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chatcha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atcha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隔壁同学发起关于quality time的投票,网友们对什么是quality time有不同意见。今天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不是个严谨的学术词汇。因为从教育策略研究来讲,需要evidence based,也就是说,要证据支撑。比如,很多研究报告会列举作者认为的高质量时间包括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运动,一起做手工,一起做家务,一起做手工,一起吃饭,一起从事宗教活动,一起看演出,一起去博物馆甚至帮助孩子做作业等,因为有研究表明这些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但你要严格的定义说,这样做是高质量时间,那样做不是,就需要很多,很强的数据支撑。所以,这个概念还是限于“俗话说”。
通俗的wiki定义是这样的,“Quality time (QT) is an informal reference to time spent with close family, partners or friends that is in some way important, special, productive or profitable. It is time that is set aside for paying full and undivided attention to the person or matter at hand. It may also refer to time spent performing some favorite activity.”
译文:
高质量时间是对于时间的一种非正式分类,指同亲密的家庭成员,伴侣,朋友一起度过的特殊的,建设性的,有益的时间。在QT期间,你会给予对象(人或事)完全的,不分散的注意力。QT往往指做喜欢的事情。
注意,这里高质量时间的对象不光指孩子,事实上,这个始于1970年代的美国词汇有着强烈的女权色彩,它最初源于妇女对自己时间的独立支配权利,区别于quantity time(长时间)。
近50年来,QT变成一个固定词汇,剑桥词典的定义是这样说的:“time that you spend with someone, giving them your full attention because you value the relationship.”
译文:
高质量时间是因为在意而全心全意同人在一起度过的时光。
我最喜欢的Google定义是这样的:“time in which one's child, partner, or other loved person receives one's undivided attention, in such a way as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译文:
高质量时间是那些你为了巩固双方的关系而专注于对方(包括孩子,伴侣或其他人)的时间。
网友们说得不错,每个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每个阶段的QT有不一样的内容。我按照以往的知识给分了类,但发现,要详细说清楚真的需要写一篇论文,下面只同大家分享一下一些想法。
我认为QT有三个要素:
目的是加强/改善/巩固关系,不是为了孩子或家长未来的某个利益,但目前的关系是长远的良好关系的基础;
家长和孩子互为主语和宾语,在关系中既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又要考虑家长的诉求;
专注是关键词。这个专注可以是家长专注于孩子,也可以是家长孩子“共同注意”别的事物, 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认知发展的概念,共同注意对孩子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框架下,逼迫孩子学乐器,用亲情绑架孩子做孩子其实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不是QT;同样,孩子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家长一边陪着,一边心里不认同,敷衍了事,不是QT。相反,学龄前儿童在playground玩耍,时不时地回到家长身边,家长给擦汗,给喝水,是QT; 学龄儿童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边上做自己的事情,同时随时准备帮助孩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却可以被算成QT, 因为这两种情况下,家长虽然以成人的标准来讲,一心两用了,但对孩子来讲,已经给予足够的“关注”:既不妨碍孩子自由探索/玩耍,解决问题,又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投票发在小学教育板块,我说一下小学阶段,或者说,5,6岁到10-12岁(第二性征出现)这个阶段QT的特点。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正式从家庭走向社会,独自在学校面对同学,老师,同幼儿园相比,社会环境对孩子有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对于华人家庭来讲,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时候家长在QT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帮助孩子的确认家长无条件的爱,确认家是安全的港湾,是遇到挫折,困惑,甚至不公平待遇时的有力支持;同时让孩子了解家庭对于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期待;家长在这个阶段还可以更进一步地确认孩子的个性特质,长处短板,确认双方脾性的差异,可能的冲突,加强/改善/巩固亲子关系;同时,当对于不那么主流的孩子,也是时候同孩子探讨,是否需要为”将来“而改变自己的爱好,是否”合流“的底线在哪里。
个人始终认为,教养孩子,家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可以教孩子怎么写作,怎么完成某个作业,因为这些活动在家长看来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绩,考上精英/奖学金,以有限的金钱支出获得相对优良的教育资源,符合家庭的诉求,如果孩子喜欢提前学习学校要学的东西,比同学做得好一点,获得“成就感”,享受家长的额外教育,那么按上述定义,这样的亲子时间就是QT。我不会“鄙视”这些家长的选择(其实本人也不“鄙视”补习),但觉得这样的做法不高明。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孩子天生爱学习,天生我才有用,不当的教育会压抑有用的天性,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一条自发,自主,自觉的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