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始了。阿森今年九年级,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经快要变成高中生,感觉已经是大孩子了。放假这两个月内身高也窜起来,现在已经比他爸要高了,不穿鞋也有165以上,估计不用多久就会追上我了。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做父母的觉得很轻松,许多事情已经形成习惯和规律,不用再喋喋不休地提点了。两年前七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我还有点惴惴不安,不知道他和我们家长怎么应付中学生活,不知道他能不能适应(事实上他也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而今年我觉得心态上轻松了不少,因为我们都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学生活。
开学前要见一次导师,见之前阿森写了新一年的目标和展望,认为要改善自己学习的专注性。以前自己有时侯做事不够专心,中途会走神做起白日梦来,多数是在想游戏的事,以致没有效率。还有学习资料的收纳没有条理,经常会把晚上要带回家的资料留在学校里,或者一堆废纸放在储物柜,影响学习效果。我们今年买了一些分层的文件袋,各科的资料分开不同的文件夹,我提醒他每天回家之前先整理一下,白天发的资料先归档,然后只把自己打算晚上在家做作业的放进书包带回家,每天都要如此。另外他觉得老师可能不高兴他不去选择读难度高的数学班和英语文学班,我一点也不担心,跟导师的面谈也证实了这一点(面谈比较搞笑的是他回学校面见导师,我在家里跟他们视频)。其实我认为在初二初三的时候就有了“喜欢这个科目不喜欢那个”,或者“我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又或者 “我认为学习的侧重点应该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如果有选择,并且让孩子可以自己选,中学的学习状态应该是轻松快乐而满足的。我自己的经历,不要说初三了,到了高三也没有这些概念,高二时选择文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理科跟不上了,只能选文科。高一高二的时候已经觉得数理化都很难,上课已经听不懂了。我那时候在初中也没有被给予自由的选择,可以自己决定不读难的、高深的数理化。我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是会倾向于选择平坦的道路,而不是刻意要追求荆棘满途的坎坷曲折。这并不代表这个人就不能吃苦、不够强韧,同样要吃苦受累的话,做自己喜欢的总比讨厌的更能长久。我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才能真正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去做什么,一步步走来,我的人生就是凭自己喜好选择的结果。人生的路父母硬掰不了,即使勉强现在让他按我们的意思选择,将来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天性上。因此对于阿森不喜欢选择高深的数学而选择了普通数学、不喜欢文学而选择普通英语这一点,我完全不觉得失望,也不会因为他这样选择就认为他学习落后(导师也说不会影响高考成绩)。相反,我认为他十四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出我二十岁时的选择,是进步的体现,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而且,在这里不必担心考大学的分数问题:考简单科目也能得高分、高考分数不理想也有办法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我觉得趁着中学这几年认真考虑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更重要。我最不希望的就是他现在因为要考虑四年后的高考分数,去选择他不喜欢的科目进行学习,让他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这样学习,他也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追赶,时间花多了,效果也不好,浪费了他思考的时间。到了十二年级要选大学专业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概念,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这才是悲哀的。
这次放假,我们开始给阿森更多的自主权,他和朋友约好放假后出去玩,原本要跟女孩子出去,后来说女孩们没放假,先自己一群男生出去玩一趟,我也没阻止。一天他们约好去市区,五个同学又去打电脑游戏、又去吃饭看电影、之后又去打乒乓球和保龄球,自己坐火车来回,全程都没有父母陪同,从早到晚,玩了一整天。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的,他从来没有自己一个人出过门。不过时不时查看一下他交通卡的记录和用掉的网络流量,可以看出他还是一直在使用电话的,也就是说人身安全没有问题。听他们说要去看电影,我到网上查了收费价目,一个人要差不多20,我说自己有会员优惠,一个人只要十块左右,就主动给他们出钱买票。阿森觉得我出钱给他们所有人买票,请大家看电影让他很有面子。结果去吃饭和玩保龄球的时候,大家也主动给他结账了。我觉得这样的安排也不错,大家开心,也不用算钱算得太精确,大方一点。看来还是市区比较好玩,什么都有。自己出门也让他有机会锻炼独立能力。以前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家长带着到处玩的,但是自从前年升中学让阿森开始跟着学校去旅游之后,我就开始感觉到中学生离开父母尝试独立的雀跃,以及我作为家长感受到的写意。如果不是疫情的限制,我希望他们多点自己出去玩。
这次放假最大的收获是我们一起看完了好几部动画片,以及我答应他开学之后,继续帮他每天做 valorant 的任务。同时这一季的堡垒之夜他认识的已经没人玩了,打算停止玩这个游戏,因为已经没有意义啦!通过跟阿森放假这两个月的各种沟通,我发现他并没有改变,玩游戏仍然是主要为了获得虚拟奖品。其次是为了社交。只要能满足这个收集奖品的首要任务,他玩游戏非常好管理,他也乐于接受每星期打游戏时间限制的条件。过去这五年来我们一直支持他打游戏是正确的,在完全理解了他的想法和追求,以及他打游戏能力的局限性之后,说服他基本不需要费劲。有一次他说其实挺想买游戏里的一款装饰,我跟他说了过去几年我们在游戏里花钱是什么心态,现在我们觉得那个游戏已经无所谓了,花掉的钱其实就是浪费了。当然当时的开心不是假的,但玩游戏还可以带来别的乐趣,所以有些要花钱买而且事后肯定会失去兴趣的开心是完全可以放弃的。他其实反射神经并不优秀,熟悉了操作之后也就是打得比新手好一些,根本不可能往专业方向发展,我平时也隐晦地鼓励他打“非电竞”的模式。这样一来,他渐渐接受暗示,不追求游戏竞技,只为了乐趣,这个模式持续下去,他应该不会走上电竞的路。不是说我有意毁掉孩子的未来,而是这个未来根本走不通,不但不适合他,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附上最近玩的一些游戏:
我们放假期间一起看完了 Hunter x Hunter 和《钢之炼金术师》的卡通片。这两部作品都非常好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有觉得不怎么样的动画,包括《四月是你的谎言》、《我的英雄学院》,但在青少年中有不少受众。《工作细胞》,我觉得每集的套路都差不多,但因为把人体描述成一个世界,不同的细胞还拟人化了,阿森看着还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可以帮助他记忆这些人体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也鼓励他看。他说之后打算开看《死亡笔记》和《进击的巨人》。总之可以跟儿子讨论卡通,有时一起看卡通的搞笑评论,觉得挺开心的,终于有同好了。阿森应该也挺开心的吧,有跟他有共同兴趣的家长,有共同的聊天话题。我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漫画卡通的世界度过的,理解看日本动漫的乐趣。即使在那个年代,我也是比同年人更爱好动漫、看得最多的人,起码有十年左右,大多数空余时间花在这上面,看漫画的同时也看各种杂志评论、买原声音乐唱片、看DVD原声配音的日文版动画片。跟现在的生活相比,当时要满足这个爱好非常花钱,因为以前网络和论坛没有现在发达,什么都得买。我们现在有个智能手机再加个无线网络,接到电视上就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在网站上下载卡通片主题曲也是全免费的。要是以前有这么多资源得多幸福啊!很凑巧的是,学校平时买了什么新书,都会拍个照放到社交媒体上,那天正好给我看到《钢之炼金术师》的照片,我们一看都乐了,于是我怂恿阿森把书借回来。拿回来一看,好家伙,豪华精装本,一本30澳币!作为从小就是漫画迷的我,看到这个书真是说不出的感动,想想自己小时候看只有这一半大小的劣质盗版书,哪里比得上这铜版纸、精美的封面和彩页?
上个图表达一下我的感动——
关于私校培养交际艺术或者关系什么的,时不时都会有人问同样的问题,我也时不时会从自己的角度再作答。我觉得交际真不是学校教的,而是天生的能力,跟是不是从小学送私校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跟过我的帖,大概了解过阿森从小上私校的经历应该都知道他在人际交往方面是有些问题的,但他现在好了很多,其中也许有老师关心的原因,但也有心理医生的开解、家长的教育、甚至年纪渐长而自己慢慢看开的因素在,不能完全归功于学校。当然学校的老师很负责任,正因为他们的关心,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但是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件事没有如果,我们不知道假如老师不这样做,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帮到他,又或者是不是不管做什么,长大了都没事。就跟吃了第十个包子觉得很饱了,然后想前面那九个包子都白吃了一样的道理吧!对于没有这方面问题的孩子,可能永远用不上这一点资源,那私校的这个功能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也经常有人把什么有钱、搞关系那一套说辞搬出来,我也经常不厌其烦地说自己的经历。从小学就见到有钱的家庭,开几十万的bentley, Mclaren, lamborghini 接送孩子啥的,但数量来说真的不多(这个学校家庭的层次原因?),而且也真的跟我们没啥关系,别说不是一个年级,就算同年级也不一定能凑得过去的。我们七年级新入学的一个同学家里比较有钱,有一个同学去过人家家里,羡慕得什么似的,说是富人区豪宅,人家爸爸经营大建筑公司。这个羡慕的同学两兄弟都是从K就开始上私校,按理说家境也不错了,他爸是做栏杆生意的。如果攀上这个同学,是否能扩大他家的生意圈就不知道了,但这个几率有多高呢?如果要靠儿子这么多年去发掘人脉赚钱的话,这生意也不可能顺利做下去,赚足够供两个儿子从Kindy开始上私校的资金吧?再说毕业出来怎么个发展还没个头绪,人家也是两个儿子,大儿子都快高中毕业了,据说工程学得很好,就算有什么好处也肯定先留给自己儿子吧?还有一家人我们也是从小学就认识,两夫妻非常 nice,家里也非常有钱,有水边豪宅还有海边度假屋什么的,更重要的是人家收养了两个男孩子从小全部送私校,然后找私教学中文、学乐器、买乐器都是最好的。人家对所有同学的家长都很得体,还邀请孩子到家里玩,但是也不要指望能从人家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了。看一下人家收养的两个孩子都是不同种族的,明显一眼看出不是亲生,而且还不忌讳到处跟人说。上了中学之后也碰到类似的家庭,当然都不多,凤毛麟角。人家在车子、衣服、包包上是真的低调,用非常普通的东西,但两个儿子到处带出去也算是另类的炫耀吧,关键是人家这样你还不得不尊敬一下,毕竟没几个人做得到。大概人有了一定的金钱就想争取个好名声吧,能挤进更好的阶层?反正我们达不到这样的层次,也不能指望孩子们交个朋友能咋的(还不是什么死党朋友)。所以什么搞关系之类的,也是很没谱的一件事。
我觉得可能对于我来说,私校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让孩子们活出自己希望的样子。不管他们现在、将来想怎么样,又或者不想怎么样,又或者可能连想都没有想,不管如何,可以很快乐并充满好奇心的度过他们的学生时代。他们的世界是如此宽广无垠,也绝对有可能在彼此的生命中再次交错。这是我认为的理想状态,在实行上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其实会有各种变味,不过这是我对教育的期望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