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油花生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油花生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012年05月07日 18:29 新浪财经微博
新浪财经讯 5月7日下午,王亚伟在华夏基金(微博)总部召开媒体恳谈会,以下为恳谈会全部实录:
王亚伟:首先感谢这么多媒体朋友下午来参加此次的见面会,谢谢大家的关心。今天下午的见面会,我想不是一个记者招待会,因为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大家;也不是新闻发布会,因为也没有什么新闻需要发布,正式公告今天上午已经见报了。我觉得今天应该是一个媒体恳谈会,希望与大家就外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举办这次见面会是我主动提议,但也确实有些顾虑。有顾虑也是有原因的。
三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券商组织的集体调研,到义乌的小商品城(8.43,0.14,1.69%),那次活动本来应该没有媒体参加,但后来不知怎么媒体就知道了。恰好也是四月底的时候参加集体调演,五月上旬,报纸就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明星基金经理也逛起小商品市场》。内容有一句话叫做“王亚伟人有一点胖”,这句话让我很郁闷,好几天没敢多吃饭。目前的情况,我前阵子体重又创出历史新高,迟迟也不回调。
现在应该说是一个敏感时刻,不太适合出来见媒体。我的顾虑大概是这个,所以也是恳请各位媒体不要拍照和摄像。我最近看了有些报告贴了我的照片,总体看起来没有满意的。这些年,我变化挺大的。所以现在没有好照片也不奇怪,因为确实在这么多年来,我的“基本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在不使用PS的情况下,我上一张比较满意的照片还要追溯到1994年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拍了第一张工作证的照片,那张照片还是不错的。
我想先讲这么多,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提问,请大家直接问问题,我逐一回答。
记者:这次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王亚伟:这次离职应该说是我个人的原因,我想我说出来大家都能理解。主要因为外界对我的关注太高,让我感觉压力太大。大家也知道,我平常很少出来和媒体见面和交流,因为我对于和媒体交往的态度,比较纠结和矛盾,用一个成语概括起来就是“叶公好龙”。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我很需要这么一个交流的渠道,因为媒体是无冕之王。大家也知道,我工作中也好,生活也好,都离不开媒体,现在社会上没有人能离得开媒体。工作中,我需要依赖媒体来获取市场信息,在座的很多媒体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甚至是每天都要依赖的,我从媒体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处理,获得投资上的想法。媒体经常有很多及时、专业、深度的报道,这些报道让我很受益。而且媒体都非常敬业,追求事实真相的精神也是让我非常敬佩。我很希望在工作之余,能和优秀的媒体工作者成为朋友,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是一个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开的人,下班之后很少想工作的事情。但是大家都知道,优秀的财经记者基本上生活和工作不分,跟他在一起,你会感觉到他随时会从生活状态转移到工作状态,磨合起来很不容易。不管怎么样,我对媒体很依赖。为什么说叶公好龙呢?因为对于我来讲,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不喜欢生活和工作在聚光灯之下;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媒体对于我买的股票进行报道,所谓的“王亚伟概念股”。大家可能想,你买的股票有人追捧不好吗?你还得了便宜卖乖?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尤其在中国证券市场现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让我很忧虑。因为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分辨能力并不成熟,而老百姓有时候会不加辨别地从媒体获得片面的信息,我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经常我的长辈给我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加一个前缀,“报纸上说的”,这样的话来增加权威性,说明中国老百姓对媒体非常信任。
但是我知道老百姓这么盲目地做一笔投资,很有可能会赔钱。为什么会赔钱?原因有很多。
第一,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买这只股票,我看中的理由,是不是发生变化了?什么时候发生变化了?他们可能不知道。发生变化后可能几个月过去,因为媒体并不一定去报道,老百姓便始终不知道。这样的话老百姓很难有效地去规避风险。
第二,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因为基金是组合投资,我买一只股票,最多投基金净值的10%。大家报道了很多创业版的小股票,可能只占我资产净值的千分之一,对于我来讲是类似于风险投资,基金对这只股票的风险承受能力非常强,哪怕这只股票下跌了50%,对基金都不会有明显影响。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只是看到了我买了这一个方面,他买了可能会占他投资金额的相当大一部分,这样他就承担了过高的风险。
第三,风险控制手段不同,对于某些股票,我会做风险对冲。例如,我买的某只股票在可能承担着某种风险,比如在外汇、汇率或者是油价等敏感性方面,要承担很大风险;但是,我在另外一只组合上对这种风险进行了对冲,实际上整个组合风险被对冲掉了。但是投资者很难做这种对冲,他可能买了这只股票,就会在油价或者是汇率上承担过高的风险,于是赔钱概率大大增加。这有点像老中医开药方。老中医开了一副药,药里面有几十种成分,各种成分之间有一种平衡,如果只看重某一种成分,猛吃这个成分,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我不希望散户因为我买了一只股票而就跟着投资,反过来,这也对我的投资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到后来我发现每次看一只股票,买股票之前我会问问,我买了这只股票会不会被广泛报道,如果被广泛报道了,散户跟着买,然后赔钱了怎么办,这样的话会对我的投资造成约束。有很多机会我们是可以把握的,但是我会变得缩首缩尾,往极端说,任何一只股票都有风险,都不适合散户。除非他们对这只股票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这样的话是不是我的组合里都得持有现金我才安心,因为买任何一只股票都有可能会使散户赔钱,即便是银行股也是一样。这样我在这几年的投资中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境,也是促使我下决心要离开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这里建议媒体朋友,以后减少对基金经理买什么股票的关注。只报道基金经理买了某只股票,对于不太懂投资的投资者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就像报道老中医今天在药房里加了什么,明天减了什么,这种报道是豪无意义的。
以上是我离职的主要原因。
我还面对着很多其他的困惑,像上市公司的调研,你还没有去就已经传开了。对于投资者来说就造成了影响。另外还有我在投资圈子里面的交流,因为投资要讲究交流和沟通,大家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需要进行碰撞来保持敏感度。有一些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我只是提出来探讨,媒体可能会当成一个重要的观点报道出来,实际上我想抛砖引玉出来,但是大家可能报道了砖,没有报道玉,而且砖还不成熟,报道出来会有可能造成误伤,这样的话久而久之我不敢抛砖了,这样就没有预感了,这样的话交流不畅了,时间长了会离市场越来越远,与市场隔绝开来。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你投资的感觉会慢慢消失,原来对投资很敏感,对市场很有感觉。但是与市场长时间的保持距离。可能敏感就慢慢就没有了。去年有一个电影讲世界范围内爆发一种病,先让大家嗅觉消失,然后味觉消失,然后听觉消失,然后视觉消失,世界一片黑暗,对于我来说我很害怕投资的感觉会慢慢消失。我对于投资的感觉像新生儿对于新鲜的世界一样,非常敏感。我希望避开被过度关注,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事情。媒体的关注可能在我现在来讲是这个感觉,很可能使我丧失感觉。可能以后我不一定做公募了,媒体不再关注我了,到那个时候,我即使实名开个微博也不一定有人关注我,也许也是一种失落的感觉吧,像电影《甲方乙方》里的里面关于明星的那个情节一样吧。
第二个问题关于去向,现在离职这件事情很敏感。离职是我个人的想法,没有和外界进行沟通,目前外面所传言的,和哪些机构有关系,都是不确切的,可以是说完全没有的。我是想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考虑下一步的去向,至于做什么,目前来讲没有明确。但是既然前面大家都传过各种版本的机构,那么我可以明确的说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另外我希望大家不要对我去哪这些方面有猜测,这样的话会对别的机构造成麻烦。
记者:其实这些年围绕您的报道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很想问您怎么定义自己的投资工作,什么原因?还有偶像方面,您怎么看。
王亚伟:其实让我自己定义我的工作也很难。我不是彼得·林奇的粉丝,不知道他喜欢什么颜色,爱吃什么东西。只是在我接触投资早期,他的书对于我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因为是同行,又都是做公募基金,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的想法,我在后面的工作中也遇到过。其他人也是大师,也是很成功,他们做的事和我不一样,他们投资思想里面的闪光点我也能借鉴,但是相对来说可能会少一些。一开始他对我的启发比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阅历的慢慢丰富,还有投资的日益多元化,我觉得彼得·林奇对我的影响在慢慢消失,我希望从各种成功的投资大师,或者是说投资的成功经验里面能够吸取对于我来说有帮助的东西,能够结合我自身对于投资的理解,对于风险的认识,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解,会形成一个相对来讲比较适合我个人的投资风格。这种风格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的定义。
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三十多年后大家开始谈“中国模式”。但是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中国模式这个名称存在,当时有西方模式,有东欧模式,也有拉美模式。如果你简单地去模仿任何一个模式,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有很多闪光的指导思想,比如说白猫黑猫理论、摸着石头过河、与时俱进等等,这些在投资中都可以借鉴,因为他们背后遵循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尊重市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对于我来说谈不上某种风格,我比较市场化,不是理想化的人。我投资喜欢看清楚市场目前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阶段有哪些机会,而不是去空谈理念之类的东西。因为市场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历史性的阶段,你用历史的阳光看过去几十年的问题,有一些东西当时的存在和做法是合理的,但是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我觉得市场在发展,人们的做法也在不断的调整。所以投资中尊重市场,与时俱进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市场发展了,你人要能够跟上市场的发展,或者是说成为领先一步看到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会说随着市场发展一变化你就会淘汰。我觉得投资不在于一时的成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记者:您有什么不同的风格?
王亚伟:不同的风格谈不上,我觉得作为基金经理,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要坚持对投资的独立思考。市场环境确实比较浮躁,如果不能坚持独立思考这一点,投资很容易跟着大家跑。一个人活在人群里好像有一种安全感,但其实是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对于投资来讲,跟随大众投资并不一定正确,很可能做错。
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是说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排斥外界,我觉得,恰恰相反,独立思考是要尊重市场,只有尊重市场才能保持独立思考。
记者:为什么您会选择在今年的时间点离开,您觉得到底是什么原因变化导致您在这个时点上提出离职。我记得您在2009年说过一句话,您对公募基金非常有感情,不会离开公募基金,但是如果市场发生变化,不适合您的投资风格,您会选择离开。市场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亚伟:首先谈谈在时间点。我的决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上述提到的不适应感觉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但在当时这种现象是暂时的,我认为很快会过去。但是两三年过去了,情况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不知道如果再坚持下去,两三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
另外,大家都知道,过去两年华夏基金经历了股权转让,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我没有和任何人提出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么做不合适。现在股权转让告一段落了,华夏基金现在可以发新产品了,业务能够正常发展了,公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情况下我自己感觉到有一点力不从心,可能和市场隔绝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自己继续像以前做得那么好是没有信心的,自己并不一定适应公司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所以我想这个时候提出离职,是对公司负责,对于投资人负责,也是对我个人负责。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我做了十几年,确实有很深的感情。要说离开公募基金这个行业,也确实有些不舍。主要是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事,共事这么多年有很深的感情,有大家长期以来的信赖和支持,而离开也是我综合考虑的结果,既然下定决心,就做出这么一个决定。
说风格适应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前面我提到的这些因素存在。比如说过多的关注压力,如果是投资和业绩方面的压力,做基金经理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能够很好的去面对。但投资者对所谓“概念股”的追捧,我在投资方的困惑等等方面导致我在投资方面受到影响。至于说投资适应问题,我本人是市场化的风格,总体是尊重市场,不断学习和创新的风格。如果单独的从投资的角度看来这个问题,对于未来的市场适应也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主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记者:今天中信证券(13.36,-0.17,-1.26%)公告提到,想邀请您就下一步合作形式进行探讨,您有意对此考虑吗?
王亚伟:其实我和中信渊源很长了,我1994年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中信集团的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工作,也是那里工作的第一个年第一次接触了证券投资。一年以后,我离开了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去了华夏证券,当时也不知道华夏证券几年后会被中信证券收购。华夏证券工作了三年半,又到了华夏基金,后来华夏基金成为了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所以从职业生涯来看和中信还是有渊源的。这次离职董事长也很关心我,但最终尊重了我个人的选择。我非常感谢中信证券对我的看重。我刚才说了我要休息一段时间,所以还没有具体的考虑,我想以后在业务层面会有某种形式的合作也是很好的,但现在还没有明确。
记者:我问一个问题,您在华夏基金的时候,你离开华夏基金之后有没有自己想过多管理几只基金。
王亚伟:没有想过多管产品,管不过来。我们做主动投资的基金经理,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的。对于被动投资的那一套理论,我是不认同的,而且我觉得我们做公募基金经理,不要受被动投资理论的影响。被动投资认为战胜不了市场的,不要白费力,即便是战胜了市场,也是因为运气。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会让进取心受到很大影响,就像对一个孩子说你不行,不要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也不行。我觉得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要有自信,要全力以赴做好投资工作,如果受到被动投资理论的影响,而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丝毫的怀疑或者是动摇,我觉得多年以后肯定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基金经理。
我未来还会去做主动投资。至于能管多少规模,我现在也不清楚。我觉得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市场的容量会越来越大,可能管的规模会越来越多,但这需要一个平衡点。而我一向不注重规模,希望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回报。
记者:想了解一下您对投资本身的理解,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应该重视什么方面,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能力?
王亚伟:大家经常讲,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做好投资,光靠科学是不行的,巴菲特说只要具备中学文化就够了,像考试一样,考一百分没有好坏之分,但科学只是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说你光靠科学就能取得胜利。另外还有艺术的成分在里面,艺术的成分是很难量化的东西。主要是要靠大家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能够让你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所以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度”,对“度”的把握是投资的关键,因为投资里常常有互相矛盾的东西。
比如说投资的时候,有主见是好事,但是过分的有主见,可能是一种刚愎自用,就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走到了极端。但如果完全没有主见,那就到另外一个极端。所以什么时候你要有主见,什么时候你要顺应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这个时候就非常重要了,每个人做的抉择都不一样。可能有的新基金经理来的时候非常自信,但是不晓得在什么时候,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这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再比如像止损,止损多少幅度合适,是5%,7%,还是15%的止损,没有一个统计的标准,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参数。每个人相对来说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参数,但并不一定能量化这个参数,涵盖了每个人的经验在里边,也许过一段时间又要做相应的完善和调整。我觉得所有的投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对于“度”的把握,而度的把握也无法量化,即便能够量化,别人也不一定能够适用。
举例来讲,穿西装并不一定要穿名牌,把巴菲特的方法拿过来用,也并不一定好,名牌并不一定适合你。对于每个人来讲需要量身定做,要根据身材和气质去选择面料,裁剪尺寸。在投资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独有的,随着市场的变化可以不断完善的一套体系,我觉得这是持续投资成功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