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xuanlin 发表于 2018-9-25 03: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孩子在打游戏上花了多少闲余时间?同时,是不是,基本孩子和家长的话题都围绕游戏,除了游戏话题。
...
回到MM刚才的话题,我明白你也非常用心,考虑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的确这个话题很有探讨的价值。
的确现在我们的话题很多都围绕游戏,但是其实我觉得也不要紧。其实从游戏里也可以引申出许多别的话题。比如消费观,我们有许多次都探讨了在游戏里花钱的必要性。比如他有几个同学每个赛季花掉几十甚至几百不等,买各种级别或者游戏币套餐或者装备,我就跟他分析这样是否有必要。因为装备只是游戏的分身穿在身上的衣服、拿在手上的武器、或者飞行的工具,其实不能增加任何攻击力,我就说你同学买了那么多,但是也就只能换着穿几套,许多买了以后再也不用,是不是太浪费了?还有这个钱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是一个赛季几百,一年也上千了,要是拿来买你喜欢的球鞋还可以买十双八双,结果都拿来买衣服给游戏里的角色穿了。其实这个钱也可以留下来补贴你明年跟学校出国旅行的费用,那他们都把钱花在这上面,所以明年就不够钱去玩了,你说是不是有点顾此失彼?还有那些等级明明可以练上去,花钱去买了,也就比别人早了一个月拿到奖品。东西来得太容易就不珍惜了,就像你自己花钱买了个房子,肯定会很珍惜,时不时就捣鼓一下,装饰装饰;要是爸妈给你白送一个房子,那就随便住,也不爱打理,毕竟对它没什么感情。
又例如他们在学校里谈这些,肯定会出来一些人际关系上的碰撞。我儿子就喜欢回家跟我说这些,谁跟谁因为游戏的事情吵架,我就问他觉得谁对。他昨天就说,亚当游戏打不好,却非要卖弄,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同学的坏话,被揭穿之后很尴尬。他从这件事得到的启发就是,你要是自己没料,就不要批评别人没料,不然最终是自己难堪。我就顺势说了一句,其实不管你是否有料,都不应该随便开口批评别人,这样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后来我又问,你觉得亚当为什么要这么说小杰。他说因为亚当想得到大家的 attention。我说那你知道了他想要什么,如果你想让他高兴,想让他当你的朋友,你就要给他他想要的 attention. Give him what he wants. 诸如此类的,其实从一个话题可以引出许多别的话题。当然,如果家长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那这些都不好谈了,我许多时候的观点都是在谈游戏的时候渗入的,如果不是以他们感兴趣的话起头,他们可能都没兴趣听我讲下去了。
至于你说的上瘾这回事,我也问过儿子的想法。他自己都提出 balance 这个字眼,因为其实孩子们也都明白,游戏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我们家长的态度不是认为游戏这东西是碰不得的、碰了就戒不掉、是洪水猛兽一样的存在,那孩子对游戏的态度也会变得平和很多。他们觉得游戏跟学习、运动、音乐一样,做好了会受欢迎。谁都希望自己全能,样样都好、都受欢迎,但现实生活中没有那样的超人。我们总想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拓展他们的社交,那其实戏剧社、辩论社、国际象棋社,跟篮球队、足球队、乐团一样,不也是课外活动吗?同理,游戏也一样是课外活动。任何一样爱好,要玩好都不容易。想乐器练得好就要多花时间在乐器上、想体育好就要多花时间在体育上、想学习好就要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想游戏好……那就得多花时间在游戏上。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我觉得所谓的课余兴趣爱好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超级电脑现在下棋可以战胜人类的围棋大师,那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象棋也会消亡,因为比赛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电子竞技,我儿子和他的同学对于世界排名前几位的那几个专业游戏玩家包括 Ninja、TFu 和 Ali A 等也是耳熟能详的,就跟认识球星一样,游戏界的专业玩家也是明星一样的存在了,这些都是网络上能搜到内容。所以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要压制、要屏蔽,他们就可以不接触。而且我们要是压制,他们反而还会偷偷去了解,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大方方地去谈。
还有我之前参加的讲座也几次提到,父母要去了解孩子,不是说让孩子打游戏就是放任孩子打到底,期望他某天打腻了就回归。还是类比其它兴趣活动,我们让孩子去打篮球,或者练乐器,其实也都没有指望将来能打职业篮球或者成为演奏家。其实有没有这方面天分,现在已经能看出来,但是家长为什么还让他们继续玩,无他,就是一项爱好。电子游戏也一样,现在他们玩这个,明显看到的就是很难在游戏上打到巅峰(这也需要天赋),所以游戏也就是玩票性质,也不能说因为我们没办法打到那么高的水准就不打了对吧?我当然也不赞成把所有课外时间都拿来打游戏,但是如果你孩子想要某方面好一些,他自然要多花时间在这上面。我儿子自己都说,他的学习成绩要保持、他的乐器水准要保持、他也喜欢这个那个运动,虽然很喜欢游戏,他也不可能放弃掉所有生活中其它的方面,就只顾着打游戏了,所以他一再强调这个 balance. 他说老师毕竟还是要给你的课业评分的,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了,分数太差,课堂上也不好过啊。毕竟你还是要上学的嘛,难道不上学光在家里打游戏吗?其实打游戏也就是社交的一部分,接触它就跟接触体育运动交朋友一样,如果人都躲在家里玩游戏,那这个人就算打到学校第一,他都不来上学了,谁还跟他玩?为了打游戏失去了社交的初衷那还有什么意义?
而且我觉得你可能对现在的游戏有些误解,现在玩的游戏不可能让你“快速地在虚拟世界获得满足和成就感”,我之前看过一篇游戏程序开发员写的文章,他说现在的游戏设计都经过各种精密调研和心理分析,为了让游戏受欢迎,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包括颜色配搭和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不能太难,让人家总是过不了关,就不想玩下去了。也不能太容易,这样就没有挑战性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花很多时间玩游戏”这个现象,深究其缘由,发现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沉浸在能快速获得满足和成就感的虚拟世界”,而是因为他们要完成的任务非常难,他们一定要花好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我就曾经试过想做完一个搭架子的任务,就是看着攻略做了十几二十次都做不好,后来给儿子做,他做两次就做完了。我当时就跟老公感叹,学东西的速度、还有手指的灵活程度,还是孩子比我们大人厉害。比如另一个现在在中国超级流行的游戏“绝境求生”,俗称吃鸡,其实有英文版的,叫 PUBG(?), 香港也做了个类似的叫 survival 什么的,小孩都知道。我儿子就会说,Pubg 会见血,太暴力了,而且不能建防御工程,画面色彩也不够斑斓,那个survival 什么的服务器太慢,总之就是一堆不好,然后拥护这个 FORTNITE. 也就是他们玩游戏其实会分析,然后选择游戏,同类的游戏只要深入玩过一两款,玩别的游戏时就很快知道其中的原理,反而就不会想浪费时间在几个相似的游戏里了。如果一直都很少玩,碰到什么游戏都会觉得好玩,又什么都没法深入花时间了解,哪个游戏都觉得玩不够,反而家长还更难控制。
其实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自己小孩的性格,比如他说过谁谁谁就在乎输赢,而他更喜欢“收集”的过程,所以现代的网络游戏其实是多元多层面而非单一性的,它会满足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就跟玩运动一样,有些孩子特别在乎比赛的输赢,有些则是喜欢过程。我的做法根据的是自己孩子的性格,但肯定不能用于所有人身上。如果他在乎的是输赢,那我可能就会更多地跟他探讨如何改进技术、战斗策略,还有升级打游戏的硬件配置上了。不从众这一点,其实在教育中一直都会遇见或者提及,并不仅仅在游戏里碰到。
再举个例子,当他拿到某样高级装备时,他就很喜欢马上跟朋友炫耀,你看这个酷不酷之类的,那我就会提醒他,这样是不是会让你朋友不愉快,有考虑过人家的感受吗?其实,这跟我们以前遇到的孩子跟同学攀比名牌衣服或者鞋子也是类似的问题。还有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就会自发地合作得很好,分头去做不同的事,汇合了一起完成任务,受伤了要帮队友疗伤,这个时候他们也不可能自私。其实在运动或者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中能学到的品质,游戏里可能也能学到,这个要靠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品质去相应调整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