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 本帖最后由 dootbear 于 2025-10-25 06:18 编辑 
 经济学人:中国用美国的“贸易武器”反制美国
 
 它花了多年找出美国的薄弱环节,同时修补自己的短板
 
 七年前,当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刚刚开打时,中国科学技术部做了一件少见的事。它的官方报纸往常多是吹捧中国成就的文章,这一次却在三个月里连续刊发35篇文章,系统梳理本国的弱点。每一篇都聚焦一个“卡脖子”环节——对经济至关重要、但中国造不出的技术,只能仰赖进口。
 
 这组名为“什么在‘卡我们脖子’?”的系列,是一次罕见的自我批评;它也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当时在北京之外几乎无人注意。中国意识到,这场贸易战不仅仅是关税之争,更是脆弱点之战。它先把自己的短板逐一清点,然后开始识别美国的短板。
 
 七年后,这种前瞻正在兑现。
 
 美国总统特朗普预计下周在韩国会见其中国对手习近平——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两人首次会晤。直到最近,人们还以为这会是一场温和的会面,巩固自夏季以来的关税停火,并为明年一项更宏大的贸易协议铺路。
 
 然而两周前,出乎特朗普以及几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国推出迄今为止最强硬的出口管制,赋予自己扰乱美国供应链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特朗普的愤怒反击与丑陋的“甩锅”。中国是否像其官员所言,只是在回应美国的挑衅?抑或如特朗普政府所宣称,它是在把全球经济拖入混乱?
 
 事实上,中国的底气来自一个惊人的事实:它正在这场贸易战中占上风。它设计出受美国启发、却更见效的经济施压手段;它劝阻第三国站在美国一边;它也在国内强化了习近平的权威。但贸易战的胜利很少是绝对或永久的。中国必须谨慎,不能把优势用过头,否则可能反噬自身。
 
 自特朗普在2018年开出第一小轮关税以来,中国官员反复强调同一句话:“你要打,我们就奉陪到底;你要谈,我们随时欢迎。”实际操作中,中国的重心正明显从“谈”转向“打”。
 
 一把“钬”入深处(Inadeepholmium)
 
 单靠谈判走不远:特朗普第一任期谈出的那份贸易协议从一开始就缺乏可信度。而且美国在特朗普与拜登两任之下,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愈发收紧。中国得出一个并非不合理的判断:美国并不打算言归于好。同时,它也越来越相信,相比恭维与克制,特朗普更可能对压力做出回应。
 
 若这场较量只是关税之争,中国或许会吃亏。2024年,美国对中国出口1400亿美元商品;中国对美国出口则为4400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可打的“靶子”多出三倍。但中国找到了其他打法。
 
 中国的政治体制让官员手中可动用的杠杆更多。以大豆为例,它曾是美国对中国的最大单项出口。政府似乎下令让中国买家把全部订单转向巴西与阿根廷,让美国大豆烂在地里,特朗普称之为“一种经济上的敌对行为”。过去一年里,随着紧张加剧,针对谷歌、杜邦、英伟达与高通等美国大公司的反垄断调查也明显增多。
 
 但中国最有效的武器,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出口管制。一个耐人寻味的示范发生在拜登任期的最后阶段:在美国宣布对向中国出口芯片实施新限制的不到24小时后,中国就禁止向美国出口镓、锗与锑——这些都是高科技制造所需材料。若特朗普当时留心,这一幕本应是个警示。
 
 哦,我的“钆”!(Ohmygadolinium!)
 
 4月,特朗普在“解放日”宣布新一轮重税后,中国与美国上演你来我往的“加税戏法”,最终彼此对对方商品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媒体头条都在关注这场升级。但从长远看,更重要的是中国决定限制七种稀土元素及相关磁体的出口,这些材料广泛用于武器、汽车与电子产品。出口商对外出货需申请许可,美国买家基本被排除在外。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屠新泉说:“我们不会再容忍美国打我们了,而且我们有能力还手。”
 
 中国找准了一个令美国“疼到骨子里”的卡点。稀土几乎存在于所有高科技产品中。虽然从地质分布看并不稀有,但在开采上中国占据主导,在冶炼环节更几近垄断。当境外库存见底,企业纷纷警告:他们的工厂很快就会停摆。美国退让了。作为一份为期90天的停火协议的一部分(之后又延长),美国同意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降至30%;中国也把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降至10%,并开始重新放行稀土。
 
 过去几周,双方再度交锋。9月下旬,美国财政制裁机构扩大黑名单,把被禁企业的多数控股子公司一并纳入。美国官员称这只是“堵漏洞”,但中国认为这一步升级很大,因为它波及上千家公司。尽管中国反对,美国还在推进对中国造船在美国港口征收新费用。
 
 10月9日,中国把出口管制推向新高度:
 
 它为几乎所有稀土以及稀土生产技术与锂离子电池建立了全球许可制度。若严格执行,中国几乎可以左右哪些高科技产品能在境外生产、由谁生产。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BusinessCouncil)的斯坦(SeanStein)说,中国实际上是在“戏弄”美国。美国对半导体的限制旨在阻止中国生产小于14纳米的芯片;中国新的稀土管制则对用于这类芯片的稀土出口施加额外审查。斯坦说:“他们在传递一个信息:该还账了”。
 
 中国之所以能把出口管制用得有杀伤力,靠的是其工业体量。其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35%,是美国的三倍,超过其后八国之和。直到本世纪初,中国制造商对美国投入品的依赖还高于相反方向。到2020年,这个态势彻底翻转:按贸易经济学家鲍德温(RichardBaldwin)的测算,美国制造商对中国投入品的依赖度,是中国制造商对美国投入品依赖度的三倍。
 
 如今,美国只在少数关键领域领跑,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端半导体。但中国正向芯片砸钱,也在持续推进,逐步削弱美国管制的威力。稀土则恰好相反。美国只有一座在产矿、几乎没有冶炼能力。10月20日,美国与澳洲宣布300亿美元合作,试图扭转局势,但新建矿山与加工设施投产要花上五年。胡同研究的冯楚成说,中国把这视为“近期内对己有利的杠杆不对称”。
 
 直白点说,美国的芯片管制让中国头疼,但中国的稀土管制有瘫痪美国的潜力。
 
 这种力量也伴随风险。很多人会说中国用力过猛。它的许可制度适用全球,而非只对美国,这吓到了第三国。到9月,中国在141件来自欧洲的许可申请中只批准了19件,明显在“挤压”。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谈到要联合他国来打破中国对稀土的掌控。
 
 中国押注特朗普政府很难有所作为。美国试图与澳洲、加拿大、欧洲与印度协调,可在几个月的关税猛攻之后,这看起来就像双标。复旦大学的吴心伯说:“一些国家之所以听美国的,是因为美国的长臂管辖。以后轮到对中国时,他们会更谨慎。”一个早期测试就是围绕安世半导体(Nexperia,这是一家中国所有、在荷兰注册的芯片公司)的控制权争端。中国的终极目标,是让各国对“得罪中国”的顾虑,不亚于对“得罪美国”的顾虑。
 
 校准这种政策并不容易。打得过猛,既可能引发反弹,也会拖累中国出口商。七国集团已经在谋划为关键材料打造中国之外的替代选项。但中国并不会发抖。就算在2023年,G7还宣布了“一个五点计划”来削弱中国的稀土优势,但成效寥寥。
 
 中国发证缓慢,部分原因是要从零搭建一个复杂的新体系确实困难。但官僚也在索取更具侵入性的终端信息。
 
 比如,要求一些海外买家上传工厂照片,以证明其与军工无关。
 
 如果照字面严格执行,这套体系会给全球贸易规则添上一道沉重负担。美国的出口管制默认企业“无罪”,除非被认定违规;而在中国的制度下,每家企业都要先证明“清白”。兰德公司的迪皮波(GerardDiPippo)说:“从字面看,中国的管制比美国历史上做过的任何事都强一个数量级。”
 
 在通往韩国峰会的过程中,美国官员释放信号,希望中国彻底取消这套许可制度。但既然刚高调推出,中国不大可能立刻拆掉。更可能的,是通过大量豁免来“安抚”批评者。
 
 即便如此,中国已经证明它能给美国经济造成切实痛感。此次新规一个醒目的点,是把锂离子电池也纳入,它既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电网的关键。若中国要“武器化”其工业力量,它完全可以把战线拓展到稀土之外。
 
 这场贸易战的胜势,也在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国内声望。特朗普政府当初之所以用关税“猛锤”中国,部分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对方经济很糟,外压之下会求饶。就在本月,贝森特还说,中国动用出口管制恰是经济羸弱的表现。特朗普与他都称中国“要么已经在萧条,要么不妥协就会跌入萧条”。
 
 他们看错了。尽管陷在地产崩盘与通缩的泥潭,中国经济仍有活力板块。就像美国一样,它正经历一波人工智能热,相关投资飙升。由最大300家中国股票构成的指数今年上涨近20%,这与2018年贸易战初期的下挫形成鲜明对比。股市不是全部,但它的表现并不支持“深度衰退”的说法。
 
 更根本地,这场贸易战的演进,验证了习近平那套“固守防线、加强攻势对美”的执念。布鲁金斯学会的茨因(JonCzin)说:“不是中国跑来求谈判,而是习近平在出牌,而美国在努力跟着走。现在感觉主导不在特朗普手里——这正是中国想要的。习(Xi)在掌控节奏。”
 
 对习近平的一个常见批评,是其执政不利于经济。民营企业不满其国家主义取向,并在对金融、地产与科技的多轮整治中受挫。但从社交平台上涌现的爱国贴文与短视频看,顶住美国的“经济霸凌”极受欢迎。拥有大量粉丝的亲政府博主任意在一篇热传文章中就写道:“明眼人都知道,美国的牌差不多打光了,恨不得一口气都摊在桌上。可中国才刚开始出牌,还不急着亮底。”
 
 中国的胜利应当是什么模样?它必须小心行事。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官员多西(RushDoshi)说:“如果中国一直保留稀土管制,并且随时掐住供给让美国制造商断料,那就等于把枪口对准美国经济,这不是任何一位美国总统能接受的。”
 
 中国也并非毫无弱点:美国可以拦阻航空发动机出货,或者像特朗普暗示的那样,限制中国获得设计芯片所需的高级软件。更严峻的是,中国对全球金融无可匹敌的美国力量缺乏对策。美国若切断大型中国银行的美元交易,就能严重扰乱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投资流。
 
 胜利来自“有力但不羞辱对手”。在韩国会晤前,中国顾问放话:不急于签贸易协定。相反,他们希望两国恢复更冷静的对话。乐观者曾盼两国达成“大交易”,大幅降关税、中国承诺在美国大举投资。这本就离谱,如今更显不切实际。屠新泉说,中国的首要目标是“管控冲突”。
 
 因此,10月底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即便有协议,也大概率是温和的。关税不会消失,但至少不再上调,这对两边的企业都是好消息。双方也可能同意“缩水”各自的出口管制。作为“甜头”,中国将恢复采购大豆——这既是特朗普想要的,对中国也不难做到。过去一年的威胁、反威胁与升级,至少能告一段落。
 
 钪之学堂(Schoolforscandium)
 
 一段更长的停火,将给双方准备下一阶段贸易战的时间——它迟早会来。美国官员如今更清楚自身的脆弱点:电池、药品原料等。补短板要花多年与巨资。
 
 多西谈到需要“盟友规模”(alliedscale):若美国与七国集团到印度等国协同,其工业合力足以超越中国。但这需要一个愿意与盟友合作的白宫,这并非特朗普的强项。
 
 中国同样任重道远。除了攻坚半导体,它还在人工智能领域争先。此外,它还要跨过两个“自留”的障碍。其一在国内。走向自立自强需要巨额资本,这会挤占消费。贸易战加剧了这一点。扩产、补贴晶圆厂、囤积关键原料——这些都要钱,而这些钱本可用来加养老金、改善医疗。某个时点,习近平或许要在“优先自主”与“促进消费以稳增长”之间取舍。贸易战也许能赢,但代价不菲。
 
 其二在对外关系。七年前,中国担心被美国逼到角落;今天,它的难题变成:
 
 如何在运用新杠杆时不让他国感到被逼角落、从而把他们推向美国一边。中国如今在思考的,已不再是如何顶住美国的贸易猛攻,而是如何掌控分寸——这本身就说明天平已大幅倾斜。但自信过头,同样危险。
 
 
  
 
  
 
  
 来源:
 
 https://www.economist.com/briefi ... -weapons-to-beat-it
 
 Oct 23rd 2025
 |BEIJING|13 min read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