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彭博社:特朗普对印度加征25%关税,并因俄罗斯问题威胁更多制裁
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周五起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并因印度从俄罗斯购买能源威胁追加处罚。
特朗普周三表示,他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印度的关税是全球最高之一,而且他们有全球最苛刻、最令人厌恶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
此外,印度一直从俄罗斯购买大部分军备,并且与中国一起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能源买家,而此时全球都希望俄罗斯停止在乌克兰的杀戮。
因此,印度将从8月1日起支付25%的关税,并为上述原因支付额外罚金。
”
特朗普的声明标志着他在8月1日新一轮关税生效前,再次采取了高压谈判策略。
这项关税措施打破了新德里希望获得优于亚洲其它国家(15%-20%关税区间)的特殊待遇。
此前,印度总理莫迪在2月高调访问白宫后,率先与华盛顿展开谈判。
印度与美国已在4月由美国副总统万斯与莫迪会晤后,敲定了双边贸易协议的谈判框架,双方承诺在今年秋季完成谈判。
在特朗普周三宣布之前,新德里方面还表示将继续推进贸易协议谈判。
印度政府声明称,仍然致力于达成“公平、平衡、互利”的双边协议,并强调需要保护农民、企业家和中小企业,表示“政府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利益”,就像近期与英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一样。
特朗普宣布关税后,印度卢比下跌,股指期货下滑。
在古吉拉特国际金融科技城交易的Nifty 50期货转涨为跌,最大跌幅0.5%;离岸卢比兑美元跌0.8%至87.87,创下五个月新低。
Emkay Global经济学家阿罗拉(Madhavi Arora)表示:“虽然美印贸易谈判似乎破裂,导致美国处罚印度,但我们认为这场贸易博弈和谈判还没有结束,背后还存在全球地缘政治因素。”
立场转变
今年大部分时间,莫迪政府一直对特朗普采取和解立场,调整印度关税结构,并向美国提供贸易与移民让步。
特朗普的顾问也曾表示,印美贸易协议指日可待。
不过,近几周随着农业等敏感议题谈判陷入僵局,新德里态度开始强硬。
特朗普还威胁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这可能波及中国和印度。华盛顿及其盟友认为,这类石油采购等同于间接支持俄罗斯,帮助其经济抗击制裁。
此举可能加剧美印关系紧张。特朗普多次声称,他曾通过贸易手段促成印巴停火,但这一说法遭到莫迪和新德里高官强烈否认。
这也可能削弱美国历届政府(包括特朗普第一任期)为将印度培育为制衡中国的战略伙伴所做的努力。
印度主要反对党批评称,特朗普的决定表明莫迪与特朗普的亲密关系并未带来实质收益。
特朗普追加对印度处罚的威胁,发生在他将俄罗斯与乌克兰停火的最后期限缩短至10天之后,这意味着对俄罗斯石油买家的制裁可能更早生效。
印度与俄罗斯保持强大的经济与军事联系,并未批评俄罗斯总统普京入侵乌克兰。
自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印度成为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今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占其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且约36%的武器来自俄罗斯。
富国银行经济学家麦肯纳(Brendan McKenna)表示,这种能源依赖意味着“转向新供应商将冲击印度经常账户和通胀预期,也会打击本地市场情绪。”
美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280亿美元。印度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尝试与美国达成有限贸易协议,但未能成功。
特朗普称印度是“关税之王”,并持续批评印度的贸易壁垒。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23年数据,印度的平均关税水平是美国的五倍,居主要经济体之首。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哈塞特周三在CNBC上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不对称的局面。我们希望印度能向我们开放市场。”
他还称,如同对欧盟和日本的协议一样,美国希望为本国企业和农民打开印度市场。
他说:“如果能在印度达成这样的协议,将是全球经济的颠覆性改变,因为印度是如此庞大且增长迅速的经济体”。
谈判的症结之一是美国要求向印度出口转基因农作物,但印度以保护农民为由拒绝。
新德里则推动在制药等特定行业获得关税豁免。
印度25%的关税高于越南的20%、印尼的19%和日本的15%,令印度处于竞争劣势。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赫尔曼(Alexandra Hermann)表示:“印度出口前景和投资吸引力可能受损,若智能手机和电子产品等行业豁免被取消,各国的基准关税全面适用,这种影响将更加严重。”


来源: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 ... ?srnd=homepage-asia
By Shruti Srivastava and Ruchi Bhatia
July 30, 2025 at 10:18 PM GMT+10
Updated on July 31, 2025 at 1:59 AM GMT+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