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法国意大利23天蜜月自助游(11楼购物小结坑已填,全文完) (2010-2-23) frankielynna · Z和他的沈从文- 读书之在路上 (2012-8-26) 蓝咖啡豆
· 给想报考大学医科的同学或家长扫一下盲 (2016-8-26) edwardt · 冬令进补 —— 让叶多爸爸魂牵梦绕的烧白 (2009-7-6) 老陶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029|回复: 3

【转】爱困在了血脉里——评电影《唐山大地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30 17: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爱困在了血脉里——评电影《唐山大地震》 / 北海乘桴
2010-09-28 20:14 | 阅读(98) | 标签: 唐山大地震, 冯小刚, 亲情 | 字号:大 中 小


孔子说的“仁”不同于耶稣宣扬的“爱”——后者是肇始于仇敌,而前者则发端于血亲。因此,在对仇敌的宽恕之中,西方人抵达超验的天堂;而中国人却通过对血亲的“推己及人”,建立起世俗的邦国。对耶稣来说,仇敌可以确证“爱”的广博,一个能对仇敌有恻隐之心的人,也必定会爱自己的弟兄。而对管仲来说,血亲则可以揭破忠诚的虚假,他告诉齐桓公:“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会忠诚于你呢?”没有神光普照,中国人的“仁义”需要在礼法的严密护航之下,步履维艰地拉开“人”与“兽”的距离。所以,对中国人而言,没有比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更让人恐惧的事情,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因为他明白,血亲之间的疏离,消解的是整个传统道德的根基。

在《唐山大地震》中,这种“血亲”的关系显然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元妮说:“方登嗑瓜子磕大头,方达也磕大头,俩人谁也没跟谁学”,而丈夫说,“你越说越神了”。但元妮是对的,即使32年之后,失散多年的姐弟俩依然给各自的孩子起名“点点”,仍然是“谁也没跟谁学”。

地震摧毁了房屋、街道,也褫夺了人的生命,但是这些都不像其对 “血亲”伦理的冲击那么恐怖。所以,冯小刚用炫目的特技复原了1976年天崩地裂的地狱图景,但即便如此,都不如元妮那一声“救弟弟”来得触目惊心。因为这句话一出口,元妮就永远地失去了女儿;而方登听到这话,则不仅仅失去了母亲,还失去了“家”。昨天她还拉着弟弟的手“往家跑”,但今天,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去向何处了。

她意识到,母亲对儿女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如果没有地震,那么这种等差只是一枚让弟弟独吃的西红柿;但是地震发生了,这等差也就成为了生存和死亡的命运殊途。

对方登来说,王家意味着一种新的家庭模式,方登与王氏夫妇的之间的情感,不再需要用血缘来维系。但是,王德清只有用军装才能维系自己对女儿的慈爱,他永远不能像生父一样穿着短裤拥抱女儿。没有了血缘的支撑,他与女儿共处一室都会显得危险和暧昧。他表面的宽容与开明,只是内心底气不足的表现,他对女儿的爱,因为没有血缘的支撑而陷入了无奈和恐慌。他永远都是一个养父,看到女儿跟一个陌生男子在一起,他不能说别的,只能尴尬地问一句“那小伙子是谁”。这一点元妮不同,她的反应如此本能——“你二十二岁就结婚了?”这实则是一个生母的责备,只是因为迟来十几年,才会显得温和与忐忑。血浓于水,个中的远近亲疏,人们一眼就能看得分明。

所以,养母王桂兰在临终时终于承认“亲人永远是亲人”,其实对她而言,这句话应该反着理解,她想说的是“女儿毕竟不是亲生的”,她似乎是在认命,因为,没有血缘,就不可能有家庭;而没有血缘,爱也只能是理念之上的一片虚空。

王怡先生说:“‘亲人永远是亲人’,这句被强调的台词,被赋予了一种逃离国家主义的寓言性含义。”他认为,王家这种戎装在身的“革命家庭”就是一种“国家主义”的隐喻。但是,如果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语境,我们就必须承认,这种“革命家庭”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家邦”——在激进的革命进程中,“国”是“毁家纾难”建立的,而“家”则是“大义灭亲”获得的。只有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国家语境里,才会有亿兆生民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领袖如此整齐地哀哭。

事实上,毛的逝世本身意味着这样一种特殊国家形态的终结,人们对国家的情感在这一场整齐的哀哭中已然消耗殆尽。这似乎是1976年的另一场强震,它的震级远远大于唐山,也因为此,方登注定没法在王氏夫妇的家庭中找到归宿感。

这就是为什么“血亲”伦理的重建显得如此重要和急迫的原因。“别人谁能像我这样照顾你啊”,元妮对儿子的话,似乎昭示着:1976年以后,从国家信仰堕入虚无的中国人很难再相信“血亲”之外的情感。经济大潮的滔天巨浪几乎覆灭了人类所有崇高的情感,但是只有父母对子女单向的爱成为一座不沉的孤岛。就像方达向妻子的冷酷告白一样,“鸡有的是,蛋也不缺”,这是妻子小河气急败坏的原因,只有血亲的关系是天然合法的,而爱情,因为没有血缘的支撑,就很难和“钱” 撇清关系,所以在方达面前,她要如此歇斯底里地为自己辩白。

惟有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元妮当年救儿子弃女儿的行为才亟需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因为如果连母亲对女儿的爱都被否定了,那也就意味着中国道德已经全面沦陷。

冯小刚在电影上给出了与原著者张翎完全不同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如此让人诧异,它既无关生命哲学,也不牵涉人道主义,而是指向了伦理本身。在汶川,方登是因为看到了一个母亲舍弃了自己的女儿保全了子弟兵的生命,所以才明白当年母亲舍弃了自己的女儿救下自己的儿子意味着什么。在汶川这里,血亲之爱跨越了血缘,它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中延伸到了国家伦理的层面。这是一个道德上“化家为国”的过程,“血亲”的等差也随之置换——对儿子和女儿之间爱的等差,变成了个体与族群之间的等差。在国家伦理的返照之中,家庭中一些悖乎人性的东西,突然变得情有可原了。因为既然牺牲自己拯救国家的理念是合理的,那么牺牲女儿拯救儿子的伦理也就没有什么,儿子延续一个家族的香火,而国家则维系一个族群的生存,后者正是由前者推及而来。一个传统、保守的国家理念在血亲伦理的激发之下得以重新凝结,这大概就是冯小刚为元妮行为所作的辩白,他的逻辑是:为了这样一个“父慈子孝”的家,更为了这样一个“君正臣贤”的国,牺牲一个女儿的行为并非那么不可原谅。

这确乎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解释,我仿佛觉得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一场五四运动,也从来没有一个叫鲁迅的人写过一篇叫《我之节烈观》的文章。在这个血亲伦理生成的家国体系之中,一个守寡三十年的寡妇说自己过得挺好,她把丈夫对自己以性命给予的爱当成了债务,并用下半生的孤苦和落寞给予偿还。我们也看到方达把妻子带回家,说是给妈带来一个媳妇,他把一个妻子当成了向母亲报恩和尽孝的工具。

当然,最惨烈的图景还是母女三十二年后的重逢。首先是在家里,元妮用三十年苦熬出的道德优势把那盆迟到了三十二年的西红柿端到女儿面前。她给女儿下跪,但是撕心裂肺的哭喊竟然不是忏悔,而是埋怨——“你到底是上哪儿去了?你怎么才回来呢?”而在墓地中,却是被放弃的女儿给放弃自己的母亲下跪,这才是忏悔。实际上,在家里是母亲和女儿的重聚,而在墓地这个现代的露天祠堂里,母亲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接纳了浪子回头的方登。人性论上,元妮是一个有些蒙昧意识的母亲,但纲常之下,方登才一个不孝之女。那无数个“对不起”提醒我们,母亲只是放弃了女儿,而女儿却弃绝了整个家族,伦理教条给予一个弃女救子的母亲以强大的道德支撑,但是却将一个弃家而去的女儿钉上了道德的耻辱柱。被五四清除出历史舞台的节妇和烈女,竟然于一百年后的银幕上复活,鲁迅当年那篇《我之节烈观》,真可以一字不易地再版。

但问题仍然是五四的老问题,方登作为一个家族成员的价值,与她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究竟孰轻孰重?“节烈”生成的国家理想,真的能够让我们幸福吗?

答案是否定的。爱本来没有等差,但是一个伦理却将儿女分出了亲疏,也将生命分出了轻重,那么这种伦理形成的国呢?它肯定少不了尊卑有别、贵贱有序的秩序。事实上,并不是每个被弃的女儿都能够像方登那样重返祠堂,所以才有了猪笼的存在!也并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像汶川母亲那样将血亲之爱推己及人,所以“仁义”化家为国的道德跨越中,必然伴随着礼法和刀兵!就像在那个斗室之中,小河试图带走儿子的时候,方达用那只尚且健全的手卡住妻子的喉咙;如果这种暴力维系的道德升入庙堂,必定会生成新的道德律条,以“毁家纾难”的名义把血亲之家再度撕裂。

在经历了“五四”洗礼的中国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个体生命的尊严,而只有家族成员的责任,那么“国家”根本没有任何自圆其说的意义和价值。就像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会把自我完全交托给圣经一样,极端的集体主义者也会把自我完全交托给国家和君王——那么人生意味着什么?我想,不过是一场按部就班、繁琐乏味的仪式而已。甚至,如果战火再开,这种仪式也自然成为一场替天行道、腥风血雨的杀戮!

事实上,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爱情的话语,就更容易看清这种血亲伦理无限扩张的恶果。冯小刚将血缘供上神坛的同时,必然会把基于个人的爱情抛向审判席,“存天理,灭人欲”,这是一切保守价值观尊奉的铁律。杨志和方登的爱情,在方登“不懂牺牲”的斥责里,降格成一场男欢女爱的放纵。而方达那句“鸡有的是,蛋也不缺”的冷酷告白,也昭示他对爱情虚无主义的认知。而老牛借着酒劲向元妮表达爱慕时,却不知道元妮已经不再是一个女人,而是只是一个肉制的贞节牌坊而已。唯一似乎天长地久的爱,是元妮和方大强,以及王德清和王桂兰,但是,如果“爱情”只有在活人对死人的守望中得以凸显,那么“爱情”又是怎样的乖戾和扭曲?

伦理并不是诛杀爱情的罪魁,但是如果伦理不仅仅占据庙堂、宗祠和府库,还要占据花园、河洲和和少女的厢房,这会是怎样一种图景?如果一种国家伦理的话语囊括了整个世界的日月山川,那么情人在西厢之内的私语也会成为可耻的淫奔之词!那是用“后妃之德”来解释《关雎》的时代,人们需要把爱情还原成欲望予以谴责,又将欲望当作繁衍子嗣的手段予以有限的合法化。那么具体到这部电影,方登拒绝堕胎的行为,究竟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还是指涉着对伦理的恪守?如果仅仅是后者,那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约,注定会成为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前奏,一个生命降生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以“牺牲”于沙场的方式成全一个“国家”的霸业,而这个看似崇高的霸业,最终也仅仅是一个独夫的狼子野心。一个只有血亲而没有爱情的国家也就不是一个现代的国家,时间会证明它只是一个注定要被更替的王朝。

《唐山大地震》处于一种伦理的肃杀之中,而其中唯一人性的闪光,是方家的奶奶和姑姑。姑姑说,我们带走了方达,就是要了元妮的命。所以她们留下了孩子独自离开。只有这一次,人性的良善冲破了血缘的桎梏。但可惜的是,从姑婆手中接过儿子的元妮接到的只是儿子,而没有感受姑婆那种深沉的爱,所以她只能知道方达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却无法懂得(或者装作不懂)点点对儿媳小河意味着什么。她的爱,永远都以血缘为附加条件,这种爱无论多么强烈,都只能困守在血脉构筑的循环回路里,而永远无法通往那个在她看来“花红柳绿”的凡俗世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10-3 20: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猪猪的宝贝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猪猪的宝贝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看的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的~ 这么理智的评论让我心有点点平静~

发表于 2010-10-4 17: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其实我没有哭过,只是看到里面的人哭会有些感动而已,觉得每一部分都让人不是很舒服。现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具体的原因了。

发表于 2010-10-6 15: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reamerinsh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reamerinsh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的很透彻,只是大部分观众看过了不愿意劳神去写观后感,或是有感而表达不出来。
国内大片不少,如(地震),(梅兰芳),(山楂树之恋),但影片水准和导演们辉煌时期的作品比较,落差很大,有人说是没有好剧本的关系。其实应该和导演们的观念变化有关吧。

这一批导演都要50了吧,应该是人生观最成熟的时候,为什么反倒拍出一批在思想上有倒退之感的片子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