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我在悉尼4个月 (2005-7-12) 大玉儿 · 日常家用草坪维护, 以及如何低成本让杂草丛生的草坪恢复一新。【更新完毕】 (2021-4-20) momohan
· 澳洲葡萄酒白话版之 Cabernet Sauvignon (2009-12-1) patrickzhu · 周日试车游 - Arthurs Seat (2005-4-12) leeshin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527|回复: 5

ZZ:女儿为什么能上哈佛?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0 11: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ng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ng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女儿为什么能上哈佛?ZT
--------------------------------------------------------------------------------

送交者: HX 于 北京时间 01/09/2008 发表于 8ok留学美国 (285 reads)  

华夏文摘
上名校不一定是每个孩子的梦想,那也必定是天底下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愿望,尤其是我们这些带着几千年“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华人父母。我们也是受益于这种文化,而能在那个年代成为幸运儿而挤入大学,然后才有了到海外来安居乐业的今天。虽然说在美国的华人家庭,都是从孩子小时起就不惜钱财和时间地加强培养,绝大多数华人的孩子在学校里都是佼佼者。而哈佛大学是名校中的明星,能上哈佛的还是寥寥无几。并且据说象哈佛一类的名校自1980年代以来就有意限制亚裔学生比例的,尤其是亚裔男生。因为如光按合格的条件来录取学生的话,亚裔学生至少要占一半。比如说伯克利加州大学因为是公立大学,几年前亚裔赢得了法律的保护,校方不能再限制少数族裔的学生比例,所以亚裔学生的比例是接近一半。可包括哈佛在内的长春藤学校都是私立的,不受类似加州那样法律的制约。还有承历史的传统,这些学校是贵族学校,是为美国社会培养精英和未来的领袖人才的。美国虽是民主制度的国家,可每个利益集团都要极力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的主流社会利用教育这块领地来维护自己的优越性是不足为奇的。由此可见为什么孩子考上哈佛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有人家的孩子上了哈佛,大家在一片惊叹和赞美声中都会请教“你们是怎样培养孩子的?”有些家长会很谦虚地说“我们没有作什么,都靠孩子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你们有这样的孩子,真是有福。”羡慕之余,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或孩子不争气。

今年,又有一朋友家的孩子被哈佛录取了。因为往来很多,我们知道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妈妈,颖,为儿子的成长做了很多努力。平时与颖交谈时,她就会给我们介绍一些有益的经验,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孩子的成绩固然令人羡慕,而让我觉得更值得称道的是作为母亲的颖这么多年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心血。自以为已经为孩子做了许多,听了她的故事后,你才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你也就不会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了。我正是在自我反省中想要把颖和她儿子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只是讲述一个成功者后面的不凡故事,而不是想介绍可以通用的育子经验。

知天分,从小就确定培养的目标

我相信大多数出生于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家庭的孩子都很聪明。大家都听说过许多张家的儿子两岁会背诗,李家的女儿三岁能做加减法,等等的故事。颖的儿子,翔,天资聪明,当然不在话下。年轻的妈妈在儿子开始呀呀学语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他。在儿子四岁时,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州规定到八月底没满五岁的孩子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上K年级(学前班)。颖和先生商量后,决定给有关部门写封信争取让孩子能提前上学。他们的信说服了主管部门,破例地同意给翔测试。测试中的一项是IQ,翔的IQ竟然高达148分。于是翔在四岁多就开始上学了。可是上学后,颖发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翔来说太简单了,就开始自己编教材教翔。十几年前不象现在,有许多中国人办的各种各样的课后辅导班或提高班。只要舍得花钱,把孩子送去各种辅导班,孩子可以多学知识,自己还可以多一些逛店的时间。那时在一个中西部的小城,很难找到合适的辅导班和教材,颖用从中国带来的中文书中找数学题译成英文让儿子做,而在考托福的书中挑选题目教英语。颖说翔在学校是玩,放学回家后才开始一天真正的学习。我听到这里心想,一般做父母的认为孩子在学校功课好,名列前矛就很高兴了,很少会去质疑学校的教学水平。可颖没有因儿子在学校一百分的成绩单而满足,而是自己一点一滴地给儿子补课。数年如一日。颖的功夫没有白下。几年后,他们搬迁到现在居住的城市。我们这个小城多年来都是名列全美最宜居住的前五十个中小城市之一。它的公共教学水平是远远高出颖家先前居住的地方的。可翔一进学校就考进了尖子班(Gifted Program),并经测试,数学程度要超出同年级学生两年。翔在初中就开始上高中的数学了。七年级参加杜克大学的Talent Search考试,SAT就考了近1300分。旧的SAT满分是1600分。而现任总统的大学入学考试只一千二百多分。颖对这个结果还不满意,翔对妈妈说,放心吧,等我申请大学时,我一定会考到满分的。到了翔读到十年级时,颖和先生开始计划儿子的大学教育了。他们了解到当地有一所着名的私立高中具有高质量的师资和良好的校风。在比较了翔就读的高中和那所私立高中的毕业生的情况后,他们决定把翔送到那所私立高中去。与该学校联系时,学校招生的时间已过。但听了翔的情况后,学校又是破例为他提供考试。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学校。为他今天能考入哈佛加重了砝码。有人会说,这是他们有条件这么做。是的,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而且有名的私立学校的招生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交得起学费就能上的。就说有双份收入的家庭,经济上负得起,孩子也能考上,但时间上也陪不起。这所学校离颖的家要开车近一小时。早晨七点多钟就要把翔送到学校,下午三四点钟又要去接。可见,颖为了儿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翔没有辜负母亲的辛劳,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且是学校辩论队的高手,数学,物理竞赛的优胜者。还是学生会的财务长。申请大学的SAT和SAT-II成绩都是满分或接近满分。除了所花的时间和钱财外,我更佩服的是颖的远见和不失时机的策划。

学钢琴,培养孩子的好胜和毅力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全面发展的,而不认可光会啃书本的好学生。为了让孩子们达到那些名校的招生标准,父母们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尤其是华人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送去学音乐,舞蹈,绘画,各种体育运动,等等。而学钢琴是华人家庭的首选。几乎每个小孩都学过钢琴。可说起孩子们学琴,大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着名海外华人女作家施雨写过一篇短文《苦儿学琴记》,把孩子们学琴的甜酸苦辣描写得唯妙唯肖。颖也是在儿子六岁就送去学琴了。可不一样的是,颖不但让孩子学,自己也交学费学了一年。目的是能够帮助和监督孩子练琴。翔在音乐方面很有天分,一开始学,就得到老师的重视。两年后就在一个区域比赛中得了二等奖。这大大地增强了颖要在音乐上培养儿子的信心。儿子小的时候,颖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帮着儿子认,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伴着儿子练。每次儿子去上课,颖都是全时倍伴,专心地听,细心地记笔记。直到现在,儿子已拿过多次全国性比赛的大奖了,颖还是会陪着儿子去上课和练琴。为了帮助掌握音乐的节律,翔,一个男孩,还去学过芭蕾。他们每搬到一个地方,都给翔找最好的老师。在搬迁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之前,一家人不惜来回开车约十多个小时专程来挑选钢琴老师。选中的钢琴老师是在本地因为对学生要求严格,当然收费也高而闻名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翔有名师的指导,在母亲的监督下,加上自己的努力,一路都是捧着奖杯走过来的。在他们原先住的州,翔每年都能在州级比赛中得第一。而我们这个州是一个大州,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又很多,竞争激烈多了。翔在第一次参加州里的比赛只得了第三名。我在这里用了“只”字。其实大家知道,孩子哪怕在一个小小的区域性比赛中能拿个第三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翔在新的挑战面前,是加倍地努力。他平均每天要练两小时的琴,遇到比赛前,练三四个小时也是常有的。颖告诉我,翔在一次比赛前,给他买了参赛曲子的各种着名钢琴演奏家的版本,然后一句一句地跟着录音反复学。有一天就练了八个小时。天哪,我可是第一次听说一个处在正贪玩的年龄的孩子能在钢琴前坐四百八十分钟!这让我想起了那本革命时期的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近在《时代》杂志上也读到现任美国国务卿Condoleezza Rice的故事,说她从小也是有过人的毅力。每天早晨四点半就起床,在上学之前,她要练两小时的滑冰,上完钢琴课。毅力是一个有雄心的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翔在后来的比赛中,多次获得州级比赛以及一些全国性钢琴比赛,其中包括着名的“Starr Young Artist Piano Competition”的大奖。很荣耀地和当地以及周边城市的交响乐团同台演出多次。当地的报子上登着小钢琴家翔演出的大副广告和介绍文章。
在音乐艺术上的成功是要靠天分加苦练的。不是每个孩子学琴都是为了获奖,也不是每个孩子只要苦练就能获奖的。颖相信练琴能开发孩子的左半脑和训练孩子的毅力。对于前者,我不知是否有科学的证据,也不知是因为翔聪明才能把琴学得这么好,还是学琴让他变得更聪明。而训练孩子的毅力这一点很打动我。前段时间,我的女儿在学琴中挣扎,我已开始动摇了,心想让她放弃算了。听了颖和她儿子学琴的故事,我想还应该再坚持一段时间。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做事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大道无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1-10 11: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ng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ng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严要求,母亲的监督和耐心
天生就听话或根本不用家长管就能把自己的事样样都做得很好的孩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是见过有这样的孩子,可除了羡慕外,还能说什么呢?我问颖你们家翔是不是也是此类例子。颖很直率地说“才不是,翔小时候可皮了。”大家都知道聪明的男孩大多顽皮。翔小时候也是经常在学校惹事,时不时有老师写字条回家。小的时候也难免被爸爸打屁股。我记得刚来美读书的时候,有一朋友的小孩五岁。他与系里的秘书聊天说不喜欢做中国人的孩子,秘书问为什么,那小孩说因为要被打屁股。朋友知道后并无悔意地说“不听话就是要打,老祖宗的家法就是管用。”现在那孩子在普林斯顿大学学物理,立志要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贡献。我猜想他一定不会再计较父亲在小时候对他的严厉了。打孩子当然不值得鼓励。尤其是孩子过了十岁后。而多数人又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有效的方法,只好选择顺其自然。而颖却是用加量的学习和有益的活动来耗掉孩子的过剩精力。他不光是扔一本书给孩子学就了事。而是象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员。对孩子们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检查答案,对每记一个单词都要考证。在给孩子们规定的学习时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要充分利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好管,颖用一套自己制定的奖罚系统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在不管用时,就只好搞专制“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了。
孩子的天性是贪玩的。我一半带着赞叹一半带着疑惑地问过颖,你们家的孩子怎么会不贪玩呢,学前课后的时间不是学习就是练琴,他们是不是缺少童趣。颖告诉我,关键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颖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和接受了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家是没有周末和假日的,每天都是学习的好时候。”孩子从小到大不论哪一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练琴。就是外出度假,也要带上琴书,英语词汇,早晚温习。当然,平时也要给孩子们适当的娱乐时间,比如游泳,打球,周末看电影和朋友一起玩等。翔学打过两年的网球,后来因钢琴老师的要求,怕伤了手指或手指变形,而停了。那么我又问他们哪有那么多要学的呢?颖说,因为我们每一个时期都有一项任务,而对每做的一件事都一个目标。比如说,这段时间的任务是每天练两小时以上的琴,因为他们要去参加某个钢琴比赛。下一段时间的任务又是要背完一策英语辞汇或学完一本数学,等等。颖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可家里除了两架钢琴外,没有多少孩子们可以娱乐的东西。孩子的房间里是没有电视,电话,游戏机或计算机的。翔是在很大的时候才有一台亲戚送的游戏机。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习的需要,爸爸才不得不允许他用自己的计算机。并不是孩子从小就有自觉性,而是孩子在不断地试探和挑战家长的耐心,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是颖的百厌不烦的毅力战胜了孩子的挑战,训练出了孩子事事认真,努力取胜的毅力和雄心。
孩子渐渐大了,光靠严格的管法就不灵了。很多做父母的会有体会有些孩子大了管得太多太严会产生逆反心理,管得越多越不听话。颖说孩子大了以后,要多讲道理,和他做朋友。但孩子不光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外面一些不良的影响。翔到了少年时期,也有一段时期和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一样有逆反的情绪,觉得自己长大了,懂的事多了,不希望父母处处管着自己。颖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尽力去缓解矛盾,另一方面学习上是绝不放松的。而翔本人可能是由于多年己养成的习惯,也可能是在学校得到很多的赞赏,在钢琴比赛时常常获奖,孩子的好胜心和荣誉感会增添孩子努力的动力等因素吧,他从没因为少年的彷惶而怠慢了学习。
的确,翔比其他的孩子少了许多玩游戏,看电视的童趣。可他得到的是无数的奖杯和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通知书。翔在自己的作文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天妈妈问我 “你会不会因为小时候我们管得太严,没有一般孩子的童年而恨我们?”,我回答“当然不会!”什么人会因为童年的记忆里只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而感到自豪?你限制我看电视,并不是毁了我的童年,相反的是使我的童年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别的知识,保证我总是站在同龄人的前列,让我更早地成熟起来。我的童年是充满快乐的记忆的。他的这些话一扫了颖偶尔产生的是否这十几年对儿子管教得过于严格的怀疑和儿子没有一般孩子的童年的内疚。翔的中学老师在给他写的推荐信里说 “这样的学生是我当教师生涯中梦寐以求的”。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相信翔本人和他的父母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那么这么多年的辛苦和努力的价值也不用我多说了。
重家教,引导孩子树立雄心和理想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时代》上有篇文章讨论家庭对一个成功者的影响。说如果你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有更好的条件帮你成功,比如现总统布什父子。又道如果你出身于贫困的家庭,你有愿望改变命运,比如前总统克林顿。而大多数成功的人是成长于上中产阶级家庭的。我想这主要还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导和以身作哲的榜样。很少有孩子是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也很少就少年大志的。翔也不是在五岁就立志要上哈佛的。颖说孩子从小就要经常给他讲道理。让他明白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成功。换句我们小时候常说的话就是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翔的父亲,君,本身就是一个好榜样。和大多数从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一样,君二十年前两手空空来美国。经过自己的努力,一级一级地升迁,一直到被任命为一家颇具规模的美国公司的总裁。在留学生中有不少自己创业成功后做了公司总裁的。可在公司里从雇员做到总裁的大陆留学生还很少听说。君因为工作忙,不能花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可每到关键时候,都会和孩子谈话,帮他解答疑难或困惑,指明努力的方向。君给儿子说,我的努力为你们创造了今天这样好的生活条件。可你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建立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金钱不是奋斗的目的,可在这个社会里是你成功的一项标志。君每年都要带一家人出去旅游几次,一是让孩子们放松休息,二是带他们去看世界,长见识。孩子们除了已去过美国的许多地方外,还去过中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中国有句古言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相信这些旅游的经历对翔的成长有很好的帮助。他还鼓励儿子在假期去做义工,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君和颖都是学英语出身的,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所以君在一些具体的事上也能给儿子提供许多帮助。君在儿子上中学后经常要求他读世界文学名着。在儿子申请大学时,帮他选择要申请的学校,准备去面试的问题,分析作文等。据说翔在与哈佛校友的面试时被问到的问题几乎都是爸爸先要他准备过的。这可能是因为君长期在公司做主管,比我们一般人更了解主流社会的原因吧。而颖从小也是受益于她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在初中时就得过全省包括高中生参加的英语竞赛的第二名。所以她坚信对孩子们从小就严格要求是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基础。颖绝不只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在生活上对孩子们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一看他们家的两个孩子就知道他们一定是身心非常健康的。颖的营养学知识几乎达到了专业的水平。颖每天五点就起来,自己锻炼了身体后,就开始准备孩子们的早餐和午餐。我曾说,你真不怕麻烦,让他们在学校吃多省事。可颖觉得学校的午餐不够营养,孩子们也更喜欢妈妈帮他们准备的营养又可口的便当。在下午孩子们放学回家时,颖已准备好了孩子们爱吃的营养点心。孩子们吃了点心后,如是夏天就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玩几十分钟,而冬天则可打乒乓球或做健身运动。在达到休息和运动的目的后,又开始了母亲为他们设立的第二课堂的学习。颖自己患有糖尿病,要靠做大量的运动来控制血糖。她每天要锻炼两小时以上。都是很难坚持的枯燥乏味的运动。比如跳绳,让你跳几十下,也许你觉得很好玩,可要你一口气跳几千下,就不是好玩的了。正是颖自己有这样过人的毅力,才能十几年如一日地推着儿子朝着预定的目标从不松懈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我想有父亲的榜样和引导,有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持之以恒的督促,是他们家孩子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不一样。有人追求功成名就的幸福,有人享受平凡生活的乐趣。平凡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大多数人不是自己选择了平凡,就是功不成,名不就时也只能平凡。我自己就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对孩子的期望也不高。不论成功与平凡,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某种期望而嫌弃他们。但我也与世人一样,崇拜英雄,仰慕成功者。而我崇拜的是这样一种英雄,他们有过人的意志和本领,拥有高尚的人格,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一件别人所不易完成的事情。比如说站在奥林匹克领奖台上的运动员,人们仰慕他们。因为那闪闪发光的奖牌,是他们多少年汗水甚至血泪的结晶。而能上哈佛的孩子就是那千百个孩子在长达十几年的马拉松比赛中产生出来的冠军。而颖为她的孩子所付出的,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我想如果有一种奖是发给成功的母亲的,那么颖就会当之无愧的站在领奖台上。当然,儿子能上哈佛,这就是对她最大的奖赏了。或者说,天下的父母对儿女都是无赏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颖只是一个敬职母亲的榜样。
我女儿为什么能上哈佛
有人对我女儿为什么能上哈佛很感兴趣,要我谈一谈。要想申请好大学,成绩好是基本条件。但成绩好,并不能保证就被名校录取。那些成绩特别好,如颖的儿子,或西西妈的儿子,我们就免谈了,一般家长和孩子都学不来的。大家都知道申请大学的还有几个关键点,学习成绩只占其中的四到五分之一。各种特长,老师的推荐信,课外活动,领导才能,以及申请文章是否让读的人印象深刻等等, 都占很大的比重。当申请人的成绩都差不多时,那比的就是其他几项了。
许多华人孩子是高中的第一名,但未能被哈佛等名校录取的不在少数。家长们大都从学习上着眼找原因的多,而不是从其他四五个关键点去找问题。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比我女儿大四岁,学习好的不得了,比我女儿强多了,高中就到布朗去上数学课,一心想上哈佛。结果没被录取。究其原因,该孩子没有做过义工。和我女儿同时(不同校)申请大学的一个SAT I和II门门考满分学校排名第二的华裔女孩(后升为学校第一)也没被哈佛录取。家长分析原因,认为她主课没得过州里比赛的奖。我认为她申请时没有把自己的亮点强调出来,以至于被埋没在一大堆申请材料中了。成绩并不是主要的。我女儿虽然SAT考试成绩只有1560分,但在名校招生办公室的人的眼里,SAT的 1400和1600分没多大区别,只是临场发挥的好坏。因为能申请哈佛的华裔成绩都相当好,关键看你有没有什么特长和亮点。大多数华裔孩子的特长都是学术方面的,如数学竞赛,科学等等,还有的就是钢琴小提琴等方面。如果这些孩子不能拿到州里第一或全国的奖,他们在与所有亚裔的竞争中就不占有优势。
我女儿是私立学校的,学生不排名次,不过从女儿每年得奖的情况看,她肯定是第一。如果成绩不差,各项基本要求也具备了,这时申请材料准备的好坏就相当重要了。我女儿申请文章写得非常好,学校的升学顾问说一气呵成,像个小电影一样,读完了还想再读一遍。当然题材和结构是我帮她选定的,这就保证她至少在招生人员读文章这一*时不会被甩掉。我们要她强调的特长就是她的数学好,因她数学能力和成绩一直是学校最好的,远远高于其他学生,尽管她没有参加过什么重大比赛(私立学校很少带学生参加学术比赛),但老师的推荐信里就可看出。在美国,女孩数学好的不多,这点值得强调。我女儿老师推荐信肯定写得都很好,这从每学期的学校报告单中就可看出,其中物理老师的评语几乎把她写成了天才。另外,她一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是三个校球队的队员,还喜欢滑雪冲浪,爱好广泛等等,就与许多亚裔孩子不一样。面试的人也对她活泼好动很感兴趣,甚至奇怪她身为亚裔竟不会弹钢琴拉小提琴。我女儿也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作了一些小俱乐部的头头,但那是几乎每个想申请哈佛的人都具备的。我女儿在叙述课外活动对她的影响时,就强调辅导小学生的经验让身为独生子女的她得到的快乐和成长。这大概也和别人不一样吧。当女儿的提早申请材料一寄出,我就相信女儿会被哈佛录取。
大道无门

发表于 2008-1-10 11: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ng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ng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曾经给两个朋友的孩子在申请大学时提了一些建议,后来两个孩子都进入了名校。一个在高中11年级排名35名,SAT才考1400多分的女孩,被 Chicago和MIT等大学录取,更是该校的一大新闻,也是该校当年唯一一个被MIT录取的学生。该校每年的前十名都是亚裔,很多人SAT都考满分,是个相当好的学校。当时刚开学,我看了她的申请材料,没有什么兴奋处,唯一的亮点就是她在法院做义工,并作了组长之类的职务。但是这女孩写作能力很好,曾得过地区写作比赛奖。这就有戏。我建议她立即去找要好的老师,定下写推荐信一事,一定要找那些跟她关系好并肯说人好话写作文采好的老师写。我还让她将申请材料重新整理排序编辑,有些俱乐部参加多年却没做到领导职务的都删掉,以强调重点。申请文章我建议她写法院工作的感受,一定要写出自己闪光的特点。她妈妈也为她花了不少精力,帮她研究各种学校并做了大量的后备工作,最后皆大欢喜。
另外,一个朋友的儿子被MIT录取,申请时随材料寄了一张拉小提琴的录音盘。因为一些比她儿子成绩好的孩子都没被录取,家长好奇,就去问什么原因被录取。招生办公室的人告之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其小提琴录音盘让音乐系的教授听了评价说她儿子已具备了报考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水平,第二点是他曾在州里的电脑比赛中拿过第三名。招生的人说,成绩好的人太多了,就只能看其他方面的特长了。
再谈点小秘笈。成绩好并不是名校的录取主要考虑的因素。名校招生多元化,是为了保证学校的发展后继有人,特别是后继有钱。一个学校招几十个或百多个书呆子式的天才就够了,这些人足以在将来为学校争得学术荣誉。学校更要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生源。女儿高中每年70多个毕业生中,常有十多个被名校录取。那年哈佛录取了他们四个学生,女儿算是学术型的,一个学生成绩相当好但是典型的遗产型的(其爷爷爸爸哥哥都是哈佛毕业的),另外一个学生成绩也不错还是学生会主席是基金型的(哈佛有以其家庭命名的基金),还有一个学生体育特好,在全国高中比赛中拿过名次,成绩不是太好但达到哈佛的标准是特招型的。当年几个被耶鲁录取的女儿同学成绩都不出色,但家里都有来头,其中一个是里根时代财政部长的孙子。女儿高中每年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大概都是这几个类型的。各名校在每个高中每年最多招一到二个成绩最好的就行了,排名在后的学生想要进名校,就一定要有其他亮点才行。
当初我让女儿去私立学校,就是因为女儿贪玩粗心的性格使得她的学习成绩实在很难在亚裔孩子中拔尖。如果她不能在好的公立学校中做前五名的话,要想进 HYPS就要有其它特长才行。我们曾想过让她在足球方面发展,一来担心她踢球太累没有足够的时间钻研功课,二来这里的足球队不是特别好,她踢得再好,名校的教练也不一定看得上眼。所以,曲线救国,让她去了私立学校,稍推一推她,就做了第一名。不要以为我们很有钱,那私立学校给了女儿资助金,两万多一年的学费我们每年只交5千元不到。着名私立学校的另一个好处是,他们的升学顾问和体育教练都与这些名校有联系,知道名校如何录取学生,所以在指导学生申请时会给学生很多很好的建议。我给朋友孩子的有些建议就是从我女儿的升学顾问那里学来的。
为路过的人阅读方便,附上我前面的帖子。
这样当妈多累啊! 连每道题每个单词都要检查?
要是当妈都像颖那样,我想我也活不到今天了(有点夸张呀:--))
我女儿从小好动胜过男孩,刚会走路起就被幼儿园老师天天告状。打架闯祸不计其数,最后一大架是小学7年级,最近的一小架是去年五月,而且都是和男生打的多。粗心大意只是她的小缺点,考试不分难易,多是90多分,有时还80多分。不会弹钢琴,也不会拉小提琴,高中也没参加过州里或全国的任何比赛。体育方面只是两个校预备队的主力队员,一个校队的板凳队员。SAT也不是满分,照样上哈佛。在哈佛,她的同学说她:Study hard, play harder。关键是要掌握学习技巧,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这些思维方法和学习技巧的训练,要在小孩的几个关键成长阶段着力进行,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几个关键时刻推动推动。
我就在她3-4岁时重点培养她能静心坐一坐(有朋友认为她将来根本上不了大学,因为屁股上有钉子,坐不住),4-5岁培养她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分析的能力,入小学的第一个月着力抓她读书和学习的好习惯,到美国开始的半年陪她一起学英语,读课外书。六年级下学期和暑假中我辅导她自学代数和几何,以便能在天才搜寻的SAT考试中考高分。11年纪暑假逼她好好准备申请大学的材料。刚上哈佛,劝她不要喝酒,不要缺课太多。最后一学期(去年二三月份)力阻她放弃毕业设计(她太贪玩,毕业设计落后很多,怕做不好,得分差)。就这样,她还是他们系里的最好的毕业生之一。现在的工作也很轻松,每周末都出去玩。不是滑雪,就是到海边。现在已被斯坦佛录取读硕士学位。过几年准备再去读个名校MBA就行了。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做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轻轻松松挣钱过个小康日子。
所以,孩子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不应该相同,要因才施教。我女儿胸无大志,但整天快快乐乐,朋友很多,不也很好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helen + 3

查看全部评分

大道无门

发表于 2008-1-10 11: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esid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esid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是据说学费贵,很多美国人都不去哈佛吗?

发表于 2008-1-10 21: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drea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drea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转自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子女论坛有一位网友叫dudaan,据他自己讲,在他的辅导下,不下10个孩子都得以成功进入名校,而且他自己也有意写一本书,来讲述这些名校生的成才故事。既然咱比较留意这方面的信息,而且这本书又是说咱华人孩子的,所以对这本书我一直报有很高的期望,希望里面能够透露一些教育孩子的秘技。可惜,前不久dudaan发帖说,这本书的出版计划搁浅了,具体原因吗,出人意料,居然是他收集的学生自述与自己最初的想法相去甚远。例如,有的孩子把能进入名校完全归于运气,说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能进名校,还有的孩子说进名校完全是操作和包装的结果,更有甚者,一个孩子说招生过程充满了拉关系和弄虚作假的显现,学生为了上好大学千方百计讨好中学校长和利用校外关系。很多获奖的东西都有水分,有的甚至是家长手下的雇员做出来的。另外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孩子还透露了这些所谓的精英在高中的胡作非为。

dudaan: 出乎意外的24位顶尖大学学生自述

说实话,看了dudaan的帖子,我确实比较吃惊,因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美国大学的录取比较合理公正,孩子得靠自己的实力来决定上那所大学,看来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正巧,前两天在Wall Street Journal上看到一片文章A Desperate Need for Acceptance,说的是美国大学录取现在变得多么的荒谬。拿申请人的背景来说,前Dartmouth招生官员Michelle A. Hernandez的话说,最有可能进入名校的孩子,“Neither of your parents attended college at all, your fa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and your mom is on disability. . . . ”。困难最大的孩子是“Your father went to Yale as an undergraduate and the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is now an investment banker and your mom went to Brown, holds a Ph.D. in chemistry and works as a research chemist.” Michelle现在是一家College Consulting公司的老板,也是畅销书《Acing the College Application》的作者,建议说,在表明自己背景的时候要尽量模糊,例如如果你妈妈是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你可以说Medical。

另外一个畅销书《What High Schools Don't Tell You》的作者Elizabeth Wissner-Gross说“A high-school student who gets good grades, serves as student body president and plays varsity football may be a remarkable person, but to an admissions officer his excellence may look rather conventional and diffuse. Better to cultivate a particular skill or enthusiasm. The ideal admissions-candidate is thus a prize-winning gymnast, a fluent reader of both Greek and Latin, a math champion,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or a violin virtuoso (all, ideally, with working-class parents, of course). ”正象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的,“300+ Secrets to Make Your Kid Irresistible to Colleges by Senior Year.”,她在书中提出了孩子要从Middle School就开始准备,而且要充分利用暑假,working in a local research lab, attending a math camp or trying to write the great American novel ,这样才能早日实现名校梦想。可是孩子不是需要玩吗?Elizabeth说,children who insist on hanging out with already known friends during the summer often miss out on wonderful opportunities. 是啊,buddies can be an obstacle if you care about getting into college.

名校,名校,真的值得花这么大的代价去追求吗?

[ 本帖最后由 audream 于 2008-1-10 22:0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0 2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drea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drea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以下由Dudaan发表:
有感于美国大学录取制度和中国的巨大差别,早就想出一本书,我的预设是,美国的制度虽然有诱导花拳绣腿的弱点,但是毕竟优于中国的单处追求高考分数的做法,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比较有利。夏天去中国和一个出版集团谈了这个项目,一拍即合,并得到一个基金会的支持,希望在中国掀起一场重视素质教育的新风,反思中国的高考制度。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真实客观,主体是学生本人的体验。通过关系联络了60位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约稿,给出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被录取?你怎样看高中生活?高中生活对你的影响?上大学后和你的预期是否一致?很快收到了24篇自述,来自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宾州大学商学院。(待续)
                                                                                        其中有13个华裔,11个非华裔学生。
让我惊讶的是,符合我原来思路的文章只有六篇。四个学生说,他们上顶尖大学完全靠运气,一个学生文章的题目就是《耶鲁招生办公室的失误》。当他被耶鲁录取后,所有同学都说一定是耶鲁搞错了,因为他成绩只属于中上水平,除了一点点远不够专业水平的小提琴以外,没有任何特殊的课外活动,SAT和AP考试的水平也是中上,他在高中很放松,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同学看电影、聊天。他父亲是台湾移民,母亲是广东人,普通家庭,没有任何特殊背景。报耶鲁完全是撞运气,结果居然被录取,同年级五个成绩优秀志在必得的学生都没能进去。另外四个学生和他的情况类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上了耶鲁哈佛以后并不感觉非常吃力,上面说的那个学生,成绩还是中上,用他自己的话说,门门都是A-B+。(待续)
有三个学生(都是哈佛的)以天才自居,认为自己进哈佛完全靠天分,哈佛主要是为天才准备的学校。不客气地说,他们很狂妄。其中一个学生说,他在高中时有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无论如何努力也进不了一流大学,而他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进入一流大学。当然他的确非常聪明,走纯学者的路子,现在已经是颇有建树的博士研究生了,老师对他赞不绝口。
只有两个学生认为自己是通过努力学习进藤校的。有个华裔女孩在上中学时发现自己的服饰处处不如别人,就像父母抱怨,父母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教育,说咱家穷,你要想翻身就得进藤校。结果她刻苦努力考上了顶尖名校。(待续)
有一个华裔学生揭露了这些著名大学招生过程中的大量拉关系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学生为了上好大学千方百计讨好中学校长,利用校外的关系,等上了大学以后就把这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都统统忘到脑后了。很多获奖的东西都有水分,有的是家长甚至是家长手下的雇员做出来的。至于论文,操刀代笔普遍存在。(我不知道他是在写自己还是写别人)
让我更震惊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像我原来想象的那样,把丰富多彩的高中活动看成是幸福,而是看成负担。一个说,当我做义工的时候,脸上在笑,心里却在不停地骂,恨死做这种事情了,但是不做又不成。
有三个学生认为美国的大学招生不如中国的制度,因为至少中国的制度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像美国这样公开为社会名流和校友大开方便之门。另外,他们还觉得与其从九年级开始就长时间地为进名校努力,还不如最后一口气考三天痛快。(他们不理解中国高中生的痛苦)
(待续)
                                                                                                                                                 在他们的文章里,我也读到了原来不那么了解的美国中学生的胡作非为。一个非常有名的私立高中学生津津乐道学生们是如何有组织地骗开宿舍监管人,把女生留宿在男生宿舍。一个学生觉得他在高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建立了一个网站,专门攻击校长和老师,散布A老师爱B老师等等流言蜚语,揭露老师的隐私,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站。
总之,这些内容和我以及出版社的想象相差太远了。出版社考虑把那六个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挑出来,在详细描写,但我已经对我自己原来的想法产生了根本的怀疑,因为这只有四分之一,可能会误导。最后决定彻底放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