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非职业文人 (2009-8-12) big_beast · 简单易做且美味可口的偷懒餐 - Quiche (2008-11-11) 西式唐人
· 风玲教学日记之一--早教理论基础:Image of the child—在你心里,孩子的形象是什么? (2008-11-16) 风玲 · 新足迹读书半月谈(08.11 下) – 宋词 (226楼开始散分, 打灯谜哦,255楼公布答案了) (2008-11-14) zmzhu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025|回复: 36

《诗经》天天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9 22: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仅存目),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在有初步的古文基础的情况下,《诗经》是比较适合进一步学习的文学文本,其原因有二:一是《诗经》是五经之一,属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必读科目,后世很多的文学作品都牵涉到《诗经》的内容,扎实的学好《诗经》,等于取得了一把开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的钥匙;二是在五经中相对而言,《诗经》是较容易入手的文本,这既在于它是抒情性及叙事性充分的结合,又在于其歌谣式的平白表述所决定,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等,相当的直白浅易,其他的一些文字,虽然初看起来有点古奥,但当你能在“风”“雅”“颂”里各学完三分之一篇章后,你就会有触类旁通,顿悟顿了的感觉。

我们应该不要忘掉中华文化,不要忘掉我们的根,特别对于我们的孩子,如果每天能拿出10分钟,学习一首《诗经》中篇章,那么一年下来,你会发现他们的中文根底,将会有个突飞猛进的进步。

从今天起,我将每天贴出一个篇章,尽量的把发音和意思完整的体现出来,便于大家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让我们每天一学,以年度为计划,争取一年完成《诗经》的学习。(我尽量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来注释每首诗歌,但每首诗会有个特别注释,这是比较学术的部分,仅作为补充阅读使用。)

古往今来,对《诗经》做出注释的不计其数,光现当代的就有很多,比如余冠英、周振甫、程俊英、金启华、李子伟,袁愈荌和唐莫尧等,我将综合各家之说,择善而用,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做适当的校正与补充。由于水平有限,差错或偏颇势将难免,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2010年12月29日   方白于清丰堂

(由于在打字的过程中无法打出拼音的声调,所以只能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表达,阴平对应普通话第一声,阳平对应普通话第二声,上声对应普通话第三声,去声代表普通话第四声。)



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音:
雎鸠(JU阴平JIU阴平)
窈窕(YAO上声TIAO上声)
逑(QIU阳平)。
参差(CEN阴平CI阴平)
荇(XING去声)
寤寐(WU去声MEI去声)思服(BI去声)
芼(MAO去声)

义:
雎鸠:一种水鸟
关关:雎鸠的叫声
在河之洲:洲:岸滩
窈窕:内心善良称为“窈”,外貌美丽称为“窕”
好逑:好的配偶。这里“逑”不是追求的意思。
参差荇菜:参差:长短不齐;荇菜:一种水草,夏天开花,嫩叶可食。
左右流之:“流”在这儿是採的意思。
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着。思:语气助词,服:思念。
悠哉悠哉:“悠哉”在这儿不是悠闲的意思,而是表示忧思。
辗转反侧: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特别注释:
寤寐思服:寤:睡醒,可以引申为白天,寐:睡着,可以引申为晚上。在这儿特别指出的是“服”的读音,一般在中学读书的时候都读为“FU阳平”,但根据朱熹在《诗集传》里注的是——“叶蒲北反”。他用的是反切注音法,转换为现代汉语拼音就是“BI去声”。其实这个读音,在《辞源》就收有,是做“郁结”解。在这儿,“服(BI去声)”是个同音假借字,其意思与衣服的“服”字根本不相干。

意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滩上。
我想起那文静秀丽的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的好姑娘,让我白天晚上都思量。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着做梦都牵挂。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我愿弹琴奏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我要敲钟打鼓使她欢。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2 22:4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9 收起 理由
daffodil + 6 谢谢奉献
明河素月 + 3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1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12-29 23: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明河素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明河素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听老师上课啦
请问方老师,清丰堂在哪里啊?

发表于 2010-12-29 23: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回楼上,不好意思,清丰堂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小书房取的名字。

退役斑竹 2011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12-29 23: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明河素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明河素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像学中文的都喜欢给书房取雅号的

发表于 2010-12-30 11: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第二首: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1、葛:(GE阳平),覃: (TAN阳平)
2、施(YI去声)于中谷
3、其鸣喈喈(JIE阴平)
4、是刈(YI去声)是濩(HUO去声)
5、为絺(CHI阴平)为绤(XI去声)
6、服之无斁(YI去声)
7、薄(BO阳平)污(WU去声)我私,薄浣(HUAN上声)我衣
8、害(HE阳平)浣害否



1、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长。
2、施:蔓延。中谷:谷中。
3、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
4、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5、喈喈:鸟儿鸣叫的声音。
6、莫莫:茂密的样子。
7、刈:用刀割。劐:煮。
8、絺: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绤: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9、服:穿。无斁:心里不厌弃。
10、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11、归:回家。
12、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污:在这儿用作动词,洗去污垢。私:内衣。
13、浣:洗涤。
14、害:曷、何,什么。
15、归宁:回娘家。


特别注释:

这首诗的作者或者说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的身份,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描写后妃之德(《毛诗序》),朱熹甚至说是后妃亲作,但从清代开始逐渐认为是反映普通民女婚后回娘家的情形,而到了现代,包括余冠英、屈万里、余培林等认为是贵族女回娘家,也有说诗中描写的是女奴或女工(胡适也曾有这种说法),根据上下文的连贯来说,我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个女工的情形,当时的女工并不是我们普通想象当中的毫无人身自由的那种情形,而是也像现代的普通女工一样享有人身的自由,跟奴是有区别的。但她们也要做一些繁重的工作,比如收割葛藤,这是一般的贵族妇女所不屑为或干不了的。

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

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读者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

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

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可能是位管理女工的MANAGER,她似乎在倾听,因为她的手下,此刻正向她请假告归。在得到批准后,女主人公急切而又细致的做回家的准备,急切的希望尽快看到自己的父母亲。


【译文】

葛藤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喈喈叫来真婉转。

葛藤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我割藤蒸煮织麻忙, 织了细布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

我向管家请个假, 说我心想回趟家。

先把内衣洗干净, 再把外衣洗一洗,

洗和不洗分清楚, 去看父母真高兴。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0-12-30 12:4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30 15: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卷 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释】

⑴采采:有不同的解释,这儿作“采摘”讲。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
⑵顷筐:斜口筐。
⑶嗟:(JIE阴平)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⑷寘(zhì至):搁置。周行(hánɡ 杭):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
⑸陟:升;登。彼:指示代名词,相当于“那个”。崔嵬(wéi 违):山高不平。
⑹虺隤(huī tuí灰颓):疲极而病。
⑺姑:姑且。罍(léi 雷):一种青铜酒器。
⑻永怀:缠绕于心。
⑼玄黄:过度劳累,另一种说法是眼睛昏花。
⑽兕觥(sì ɡōnɡ ):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⑾永伤:长久思念。
⑿砠(jū 居):有土的石山。
⒀瘏(tú 途):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⒁痡(pū 扑):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⒂云:语助词。云何:奈何,奈之何。吁(xū 虚):忧愁。

特别注释:
这首诗内容有很多种解读,比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等等,也有说这首诗是男女声合唱歌谣,在四小节中,第一小节是女子思念出征的丈夫,后三小节是丈夫在征途中思念自己的妻子,但我同意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的愁情幽思,之所以有人认为后三小节是男子吟唱的,其理解的出发点在于认为女子是不可能骑马带仆出远门去追寻自己的怀人的,而且也不可能喝酒的,但这其实是拿后世的情况推测前世,在当时礼教未能严格规范的时候,我们如何能确认当时的情形呢?在当时,女子有所怀,原不妨饮酒出游,《诗》中也适有本证,如《鄘风•载驰》,如《邶风•泉水》,如《卫风•竹竿》。(扬之水《诗经别裁》)

当然,解读可以有多种,但不管如何解读,我们尽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女子思念所怀之人的情歌,也不妨碍我们可以直白地理解诗中所体现出的那种牵心挂肚、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思念情怀。
  
【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我是多么的忧伤!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0-12-30 16:39 编辑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12-30 17: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第四首: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释】
⑴樛(jiū):下曲而高的树。
⑵葛藟(lěi):葛和藟两种蔓生植物;累(léi ):攀缘,缠绕。
⑶只:语助。
⑷福履(lǚ):福禄也。绥(Suí):安也。
⑸荒:掩;盖;覆。
⑹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⑺萦(yíng):缠绕。
⑻成:就也;到来。

特别注释:
这里面出现了两种意象,一是樛木,另一是葛藟,针对这两种意象,有不同的解读,一种把樛木比作君子,把葛藟比作幸福,比喻幸福将像葛藟围绕樛木一样围绕着君子,另一种解读是认为这是祝贺新婚的贺诗,比喻夫妻俩像葛藟围绕着樛木一样永不分开。
在这儿我们简单谈一下《诗经》的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即由一样东西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风》较多用比兴手法,《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

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或新婚夫妇——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或夫妻举案齐眉也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读者透过反覆叠唱的诗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快乐的新郎脸红了,羞涩的新娘心醉了、当她斜倚着新郎姗姗移步的时候,读者便会发觉,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竟是无比的传神。而油然升起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叠唱,就不能宣泄得如此兴奋和浓烈。男女嫁娶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1-12页)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高大挺直的树来比附快乐的君子,而偏偏要以弯树来打比方呢?是含有位高而谦下之意呢,还是别有意味?用连云港学者王君敏的说法:《庄子•山林》“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的思想可能就是受了诗人的启发。


  
【译文】

南有弯弯树,攀满葛藟藤。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葛藟藤。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葛藟藤。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leobub + 2 真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2-30 21: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eobu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eobu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ARK

发表于 2011-1-1 03: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螽 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1、        螽(zhōnɡ)斯:或名斯螽,蝗虫。
2、        诜(shēn)诜:同莘莘,众多貌。
3、        宜:多
4、        振振(zhēn):盛貌。
5、        薨(hōnɡ)薨:众也。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
6、        绳绳:不绝貌。
7、        揖(jí)揖:会聚也。揖为集之假借。
8、        蛰(zhí)蛰:和集也。

译文:
蝗虫振翅飞起来啊,密集地遮住天空。
祝愿你多子多孙啊,那样的繁荣昌盛。

蝗虫振翅飞起来啊,发出巨大轰鸣声。
祝愿你多子多孙啊,那样的不息生生。

蝗虫振翅飞起来啊,会集太多数不清。
祝愿你多子多孙啊,那样的和谐永续。



特别注释:

关于螽斯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诗经.七月》里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于是产生了如下分歧和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螽斯”就是“斯螽”,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是不同的东西:“螽斯”是蝗虫,“斯螽”是类似于蝈蝈或蟋蟀一类的东西。

而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螽斯是蝗虫,为什么古人会拿一种害虫来作为祝贺的兴物呢?

认为螽斯和斯螽是两样东西的代表观点如下:高亨《诗经续考》认为:根据《螽斯》和《七月》的描述,螽斯是“振展羽翼在天空中飞翔的昆虫”,而斯螽则是“振动羽翅在草丛中鸣叫的昆虫”,二者不同。这也是承严粲、毛晋而来的。严粲断言:螽斯“即阜螽也,非《七月》所谓斯螽也”(《诗缉》)。毛晋肯定严说并认为:“毛氏误以此螽斯为蚣蝑,孔氏因之,遂一螽斯斯螽为一物。”(《陆氏诗疏广要》)

但我们根据其他传统文献归纳,则会得出另外的结论,即螽斯和斯螽其实是一回事,龙建春在《螽斯考》中说的很清楚:
《方言》:“舂黍谓之蝑1(这儿有个字打不出来,上從下虫,读音CONG阳平,姑且以1来表示)。”郭璞注:“又名蚣 1,江东谓之虴蛨(蚱蜢)。”
《尔雅》:“蜤螽,蜙蝑。”郭璞注:“又名蜙 虫從,俗呼蝽虫黍。”邢昺疏:“蜤螽,《诗•周南》作‘螽斯’,《七月》作‘斯螽’。虽字异文倒,其实一也。”郝懿行《义疏》:“《诗》之螽斯斯螽,《毛传》并训蜙蝑。斯与蜤义同。”

《说文解字》段注:“蜤螽,《诗》作斯螽,亦云螽斯,毛许皆训以蜙蝑。”

《辞源》:“〔蜤螽〕草虫名。即螽斯。蜤,通‘斯’。《尔雅•释虫》:‘蜤螽,蜙蝑。’《诗•周南》作‘螽斯’,《豳风•七月》作‘斯螽’,皆为一物。”

再看《螽斯》诗的传注:
《毛传》、《郑笺》:“螽斯,蜙蝑也。”
《经典释文》:“案:一名斯螽。《七月》诗云‘斯螽动股’是也。扬雄、许慎皆云舂黍。”
《诗集传》:“螽斯……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鼓相切作声。”
《国语注解诗经》:螽斯,草虫名,“身长色青,颈有两须,叫的声音从翅膀里发出来”。
  
上述资料,至少可以充分说明两点:第一,螽斯和斯螽的俗称别名完全相同。除了毛晋指误的蜙(或蚣)蝑外,还有 1蝑、蚣 1(或 虫從)、蝽虫黍(或舂黍)、虴蛨等。若两种昆虫只一种俗称或别名相同,或许就有某种偶然性。但螽斯和斯螽俗称别名相同多达五种之多,则很难说是偶然的。第二,螽斯和斯螽的生态特征也一致。从体色看,它们都是青(或绿)而兼带褐(或黄)色;从体型看,它们都长角长股;从生活习性看,它们都“以股相切作声”,科学地说是颤动其羽、摩擦股上的发声镜而发声,故说它“振羽善鸣”。综上所述,螽斯即斯螽甚明。(《文史知识》1996年第一期)

那么作为高亨的一个生物学上的论点,认为螽斯(蝗)是天上飞的(不会叫),而斯螽(蝈蝈一类的)是草丛中“鸣叫”的(不会飞),如何来理解?实际上,蝗虫也会鸣叫。延安大学校长廉振民就是专门研究蝗虫的发声的,曾录制了上百种蝗虫鸣叫的声音。四川省盐源县良种场的林风鸣也研究了蝗虫的两种振翅发音方式,即步行双翅振动发音与静止双翅振动发音,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昆虫知识》1987年第二期上。从这点上也说明了高亨的论点同样站不住脚。

有人说在现代昆虫学分类中,把螽斯科与蝗科是分开的。其实昆虫学的分类是近代的事情,甚至直至现在直翅目昆虫的分类仍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阶段,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分类被普遍承认。13个总科中,某些属、亚科,甚至是科的归置都没有得到统一。

在林奈时期(1758),没有直翅目,而把蝗虫、蜚蠊、螳螂等均归属于鞘翅目中。1789年Oliver建立了广意的直翅目。包括直翅目、蜚蠊目、竹节虫目、螳螂目。共同的特征是口器为标准咀嚼式口器、前翅为复翅、后翅臀区发达。后来,蜚蠊、竹节虫、螳螂等分别先后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目,直翅目内到目前只包括——蝗虫、蝼蛄、蟋蟀等,称为直翅目(狭义)。

直翅目昆虫全世界已知20000多种,我国已知约2000种。其中主要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类群。有的学者将该目分为蝗亚目和螽亚目;有的分为蝗亚目、螽亚目和蝼蛄亚目;有的则分为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这三种划分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以第三种划分来说,剑尾亚目分螽斯科、蟋蟀科、蝼蛄科、蚤蝼科四科,在螽斯科中,纺织娘(古称莎鸡或络纬)和蝈蝈最为我们熟知,而凡是称为蟋蟀的都属于蟋蟀科,由此我们清楚的知道纺织娘、蝈蝈和蟋蟀是三个不同的昆虫,即使纺织娘与蝈蝈在同一个科中,但还是有它们的不同之处。而促织是蟋蟀的别名,不能把促织与纺织娘搞混起来。
锥尾亚目分蚱科(菱蝗科)及蝗科,蝗科中的昆虫类别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蝗虫,蝗科中的类别很多,分出很多亚科,而蚱蜢是蝗科中的其中一个亚科,也就是说蚱蜢也是蝗虫中的一种。我们平常说的蚂蚱,最初就是蚱蜢,后来基本上代表了所有蝗虫。

以上是从现代昆虫分类学对以下经常容易混淆的直翅目昆虫进行的一些辨析,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些昆虫的区别,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相关词语,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译注》一书,把“斯螽”译成了“蚱蜢”,把“莎鸡”译成了“蝈蝈”。同样,《中国民俗史(先秦卷)》中把《诗经.七月》的斯螽搞成了蟋蟀。古人可以犯这样的错误,作为一个现代研究者,如果他们懂一点现代昆虫分类学知识,我相信他们不会出现这种错误。

同样,我们也必须明确现代昆虫分类学并不能机械的使用于古典文学研究,我们不能用现代分类学去照套古文中的相关内容,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对昆虫的分类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明晰,可能很多种类直翅目类昆虫都可以称为螽或螽斯。所以有时出现表达的歧义,有时在注释时出现张冠李戴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拘泥于古书,仔细分析和辨别,才能达到去芜存真的效果。

在这儿引出了另外一个边缘的问题:有人认为蝗虫是一种害虫,在古时候危害甚烈,古人为什么要用害虫来比喻成歌颂或祝贺的意思呢?所以有种观点认为螽斯不是指蝗虫,而是指的蝈蝈。但我们捡阅古籍,却发现对“螽斯”或“螽”的描述明显的指的是“蝗虫”
《春秋》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螽”。 学者认为这是蝗灾的最早纪录。
《春秋:文公三年》有“雨螽于宋”,这是秋天发生的事,《公羊传》解释说:“雨螽者何?死而坠也。”《左传》“秋,雨螽于宋,队而死也”,《榖梁传》的解释不同,说:“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说文》中直接说“螽,蝗也”
南宋楼钥《酺神》:“惟尽除振振揖揖之灾,庶几有薿薿芃芃之望”。出句“振振揖揖”出自《螽斯》,指代蝗虫,对句“薿薿芃芃”一出《甫田》“黍稷薿薿”,一出《载驰》“芃芃其麦”,指代丰收的庄稼。

对于为何用蝗虫来作为歌颂和祝贺的兴物,确实有点费解,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用现代思维去衡量古人的思维,比如拿活人殉河伯,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无比野蛮的事情,在古代的某段时间内可能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当他们在某种自然现象前感到有某种不可思议之力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产生某种天然的崇拜。同样,蝗灾对于这些完全以农为生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个极大的灾害,但在这种不可抗力面前,当他们看到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面前,他们又可能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崇拜,祈求上天也能赐予他们像蝗虫一样的多子多福。我想这也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方白  于2010年12月31日深夜  于清丰堂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1 12:57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 19: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celemonte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celemonte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方老师,多谢奉献。收藏了。
只是你觉得多大的孩子开始学好呢?只是背下来,还是需要解释给他听呢?

发表于 2011-1-1 23:2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的帖子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你好,

学习一门语言,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比如听说和简单的认字,家长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比较系统的学习,一般还是从7岁左右开始,因为那个时间孩子的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思维能力也开始发展成熟,适合于第二阶段的语言能力培养,即读写能力的培养。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即听说和简单的读写,那么按照目前澳洲的情况,按每周四小时中文学习来计算,三年可以有小成,六年就可以有大成,但是我们如果要孩子能真正掌握中国的文化,能比较深刻的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那么必须要6年才有小成,12年才有大成(比十年寒窗还多了两年)。

也许我们觉得这个时间是不是太长了点,但我们知道这是必须的时间,因为学习是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目前的英语环境下。

学习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必须把基础打好。也许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觉得这时间也过得很快。到了某一天,也许你的孩子能很自豪的告诉你:我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不知道你的孩子中文程度如何?如果有一定的认字基础,我建议现代文和古文交叉学习,穿插进行。古文从基础读物和启蒙读物入手,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入手中级课程。《诗经》就是属于中级课程。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最强调的是背诵。我们并不强求完全理解,但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一窍不通的死记硬背。似懂非懂的背诵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常态。因为对孩子的年龄和阅历来说,他不可能完全理解经典中所描述的各种复杂的状态,似懂非懂是正常的,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就像跳高训练一样,可以够得着,但得花点力气。他的似懂非懂,能使他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经常体会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要让孩子能达到似懂非懂的状态,也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2 13: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icelemontea + 5 不错,有道理。
明河素月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1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2 08: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明河素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明河素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刚开始学习的小孩子可以用《三字经》《弟子规》做教本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liyuefu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 12: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⑴夭夭(YAO阴平):茂盛而绚丽的样子。
  ⑵灼灼(ZHUO阳平):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EN阳平):果实大。另有“多”的解释。
  ⑹蓁(ZHEN阴平):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
  桃花美丽开放,色彩鲜艳似火。这位姑娘来出嫁,和和顺顺成个家。
  桃花美丽开放,果实又多又大。这位姑娘来出嫁,和和睦睦成个家。
    桃花美丽开放,绿叶浓浓密密。这位姑娘来出嫁,美满幸福成一家。


【特别评注】

这是一首祝福姑娘出嫁的贺喜诗,可以说开用桃花比美人的先河,正如姚际恒说的,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看似简单的三个叠章中,实际上有巧妙的变化,第一章写花,第二章写果,第三章写叶,从花到果到叶,看似不经意实际却是意味深长。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既热情奔放,又喜气洋洋,整首诗兴比巧妙,意象鲜明,一咏三叹,宜歌宜舞,很容易把气氛推上高潮。

发表于 2011-1-2 13: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云淡风轻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云淡风轻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样上课太单调了。
能不能慢点。比如一个星期一课
然后再谈些你的感想。

发表于 2011-1-2 14: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qunlb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qunlb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诗经我就记得《关雎》和《硕鼠》,还有一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发表于 2011-1-2 14: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1234567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1234567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多谢楼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2 17:0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的帖子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哈哈,你言甚是。

但我这儿要说的:

                1、我这个不是上课,只是提供一些资料而已。或者说提供一个平台,如果大家在这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乐于帮助。
                2、学习古文是个冷板凳,现在已没有多少人感兴趣的,能坚持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发表于 2011-1-2 21: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第七首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注释】
  1、肃肃:严密的样子。兔(tù):通“菟”,老虎。罝(jū):捕兽的网。
  2、椓(zhuó):敲。丁(zhēng)丁:象声词。
  3、干城:盾牌、城郭。
  4、施(yì):设置。中逵:道路中间。逵(kuí):四通八达之道。泛指大道。
  5、仇:同“逑”,在这儿是伴侣,帮手的意思。


【译文】
  装好张张捕虎网,敲打木桩响叮当。威猛武士雄赳赳,保护公侯好干将。
  装好张张捕虎网,设在宽阔路中央。威猛武士雄赳赳,保护公侯好帮手。
  装好张张捕虎网,设在密密山林中。威猛武士雄赳赳,保护公侯作心腹。


【特别注释】

关于“施于中逵”一句,“逵”,毛传为“九达之道”,郭璞:“四道交出,复有旁通者”。《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我们常形容道路宽阔为康庄大道,殊不知逵才是国中最四通八达、最宽阔的道路。
于是有人以为狩猎的场所不应该在这种交通要道上,所以有把逵释为树林的。这是不正确的。第一,在所有的文献中,“逵”都作为道路来解释,如:大逵(大道);逵衢(大道);逵路(四通八达的大道);逵径(岔路);逵穴(水中之穴道交通者),从没有用作树林解释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想象而随意改变词义。第二,我们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拿我们今天的思维去推断当时的状况,也许我们觉得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是不可能作为狩猎的场所的,这是事实,但在3000年前的大路上,有可能有像现在这么多的车,这么多的人吗?不可能的。在当时狩猎,特别是王、公侯的的狩猎,是件国中大事,为了狩猎,他完全可以阻断交通。凭王、公侯的地位,他也完全可以辟出很大的一片区域作为他的狩猎场所,除了树林,也有宽阔地,他们需要把野兽从林中赶出,然后在宽阔地围而捕之。而九达之地“逵”就是个理想场地之一。
朗诵铿锵有力的诗句,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盛大的狩猎场景:武士们正在一片有树林、有开阔地的地方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椓之丁丁,把(兔罝)施于中逵 ,施于中林。有的手执弓箭长矛,簇拥着公侯,也有的已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抓捕猎物。这是一支精力饱满的队伍,这是一支斗志昂扬的队伍,诗人的着眼点并不在于狩猎这件事,干城、好仇、腹心,三个名词层层递进,他的着眼点是描写这些雄纠纠,气昂昂的武夫,通过诗句表达的意境,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现在正出没于森林、逵道搏虎驱豹的赳赳武夫们,一旦敌人来侵,他们就是一支能驰骋疆场,为捍卫国家而浴血奋战,战无不摧的雄师。

发表于 2011-1-3 11: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第八首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 yǐ ):植物名,即车前子(草名),种子和全草入药,可食。 “苢”也作“苡”。
  ⑵薄、言:都是语气助词。
  ⑶有:得到。
  ⑷掇(duō ):摘取、拾取。
  ⑸捋(luó ):以手掌握物而脱取,成把地握取。
  ⑹袺(jié ):手持衣角盛物。
  ⑺襭(xié ):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特别注释】

引用赵丽雅在《诗经别裁》中的一段话:《诗》言“采”者不一,“采”的后面,通常总有事、有情,如《唐风》之《采苓》,如《小雅》之《采菽》《采薇》《采绿》。唯独《芣苢》,“采”的本身,就是故事,也就是诗的全部。这里边没有个人的事件,如心绪,如遭遇,却是于寻常事物、寻常动作中写出一种境界,而予人一种平静阔远的感觉。钟惺所谓“此篇作者不添一事,读者不添一言,斯得之矣”,是抉得此诗之神。每一章中更换的几个字,虽为趁韵,却非凑韵,倒是因此而使诗有了姿态,有了流动之感。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3 14: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好意思唱个反调 - 诗经是个好东西,我不反对孩子接触一点。但这样的学法,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效果未必好。LZ 你曾用这样的方式,让ABC的孩子爱上诗经过吗?

当然,说归说,我自己也没想出更好的办法。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1-1-3 15: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ino16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ino16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好

不过诗经中的一些诗还赋有古代的一些历史,所以不好学习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3 15: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好意思唱个反调 - 诗经是个好东西,我不反对孩子接触一点。但这样的学法,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效果未必好。LZ 你曾用这样的方式,让ABC的孩子爱上诗经过吗?

当然,说归说,我自己也没想出更好的办法。

============
谢谢你的问题,至于让ABC的孩子爱上诗经,说实话:很难。

我在澳洲开教3年来,我尝试在现代文教学中穿插古文教学,效果感觉不错,孩子们能接受,而且对他们的现代文学习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真正喜欢上古文并且有浓厚兴趣的,到现在为止只有2个,但这两个确实学得不错,我为他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发表于 2011-1-3 15: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好

不过诗经中的一些诗还赋有古代的一些历史,所以不好学习呀


==================
你的问题很好,这其实是我们孩子学习古文的关键所在,如果孩子对中国的历史知识一无所知,他们是无法学好古文的,所以我在叫他们古文之前其实有相当的一段时间教学历史知识,让他们对各个朝代的来龙去脉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结合文章学习,他们逐渐的会理出头绪,而且渐渐的他们也会产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有血有肉,不会觉得这些古文是个枯燥的东西。

所以说中国历史是学习古文的第一课。

发表于 2011-1-3 15: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yuef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yuef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顶楼主!我也希望能让孩子看懂文言文。
文言文是了不起的语言,跨越2000年,还能看懂前人的思想。好像这样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

发表于 2011-1-3 15: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云淡风轻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云淡风轻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关注。我把你讲的课都给打印下来装订成书,闲着没事翻一翻。
不,每天必须翻一翻。嗯。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3 15: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D妈妈 于 2011-1-3 15:48 发表
不好意思唱个反调 - 诗经是个好东西,我不反对孩子接触一点。但这样的学法,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效果未必好。LZ 你曾用这样的方式,让ABC的孩子爱上诗经过吗?

当然,说归说,我自己也没想出更好的办法。 ...

我儿子长到18岁只要能认两百个汉字,我就很满意了

诗经就算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1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3 15: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明河素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明河素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方白 于 2011-1-3 16:16 发表
很好

不过诗经中的一些诗还赋有古代的一些历史,所以不好学习呀


==================
你的问题很好,这其实是我们孩子学习古文的关键所在,如果孩子对中国的历史知识一无所知,他们是无法学好古文的,所以我在叫他们古文之前 ...

我很赞同
C'est la vie.

发表于 2011-1-4 06: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第九首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1.        乔木:高大的树木。
2.        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思:语助。
3.        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游女:汉水之女神,也有说是游玩的女子。
4.        江:江水,即长江。永:水流长也。
5.        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6.        翘翘(qiáo):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火把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7.        刈(yì):割。楚:灌木名,即牡荆。
8.        秣(mò):喂马。
9.        蒌(lóu):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10.        驹:小马。



【特别注释】

这是一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相思恋曲,小伙子正暗恋着一位姑娘,而且是离他很近的姑娘,也许就是他主人的女儿,在他眼里,那姑娘就是那遥不可及的神女,他是不可能和她相结合的。但这不妨碍他对她的一片情思。这是一种真切的、正常人的情感诉求。今天姑娘要出嫁了,“言秣其马”“言秣其驹”,这里面可能有两种情景:一种是姑娘在对小伙子说:“把我的马喂饱“,她可能对小伙子的内心心理一无所知,因为小伙子从未向她表白过,另一种情况是小伙子知道姑娘今天要出嫁了,强忍住心头的悲伤,主动的默默的喂饱姑娘将要骑上的马。不管是哪种场景,都让人感觉到小伙子的爱是一种痛苦的爱。虽然已经过了2000多年,我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这种爱的气息。小伙子在低声吟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曲相思曲,穿越2000年的时空,娓娓道来,让人嗟叹不已。

南有乔木,历来解释为南方有棵乔木啊,不可休的原因是因为高大而且树叶稀少。但我认为这儿解释为“隔江有棵乔木,因为我游不过去,所以无法休”比较好,这样比喻为可望不可即,和诗的内容更贴近。

2011年1月3日 方白于清丰堂


【译文】

江南有棵高大的树,我只能看到却不可休。汉水有可爱的女神,我也追求不到。汉水宽又广,我游不过去啊,长江长又远,木筏渡不过。

杂乱丛生的灌木,我要砍那荆条。这个姑娘出嫁了,我默默喂饱她的马。汉水宽又广,我游不过去啊,长江长又远,木筏渡不过。

杂乱丛生的灌木,我要砍那蒌蒿。这个姑娘出嫁了,我默默喂饱她的马。汉水宽又广,我游不过去啊,长江长又远,木筏渡不过。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8 15:28 编辑 ]

发表于 2011-1-6 17: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第十首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魴鱼赬尾,王室如燬。
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注释】

1、        遵:沿着;  坟:大堤;
2、        伐:砍伐;  条:枝条;  枚:树干;   
3、        惄(nì):忧思;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饥:饥渴;  
4、        肄(yì):指砍而又生的小树枝;   
5、        遐(xiá):远;  遐弃:抛弃;  
6、        鲂(fáng)鱼:一种鱼;    赪(chēng):红色;  
7、        王室:指王室劳役;  燬:烧、烧熟,引伸为厉害;  
8、        孔:非常,很      迩(ěr):近;  

【特别注释】

这是一首妻子思夫以及劝夫的诗,情感表达的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从第一年的登上汝水河堤盼夫望夫到第二年再等河堤终于盼到了丈夫归家的那一刻。为什么说是两年的跨度,是从妻子砍树枝的情节表达上看出来的。第一次是“伐其条枚”,砍树枝树干,可能是为家里面做柴火用的,从这个细节上也可以看出这个妻子是承担了家中主要劳力,从下文的“虽则如燬,父母孔迩”一句看出公公婆婆都在,但可能已年老了,丈夫一走,家里的重担全部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第二节诗里写“伐其条肄”, “肄”是砍而复生的枝条,从正常来说一棵树的枝条重新长出来总需要一年的时间左右,所以这里面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但不管如何,盼星星盼月亮,丈夫终于回来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隐秘情感细节表达:这就是妻子在长时间的盼夫失望以后,有了是否他已另有新欢的想法--“遐弃我”,今天看到丈夫的身影,一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到了地上。

接下去的表达肯定描写的是丈夫回家后的情景,但诗歌只字没有写如何的欢天喜地,只字没有写如何夫妻恩爱,但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夫妻两个人肯定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丈夫所说的话:“我将很快的又要离开。”

丈夫为什么要离开?因为“王室如燬”。王室的劳役他无法逃避。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人口很少,但战争频繁,除了战争,还有帝、王、贵族的各种劳役,这我们可以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和三百里阿房宫可见一斑,下层的百姓特别是男丁经年处于各种出征与劳役之中。所以“王室如燬”,真实而贴切,可以想象普通家庭是如何愁对这“王室如燬”。

但不管如何,这首诗又表达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场景:妻子告诉丈夫应该多考虑家庭: “父母孔迩”—父母在堂不远游啊。很明显的,她希望丈夫留在家中。

在这儿,我们要分析可能的三种情况:1、一种可能妻子并不知道“王室如燬”的严重性,她完全是希望丈夫能呆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如果她知道逃避劳役的严重性,她也可能不会说出劝丈夫在家的话来。第二种情况是妻子知道逃避劳役的严重性,而且她知道丈夫是必须要离开的,但她还是要如怨如哀的说出自己的话。第三种情况是妻子知道逃避劳役的严重性,但不管如何,她还是勇敢的叫丈夫不要去,如果是这样,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已经有了明显的反抗精神了。

不管如何,这首诗生动的描写了一个妇女,她不但勤劳,而且善良,而且钟情,甚至勇敢。通过短短的几句诗句,她的形象呼之欲出,这一形象屹立千年,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让我们回味无穷。

【译文】

沿着汝河堤岸走,砍了树枝又砍干。不见夫君心忧愁,晨饥一般难忍受。

沿着汝河堤岸走,再砍树上新生枝。看见夫君心欢喜,未弃糟糠仍如旧。  
  
鳊鱼劳累尾发红,王事劳役如火焚。虽然王事急如火,供养父母在前头。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6 22:34 编辑 ]

发表于 2011-1-6 21: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如何读《诗经》

昨天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想读一些中国的古典文化经典,比如《诗经》,他也看了我的《<诗经》天天学》,但他仍感觉是蚂蚁啃西瓜,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因此,我写这个《如何读诗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诗经》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

1、“诗无定解”
由于《诗经》流传年代久远,作为一个历史,我相信任何人都无法完全还原每一首诗当时的场景、意境和语境,包括传说中编定《诗三百》的孔夫子。实际上,早从《诗经》问世时,对它的解读就已经存在着分歧,这里面有历史久远的问题,有政治需要的问题,有传承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一首诗的解读可能会有多种的版本,而且它们都可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根据上的,都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的。

2、“诗有定解”
我刚刚说“诗无定解”,但我们切不可得出一个文化虚无的结论,认为谁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解读《诗经》,这样又是不正确的。其实每一首诗它肯定会有它当时反映出的场景、意境和语境,既是真实的,又是独一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的解读就是要尽量的去接近真实,反映真实。从古往今来不同的解读中去芜存真,找出最接近真实的材料来,这就是我们过去已经做的事情,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将来继续要做的事情。

3、正因为有不同的解读,就要求我们先要对各种解读的版本有所了解。多看一些对《诗经》的注释的版本,然后多阅读几次《诗经》,多背诵几次《诗经》,接下来再回过头来看不同的注释版本,然后用你的聪明才智,你一定会找出最接近诗歌本意的注释。

我们以《汝坟》为例,《毛诗》解为颂“文王之化”,而闻一多则解为“情欲之歌”,把“如燬”解释为“性的冲动像火一样激烈”,另外的就如我在注释里所表达的见解,以及还有其他版本的见解,不一而足,都需要你仔细加于辨别和认证,以便得出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4、不管有多少种注解的版本,不影响你对诗的理解和欣赏,从每首诗当中你都能发现打动你心弦的东西,都能发现真、善、美。

5、经常的阅读和背诵,你会发觉它会时常给你新的领悟。

6、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知识,特别是《诗经》中相关的历史段的背景知识,对学习《诗经》很有帮助。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8 10:19 编辑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