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果仁蝴蝶酥和巧克力饼干 (2007-7-8) poloand · 游记-驾车塔斯曼尼亚省自助游五日! (2009-5-7) lyao
· 谈的是一夜情、说的是婚外恋——我看《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 (2007-5-24) Gardener · Swane Dural 玫瑰冬季修剪讲座笔记 (2018-7-28) bb_zhuang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677|回复: 34

大哉乾元---对元代社会的再认识(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4 17: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对元代社会的再认识。说“再认识”,因为过去我们对元代社会的认识有偏颇。主要因为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的朝代,从汉族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就容易更多地看到元朝的黑暗面、负面,对元朝有点妖魔化。今天我们有了更恢弘的视野,有了更开阔的胸襟,对元代社会的“再认识”就可能更客观公正一些。那么元代社会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个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从疆域的广阔度来说,只有后来的清王朝才能和元朝相提并论,清朝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执政的王朝。
  
  元朝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元史·地理志》)。包括蒙古全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泰国、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
  
  魏源《元史新编》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元朝人对自己国家的强盛是充满了自豪感的。引两段元人自己的话。
  
  虞集在《庐陵刘桂隐存稿序》中评价当代文人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浑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请注意“旷古未有”“雄浑之气”这两个关键词。
  
  贯云石在散曲《双调·新水令·皇都元日》中歌颂:“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

元代国力强盛,所以没有边患,与它前面的宋朝和它后面的明朝都不同。宋朝老处在外民族侵略的威胁下,所以才有杨家将、岳家军抗击侵略的传说故事。明朝也边患不断,有的皇帝都被俘虏,最后被后金即满清所灭亡。元朝的经济也搞得不错,因此老百姓过着太平日子,很少服兵役,各国都来朝贡,政府也注意社会福利。元末叶子奇《草木子》中说:“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明朝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中说:“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因为不需要庞大的军队戍边,军费开支就减少,人民的赋税负担也就相应轻了。马致远在《中吕·粉蝶儿》中也豪唱:“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 各国都来纳贡臣服,当然有自豪感了。那年我去泰国旅游,在泰缅边境上高音喇叭不停地广播:欢迎尊贵的中国客人前来观光旅游。我都油然而生一种大国国民的自豪感。
  
  元朝的这种大国气象对国民的心理是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会无形地促成一种普世性的心理氛围,情绪氛围。
  
  第二个特点,元朝是相对历史上各封建王朝来说专制统治比较不那么严密,文化政策特别宽松,很少文字狱的王朝。与其后的明、清两朝比更是有天壤之别。这首先因为元朝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带有草原民族粗犷豪爽的特点,不太懂得意识形态控制对于巩固专制政权的重要性,对于文人通过文艺作品抨击社会弊端讽刺政治黑暗等不太敏感。帝王都有一种维持仁慈君主形象的期望值。魏源《元史新编》说:“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踵立,无一童昏暴谬之主。而又内无宫闱阉宦之蛊,外无强臣夷狄之扰,其肃清宽厚,亦过于汉唐。”过去一些封建王朝的皇帝经常短命,然后是年龄很小的孩子继位当皇帝,没有执政的能力,形成母后、外戚干政,或者太监宦官把持朝政。有时候则中央势力衰弱,地方藩镇割据,不听朝廷号令。但魏源说元朝基本上没有这些问题。《元史·刑法志》中则记载:“君臣之间,唯知轻典之为尚。”就是说元代统治者喜欢表现宽仁慈厚而不搞严刑峻法。倾向于“风俗统治”,所以法律和政策都带有随意性,民间有“一紧二慢三休” (《太平策》)之谣,也可以说是马背上民族的诗性使然。《草木子》里说:“元世祖定天下之刑,笞杖徒流绞五等。笞杖罪既定,曰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天下死囚审谳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于囹圄。……故七八十年中,老稚不曾闻斩戮。及见一死人头,则相惊骇。可谓胜残去杀,黎元在海涵春育中矣。”这几乎接近于废除了死刑。虽然这种记载也许有水分,但总反映了一种概貌和倾向,不会是空穴来风。至于元朝开国时期为统一全国而与金、南宋互相战争中的残酷杀戮行为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第三个特点,元朝在蒙古族的民俗习惯影响下,形成一种浓郁的社会性的艺术氛围,玩乐风气。草原民族能歌善舞,对文艺有特殊爱好,赵珙《蒙鞑备录》中说:“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等弹大官乐等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蒙古秘史》中记载:“蒙古人欢乐,跳跃,聚宴,快活。奉忽图剌后,在枝叶茂密蓬松如盖的树周围,一直跳跃到出现没肋的深沟,形成没膝的尘土。”元曲中多次提到各种“闲快活”的娱乐活动:围猎、打马球、捶丸(步行打球)、蹴鞠(足球)、射柳、射圃、角羝、双陆、象棋、围棋、撇兰、投壶、顶针、续麻、拆白、道字等等。清朝人李光地在《榕村语录》中说得最到位:“元时人多恒舞酣歌,不事生产。 ”


对元代读书人命运的再认识。我这里说读书人,或者文人,不说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这个词是近代从西方文化中引进的,西方文化界对何为知识分子更有许多学理性的界定。元杂剧的剧本和元散曲都是由元代的一些读书人创作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些辉煌的作品,是和那个时代给予他们一种特殊的命运有关的。我们要了解元曲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当然需要追根溯源到元曲创作者的生存状态。
  
  首先谈一下所谓“八倡九儒十丐”。这是一种对元代读书人命运的习惯性说法,而且很戏剧性地与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悲剧性遭遇相比附。但只要认真一点对待史料,就发现这种比附是很不严肃的。“八倡九儒十丐”来源于何处呢?原来是南宋遗民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滑稽之雄,以儒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七匠八倡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吾人岂在倡之下丐之上者乎?”谢枋得作为南宋遗民,对元朝有国仇家恨,他说的话当然有倾向性,不过他也只是说“滑稽之雄”“以儒为戏”,也就是有幽默感的人拿读书人开玩笑,这当然不可认真坐实,不能当作真正的社会等级地位的划分。
  
  另一个南宋遗民郑所南在《心史》中说:“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这也是说的分类管理而不是等级划分。元代的户口统计,按不同的“户计”分开登记,如僧道户、儒户、医户、民户等。当然由于元代长期废除了科举考试,读书人不再有读书作官的传统老路可走,许多读书人在倡优伎馆里“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臧懋循《元曲选序》),与歌儿舞女混在一起,这种玩笑也就有它的社会现实作诱因。需要说明的是倡优有特定涵义,“伎乐曰倡,谐优为优,所谓伎乐歌舞之家也。”(徐元瑞《吏学指南》)倡优是指民间艺人,不是娼妓。要知道儒学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是在元代被赐与了最高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两代就把王号取消了。元朝的理学是得到发展的,有不少著名理学家。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中说:“理学由北宋兴起,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元代始定为‘国是’,成为官学,而沿至于明清两代,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但就朱学来说,在形式上虽然成为元、明、清的官学,可是也从元代开始,朱学本身的思想却是更多的兼融陆学。理学在元代的这种趋向,适成为后来王学出现的消息。同时,也在元代的理学中,许衡的 ‘圣人之道’和‘治生’论,刘因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又是明清思想的滥觞。所以,元代的理学,在宋到明清之间是上承下启,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元代的书院也是很有气象的。总之,元朝的读书人“读书作官”的道路确实不如唐宋和明清诸朝通畅,心理上会有挫折感,但绝不能夸大为“八倡九儒十丐”,这是很不严肃很不科学的。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主要是一些古代文学的研究者一种情绪化和不认真对待史料造成的,研究元代历史的学者和著作则根本没有这种说法。

[ 本帖最后由 GaryMan 于 2008-9-24 17: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Sameway + 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9-24 17: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元朝确实曾经较长时期中断科举考试,也恢复过考试,时断时续。这主要是蒙古人把持政权的需要,因为蒙古人文化水平低,要是按科举考试入仕委官,政权很快就会被汉人架空了。所以后来恢复科举考试,也要分两榜考试,汉人和蒙古人、色目人分开考,以保证政权不被汉人所篡夺。元朝读书人的人生道路因此不同于唐宋和明清的读书人,这是事实。但我们要看到这个事实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元朝读书人因此走出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即更能体现人性自由发展的艺术家道路,而且从书斋走向了社会,与大众相结合。我们一方面说明清的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扼杀人才窒息人性,一方面又惋惜元代读书人不能“学而优则仕”,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明我们的惯性思维就跳不出“读书作官”。其实把元朝的读书人和明清的读书人比较一下,把元杂剧和《儒林外史》比较一下,就看得很清楚。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张君瑞、裴少俊活得有意思?还是周进、范进、马二先生活得有意思?吴敬梓对八股考试反感,他本人其实也是一个浪子,他自己说“乡里传为子弟戒”。蒲松龄从少年时就参加考试,考了一辈子,考得头白齿豁,你瞧《聊斋志异》里对科举考试那种无奈和牢骚。因为中断科举考试,元朝读书人走出了一条浪子·隐逸·斗士的新的人生道路,创造出一种浪子·隐逸·斗士文化,这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还有一种简单比附需要澄清,就是把元朝读书人和文革中的大学停办和知青下乡作简单类比。文革是“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实行全面专政”的专制压迫,禁欲主义盛行,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和冬妮亚恋爱的插图也成了“黄色”,是一个封闭压抑性社会,后来才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元朝却是一个勾栏瓦舍遍地,杂剧、散曲自由写作和表演的商业气息浓郁的开放社会。元朝产生了六七百个元杂剧,还有那么多元散曲,文革时期却只有一部小说八个样板戏,元朝是自由写作,文革是文字狱盛行,二者的差别太大了,怎么能乱比附呢?
  
  1958年田汉创作过剧本《关汉卿》,后来改编成电影,内容处理成“文字狱”剧情,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者禁止演出,朱帘秀违禁上演被挖了眼睛。那一方面是当时强调“为被压迫人民而战斗”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微妙地传达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某些心声,当然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这对元代的历史真实却是一种歪曲。因为元代很少文字狱,关汉卿根本没有因为写作和上演《窦娥冤》而遭受迫害。元朝孔齐《至正直记》有一条记载宋遗民梁栋因作诗被仇家诬告,说他“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最后礼部判决说:“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可见元朝统治者在文化问题上是宽容的,有度量的。
 
  文革中知青下乡也染了一些“浪子”气息,有的人搞“地下文学”,后来出了一批反叛性的知青作家和知青人文学者,那毕竟是文革的副产品,是“后文革”的事。其实元朝和今天的社会有相似之处,商品经济,歌厅舞厅,自由与混乱,开放与放纵,读书人就像今天的自由撰稿人,肯定不像计划经济下有安全感,但自己的主动性也大得多。总之历史让元朝读书人走出了新的人生道路,创造出了新文化,这就很有意义。元代读书人形成了新的人文风貌,在元曲中最能体现其时代特色。  

元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内涵。元代社会的特点和元代读书人的命运是元曲人文精神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元曲的人文精神内涵则可用一句话概括: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浪漫情绪,审美人生。这种人文精神在剧曲与散曲中都得到体现。这个命题我在1984年就提出了。我写了一篇《浪子·隐逸· 斗士——关于“元曲”的评价问题》,文章当时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专栏,引起一场学术讨论。有的学者反驳我,有的学者则赞成我的观点,热闹了一年。最后《光明日报》请出当时研究元曲的权威学者王季思先生,写了一篇总结性长文:《元曲的时代精神和我们的时代感受》。我当时很有点洋洋得意,因为王季思先生在基本倾向上是赞成我的看法的。后来我又写了两篇长论文,收在《箫剑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中,专著《大俗小雅:元代文化人心迹追踪》(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的第八到十二章作了进一步展开论述,一到七章是另一位学者写的,有些观点和我不太一样。下面就从浪子、隐逸和斗士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一下。

  我们从元杂剧中的男女人物形象、元散曲中的浪子情怀与元曲作家的浪子风貌三个方面来观照。
  
  杂剧中的生末也就是男主角都有浓郁的浪子色彩。第一号种子选手《西厢记》里的张生自我表白:“我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红娘则形容他:“忒风流,忒敬思,忒聪明,忒浪子”,“敬思”是潇洒的意思。我们看,第一个定位词是“风流”,最后一个定位词是“浪子”。此外像裴少俊、郑元和等都是典型的浪子。
  
  杂剧中的旦角则大多是浪女,有一些就是所谓“上厅行首”,也就是职业艺伎,如关汉卿笔下的宋引章、赵盼儿等,比比皆是。一百六十个元杂剧中只有两个坏妓女,其他都是正面形象。最光采照人的形象是赵盼儿,既靓又慧,既有计谋又有勇气。总之杂剧里的女角都具有“痴”“浪”“辣”的特点。像《望江亭》里的谭记儿,是个守寡的官太太,却被一个道姑撮合嫁给死了妻子的官员白士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婚姻,谭记儿靠自己的风流色相迷倒了杨衙内,偷了势剑金牌,充分张扬了“美”和“力”,整个剧情都表现了元人那种浪子无赖气息。明朝有一个情节类似的传奇戏,高濂的《玉簪记》,里面是一个青年尼姑和书生恋爱,就是陈妙常和潘必正,也有一个老尼姑,潘必正的姑妈潘法成,但这个尼姑却是爱情的阻碍力量。《望江亭》里的老道姑却是“撮合山”,简直有点像《金瓶梅》里给西门庆和潘金莲拉皮条的王婆。这很微妙地传达出元朝和明朝不同的时代文化心理氛围。明朝中后期虽然思想解放,个性解放,却不能完全摆脱前面一百多年的专制压抑,思想束缚,所以正统思想还是不自觉地在人物情节上留下痕迹。元代却是完全自然的生存状态。
  
  《西厢记》在明朝后期又火了起来,有的学者作了详细考证,说明朝出现了多少不同的《西厢记》版本、刻本。但这并不能说明《西厢记》在元代就不火,而是因为在元代浪子风流是基本的时代精神,《西厢记》只是其中很自然的一朵浪花,虽然这朵浪花很大很美,也只是众多浪花中的一朵,不可能唯我独尊。明朝人则是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个性压抑和精神扭曲后从前代作品中借来了火种,有一种突然发现的惊喜,所以显得特别有轰动效应。这也有点类似欧洲人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在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中获得了惊喜一样,所以叫“文艺复兴”,要借助古希腊的作品解放自己,再作进一步的创造。明中叶以后所谓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是在搞元杂剧的“文艺复兴”。这才是《西厢记》在明代好像特别红火的根本原因。我1984年的那篇文章中就说过,元曲所体现的以浪子自居的“铜豌豆”精神 “确实是一种观念的革命,是明中叶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当时很受了些嘲讽批判。元散曲中一多半的作品都是写的浪子风流的情爱,有明显的“身体性”,把风流情爱当作一种人生理想,一种意识形态。“身体性”也就是张扬与身体真实欲望密切相关的情性、人性,专制的社会都以禁欲主义为意识形态特征,要压抑 “身体性”的文艺。当年美国黑人音乐就因为太富有“身体性”,而受到美国白人社会、德国纳粹和斯大林主义三方面的夹击拒斥。元曲的浪子风流当然只能在一个思想文化氛围比较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才会流行风靡,成为时尚,这与我前面讲到的内容是一致的。把这种浪子风流的人生理想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散曲。
  
  再看杂剧作者。《录鬼簿》中对元曲作家的描述都有浓郁的浪子色彩:关汉卿:“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意义就在于,浪子风流成了元代的一种人生理想。整个社会以当浪子为荣。有两段杂剧对白特别有代表性。一是武汉臣《玉壶春》(一说为贾仲明作)里的“琴童”和他的主人玉壶生的对话:
  
  琴童云:“相公,你不思取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有什么好处?”正末云:“琴童你那里知道,做子弟的声传四海,名上青楼,比为官还有好处。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象,三吐谈,四串仗,五温和,六省傍,七博浪,八歌唱,九枕席,十伴当。做子弟的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才做得子弟,非同容易也呵。”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元杂剧里青年书生们的小厮,都是“琴童”而不是后来通俗小说中的“书童”。这很形象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特征,大家把音乐歌舞放到了更重要的地位,比读书重要。也就是唱歌跳舞作浪子比寒窗苦读考功名重要。元代人向往的是艺术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到了明清则是读书作官才是正途的人生。这就是本质的分野。
  
  还有无名氏《百花亭》杂剧,主角就叫风流王焕,店小二称赞他:他便是风流王焕,据此生世上聪明,今时独步。围棋递相,打马投壶,撇兰颠竹,写字吟诗,蹴鞠打诨,作画分茶,拈花摘叶,达律知音,软款温柔,玲珑剔透,怀揣十大曲,袖褪《乐章集》,衣带鹌鹑粪,靴染气球泥,九流三教事都通,八万四千门尽晓。端的个天下风流,无出其右。
  
《乐章集》是宋代浪子词人柳永的作品集,柳永成了元代人的楷模,关汉卿以柳永为主角写了《钱大尹智宠谢天香》,让本来是穷愁潦倒而死的柳永中了状元,和他眷恋的妓女谢天香成了状元夫人,典型的元代人风格。明代也有以柳永为主角的话本小说,《喻世明言》里有“众名姬春风葬柳七”,也是浪子风流,但那底气显然差多了。这就是时代大气运的关系。气运这东西是有的,就是一种虽然大家都不一定能看得见摸得着却能感受到的精气神,一种时代的精气神。元代的精气神是健旺的,阳刚的,健康的。关汉卿是最杰出的浪子风流的时代化身,他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散曲就是一个宣言: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颠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十足的叛逆反抗劲头,整个儿一个“顽主”,但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有艺术修养有人生理想的“顽主”,元人叫“上花台做子弟”。得多才多艺,所谓“十个母儿”“九流三教事都通,八万四千门尽晓”。铜豌豆,还有水晶球,都是元朝人的切口,也就是“顽主”的意思。这是一种人生观念的革命。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才性得到发挥。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性思潮,它起到了宣泄升华社会苦闷,治疗社会疾病的作用。元代人幽默,旷达,开放,反抗性强,敢笑敢怒敢骂,其精神状态相当健康。当然蒙元的统治也就只维持了八九十年,这就是所谓“元词(这里指曲)所由盛,元治所由衰”(李开先)的辩证法。
  
  这可以联系“爱欲与文明”的理论。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说,消除压抑,解放爱欲,不会颠覆文明本身,但会推翻现行社会的统治秩序。解放爱欲的关键是要解放劳动,使爱欲进入劳动领域,能满足爱欲的工作是非异化的工作,爱欲的解放是一种批判性的力量,当马克思说人的解放时,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指爱欲的解放。元曲创作和享有的全民性、社会性,正是能满足爱欲的工作成了非异化的工作之生动例证。爱欲在元朝得以自由释放,是有深刻意义的。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创作也是释放了爱欲,升华为艺术。弗罗伊德的理论也是要把性欲升华为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这种爱欲的转移和升华,人性,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就都变得比较健康,社会也就会少一些病态。

元曲这种新文化新艺术,元曲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是我要讲的第四个问题。简单一点说,有以下几点是很有启发意味的:
  
  第一是通俗文艺的觉醒。我们知道中国文学从魏晋六朝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鲁迅和朱自清等都有过精彩的论述。这是大家公认的文学史常识。那么我们应该说,元代是通俗文艺开始自觉,普通人开始觉醒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魏晋六朝是国家四分五裂,充满了杀伐屠戮的黑暗时代,那时候的文人几乎朝不保夕,排着队上断头台,可是我们津津乐道魏晋风度和六朝风流。那么元朝是一个历史上空前大一统而国力强盛的朝代,元朝文人创造出元曲为代表的新文艺新文化,产生了新型的浪子风流,隐逸风流,斗士风流,为什么我们却对它视而不见评价不高呢?魏晋六朝时士族垄断仕途,搞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难道就比元朝的一度废除科举考试好吗?其实元朝倒是有不少普通文人被元朝统治者征辟为官呢。为什么我们对元朝就评价这么苛刻?
  
  显然是两个问题作怪,一个是汉族的狭隘民族主义,因为元朝坐在龙椅上的不是汉族人,另一个就是对元曲的通俗文学印迹看不惯。元曲之后,就是明清两代的通俗小说和戏曲的繁荣,几乎所有明清小说中的故事都在元杂剧里搬演过了,从《东周列国志》到《两汉演义》到《说唐》、《说岳全传》,薛家将、呼家将、杨家将,一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元杂剧可以说就是明清小说的“满汉全席”,而且其思想意识往往是元杂剧里更少束缚,更健康,更有人性的光彩。前举黑旋风艺术形象的变迁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第二是读书人与民众的结合。元朝的读书人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市井,这在中国两三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也是极有特色的。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要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曾是我们很提倡的事情。元代读书人创造的元曲,元代读书人的人生道路,无疑也是极有启发意味的。
  
  第三就是元曲产生于市井勾栏。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其文化、美学的向度都有一点“后现代”色彩,但同时,它的精神本质却十分健康爽朗,朝气蓬勃,很少靡靡之音,而有一种典雅美的气韵底蕴,这当然和当时的读书人其传统文化文艺的修养很深颇有关系。这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无疑也是极有借鉴意义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实在是失落得太多了,太多了!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其实王国维也是从前人那儿来的,明代人清懒居士就在《序〈吴骚初集〉》中说:“汉以歌,唐以诗,宋以词,迨胜国而宣于曲,迄今盛焉。”“胜国”指元朝,明朝人说元朝是被我们战胜推翻的朝代。也是明朝人的卓人月在《〈盛明杂剧〉二集序》中也说:“语云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皆言其一时独绝也。”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吧。
 
  我开头说的那四句“题目正名”,大家还记得吧:“多元文化广疆域,粉墨人生唱元曲。浪子隐逸兼斗士,通俗文艺开新局。”
  
  我们的“一本四折”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四个特点,即元朝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当然元朝也是一个封建王朝,一切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有,阶级矛盾,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这都不言自明。但元朝还有更敏感和更尖锐的民族矛盾。另外就是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素质低,统治水平低造成统治机制松懈因而政府官吏贪腐社会流氓横行,社会问题就越积累越多越严重。
  
  元朝把人分为四等,当然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色目人主要是指西北各族,各种西域的商人,汉人指长江以北原来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女真人、西夏人等,南人是蒙元最后征服的南宋的汉人。有许多民族歧视的政策都是上了法律条文的,如“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元史·百官志一》)汉人打死蒙古人要抵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不需抵命,只要给“烧埋银”就行。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准还手,汉人不准拥有刀剑武器等。元朝人口达到五千多万,蒙古人色目人等不过一二百万,其余都是汉人、南人,从数量上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却最受歧视。这当然会滋生社会的严重不满情绪。

  与此相联系的就是掌权的蒙古人普遍文化水平低,带有草原民族的某些落后野蛮的特性。“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怯薛(护卫军)出仕、吏员出职和荫叙承袭是元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取士和国学贡士虽然也是输送官员的途径,但往往不被统治者重视。这就造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就是一位戏曲研究者所概括的“有权势的无赖”。元杂剧里出现不少“衙内”,横行霸道欺压良善,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艺术反映。《窦娥冤》是一个典型的故事,其中的三个反面人物张驴儿、赛卢医、太守桃杌就形成了一个无赖与权势相勾结的社会网络,像一张黑蜮蜮的蜘蛛网,窦娥这个善良百姓的代表就成了逃不掉的牺牲品。

[ 本帖最后由 GaryMan 于 2008-9-24 17:5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安远翔 + 4 谢谢奉献,这是个好贴!

查看全部评分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发表于 2008-9-24 17: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但第五,我们不能因此就看不到元代的文化多元和宗教信仰多元,人性较少束缚的那一个层面。元代由于疆域广阔,各种宗教都得到传播发展,儒教,道教中全真教、太一教等,佛教,喇嘛教,回教,景教(***),各种信仰都有信众和市场,在朝廷中有代表人物,比如全真教的丘处机晋见成吉思汗,忽必烈拜吐蕃萨斯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国师。僧人称和尚,道士称先生,占卜算卦的称阴阳人,***教士称答失蛮,***教士称也里可温大师,都被视为“告天祝寿的人”,享受免除赋税劳役的特权。至元二十八年(1291)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宣政院统计:天下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所以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是比较轻松活泼的,人们的个性比较张扬,反抗精神比较强,总之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多民族互相融合带来了新因素新气象。同时元代的都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这在《马可·波罗游记》等书里都有生动的记载,关汉卿在散曲中赞美杭州:“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辏集”“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南吕·一支花·杭州景》)。
  
  还有一点就是元朝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出了不少有名的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如写《农书》的王祯,发明纺织术的黄道婆,天文学家郭守敬等,畏兀尔(维兀尔)人鲁明善编《农桑农食撮要》,医学上有“金元四大家”,在印刷术、火炮技术、造船术、航海术、水利工程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元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欧洲还是“黑暗时代”。
  
  那么也许有人要问:元朝有这么多优点,那怎么八九十年就灭亡了呢?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种理论上的悖论效应应该注意:因为元朝实行民族压迫,社会腐败也是客观存在的,人民就反抗,但另一方面社会宽松,统治者纵容了反抗也是不能忽视的。我翻阅史料,元朝每年都有老百姓“作乱”,但元朝统治者往往平定以后不久就把这些“乱民”给释放了,或者顶多惩罚一两个带头的。老百姓胡打海摔使劲折腾习惯了,所以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加快。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的经验教训,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们经常说:“宋元宽纵,今宜肃纪纲”“其失在于纵驰”(《明会要》),所以明王朝前期是空前的严酷专制,整个社会充满“戾气” (赵园语),成了僵尸的社会,新陈代谢倒慢了,当然最后是物极必反,晚明就来了个堤坝的总崩溃,《桃花扇》里说“谁知道容易冰消”。元朝是活泼自然的,明朝是病态戾气的,这个对比很鲜明。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发表于 2008-9-24 17: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oola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ola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说得有道理,不过灭亡得原因不是很苟同

发表于 2008-9-24 18: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没有千年王朝的,哪个朝代都会灭亡的。女真人最后被称为汉人,说明所谓汉人,只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干吗那么排斥少数民族文化呢?

蒙古人,满人作皇帝的时候我看都比汉人作的强. 唐的李渊据说也有鲜卑血统,这么看来只有宋、明这样的变态王朝是汉人建立的。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发表于 2008-9-24 18: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1234567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1234567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明朝变态不错,可是为什么说宋朝也变态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9-24 18: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oola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ola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可没排斥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觉得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是文学的看法不同.
纵观那么多个朝代,从汉特别是五胡乱华而后,纯汉人的是没几个.

发表于 2008-9-24 18: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你看看宋词,不论男女,各个和二尾子似的咿咿呀呀,恶心。
再看看宋都作了些什么,割地,赔款,亡国。

发表于 2008-9-24 18: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oola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ola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GaryMan 于 2008-9-24 17:18 发表
你看看宋词,不论男女,各个和二尾子似的咿咿呀呀,恶心。
再看看宋都作了些什么,割地,赔款,亡国。

倒,那曲不是更咿咿呀呀的,你又喜欢.(paopaobing(79))
不过宋的国力实在不强,当时可以说在附近那么多国家里最弱,所以只能求偏安.而且跟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不重武有关.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发表于 2008-9-24 18: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元曲自由奔放,大白话多,乡土气息浓厚,少了很多酸文假醋。

发表于 2008-9-24 18: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别的不说,蒙古远征,所到之处,尸山血海,恐怕是没办法否认吧。什么时候这么宽大了?民间禁铁器的朝代历史上好像不是很多吧。
达赖他老人家不是说,如果不是八思巴活佛,汉人就被蒙古灭族了吗?
蒙古人走过的地方,文明都受到摧残,无论是中国还是阿拉伯,如果欧洲没能幸免,世界史会大不相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9-24 19: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mewa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mewa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历史是没有绝对的对错的

发表于 2008-9-24 19: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秦朝民间也禁铁器,当今天朝也禁人民拥有自卫武器。
你去看看明史吧,汉人杀死的人和自相残杀而死的人一点不比元杀的少。战争肯定要死人的,没必要论是非。

达赖的话你也信? 

明成立的时候,朱元璋把忽必烈的牌位放在列祖列宗的牌位里祭祀的。北方各民族实际是融合的民族,没有纯汉人,现在也很难找到纯蒙人了。

楼上同学一定要把中国和汉人中国区分开来。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代西方传来的,在古代东方是没有的。

古称: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国者,中原也。做了中国的皇帝,就可以号令天下———当时已知的世界。有宋一代,宋自称中国,契丹和金也自称中国,这就是中国的译音:China 和 Cathay的由来。

现在的国泰航空就是契丹航空的意思,也是中国航空的意思,明白了吗?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发表于 2008-9-24 19: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蒙古是屠城!不仅是战争行为。
南京大屠杀是战争行为吗?
西夏人是怎样灭绝?
成吉思汗,拔都汗,旭烈兀汗屠了多少座城?
巴格达屠城杀80万,曾经的世界之都只剩下回忆。

铁器你扯得太远了,禁枪的国家并不止中国,禁铁是什么含义?
秦王朝为什么灭亡?暴政。

发表于 2008-9-24 19: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里没有民族的问题。
可以夸耀成吉思汗是不世出的统帅,但不能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
蒙古帝国的扩张,是以人类的血泪为代价的。蒙古帝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破坏。

发表于 2008-9-24 19: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元的残忍实在令人发指。

姓赵、王、陈、李的汉人百姓,无辜被大批杀掉,这个是种族屠杀啊。

元的所谓科技和文化,只是在原有宋及其他文明基础上的残余而已,谈不上什么创造。
Tian tian's Da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9-24 19:41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百度知道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蒙古人对汉族的血腥大屠杀


我们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蒙古帝国在中国土地上残酷地进行种族灭绝的纪录。“乘其骏马,掠其妻子,占其土地”是蒙古士兵作战的目标和动机。比如《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用子女牛羊马百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矣” 。“关中兵火之余,户不满万” 。“既破两河,赤地千里人烟断,燕京宫室雄丽,为古今之冠,鞑人见之惊畏不敢仰视。既而亦为兵所焚,火月余不灭。”“ “鞑靼过关,取所掠山东两河少壮男女数十万。皆杀之”等等。
那么蒙古屠杀到底造成了多少人的死亡?目前我看到最早的统计是在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蒙古灭金后得户87万余,口四百七十五万余,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统计数户七白六八万余,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余,少了90%。按照这个统计,北方被屠杀汉族人民人数约四千万。

根据《元史》记载,仅陕南一带双方交战后,宋军阵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达数十万。
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校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户数1千三百六十万也少了30%。按每户5人计算(金朝境内每户平均5.4人),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

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300万人,金帝完颜一族尽数被屠,世间从此再无完颜一姓。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丧失的党项族人。以及灭辽后种族灭绝的契丹人。

四川被屠杀后,人口减少上千万人,占95%以上,是确定无疑的,但具体多少有一定分歧,只有困难是宋代人口按户来统计,一户有多少人估计不一样。 绍兴三十二年四川的户数为263万,如果按照均每户为5人计算,则南宋初四川人口大约为 1,320万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川元丰绍 兴淳熙户口数》)。但也有人估计是一户7口人,则人口大约2000万。

据《元史。世祖本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以四川民仅十二万户,所设官府二百五十余,令四川和省议减之。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 距离元军平定四川的1278年仅晚6年,也 就是人口数只有战乱发生前夕的4%,这就说 明了四川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人口减少得令人震惊。

仅仅成都一城城内被屠杀至少140万人。城外数都数不清,下面是从中国地方志找到的记载。旧〈成都县志〉引明人赵防〈程氏传〉,该传引元人贺清权〈成都录〉曰: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又引元人〈三卯录〉曰:“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

于是赵防感叹曰:"元人入成都,其惨如此!"。明诗人杨升庵的〈杨升庵遗集〉亦谓:"宋宣和中,成都杨景盛(即杨升庵的祖先)一家,同科登进士第十二人,经元师之惨,民縻孑遗,以百八十年间犹未能复宋世之半也!"

据说,忽必烈自己估计蒙古人,在中国北方直接屠杀了1800万人,而历史学家估计中国北方人口三千死亡万,占人口90%左右。明初,河南、河北、江苏北部、山东西部都是千里无人区。明政府强迫其他省份人民移居那里。据说很多河北山东人是从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代。这在很多人家谱里可以验证。

说南方地区人口下降少还可以,但说基本保存是不对的。传说里,元军统帅伯颜在平江南时不杀一人,但是,《续资 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二》却记载了德佑元年 (1275 AD)十一月伯颜在江苏常州的大屠杀: ”甲申,元伯颜至常州,会兵围城。知州姚誉、 通判陈昭、都统王安节(王坚之子)、刘师勇,力战固守,伯颜遣人招之,譬喻百端,终不听,伯 颜怒,命降人王良臣,役城外居民*运土为垒,土至并人以筑之,且杀之煎油伦炮,。。。攻二日, 城破,誉死之,昭与安节犹巷战,。。。日中兵至,(昭)死焉。伯颜命尽屠其民。执安节至军前, 不屈,亦死。" 从这段记录里,我们看见“不杀一人”的伯颜, 凶残到逼迫城外居民*运土,运完土后就把他们抓来填进垒里,还把人来油煎,最后尽屠了常州一 城居民。"不杀一人"的伯颜尚且如此,可以想到,在北方和四川60年战争中蒙古军队所为了。

我自己不知道蒙古人在全世界总共杀多少人,但是,被蒙古人破坏以前,中国和亚洲文明古国都相当发达,大城市人口都在100万以上。仅仅在伊朗地区,被屠杀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这仅仅是大城市的统计,蒙古人在农村的屠杀人数是无法每次都统计出来的。但所以被入侵国家都记载蒙古人在农村一样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当时俄国人口不多,所以屠杀人口总数不大,莫斯科只被屠杀了20多万人,但是据俄国历史学家估计,俄国被屠杀人口超过了中国的50%。 被直接屠杀地区人口下降超过90%。

如果当时世界其他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和中国相似,那么被屠杀人口应该不亚于中国的5000多万。也就是说被蒙古屠杀人口应该不少于1亿。至於说被屠杀2亿也不是不可能的,第2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人口下降了10-15%,(中国被日本入侵也大约是这个数)。 蒙古人造成中国全国人口下降50%,北方和四川占90%。
Tian tian's Dad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9-24 23: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俺一直不能完全赞同元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诚然,元大都是在中国,但,元的疆域相当远大,中国只是其中一部分。
元的统治者来自蒙古,他们一直认为,他们的根还是在遥远的大草原上,之所以建都中原,是因为中原有他们向往的:财物,土地,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赞同元是中国的一个朝代的原因是,元的制度。
不管元是多么贬低汉人,但,它不得不承认,汉的官吏制度非常之好用。汉人之所以让其它民族学习,一是吏制,二是文制。
众多异族统治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或数个汉人的影子。
元对汉的感觉也狠复杂,又敬又畏又恨又鄙视,在这种统治者手里讨一口饭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P民一个,屌丝一枚,傻妈一只

记得给俺加分……

发表于 2008-9-24 23: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安远翔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安远翔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是一个好帖子,学习使人进步,多听使人耳明. 收藏了!

发表于 2008-9-24 23: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ig_beast 于 2008-9-24 22:34 发表
俺一直不能完全赞同元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诚然,元大都是在中国,但,元的疆域相当远大,中国只是其中一部分。
元的统治者来自蒙古,他们一直认为,他们的根还是在遥远的大草原上,之所以建都中原,是因为中原有他们 ...


元的国土主要在中国现在的领土范围。你理解的是蒙古帝国,到网上查一下,改正错误。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9-24 23: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铁木真的几个后代都建立了汗国,这些都算成蒙古帝国的话,中原就只是一小点了。
那时候的元应该包括了现在的俄罗斯的一部份,内外蒙古之类,实际上,玉门关外,算不算中原,还真不好说。
不能拿现在中国的版图和那时候的中原比吧,最少东三省、内蒙古、新疆都得分出去
再看看当时元的版图和中原的大小,中原占元的版图估计不到一半-_-b
P民一个,屌丝一枚,傻妈一只

记得给俺加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9-24 23: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ig_beast 于 2008-9-24 22:47 发表
铁木真的几个后代都建立了汗国,这些都算成蒙古帝国的话,中原就只是一小点了。
那时候的元应该包括了现在的俄罗斯的一部份,内外蒙古之类,实际上,玉门关外,算不算中原,还真不好说。
不能拿现在中国的版图和那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发表于 2008-9-24 23: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eny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eny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统治是一回事,从这一方面讲,元朝、清朝都很强大~~

而老百姓的生活、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是另一回事。
宋朝虽然窝囊,但民间的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堪称第一~~~

从人类进步的角度看,我宁可认同宋朝~~~~

另外,把元朝作为中国的一个朝代并引以为自豪,我觉得有点类似棒子的行为。
国家是政治概念,而民族文化才是一脉相承的。元代,其实是汉文化的中断~~~

如果抗日战争没有胜利,日本统治了中国,建立了“日朝”,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津津乐道我们的历史上又一个非常强大的“日朝”,其实,和我们今天讨论“元朝”没有什么区别~~~
监控 | 报警 | 门禁 | 收银 | 智慧门店
https://signalpro.com.au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特殊贡献奖章

发表于 2008-9-24 23: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evek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evek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拿元朝和清朝的版图看,这样比较有比较意义。

发表于 2008-9-25 00: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tenyu 于 2008-9-24 22:55 发表
统治是一回事,从这一方面讲,元朝、清朝都很强大~~

而老百姓的生活、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是另一回事。
宋朝虽然窝囊,但民间的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堪称第一~~~

从人类进步的角度看,我宁可认同宋朝~ ...


说错了。现在五族都认同中华,就不能再分彼此了。
棒子是日本侵华时带来的狗,抗战胜利后老蒋让他们走人,老毛因为要占东北,才让他们留在了延边。棒子大多数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间谍很多。据说招飞行员只招汉族和满族的。(道听途说,不一定正确)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9-25 00: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宋朝占的算传统意义上的中原……-_-b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9-25 00: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ig_beast 于 2008-9-24 23:03 发表
宋朝占的算传统意义上的中原……-_-b


北宋是。南宋不是,所以金也自称中国,南宋自称儿皇帝,这是史实。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9-25 00: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汗……忘南宋了……-_-b
儿不儿的……看谁拳头大了……拳头大的就是爹,拳头小的就是儿……自古如此哇-_-b

发表于 2008-9-25 00: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eny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eny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现在是汉人执政了,五族都认同中华了~~~还是政治概念

我不相信元代的时候,蒙古人认同中华~~~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特殊贡献奖章

发表于 2008-9-25 00: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evek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evek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日本侵华的时候,同时引入大量朝鲜人,企图分化当时汉族人口。朝鲜战争的时候,他们留在了中国,后来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又要求回到朝鲜。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一些又要重新回到中国。所以中间内情比较复杂。

东北问题,基本上张作霖时代,遍地的中国人,大量移民,已经奠定东北是中国人的东北了。

原帖由 GaryMan 于 2008-9-24 23:00 发表


说错了。现在五族都认同中华,就不能再分彼此了。
棒子是日本侵华时带来的狗,抗战胜利后老蒋让他们走人,老毛因为要占东北,才让他们留在了延边。棒子大多数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间谍很多。据说招飞行员只招汉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