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房市怎么了?看图说话。 (2013-10-3) 黑山老妖 · 装修的一点心得[墨尔本][更新] (2007-3-8) WTFAUS
· 混血宝宝妈妈八卦贴 (2009-1-7) ozvany · Alberto Contador wins Tour de France 2009! (2009-6-28) joaqui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7137|回复: 75

精英中学里族群比例激起了激烈的辩论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09: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昨天SMH的教育专栏的记者Anna Patty发表的Top school's secret weapon: 95% of students of migrant heritage的报道,激起很大反响,新足迹老妖已经翻译了这个报道并有大量的评论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ead.php?tid=266228

很遗憾这位Anna Patty这篇报道的调调带有强烈的种族方面的负面暗示,当然同意和迎合的意见也很多,今天SMH继续刊登了她的后续报道。

===============================
精英中学里族群比例激起了激烈的辩论
===============================

关于非英文母语移民的孩子占据NSW州最顶尖的10所精英中学里80%的名额,昨天SMH读者们有大量的网上留言和评论。一位学者说中东裔的孩子在悉尼的各所学校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对比南亚和东亚移民的孩子,中东人的孩子几乎没有在精英中学里有一席之地。

一位移民说:“我成长于一个亚洲国家的紧张激烈的教育系统,我认为。。。澳洲会是一个为我孩子提供更平衡中和途径教育机会的国家。。。很不幸,这么多年来我看到我们的社会– 并没有采纳走中间的道路– 而是或多或少的分成了两个极端:一个逼迫他们的孩子成为唯结果论的机器,另一个则认为教育只是在浪费时间。”

“这两个阵营的共同之处是都缺乏一种为了学习而推动学习的文化– 或者是缺乏一种为快乐而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在一个紧要的关头:要么我们继续专注于学业为主的教育系统来迎合(大部分亚洲国家的)“继续前进,要技能,要学位,要一个好工作”的心态,要么我们能够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培养不只是高分的孩子而是平衡综合发展的孩子,他们能够学会使用他们聪明才智批判性地、独立性地和创造性地思考。”

一个精英中学的学生Lydia问,为什么学业上有天赋的学生就应该被要求“牺牲他们的出类拔萃的机会来包容学业能力一般或者很差的学生?”

西悉尼大学的学者Carol Reid说,NSW州普通公立中学的模式需要被重新检讨以确保学生们身边有广泛多样的学习同伴。

Reid博士说:“要学业能力,也需要发展社交能力。”


Ethnicity at selective schools provokes fierce debate
Anna Patty
September 14, 2010 - 3:00AM
The selective school system in NSW has polarised students and fuelled fierce competition which has disenfranchised already-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some migrant groups.
That is according to some of the many Herald readers who yesterday responded to a story about the children of non-English migrants filling almost 80 per cent of places at the state's top 10 selective high schools. One academic said that while children of Middle-Eastern origin made up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school enrolments in Sydney, they were mostly absent from selective schools compared with children of migrants from south Asia.
One migrant said: ''Having grown up through a … gruelling education system in an Asian country, I thought … Australia woul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to education for my children … Sadly, over the years I have observed that our society - rather than adopting the middle way - [is] more or less split into two poles: those who push their children into fact-spewing robots, and those who think that education is a waste of time.
''Common in these two camps is the lack of culture that champions learning for the sake of learning - or improving oneself for the pleasure of it. We are at a critical point: either we plough through with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panders to the mentality of 'get ahead, get a skill, get a degree, get a good job' - like those in most Asian countries - or we can re-orientate this system to … to produce not just high-scoring kids, but well-balanced kids that have learnt to think critically, independently and creatively, who make good use of their talents.''
A selective school student, who called herself Lydia, asked why academically gifted students should be forced to ''sacrifice their opportunity to excel to accommodate students of lower academic ability''.
A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academic, Carol Reid, said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model needed to be re-examined in NSW to ensure students have a diversity of peers to mix with.
''Besides the academic reasons, there are social reasons about developing an ability to mix beyond your own social grouping and your own intellectual peers,'' Dr Reid said.
This story was found at: http://www.smh.com.au/national/e ... 20100913-159da.html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0-9-14 09: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19 收起 理由
applenet + 5 感谢分享
WTFAUS + 3 感谢分享
旋木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9-14 10: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江湖郎中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江湖郎中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patrickzhu 于 2010-9-14 09:37 发表
昨天SMH的教育专栏的记者Anna Patty发表的Top school's secret weapon: 95% of students of migrant heritage的报道,激起很大反响,新足迹老妖已经翻译了这个报道并有大量的评论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 ...

如果中东人的孩子在精英中学里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精英中学很快就变成普通中学。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2: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nna Liu is encouraging Chinese families to reduce the pressure they plac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Photo: Jon Reid

SMH昨天还有一篇报道是专门说中国式的家长的,翻译出来给大家看。
http://www.smh.com.au/national/e ... 20100912-156zf.html

===================================
需要教育华人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培养
===================================

一位悉尼地方社区工作者说,华裔澳洲学生所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她目前正在致力于一项计划鼓励家长们不要过分关注与学业上的成功。

她的名字叫Anna Liu,是一位来自于中国的移民也是一位家长,她认为孩子们正在遭受太多的补习学校的作业的痛苦,孩子们正在错过发展更广泛的技能,因为他们的家长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考入精英中学。

刘女士说:“教育被认为是出头的唯一途径,因为在中国每年的(高考)考试决定了你的命运。”

“你学习很多年,然后去参加3天的的(高考)考试,如果你通过了,那么什么都OK了,但是如果你考砸了,那么你的生活就完蛋了。”

“现在有一种日益增加的趋势,澳洲的教育系统已经在成为中国教育的翻版,特别在OC和Selective High入学考试中。”

“历史上,我们华人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成为第一名,成为一个领先者。”刘女士说,“家长们把他们所有的期望放在了他们的孩子们身上,如果孩子们满足父母的期待,那么就带来了荣耀。教育可以给你权力,财富和荣耀。”

刘女士在St George Family Support Services工作,她说,为达成学业上的成功而产生的压力损害学生的心智健康。

她说:“在华人社区如果有人有心智健康方面问题的话,往往是因为学业上的压力所致。”

在她给家长们举办的课程里,她试图鼓励对于其他聪颖孩子的认同,并向家长们解释澳洲学校生涯的全面培养特质(all-rounder nature)。

她说:“(华)人们不了解这里的系统,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才对孩子有好处,对家庭关系有好处,对任何事情都有利。”

“而补习在Year 3到Year 5特别盛行。”

“有些孩子被送去补习学校一周3-4次,回家补习作业甚至比在孩子在补习学校里做的的还要多。即使在假期里,有些孩子也上补习学校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5点,而中间只有半个小时的午餐时间。”

有些华人家长看到孩子在玩,即使是小宝宝,他们也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弹钢琴也不是为了追求音乐上的快乐,而是为了弹钢琴手指的移动可以刺激大脑从而让学习上表现更好。

刘女士的华人家长教育计划去年得到了Hurstville和Kogarah Council的资助,她希望明年规模能够进一步的扩大。

“我不是想要告诉家长们他们的孩子不应该在学业上努力,我只是想不要以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体育,艺术和创造性的活动为代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8 收起 理由
JuJu + 10 感谢分享
缓缓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9-14 12: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1234567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1234567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大利亚应该成立一个Education First Party了,不知道比那个GP绿党要强多少倍

发表于 2010-9-14 12:24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Anna Patty选择某位移民的话做大篇幅报道很不着调.

此文章由 稀饭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稀饭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位移民说:“我成长于一个亚洲国家的紧张激烈的教育系统,我认为。。。澳洲会是一个为我孩子提供更平衡中和途径教育机会的国家。。。很不幸,这么多年来我看到我们的社会– 并没有采纳走中间的道路 – 而是或多或少的分成了两个极端:一个逼迫他们的孩子成为唯结果论的机器,另一个则认为教育只是在浪费时间。”

告诉我: 什么是中间道路? 两个极端一个是唯结果论的都去目标精英学校了, 那另一个极端是说的谁? 谁认为教育是浪费时间? 不是精英学校的都是浪费时间?
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教育都是浪费时间?

“这两个阵营的共同之处是都缺乏一种为了学习而推动学习的文化– 或者是缺乏一种为快乐而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在一个紧要的关头:要么我们继续专注于学业为主的教育系统来迎合(大部分亚洲国家的)“继续前进,要技能,要学位,要一个好工作”的心态,要么我们能够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培养不只是高分的孩子而是平衡综合发展的孩子,他们能够学会使用他们聪明才智批判性地、独立性地和创造性地思考。”

为了学习而推动学习的文化– 或者是缺乏一种为快乐而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 很难理解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文化是什么?

我们处在一个紧要关头?  要么我们...干什么? 你是说要么走你的第一个极端?  (难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还不够极端?).  要么重新定位教育系统? 现在的教育系统怎么了? 现在的教育系统又不是就几个精英学校, 公立, 教会, 私立, 学校多了. 你就因为对精英学校不满意就重新定位教育系统?

One migrant said: ''Having grown up through a … gruelling education system in an Asian country, I thought … Australia woul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to education for my children … Sadly, over the years I have observed that our society - rather than adopting the middle way - [is] more or less split into two poles: those who push their children into fact-spewing robots, and those who think that education is a waste of time.
''Common in these two camps is the lack of culture that champions learning for the sake of learning - or improving oneself for the pleasure of it. We are at a critical point: either we plough through with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panders to the mentality of 'get ahead, get a skill, get a degree, get a good job' - like those in most Asian countries - or we can re-orientate this system to … to produce not just high-scoring kids, but well-balanced kids that have learnt to think critically, independently and creatively, who make good use of their talents.''



结论: 这是一篇新闻垃圾

[ 本帖最后由 稀饭 于 2010-9-14 12:41 编辑 ]

发表于 2010-9-14 12: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ART196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ART196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些孩子被送去补习学校一周3-4次,回家补习作业甚至比在孩子在补习学校里做的的还要多。即使在假期里,有些孩子也上补习学校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5点,而中间只有半个小时的午餐时间。”我觉得有点夸大其词,孩子花在补习班时间 一周也就三小时。一周3-4次的只是各别现象。

[ 本帖最后由 SMART1968 于 2010-9-14 12:28 编辑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2: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位刘女士来自于Hurstville和Kogarah地区,作为本地社区的服务人员,我是相信她说的这些的确有,但是不是常态就没人知道了。
因为新足迹的会员比例还无法代表广大华人家长。

发表于 2010-9-14 12: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nb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nb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唉,以后等我小孩出生读书后,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情况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2: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znby 于 2010-9-14 12:30 发表
唉,以后等我小孩出生读书后,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情况了

10年后,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澳洲公立系统垮台,公立的免费教育变成了exclusively serve for 穷人家庭,当然Centrelink会发展出一套系统来甄别谁是“穷人”。:)

发表于 2010-9-14 12: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ART196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ART196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patrickzhu 于 2010-9-14 12:29 发表
这位刘女士来自于Hurstville和Kogarah地区,作为本地社区的服务人员,我是相信她说的这些的确有,但是不是常态就没人知道了。
因为新足迹的会员比例还无法代表广大华人家长。 ...

对于这位刘女士的说法我保留意见,我不知道她说这句话之前有没有做过调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缓缓 + 3 有共鸣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旋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旋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人家爱说什么说什么吧, 当家长的难道不知道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吗? 说的这些大道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 只是想和做之间有个距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2: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的一位山区的朋友,想给孩子找个假期补习班,“居然”被通知,补习班假期不开。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SMART1968 + 4 因为没孩子假期补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9-14 12: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rahli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rahli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位刘女士在新快报上都登多好次类似的东西。我个人觉得有点片面。澳洲的公立教育是在是太差了,我开了美国同一个年级的资料,比澳洲的既宽也深。只是靠学校的那一点教育,小孩的潜能根本就发挥不出来,包括学习和其他方面的

发表于 2010-9-14 12: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稀饭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稀饭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patrickzhu 于 2010-9-14 12:29 发表
这位刘女士来自于Hurstville和Kogarah地区,作为本地社区的服务人员,我是相信她说的这些的确有,但是不是常态就没人知道了。
因为新足迹的会员比例还无法代表广大华人家长。 ...


我觉得这是记者的Seletive Report造成的, 当为采访的时候, 你并不知道记者想要知道什么. 记者有时候也会隐瞒自己的真实目的, 特别是在将要进行负面报道的时候. 采访完毕, 有些记者会把被采访者的话重新拼接, 放在特定的上下文了, 然后意思会大相径庭. 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发言人常常用外交辞令而不说问题实质的原因. 这是也是普通受防者常常被记者调包了的原因.

发表于 2010-9-14 12: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W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W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单纯的学习好有什么用啊。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比如坛子里几位整天毛主席万岁的人,知识越多越反人类,还不如做文盲。

发表于 2010-9-14 12: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ART196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ART196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住南区,我身边的孩子和家长怎样我清楚,明天小福州和同学约好了,下课去打羽毛球,一大堆孩子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9-14 12: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TFAU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TFAU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哈哈 看到这一段:
Some Chinese parents see play - even for toddlers - as a waste of time. Even piano can be studied not for the pleasure in music but because moving fingers will stimulate the brain and support better study.


这真的就是我父母当初让我练小提琴的目的。哈哈。
我当初无比痛恨,但一直记得我老妈对我说,等你长大了会感谢我们这么做的。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2:5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的帖子

此文章由 旋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旋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那你现身说法一下,现在有没有感谢你父母当年那样做?

发表于 2010-9-14 13: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ek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ek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WTFAUS 于 2010-9-14 12:57 发表
哈哈 看到这一段:


这真的就是我父母当初让我练小提琴的目的。哈哈。
我当初无比痛恨,但一直记得我老妈对我说,等你长大了会感谢我们这么做的。 ...

你引的这一段我也特别有感触,我妈挂嘴边的话就是:不要玩没用的。

发表于 2010-9-14 13: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TFAU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TFAU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旋木 于 2010-9-14 12:58 发表
那你现身说法一下,现在有没有感谢你父母当年那样做?

还是挺感谢的。呵呵。
让我有了点音乐细胞,对追女孩很有帮助。
我父母小时候尽可能的为我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机会,以前没怎么觉得,现在有了孩子,更能体会到。
所以我对我的孩子也会提供自己所能承担的最好的教育环境,当然孩子以后到底学习怎么怎么样,能不能把握机会,还是看他自己了。这里的竞争压力比国内小多了。
我还是要说,所谓的书呆子还是很少的。国内名牌大学,北大清华毕业的,有几个出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啊??
有能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大部分都有能力学习其他技能的。高分基本高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旋木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发表于 2010-9-14 13:1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的帖子

此文章由 qqy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qqy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感谢的。我没有成为钢琴家,但钢琴训练使我拥有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做饭做菜做家务又快又好。

其实result oriented没什么错,这个世界就是按这个规则运行的。错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没achieve result后,好好的调整自己,moving forward。
Be nice, be calm.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3:1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的帖子

此文章由 旋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旋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result oriented没什么错, 关键是要能出result, 哈哈

发表于 2010-9-14 13: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qqy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qqy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不要玩没用的,这句话没啥错,就是表达问题而已。与其说不要玩没用的,不如说,来,玩这个有用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JohnnyWang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9-14 13: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TFAU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TFAU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qqyang 于 2010-9-14 13:16 发表
我感谢的。我没有成为钢琴家,但钢琴训练使我拥有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做饭做菜做家务又快又好。

其实result oriented没什么错,这个世界就是按这个规则运行的。错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没achieve result后,好好的调整 ...

对。那是情商能力。
很多人学习差,生活丰富,后来想不通自杀的也有很多。
心理调节很多也是个性问题。
btw,貌似应该搞个投票,看看是不是小时候学过乐器的男生,都会做饭做家务。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发表于 2010-9-14 13: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TFAU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TFAU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qqyang 于 2010-9-14 13:18 发表
我觉得不要玩没用的,这句话没啥错,就是表达问题而已。与其说不要玩没用的,不如说,来,玩这个有用的。

哈哈。这个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要买玩具,父母只会同意买那些益智玩具的。
比如那种拼搭玩具,模型玩具等。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3: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旋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旋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qqyang 于 2010-9-14 13:18 发表
我觉得不要玩没用的,这句话没啥错,就是表达问题而已。与其说不要玩没用的,不如说,来,玩这个有用的。

这个我也同意,同样都是玩,为什么不能玩有建设性的呢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9-14 13:2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的帖子

此文章由 南飞雁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南飞雁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这个调查就好多了,以后找女婿,直接问有没有会什么乐器? 会乐器,有培养成厨师的潜质

发表于 2010-9-14 13: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qqy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qqy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是这么想的,以后要求孩子写个proposal+做个presentation来申请玩具/活动预算。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9-14 13:3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的帖子

此文章由 旋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旋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ood luck!

发表于 2010-9-14 13: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ek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ek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qqyang 于 2010-9-14 13:18 发表
我觉得不要玩没用的,这句话没啥错,就是表达问题而已。与其说不要玩没用的,不如说,来,玩这个有用的。

应该说:玩这个有意思的,能玩出名堂,能玩一辈子。
我姐姐现在也是这样养她的孩子,带着到处赶场,什么都学,滑冰,游泳,体操,画画,钢琴,芭蕾。。。。。。连我妈都说我姐疯狂,小孩才5岁。我姐说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什么,如果不带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孩子怎么知道都有些什么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