一点没错,中国人总把焦点放在这位洋导演怎麽看中国,因而导致了当时的一连串政治事件。
可那不也正就是中国人对洋人的一种误读错看?其实不也就是这部记录片在镜头之外的续集?

不管怎麽说,《中国》可能还是我所见过最捧、最赞扬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记录片。这一点,
前几天当它在北京公映时全场观众忍不住的掌声也可证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把《中国》与其
他类似关於中国的记录片相比较。比如,《从毛到莫札特》这部关於小提琴家艾萨克·史特
恩访问中国的记录片,它虽得过奥斯卡最佳记录片奖,但全片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中国一眼,
仅仅极不公平地以能否热情奔放地演奏西洋乐的这个标准来矮化中国人。一位在北京研究电
影的朋友说,那根本是强奸中国文化。

谈到文化交流活动,在虚伪的欢庆外表之下的现实往往令人让人失望。文化沟通的本质其实
多是对视/对峙。安东尼奥尼就像二十世纪的马可孛罗,其实整个西方在今日对中国的了解
跟马可孛罗时代也差不了太多。交流了这麽些个世纪,我们彼此至今仍在互瞪。

然而,外国文化往往是自身文化的惟一镜子,没有“他者”不能自知自觉。《中国》这部片子
只有外国人能拍得出,它的价值也就在此。当然,人有时候是害怕照镜子的。





[ 本帖最后由 蓝月亮 于 2008-3-12 18:32 编辑 ]
意兴阑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