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刚从澳洲回国内那会儿, 好象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那时候还在和家人讨论我是不是要出去工作的问题. 心底里, 有个小骄傲, 认为凭着过去的经历, 自己可以找到好工作, 即使短时间找不到, 也都是我挑别人的缘故, 而不是找不到的问题.
家人在做小生意, 几年下来也还不错, 这成了我们ARGUE的焦点, 他认为我这么多年因为折腾澳洲公民以及早年在国内上蹦下跳的上班这些事, 荒废了家里, 我该多出时间照顾他这个大头, 而舍弃我这个小头. 唉, 既然选择回国, 那就先溜达溜达, 回回自己的家, 看看奥运, 当家人生意中的小咯罗先吧.
但是酷热的南方天气, 却抵不住渐渐吹来的寒风.
首先, 我私底下和原来公司的老板及同事聊天, 希望能得到个, 只要我想, 随时可以回来的承诺, 但同事朋友说, 不要尝试了, 因为公司开始全面冻结新员工的加入, 任何新员工都要亚太区总裁的特批, 我有这个料吗? 传统上, 广州不是各大外企集中的地方, 本来对我这样选择边际行业的人来说, 就不好找工作, 偏偏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发显著的看到各大企业裁员, 缩减开支, 冻结新入员工, 已经新毕业的大学生更加紧张的找不到工作. 自此, 到今日, 我已经放弃了再去找工的愿望, 虽然主观上不舍, 但客观上, 看来只有等多一年以上才有可能回暖. 当然, 嘴上还说, 是为了照顾家里喔! 嘿嘿.
其次, 当报纸上开始说南方珠三角各大工厂在关闭或支撑不下去的时候, 当我们觉得这金融危机还离自己的行业远的时候, 客户开始纷纷的显示出对新投资的犹豫起来. 珠三角的企业, 一向是民企占多数, 好处是, 谈起生意来, 大家老板对老板, 事情很直接, 拍板做决定也快, 不像内地或北方的, 各大机构你得认识多少多少人, 这些人你得多年礼物人情供着, 项目来的时候, 大小咯罗也要打点, 最后还没准落个收不回货款还得陪笑脸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 他们这些民企, 真的是靠订单来迅速回笼资金的, 他们的担心是直接而清晰的. 上半年, 他们还在赶着做年底交货的货单, 到了9-10月份寒风来的时候, 他们担心的是明年的货单没了, 所以表面上看一些企业还在忙活着, 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他们一致认为明年, 才是难熬的深冬. 在这个时候, 谨慎的投资或者根本就不投资任何新东西, 是90%的民企企业主的选择.
于是, 我们的计划也要放慢了, 不要再加多人手, (最好就用老婆!), 更直接的是, 要省各方面的费用了,
还有, 其实是我们对国内媒体能曝光到底多少深度问题. 自从9月底开始的危机以来, 国内的各大媒体, 可以看的出来好象是被做了统一口径一样, 采访那些企业, 都说”我们在转型做国内订单, 扩大内需”, 但是这内需是个小小的各别企业能扩大的了的吗? 这么说吧, 这几年都说中国的消费增长很高, 国内外都在虎视眈眈这块大饼. 但是深入的市场调查就能看出, 其实是金字塔型的消费群体, 随着国内贫富的悬殊差距拉大, 占人口80%的农村人口, 却恰恰是低收入人, 随着珠三角和长江三角这些外来工集中的地方企业的关停, 这些少数的带动农村收入的农民工, 都不得不选择回家了(几大城市已经凸现了农民工返乡潮), 就这些高一点收入的农村工人群来说, 都没有了消费能力, 内需拉动从何说起?
就在家门口开的广交会, 切实的体现寒风, 国外客户寥寥无几, 以前是每天都有很多单签, 现在是一场展览下来, 一天能签一单就很不错了. 可是, 国内媒体的采访, 还是千篇一律的, 表现摊主在说, 我们转做国内单了, 这是这么简单的吗? 举个例子, 以前我做纺织行业的, 明显的, 外单和内单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从最基本的面料采购, 到印染的方式和检测标准, 再到剪裁工艺甚至包装, 在这条产业链上, 可是很多从业人员的, 你拿一个成本为30元的外单发货到一般成本为3-5元的内单做, 下家是谁? 从产到销的环节很多, 这些生产企业, 怎么可能去在一夜之间, 做出高档销售的环节来? 就即使出来了高档的门店和销售渠道, 如前所说, 消费者在哪里?? 中国的消费者, 还停留在款式和价格的选择, 而没达到国外对环保剪裁多功能及品牌等等的水平, 而这恰恰是高档外单的卖点, 就即使是金字塔塔尖的消费群体里, 都还没有这种消费意识, 何来的内需?
我相信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前些天, 看凤凰台的一个时事辩论节目, 说中国该不该像美国那样救市, 虽然都已是3星期前的节目了, 但邀请的嘉宾说了句大胆的话, 记忆很清晰, 中国的GDP, 或者内需数字, 是可以做出来的, 民心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所以我们这里的讨论GDP的拉动效果是无意义的.
虽然说这些是悲观的看法, 但我想, 中国政府的强大和管理方式不能不说也有好处. 例如媒体的一片歌舞升平, 人心不会浮动, 带动了消费信心, 这也是好处. 就只是, 做为普通民众的我们, 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 就只期望, 如果真有大水来, 政府也能救命才好.
说了这么多, 我总体持较悲观的态度, 也是朋友们都讨论的, 不管是大小企业, 能熬过今年, 明年的一场硬战, 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能挺过去的就是好样的. 新投资,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 还是谨慎再谨慎的好. 做为家庭成员的我自己, 有时也很郁闷, 多希望以自己所学所能贡献多点力量, 只可惜行业差距太大, 无从下手.
昨夜, 又梦回悉尼, 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甚至还能听到近旁鬼佬闲适的聊天, 我正计划着奔向COLES, 买些我很想念的食物, 一睁眼, 却是广州, 嘈杂, 污染, 活力和不确定, 等待着每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