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经济学人:人类将萎缩,比你想象得更快
过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产科医生卡亚巴索格鲁(Furkan Kayabasoglu)说,“我会接生一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然后是第二个,甚至第三个。”
而如今,“只生一个就算了”的父母成了常态。
他接生的十个婴儿里,只有一个是二胎。
他感叹道:“我们连培养新医生所需的出生数都达不到”。
去年,土耳其的总和生育率(tfr)降至1.48,远低于维持人口长期稳定所需的2.1,也低于人口学家预测。
联合国人口司原本认为土耳其要到2100年才会降到这个水平。
出生率下滑不仅限于土耳其。
在世界各地,无论是贫穷国家、中等收入国家还是富裕国家,生育率都比预期下降得更快。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91,比东京还低。
印度的tfr已经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水平,预计本世纪中叶左右将开始萎缩。
中国人口已经在收缩。
墨西哥的tfr为1.6,与更富裕的邻国美国差不多。
2024年法国的出生数比1806年还少,而当时人口不到今天的一半。
意大利的出生数创下自1861年统一以来最低。
几个世纪以来,生育率下降主要有积极原因。
社会保障体系意味着人们不必依赖子女养老;婴儿死亡率下降后,人们也不再觉得需要“多生几个备用”。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之后,以及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生育率下降与女性解放相关,她们更多接受教育,在职业和避孕上有更大选择。
青少年怀孕变得罕见。
令人意外的是,生育率下降正在加速。
2000年代到2010年代,全球下降速度翻倍,这十年又再次翻倍,平均每年下降近2%。韩国的生育率已连续七年低于1,如果持续,一个人一生之内,会看到人口会缩减一半。
许多国家都让人口学家措手不及。联合国曾预计2024年泰国女性的生育率为1.2,但实际仅为1。
哥伦比亚更夸张,联合国预计为1.63,并认为低于1.4的几率只有2.5%,但2023年统计局估算已降至1.2。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费尔南德斯-比利亚韦尔德(Jesús Fernández-Villaverde)甚至认为2024年可能低至1.06。
埃及去年新生儿不到200万,原本预计要到2100年才会跌破。
如今,全球仅约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生育率足以维持增长的国家,即便如此,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也在迅速下降。
非洲虽仍高于全球水平,但也不例外。
这意味着世界人口将远早于预期达到峰值,而且规模更小。
联合国预测到2084年达到103亿,而现实可能在2050年代就停止增长,从未超过90亿,随后开始下降。
这种情况自14世纪黑死病以来从未发生过。
比预期更低的人口峰值和更快到来的萎缩,对人类影响巨大。世界经济可能难以适应持续的人口收缩,国际力量平衡、环境、社会与政治结构都将被彻底改变。
尽管听起来可怕,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联合国等预测常因不现实的假设而高估。人口学家不愿预测生育率会无限下降至零,因此假设会稳定或回升。但这种拐点何时出现毫无依据。于是联合国索性假设“马上”开始回升。
因此,联合国预测所有低生育国家都会走两条路之一:
稳定或上升。例如,美国的生育率自2010年的1.9降至1.6,预计将维持至本世纪末。
韩国则被预测从0.72缓慢回升至1.3。
这种设想意味着低生育是“自我纠正”的问题,但并无确凿依据。
虽然在2000年代初,美国和北欧部分国家因女性延迟生育而出现短暂反弹,但如今这些地方的出生率再度下降。
北欧自2010年以来下降五分之一。
联合国人口司的威尔莫思(John Wilmoth)解释说,这一假设基于“社会持续向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推进”的预期。但现实是,女性赋权往往导致更低生育。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古琼(Anne Goujon)称,这种反弹设想是“一种幻想”。他们准备在预测中加入持续下降的情景。
事实上,许多国家的生育率还可能继续下降。比如印度,德里女性的生育率仅1.2,而北方邦和比哈尔邦高于2,但也在下降。随着这些人口大省跟随富裕地区的路径,全国平均数必然继续下滑。类似逻辑在哥伦比亚和土耳其也适用。
《经济学人》的模拟显示,若全球生育率再降一年,人口峰值将提前三年,减少1.3亿人;若再降十年,峰值将推迟至2065年,但人数减少7.5亿。
伦敦经济学院的普里切特(Lant Pritchett)说:“替代生育率是刀刃。长期来看,人类要么归零,要么无限膨胀。”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的恐慌让人口学家不敢预测相反的情况,但不管喜欢与否,人类的萎缩即将到来。




来源:
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a ... oner-than-you-think
Sep 11th 2025 | Istanbul and Lond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