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27 12:03 编辑
2 如何描述一个人的心理?
第一,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1883年出生于奥尔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贝尔斯,父亲是法学家。自幼对哲学感到兴趣,但因父亲的法学专业影响而入读大学的法律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欢法律,1902年转读医学。
1909年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当时艾米·卡普林(Emil Kraepelin)已经在那里工作。雅斯贝尔斯对当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学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得到临时心理学教师一职。后来,转为长期聘任,从此不返回临床工作岗位。
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哲学,并且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贝尔斯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工作。他在哲学界中仍然表现突出,直到1969年与世长辞。《这个时代的人》1933年
《时代的精神状况》(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1931)
《尼采》(Nietzsche,1936 )ISBN 3-11-008658-1
《存在哲学》(Existenzphilosophie,1938)
《哲学入门》(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1950)
《什么是教育》(THE ENTEITIMENT)
《大学教育中的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轴心时代”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如果你不是雅斯贝尔斯的至亲好友,那么当你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一定会高高在上地坐在他的沙发椅中,就像一位亲王那样从他的宝座上慈祥地俯视着你。他会听你谈论上帝、世界和人类的知识。但是他会在亲切地赞同或反对之后,继续陈述他自己的观点。有人说,这多少有点仪式化的小把戏中的些许威严,不免让你顿生凉意。
这的确就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写照。他年幼时得过一种怪病,使他无法进行爬山、骑马、跳舞等激烈的运动。于是,他长期过着单调的生活,显得十分孤独而又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除了公务,他从没有去过公共场所。而在大学教书期间,他和同事间也从来没有什么亲密的联系,更不用提他对哲学家大会的厌恶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孤独地,但又十分固执地同所有人辩论。他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说教口气,被有的人称作“雅斯贝尔斯式的表演”。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详见: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他对精神科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观察。纳粹执政时期禁止他进入病房当医生,于是他就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
第二,汉斯.艾克斯
汉斯 J. 艾森克(1916—1997),英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德裔英国人,人格心理学家,把因素分析应用到人格分析上,以其人格理论和行为疗法而闻名。Eysenck采用Jung的二分法原型,他假设若干特质如木讷和害羞,会在一些内向(introversion)的人身上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而相反的特质却会在外向(extraversion)的人身上产生相互作用。对此Eysenck又增加了两种二分法原型,及神经质(neuroticism)的尺度:极稳定的人格与及不稳定的人格(emotional stability-instability),他利用MMPI和自己设计的人格测验所得出的特质数据,把自己的假设应用到统计学测验中,结果发现这些假设是正确的。在他认为内向者和外向者身上应该连续出现的特质中,的确存在一些相互牵动的关系;在精神异常和正常人之间应该连续出现的特质中,也的确存在可比较的互动关系。
汉斯 J. 艾森克1916年3月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病逝于英国伦敦。他的父母都是演员,父亲长于喜剧表演,母亲则是默片演员。在他 2 岁时,父母离婚,他由祖母抚养长大。在他 18 岁时,由于拒绝加入纳粹组织而无法进入柏林大学就读,因此离开德国去国外求学。他先到法国第戎大学(Dijon University)学习文学和历史。之后去伦敦大学,他本来打算学习物理和天文学,但是由于他没有经过必须的培训,因此他面临一个选择:要么花一年时间接受基础训练,要么选择另一个他未曾听闻的专业 - 心理学。最后他选择了心理学。
1935 年开始在伦敦大学师从C.E.斯皮尔曼学习心理学,1938 年,他获文学学士学位,1940 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他曾以心理学家的身份任职于磨坊山急救医院,1945 年任伦敦莫兹利医院专职心理学家。1955 年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伦敦大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并兼任莫兹利和贝思莱姆皇家医院的心理学专家。期间他承担了开创临床心理学的任务,由他领导的心理学系是第一个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机构,并用于发展行为治疗的方法。在初期,研究人格的因素分析(内向与外向、情绪不稳定性神经质倾向);社会态度的因素分析(软心肠与硬心肠、保守与革新)和政治心理学。1950年之后,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变态心理、临床心理。他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不断地予以批判。同时以条件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并提倡行为的心理疗法,提出了莫兹利人格检查(MPI)。另外,对动机知觉、心理测量的统计分析和智力的基础等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汉斯 J. 艾森克一生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人格的维度》(1947)、《人格的科学研究》(1952)、《人的人格结构》(1953)、《政治心理学》(1954)、《焦虑与歇斯底里的动力学》(1957)、《变态心理学手册》(1960,1973第3版)、《弗洛伊德学说的实验研究》(与H.R.魏尔逊合著)(1973)、《人格测量》(1976)、《性心理学》(1979)、《智力的模式》(1982)等。详见: 汉斯·艾森克
是心理学统计学的鼻祖。比如智商测验、人格测验。不管你童年是否经历过创伤,一律不管,只认数字。智商在100个人排到倒数第二,就是低智商。从此就产生了心理测量学。人,就是一个个数据。
所以,当描述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理时,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描述性的,像作家那样仔细观察。一个是给你一堆表格,问你很多问题。通过数学计算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