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墨尔本之夜-7P (1楼加两张) (2013-8-15) Wolongshan · 一定要给我精华帖啊:超级方便的slow cooker+附上两款菜谱 (2009-4-30) dorin
· 参加活动 - 5年杂拍 (2013-1-3) zzoz · 夏初的芦苇(人像) (2010-12-19) 薰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7478|回复: 53

[原创作品] 《诗经天天学》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4: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最近在亲子育儿板块里兴趣爱好栏目里发了个《诗经天天学》,主要是希望华人的孩子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根,不要忘了中国的文化。因为出发点是弘扬中国文化(这话说的自己都有点脸红,我何德何能,能弘扬中国文化?但我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只好借用一下),所以会尽量用浅显的词语来注释和翻译,我希望不照搬目前已有的注本。希望能在一年里完成这一项工作。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典籍。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因此在注释中差错和谬误难免,所以希望前辈和书友们能一起来帮我来批评和指点,一起来完成这一项工作。

在准备《诗经天天学》的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额外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可能会比较学术化一点,我将发在《读万卷书》板块上,请大家共同探讨,不吝指教。

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30 收起 理由
eurekana + 2 支持一下!
big_beast + 20 感谢分享
cherie0803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1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8 14: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老猫晒太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老猫晒太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太好了,我也要学习。

发表于 2011-1-8 14: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云淡风轻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云淡风轻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支持支持。
我还没有打印你在幼儿班的那些讲义呢。就直接跟你到这个课堂来了。这算不算大学?
最好慢点,不要一天一首。要不然跟不上呀。
闲人如我偏爱的是番外。喜欢的是野史。尤其喜欢足迹才人的现身说法。
所以十二万分的期待楼主本人的感悟!!!
楼主加油。

发表于 2011-1-8 14: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苏紫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苏紫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也喜欢诗经。

发表于 2011-1-8 14: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erie080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erie080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太好了!嘿嘿,我每天都会来看的,希望和小朋友们共同进步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4: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从现代昆虫学的角度谈谈“螽斯”
(方白原创)


关于螽斯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诗经.七月》里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于是产生了如下分歧和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螽斯”就是“斯螽”,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是不同的东西:“螽斯”是蝗虫,“斯螽”是类似于蝈蝈或蟋蟀一类的东西。

而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螽斯是蝗虫,为什么古人会拿一种害虫来作为祝贺的兴物呢?

认为螽斯和斯螽是两样东西的代表观点如下:高亨《诗经续考》认为:根据《螽斯》和《七月》的描述,螽斯是“振展羽翼在天空中飞翔的昆虫”,而斯螽则是“振动羽翅在草丛中鸣叫的昆虫”,二者不同。这也是承严粲、毛晋而来的。严粲断言:螽斯“即阜螽也,非《七月》所谓斯螽也”(《诗缉》)。毛晋肯定严说并认为:“毛氏误以此螽斯为蚣蝑,孔氏因之,遂一螽斯斯螽为一物。”(《陆氏诗疏广要》)

但我们根据其他传统文献归纳,则会得出另外的结论,即螽斯和斯螽其实是一回事,龙建春在《螽斯考》中已经总结得很清楚:
《方言》:“舂黍谓之蝑1(这儿有个字打不出来,上從下虫,读音CONG阳平,姑且以1来表示)。”郭璞注:“又名蚣 1,江东谓之虴蛨(蚱蜢)。”
《尔雅》:“蜤螽,蜙蝑。”郭璞注:“又名蜙 虫從,俗呼蝽虫黍。”邢昺疏:“蜤螽,《诗•周南》作‘螽斯’,《七月》作‘斯螽’。虽字异文倒,其实一也。”郝懿行《义疏》:“《诗》之螽斯斯螽,《毛传》并训蜙蝑。斯与蜤义同。”

《说文解字》段注:“蜤螽,《诗》作斯螽,亦云螽斯,毛许皆训以蜙蝑。”

《辞源》:“〔蜤螽〕草虫名。即螽斯。蜤,通‘斯’。《尔雅•释虫》:‘蜤螽,蜙蝑。’《诗•周南》作‘螽斯’,《豳风•七月》作‘斯螽’,皆为一物。”

再看《螽斯》诗的传注:
《毛传》、《郑笺》:“螽斯,蜙蝑也。”
《经典释文》:“案:一名斯螽。《七月》诗云‘斯螽动股’是也。扬雄、许慎皆云舂黍。”
《诗集传》:“螽斯……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鼓相切作声。”
《国语注解诗经》:螽斯,草虫名,“身长色青,颈有两须,叫的声音从翅膀里发出来”。
  
上述资料,至少可以充分说明两点:第一,螽斯和斯螽的俗称别名完全相同。除了毛晋指误的蜙(或蚣)蝑外,还有 1蝑、蚣 1(或 虫從)、蝽虫黍(或舂黍)、虴蛨等。若两种昆虫只一种俗称或别名相同,或许就有某种偶然性。但螽斯和斯螽俗称别名相同多达五种之多,则很难说是偶然的。第二,螽斯和斯螽的生态特征也一致。从体色看,它们都是青(或绿)而兼带褐(或黄)色;从体型看,它们都长角长股;从生活习性看,它们都“以股相切作声”,科学地说是颤动其羽、摩擦股上的发声镜而发声,故说它“振羽善鸣”。综上所述,螽斯即斯螽甚明。(《文史知识》1996年第一期)

那么作为高亨的一个生物学上的论点,认为螽斯(蝗)是天上飞的(不会叫),而斯螽(蝈蝈一类的)是草丛中“鸣叫”的(不会飞),如何来理解?实际上,蝗虫也会鸣叫。延安大学校长廉振民就是专门研究蝗虫的发声的,曾录制了上百种蝗虫鸣叫的声音。四川省盐源县良种场的林风鸣也研究了蝗虫的两种振翅发音方式,即步行双翅振动发音与静止双翅振动发音,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昆虫知识》1987年第二期上。从这点上也说明了高亨的论点同样站不住脚。

有人说在现代昆虫学分类中,把螽斯科与蝗科是分开的。其实昆虫学的分类是近代的事情,甚至直至现在直翅目昆虫的分类仍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阶段,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分类被普遍承认。13个总科中,某些属、亚科,甚至是科的归置都没有得到统一。

在林奈时期(1758),没有直翅目,而把蝗虫、蜚蠊、螳螂等均归属于鞘翅目中。1789年Oliver建立了广意的直翅目。包括直翅目、蜚蠊目、竹节虫目、螳螂目。共同的特征是口器为标准咀嚼式口器、前翅为复翅、后翅臀区发达。后来,蜚蠊、竹节虫、螳螂等分别先后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目,直翅目内到目前只包括——蝗虫、蝼蛄、蟋蟀等,称为直翅目(狭义)。

直翅目昆虫全世界已知20000多种,我国已知约2000种。其中主要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类群。有的学者将该目分为蝗亚目和螽亚目;有的分为蝗亚目、螽亚目和蝼蛄亚目;有的则分为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这三种划分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以第三种划分来说,剑尾亚目分螽斯科、蟋蟀科、蝼蛄科、蚤蝼科四科,在螽斯科中,纺织娘(古称莎鸡或络纬)和蝈蝈最为我们熟知,而凡是称为蟋蟀的都属于蟋蟀科,由此我们清楚的知道纺织娘、蝈蝈和蟋蟀是三个不同的昆虫,即使纺织娘与蝈蝈在同一个科中,但还是有它们的不同之处。而促织是蟋蟀的别名,不能把促织与纺织娘搞混起来。
锥尾亚目分蚱科(菱蝗科)及蝗科,蝗科中的昆虫类别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蝗虫,蝗科中的类别很多,分出很多亚科,而蚱蜢是蝗科中的其中一个亚科,也就是说蚱蜢也是蝗虫中的一种。我们平常说的蚂蚱,最初就是蚱蜢,后来基本上代表了所有蝗虫。

以上是从现代昆虫分类学对以下经常容易混淆的直翅目昆虫进行的一些辨析,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些昆虫的区别,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相关词语,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译注》一书,把“斯螽”译成了“蚱蜢”,把“莎鸡”译成了“蝈蝈”。同样,《中国民俗史(先秦卷)》中把《诗经.七月》的斯螽搞成了蟋蟀。古人可以犯这样的错误,作为一个现代研究者,如果他们懂一点现代昆虫分类学知识,我相信他们不会出现这种错误。

同样,我们也必须明确现代昆虫分类学并不能机械的使用于古典文学研究,我们不能用现代分类学去照套古文中的相关内容,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对昆虫的分类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明晰,可能很多种类直翅目类昆虫都可以称为螽或螽斯。所以有时出现表达的歧义,有时在注释时出现张冠李戴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拘泥于古书,仔细分析和辨别,才能达到去芜存真的效果。

在这儿引出了另外一个边缘的问题:有人认为蝗虫是一种害虫,在古时候危害甚烈,古人为什么要用害虫来比喻成歌颂或祝贺的意思呢?所以有种观点认为螽斯不是指蝗虫,而是指的蝈蝈。但我们捡阅古籍,却发现对“螽斯”或“螽”的描述明显的指的是“蝗虫”
《春秋》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螽”。 学者认为这是蝗灾的最早纪录。
《春秋:文公三年》有“雨螽于宋”,这是秋天发生的事,《公羊传》解释说:“雨螽者何?死而坠也。”《左传》“秋,雨螽于宋,队而死也”,《榖梁传》的解释不同,说:“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说文》中直接说“螽,蝗也”
南宋楼钥《酺神》:“惟尽除振振揖揖之灾,庶几有薿薿芃芃之望”。出句“振振揖揖”出自《螽斯》,指代蝗虫,对句“薿薿芃芃”一出《甫田》“黍稷薿薿”,一出《载驰》“芃芃其麦”,指代丰收的庄稼。

对于为何用蝗虫来作为歌颂和祝贺的兴物,确实有点费解,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用现代思维去衡量古人的思维,比如拿活人殉河伯,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无比野蛮的事情,在古代的某段时间内可能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当他们在某种自然现象前感到有某种不可思议之力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产生某种天然的崇拜。同样,蝗灾对于这些完全以农为生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个极大的灾害,但在这种不可抗力面前,当他们看到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面前,他们又可能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崇拜,祈求上天也能赐予他们像蝗虫一样的多子多福。我想这也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3 收起 理由
雪儿 + 5 你太有才了
老猫晒太阳 + 8 牛!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5: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打猎时会把捕兽网安置在大路上吗?

在《兔罝》一诗中,描写的是贵族出外打猎的情景,其中有一句是“肃肃兔罝,施于中逵”,意思是“一张张的捕兽网,布置在大路中央”

关于“施于中逵”一句,“逵”,毛传为“九达之道”,郭璞:“四道交出,复有旁通者”。《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我们常形容道路宽阔为康庄大道,殊不知逵才是国中最四通八达、最宽阔的道路。

于是有人以为狩猎的场所不应该在这种交通要道上,所以有把逵释为树林的。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第一,在所有的文献中,“逵”都作为道路来解释,如:大逵(大道);逵衢(大道);逵路(四通八达的大道);逵径(岔路);逵穴(水中之穴道交通者),从没有用作树林解释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想象而随意改变词义。第二,我们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拿我们今天的思维去推断当时的状况,也许我们觉得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是不可能作为狩猎的场所的,这是事实,但在3000年前的大路上,有可能有像现在这么多的车,这么多的人吗?不可能的。在当时狩猎,特别是王、公侯的的狩猎,是件国中大事,为了狩猎,他完全可以阻断交通。凭王、公侯的地位,他也完全可以辟出很大的一片区域作为他的狩猎场所,除了树林,也有宽阔地,他们需要把野兽从林中赶出,然后在宽阔地围而捕之。而九达之地“逵”就是个理想场地之一。

朗诵铿锵有力的诗句,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盛大的狩猎场景:武士们正在一片有树林、有开阔地的地方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椓之丁丁,把(兔罝)施于中逵 ,施于中林。有的手执弓箭长矛,簇拥着公侯,也有的已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抓捕猎物。这是一支精力饱满的队伍,这是一支斗志昂扬的队伍,诗人的着眼点并不在于狩猎这件事,干城、好仇、腹心,三个名词层层递进,他的着眼点是描写这些雄纠纠,气昂昂的武夫,通过诗句表达的意境,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现在正出没于森林、逵道搏虎驱豹的赳赳武夫们,一旦敌人来侵,他们就是一支能驰骋疆场,为捍卫国家而浴血奋战,战无不摧的雄师。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老猫晒太阳 + 8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5: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是最早的一首相思恋曲,相思对象是主人的女儿

《汉广》是一首相思曲,这在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人怀疑的了。但他相思的是谁呢?这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神女说,有游玩的女子说,但这种说法,与下文的“言秣其马”“言秣其驹”有说不通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个女子应该是主人公身边的女子,但是和他不是一个等级上的,所以主人公的相思是一种暗恋。

在主人公眼里,那姑娘就是那遥不可及的神女,他是不可能和她相结合的。但这不妨碍他对她的一片情思。这是一种真切的、正常人的情感诉求。今天姑娘要出嫁了,“言秣其马”“言秣其驹”,这里面可能有两种情景:一种是姑娘在对小伙子说:“把我的马喂饱“,她可能对小伙子的内心心理一无所知,因为小伙子从未向她表白过,另一种情况是小伙子知道姑娘今天要出嫁了,强忍住心头的悲伤,主动的默默的喂饱姑娘将要骑上的马。不管是哪种场景,都让人感觉到小伙子的爱是一种痛苦的爱。虽然已经过了2000多年,我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这种爱的气息。小伙子在低声吟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曲相思曲,穿越2000年的时空,娓娓道来,让人嗟叹不已。

[ 本帖最后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1-1-9 09:4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老猫晒太阳 + 8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8 15: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征途归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征途归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搬个板凳学诗经~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5: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墳,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

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闲聊《汝坟》

这是一首妻子思夫以及劝夫的诗,情感表达的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从第一年的登上汝水河堤盼夫望夫到第二年再等河堤终于盼到了丈夫归家的那一刻。为什么说是两年的跨度,是从妻子砍树枝的情节表达上看出来的。第一次是“伐其条枚”,砍树枝树干,可能是为家里面做柴火用的,从这个细节上也可以看出这个妻子是承担了家中主要劳力,从下文的“虽则如燬,父母孔迩”一句看出公公婆婆都在,但可能已年老了,丈夫一走,家里的重担全部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第二节诗里写“伐其条肄”, “肄”是砍而复生的枝条,从正常来说一棵树的枝条重新长出来总需要一年的时间左右,所以这里面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但不管如何,盼星星盼月亮,丈夫终于回来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隐秘情感细节表达:这就是妻子在长时间的盼夫失望以后,有了是否他已另有新欢的想法--“遐弃我”,今天看到丈夫的身影,一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到了地上。

接下去的表达肯定描写的是丈夫回家后的情景,但诗歌只字没有写如何的欢天喜地,只字没有写如何夫妻恩爱,但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夫妻两个人肯定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丈夫所说的话:“我将很快的又要离开。”

丈夫为什么要离开?因为“王室如燬”。王室的劳役他无法逃避。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人口很少,但战争频繁,除了战争,还有帝、王、贵族的各种劳役,这我们可以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和三百里阿房宫可见一斑,下层的百姓特别是男丁经年处于各种出征与劳役之中。所以“王室如燬”,真实而贴切,可以想象普通家庭是如何愁对这“王室如燬”。

但不管如何,这首诗又表达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场景:妻子告诉丈夫应该多考虑家庭: “父母孔迩”—父母在堂不远游啊。很明显的,她希望丈夫留在家中。

在这儿,我们要分析可能的三种情况:1、一种可能妻子并不知道“王室如燬”的严重性,她完全是希望丈夫能呆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如果她知道逃避劳役的严重性,她也可能不会说出劝丈夫在家的话来。第二种情况是妻子知道逃避劳役的严重性,而且她知道丈夫是必须要离开的,但她还是要如怨如哀的说出自己的话。第三种情况是妻子知道逃避劳役的严重性,但不管如何,她还是勇敢的叫丈夫不要去,如果是这样,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已经有了明显的反抗精神了。

不管如何,这首诗生动的描写了一个妇女,她不但勤劳,而且善良,而且钟情,甚至勇敢。通过短短的几句诗句,她的形象呼之欲出,这一形象屹立千年,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让我们回味无穷。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9 12:32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5: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如何读《诗经》

昨天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想读一些中国的古典文化经典,比如《诗经》,他也看了我的《<诗经》天天学》,但他仍感觉是蚂蚁啃西瓜,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因此,我写这个《如何读诗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诗经》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

1、“诗无定解”
由于《诗经》流传年代久远,作为一个历史,我相信任何人都无法完全还原每一首诗当时的场景、意境和语境,包括传说中编定《诗三百》的孔夫子。实际上,早从《诗经》问世时,对它的解读就已经存在着分歧,这里面有历史久远的问题,有政治需要的问题,有传承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一首诗的解读可能会有多种的版本,而且它们都可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根据上的,都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的。

2、“诗有定解”
我刚刚说“诗无定解”,但我们切不可得出一个文化虚无的结论,认为谁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解读《诗经》,这样又是不正确的。其实每一首诗它肯定会有它当时反映出的场景、意境和语境,既是真实的,又是独一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的解读就是要尽量的去接近真实,反映真实。从古往今来不同的解读中去芜存真,找出最接近真实的材料来,这就是我们过去已经做的事情,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将来继续要做的事情。

3、正因为有不同的解读,就要求我们先要对各种解读的版本有所了解。多看一些对《诗经》的注释的版本,然后多阅读几次《诗经》,多背诵几次《诗经》,接下来再回过头来看不同的注释版本,然后用你的聪明才智,你一定会找出最接近诗歌本意的注释。

我们以《汝坟》为例,《毛诗》解为颂“文王之化”,而闻一多则解为“情欲之歌”,把“如燬”解释为“性的冲动像火一样激烈”,另外的就如我在注释里所表达的见解,以及还有其他版本的见解,不一而足,都需要你仔细加于辨别和认证,以便得出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4、不管有多少种注解的版本,不影响你对诗的理解和欣赏,从每首诗当中你都能发现打动你心弦的东西,都能发现真、善、美。

5、经常的阅读和背诵,你会发觉它会时常给你新的领悟。

6、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知识,特别是《诗经》中相关的历史段的背景知识,对学习《诗经》很有帮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5: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谈谈《诗经》的注释

关于《诗经》的注释,历朝历代汗牛充栋。

我在《如何读诗经》中谈到:“诗无定‘解’,但也决不能随意的解,因为‘诗有定解’”。这句话看起来矛盾,实际上讲得是解诗的两个方面。具体可参阅《如何读诗经》一文,在这儿不再赘述。

作为《诗经》的直接编定者,我们从孔子的一些话中我们可以约略知道孔子对于对于《诗经》的认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从中我们知道孔子看重《诗》中忠孝之礼,重视《诗》作为“道”的实用价值,但毕竟还没有局限于完全的道德教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个思无邪,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胡思乱想,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按你的本真来进行思考,不要受外界的干扰。

从汉开始的诗经注释中,都是基于传统儒家的视角,把《诗经》的内容视乎为关乎天下的道德风化,关乎国家的治乱兴衰,把《诗经》当成了道德教化的载体,他们的注释有意识的往道德教化这方面靠拢,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比如《关雎》,《诗序》曰: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有了这种道德化的前提,注释时常常会歪曲诗歌的本意,可能一首最平常的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也会被解出或颂或刺的政治意味来,如清人程廷祚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青溪集》卷二),汉以后的注释也往往遵循这样的一个窠臼,从《正义》的“疏不破注”原则可见一斑。

而从朱熹开始对《诗经》进行文本位的解读,朱熹批评《诗序》“肆为妄说”,认为“《诗序》全不可信。如何定知是美刺那人?诗人亦有意思偶然而作者。”(《朱子语类》卷八○)又云:“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说,将诗人意思尽穿凿坏了。”(同上)。

但朱熹对《诗经》进行文本位的解读最终又归到道学的老路上,如《周南·桃夭》,《小序》曰:“《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诗集传》则曰:“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小序》归美后妃,而《诗集传》则归美文王。诠释的最终意图又与汉儒殊途同归。(引自朱丽霞《从文化还原到“理学”形成》)


到清季,被称为独立思考派的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等人提出解诗要:“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要“求诗意于辞之中”,他们反对自《毛序》以来的“求诗意于辞之外”,从这点上来说是和朱熹一脉相承的,但他们反对朱熹的“淫诗”说,同时也主张“从浅说诗”,不能主观的探求道德教化的意义。这些观点,对当代的《诗经》研究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末民初直至现在,新的学术观念层出不穷,也被用于对《诗经》的研究,但又出现另一种现象:过度的解读,比如把《汝坟》解读为一首“情欲之歌”,把“鲂鱼赬尾”解释为“性的冲动像火一样激烈”(闻一多《诗经讲义》),据说他把佛洛依德的泛性论和潜意识理论运用到了《诗经》研究上。另比如建国后,把阶级斗争的理论运用到了诗经研究上,这其实也是另一种“求诗意于辞之外”,虽然是对长期以来《诗经》解读道德教化的一种反动,但同时也是对诗意本身的另一种背离。

我还是要引用姚际恒的一段话作为我的结尾:“不穿凿,不刻画,方可说诗,......极似平浅,其味反觉深长。请思之!”(《诗经通论》卷二)

方白    2011年1月8日   于清丰堂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11-1-8 15: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方白 于 2011-1-8 14:56 发表
从现代昆虫学的角度谈谈“螽斯”
(方白原创)


关于螽斯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诗经.七月》里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于是产生了如下分歧和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 ...



螽斯据说是种多产的虫,百子千孙,所以故宫里有螽斯门,求多子的意思……
P民一个,屌丝一枚,傻妈一只

记得给俺加分……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11-1-8 15: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俺狠讨厌朱熹的注释……过来带了本诗经,想有空的时候看看,打开一看,朱熹……
呃……这就是俺至今都没看完诗经的原因-_-b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8 15: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螽斯据说是种多产的虫,百子千孙,所以故宫里有螽斯门,求多子的意思……


============
所言极是,晋刘聪名其所居为“螽斯则百堂”,取多子多福的意思

发表于 2011-1-8 23: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oola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ola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十分佩服闻老先生的诗经解说,真的是淫者见淫,智者见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1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9 09: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老猫晒太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老猫晒太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不介意我把原诗词也贴上了,帮助大家阅读吧?

发表于 2011-1-9 11: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nk_maom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nk_maom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象只要是虫,都是多产的。

发表于 2011-1-9 1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ureka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ureka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方白 于 2011-1-8 14:56 发表
从现代昆虫学的角度谈谈“螽斯”
(方白原创)


关于螽斯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诗经.七月》里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于是产生了如下分歧和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 ...



这个有趣!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9 12: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1-1-9 09:46 发表
楼主不介意我把原诗词也贴上了,帮助大家阅读吧?



============
完全可以,谢谢猫版

发表于 2011-1-9 13: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name95175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ame95175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先秦以前,一年只有10个月,所以季节不好说,好像陈胜吴广起义,坚持了才·····一个月不到···越明年了···哈哈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9 16: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征途归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征途归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印象颇深的是大学上课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老师解释说,那个叫氓的人啊,每次都来换丝,并不是真正来换丝的,每次都是来看我的,来了就对着我蚩蚩(发CI CI音,老师牙齿漏风,就是把舌头伸到牙齿外面,发CI音.)的笑. 于是全班也跟着哄堂大笑...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老猫晒太阳 + 3 好可爱啊

查看全部评分

得意时勿忘形,失意时勿悲悯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9 17: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91联队帅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91联队帅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王室如燬--燬字怎么念?是不是火灾的意思?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11-1-9 18: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印象中读段
俺一般读毁
也许两个都不对-_-b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91联队帅克 + 4 等于没说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1-1-9 19: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燬”只有一个读音  HUI上声



作名词,为: 火;烈火

燬,火也。春秋传:“卫侯燬。”——《说文》

王室如燬。——《诗·周南·汝坟》

故书司燬氏。——《周礼·秋官·序官司燬氏》注


做动词: 点燃;燃烧

至牛渚矶,…燬犀角而照之。——《晋书·温峤传》

发表于 2011-1-9 19: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urr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urr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ig_beast 于 2011-1-9 18:43 发表
印象中读段
俺一般读毁
也许两个都不对-_-b


就念 hui 和毁同音,应该是大火的意思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10 13: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ureka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ureka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征途归来 于 2011-1-9 16:50 发表
印象颇深的是大学上课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老师解释说,那个叫氓的人啊,每次都来换丝,并不是真正来换丝的,每次都是来看我的,来了就对着我蚩蚩(发CI CI音,老师牙齿漏风,就是把舌头伸到牙齿外面, ...



这个俺们大学也念过,一个杯具的爱情故事,令一众小女生感叹不已。。。

发表于 2011-1-10 13: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ureka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ureka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斯螽——这第二个字到底怎么念呢?
我查看了一下网络字典,却给了个英文释意——rice grasshopper :)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11-1-10 13: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俺一般读钟丝……


下面的话省略-_-b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eurekana + 2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0 14: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ocowhit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ocowhit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氓,不是人名,是年轻小伙子的意思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