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2-8-21 18:03 编辑
沈颖: 让孩子学华语, 但不要整天提醒孩子讲华语
(2012-08-21)
新加坡教育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星期六举行首届母语学习论坛,我希望大家能来。大家看了、听了,如果觉得有用,我们就定期举行。
现在许多年轻的家长都接受过双语教育,有一定的双语基础,假如他们能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没有任何想法是不能用母语表达的,孩子就会觉得学习双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和新加坡大部分的家长一样,教育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十分关注三个孩子的学习语言过程,而她培养孩子双语能力的“秘诀”,就是“不要整天提醒他们讲华语”。
被李显龙总理点评为精通双语,代表新加坡新一代双语人才的沈颖育有两男一女。她的长子现在就读小二,女儿明年上小一,最小的儿子还没满周岁。对于自己如何为孩子打造双语环境,她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和记者分享说:“我们都希望孩子把华文学好,但当我们提醒他们要讲华语的时候,孩子会忽然觉得大人为什么这么着急要我把华文学好。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就会影响他的学习。”
沈颖认为,家长越表现得焦急,孩子就越会产生很多与学习无关的心理。比如他们会故意不讲华语,看大人有什么反应,又或者是刻意说几句华语逗父母开心,看父母会给他们什么奖励。
在她看来,成人对学习华语可以举出许多“大道理”,但孩子在年幼时很难理解这些。家长若能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培养他们对华文华语的兴趣以及从小喜欢这个语言的心态,他们日后若碰到学习障碍,至少在心理上不会产生排斥。
另外,现在许多年轻的家长都接受过双语教育,有一定的双语基础,假如他们能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没有任何想法是不能用母语表达的,孩子就会觉得学习双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沈颖以自己为例说:“虽然用英语或华语和孩子讲话都能达到沟通的效果,但我会警惕自己不要因为用英语比较方便就忘了讲华语。”
她颇有感触地说:“我们现在培养出60后的双语达人。他们双语能力好,喜欢华语也支持华文教育。对于华文的关注和坚持是有传承下来的,并没有断层。”
沈颖自认是个乐观的人,而她觉得母语教育继续走下去,不会越来越崎岖,反而会越来越平坦。这是因为她觉得,大众对于学习华文的态度已经变得更积极了。
37岁的沈颖,是本地资深华文媒体人朱亮亮之女,1994年获颁总统奖学金,曾留学英美。
她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说,她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小学,1991年中学毕业。那个时候,很多新加坡人都无法想象华文对他们的人生会起多大的作用。
当时她身边很多同学对华文漠不关心,他们的家长也看不出学华文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更关键的是,当时要和持这种意见的人争辩中国经济会起飞,学习华文有朝一日会很有价值,也是不容易的。
沈颖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才几年,未来会如何,除非当时跑在经济的最前端,一般家长没有这么敏锐的触觉,不容易看得到。但是,随着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事实胜于雄辩。”
“当时我觉得我的家庭是异类,周边的同学真正喜欢和关心华文的属于少数。现在我没有这样的感觉,很少人会说‘I don’t care’ (我不在乎)。”
现在沈颖领导着新加坡教育不要双文化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其他成员还包括刘燕玲(蔡厝港集选区)、颜添宝(白沙—榜鹅集选区)、洪维能(裕廊集选区)、谢世儒(丹戎巴葛集选区)、司徒宇斌(波东巴西单选区)、任梓铭(蔡厝港集选区)和陈佩玲(马林百列集选区)。这些去年踏入政坛的议员多数是传统华校校友,或对华文华语有热忱。
虽然他们各自的选区工作都非常忙碌,但沈颖非常感激这群同僚,因为他们很认真对待双语工作小组的工作,会尽量陪同沈颖出席各种交流活动。
更令沈颖高兴的是,参与工作小组的议员也以身作则,常在国会里用华语发言。
接下来,工作小组将推动的项目,包括设立华文教学沟通平台、成立“公共服务分会”、搭建消费者与翻译服务界之间的桥梁,以提高翻译产品的质量、推动本地高质量儿童华文书籍的编写和出版。
与此同时,工作小组会继续和社会各界人士展开双语双文化课题的对话。
沈颖说:“双语双文化人才我们远还没发掘完,所以我们会不断和关心双语双文化的个人或团体交流,继续广交朋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