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 callca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allca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檀冰揣着他的剧本和他的理想,凭着一颗过于天真和过于自信的头脑,去找到霍和甄二人,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商业大片主创阵容当中了。
“商业大片”——对电影有兴趣的人回发现,这四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和中国电影相关的各种新闻报道里面了。什么叫“商业大片”啊,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做一笔生意,拍摄电影的是冲着挣钱来的,投资电影的是冲着赚钱来的。
既然是做生意,那么肯定就会有缺斤短两,有尔虞我诈,有勾心斗角,有反复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有忽悠和识破忽悠的过手较量;同时也应该有起码的商业道德,或者说游戏的起码规则。
我上篇说了,檀冰有一些自己的小聪明,这些属于不拘小节的部分,无关于他的基本为人。但是他倒霉的,就是他遇到的对方,是连最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遵守、在桌下操作时没有底限的一些人。
如果仔细去听檀冰在发布会上念的那篇稿子里陈述的事件过程,会发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些事情许多具体说的话,会让外人对目前中国电影青年导演所处的严峻生存状态有更丰富的了解:
第一、檀冰在说到《终极解码》的前期筹备过程中,提到自己去找投资、联系主演和诸如摄影、灯光、动作指导等等技术人员,又自己花钱去做了用电脑动画制作出来的分镜头剧本。这里面就透露出一些信息——
首先,这是非常典型的大陆电影导演的职业态度,按部就班,规规矩矩,严格按照程序步骤去工作的学院派电影人;
其次,他在前期筹划中做出许多工作,其实是应该由出品方或制片人去完成的(比如说找投资、物色演员等等),这说明他目前的状态是一个独立导演,没有签约到某家有实力的大型影视传媒公司旗下。
中国大陆的电影导演,目前基本处在两种创作/生存环境之下:象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导演这些一线导演,目前都有各自的签约或长期合作的影视公司——张艺谋的长期老搭当是新画面公司的制片人张伟平;冯小刚身后有华谊兄弟的大、小两位王总;陈凯歌导演则和中影集团长期合作。
憨笑着说句题外话:我对冯小刚和华谊兄弟之间的配合和发展过程是最熟悉的,就和本文一样,在去年我出版的那本书里,也站在一个尽量中间的态度上,从利弊各方面去分析他和这家近年很抢眼的民营影视集团。
这些大导演背后的签约或合作方,能够给他们的影片拍摄计划提供大量的便利,双方长期合作之后,就形成了大导演+大制片人的这么一种“双拼”组合。
如果是张艺谋+张伟平,或者冯小刚+华谊兄弟这种深厚背景的双拼组合去找对方的话,甄也好,霍也罢,还敢这么嚣张么?你说你有手段,我也不是吃素的呀。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大陆人没那么土,可不是80年代初的“表叔”了。
处在另外一种创作环境下的就是很多类似檀冰这样的年轻的、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他们是不会遇到这种有实力有手段的伯乐的。这些导演背后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他们如果想筹拍一个电影的话,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亲历亲为,一个电影,从前期筹划到最后能杀青、再到上映,长的可以延续2~3年,是一个累人又累心的工作。
正所谓人无全才,为筹拍电影凡事要亲历亲为,但不代表每件事都能做好,这里面肯定就会有事倍功半的时候和被坑蒙拐骗的时候。
甄、霍知所以能这么得寸进尺,说白了就是看到檀冰是个即没背景没实力没名望的导演,又有求于他们,正应了那句俗话“吃柿子要找软的捏”。檀冰的不幸,就在于他正好遇到这么一群不知“艺德”为何物的人士了。
第二、檀冰提到在2011年下半年到年底,在《终极解码》与深圳开始筹拍乃制到即将开拍前,投资费用都是“我的钱”,并且强调他自己也是“投资人”。
檀冰的这句话里面透露出对目前阶段中国电影制作里的另外一些问题。中国电影的历史家底和创作模式,是从建国前的延安文艺时代和在东北长春接受“满映”硬件技术基础开始的,然后复制了苏联式样的国营电影制片厂特色,剧组拍摄采取的是“导演核心制”。但是最近二十年已经和国际接轨,基本过渡到商业化的“制片人/名星核心制”上来了。
俗话说,“做事不由东,做了也无功”。既然拍摄商业片是个生意,那么自然就是谁掏的钱就听谁了,檀冰表明自己是“投资人”,实际上是强调自己在剧组的身份不光是导演和编剧,还是股东,应该在剧组拥有话语权和决定权。所以说,有大牌名星的加入,《终极解码》剧组特征就是“名星核心”,但是檀冰希望通过自己的投资人身份,希望用“制片人核心”去对前者加以一定的约束,不要太肆无忌惮。也就是说,檀冰心里很清楚对方是大名星自己却是小导演这种强烈大反差,他这句话里的潜台词是这样的——既然我作为“导演”镇不住你甄子丹,压不服你霍耀良,但是我以“投资人/制片人”的身份在剧组里行使的权利和权益,你总不能一点顾忌都没有吧?
但是现在明眼人看到的,是后二者之嚣张跋扈,就是一点顾忌都没有。
檀冰说“我的钱”,其实应该是“我借的钱”或者说“我(通过我的关系找)的钱”。甄子丹的片酬身价达到八位数,千万元水平的。再考虑到拍摄的其他支出,那么《终极解码》的投资额肯定不菲。
但是象檀冰这种年龄和阅历的大陆导演,家里又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出身,本身没有这种经济实力。他就通过以前很多年里打下的人脉关系去找投资,去“扎”钱。
剧组前期筹划用的的经费,包括招待甄、霍住酒店的费用,那都是檀冰以上述途径搞到了,现在戏不拍了,他人也被对方一脚踢出去了。如此一来,他对这些信任他的投资人和借他钱的朋友无法交代,这个后果恐怕不是以后做不成导演了,恐怕做人都不成了。檀冰被坑到这个程度,说明什么?不只说明他太天真太实在,也说明对方无耻到了极至,黑的无法形容,使用的是最见不得人的香港混混招摇撞骗的手段。
第三、甄、霍在这个过程中做的最让人看不下去的一件事,就是不仅撺夺走了《终极解码》的剧本,先是篡改了名字,然后又胡乱修改。
檀冰没什么名气,他在剧组里也没有地位,他的钱也是拉来的、借来的。他身上惟一一件属于自己全部拥有的东西,就是《终极解码》的剧本版权。大陆的影视同行有一个共性:无论是好导演还是实力牌的演员,都是非常看中剧本质量的。真是遇到好本子,一些有眼光的实力派演员甚至愿意降低自身片酬来出演。尤其是学院派出身的电影人,对剧本创作的一向严谨和负有极高要求。
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则是我们的香港同行。香港的影视制作从很多年前就有一个特点,他们在拍摄前不准备剧本,是边拍边写,边写边改,边改边拍……甚至连写这个过程都没有,导演现场口授情节人物对白,旁边有个挂“编剧”和“副导演”的笔手做记录,然后稍加润色之后就告诉给演员,准备拍摄了。因为剧本就是这么现场拼凑出来的,导演自己临场发挥,事后就忘,导致香港导演闹过一些笑话,影片上映或者电视剧播出时,导演本人都忘记戏里的一些情节对白,自己当初是怎么想出来的了……所以说,香港的影视剧制作特征是有浓厚的山寨化和草台班子色彩,极少数精品与大量粗制滥造的低档作品并存。
这种习惯长期影响下的结果,就是不尊重编剧的劳动成果。
以我以前亲身经历过的一些情况看,电影行业里存在这种现象。比如说,假设我作为制片人,檀冰拿着《终极解码》的本子来找我,希望投资或者采取其他合作方式。他这个剧本我看中了,觉的还不错,创意上面有特色,但是我认为他年纪太轻,经验不丰富,且没有掌控大场面动作戏的能力,不适合作为本片导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圈里常见的、比较有人情味的方式是或直接或委婉地向檀冰提出这种想法,同时表示我愿意买下这个剧本,檀冰你可以说一个价格,我看看是否合适;或者说,虽然我觉的你不胜任导演,但毕竟你是编剧,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副导演或者跟组编剧的职务,这样一来尽管你没有做成导演,但起码也算是主创人员,经历自己的本子成为电影作品的过程了,也算是一种安慰。
总之,对知识和编剧劳动成功的尊重,在甄、霍对檀冰一步步地得寸进尺过程中,对于后者已经是最基本的底限。我想,最后前者剥夺了檀冰的导演职位,那怕给他留一个编剧的头衔,也是对他人格和几年心血最后一点尊重了吧。
但是让人发冷的是,他们连这点都做不到,在檀冰已经把《终极解码》向电影报批的情况下,依然采取了公然剽窃的行为。
干出这种事的人,绝对不是电影人,而是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