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wordmich 于 2020-9-6 17:23 编辑
说起游戏,那真是几天都说不完的永恒话题,先说自己家的情况。八月中旬,堡垒之夜 (Fortnite) 因为违规行为被苹果和安卓的手机应用商店下架了。这对阿森来说绝对是影响非常大,他现在主要玩的两个游戏之一就是堡垒之夜。原本他一直舍不得买电脑打游戏,因为存下来的钱不多,于是将就着用手机打,指望着钱攒多一些,一步到位买一台比较好的游戏电脑,而不是将就着买 Play Station 或者 Xbox. 但现在游戏不能玩,计划不得不提前。我们也鼓励他买,他为了买电脑一直存着钱,钱攒着就是为了需要的时候花的。当然现在钱不够,不过如果抠抠嗖嗖地再攒一年的钱,明年凑够了,黄花菜都凉了。中学六年,要是连个游戏电脑也没有就太落伍了。中学生之间的社交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男校就几乎没有学生不打游戏,只是用手机、游戏机还是游戏电脑打的问题而已。现在可以玩的手机游戏越来越少,十四岁的男孩子,玩手机游戏已经相对显得幼稚。后来阿森跟我们商量,他把所有的存款拿出来,我们给他补贴了一部分,他再向我们借了一部分“无息贷款”,把整套游戏装备配齐了:彩色透明玻璃壳的主机、弯曲的游戏专用显示屏、彩色发光的游戏键盘和鼠标、以及会变换颜色的游戏耳机和麦克风。
电脑买回来之后,阿森连续两天精神一直处在亢奋状态。买电脑的计划是临时兴起的,堡垒之夜不能在手机上玩了之后,他同学幸灾乐祸笑了他一下,让他节哀。他说可能会去买游戏电脑。但是他也没想到我们这么雷厉风行转眼就把电脑搬回家了。他所有的朋友都非常惊讶,因为买游戏电脑对多数的同学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一来比较贵,二来买很贵的电脑只是为了打游戏,即使不差钱,许多家长也不愿意买。对于他的父母这么轻易就答应如此重大的要求,大家羡慕不已。在学校里不少同学就围着他七嘴八舌地讨论电脑的问题,后来他跟朋友之间进行了关于父母管制游戏方面的大讨论。阿森对我们不太设防,会把他和朋友讨论的内容拿出来跟我们讨论,于是我们也把家长的一些普遍想法拿出来跟他讨论。
阿森玩得比较近的朋友里面有小必、小易、小查、阿文、威吉和欧力。其中小必、小易和小查是华人,阿文是印度人,威吉和欧力是白人。小必和小查的父母是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典型华人父母,音乐、学习都要好,电子游戏严格控制,只有对开发大脑有帮助的才能玩多一些(象棋),卡通片可以稍微多看一些;阿文父母也是典型印度人父母,跟华人父母一样严格,所有科目成绩必须90分以上。完全不能碰电子游戏,因为会上瘾,影响学习。小易、威吉、欧力的家长都属于只要把学习管好了,游戏随便打的类型。但是如果影响了学习成绩,屏幕时间需要减少。不过副作用是孩子不怎么积极参加各种学校里的课外活动,下了课就想早点回家。不过这些都是属于学习好的孩子,除了欧力,其他几个甚至可以说是尖子。欧力属于成绩中等偏上不拔尖,但比较运动型的孩子。
阿森说跟其他同学相比,我们家算是中等,不算太严格,也不太放松。他认为如果孩子打游戏上瘾了,父母才去操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父母的失职。他认为像我们家这样规定打游戏的时间很合理,如果父母不想孩子沉迷游戏肯定能做点什么,比如手机到点就自动上锁了,游戏和聊天软件全不能使用;晚上要求他把手机、手提电脑全部放在家长的房间。我们在给他手机和电脑的时候跟他签过合同,手机和电脑都是家长的财物,只是给他用,但不是“他的”东西。所以我们是有权知道他的密码、也有权查看他手机和电脑里的内容。当然我们是否愿意行使这个权利可以自己掌握,比如我没兴趣看他跟朋友聊天的内容,可以不看(如果偷看了也要装作不知道),但如果我要求看,他不能说这是他的私隐所以不给看。他也认为家长在路由器或者家长监控软件里面设置限制条件,不让孩子在正常上课的时间玩游戏是合理的做法。
用专门的游戏电脑打游戏,而且不用无线网卡,而是直接插网线。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尝试过游戏电脑和光纤线的顺畅之后,孩子基本上不会想用回手机或者手提电脑玩游戏,因为体验差太多了。为了防止孩子晚上偷偷起床去打游戏,我睡觉前会把网线拆掉。我觉得大人做事情可以更到位一点,如果想孩子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大人不能懒了。一开始跟孩子约法三章说好了,孩子一般都是守信用的。如果孩子不遵守,那肯定是家长执行合约不到位。
阿森把他跟欧力对游戏和父母管制游戏的做法进行的讨论跟我分享了一下。觉得父母应该更信任他们的孩子,不要老觉得一旦让孩子开始打游戏,孩子就没法自控、会上瘾。这样直接界定孩子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当然父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现代的游戏设计都是一个团队的开发理念,目的就是为了让玩家上瘾。游戏推出后,面对的是每个个体,一般人都没有抵抗能力。但现代社会是个数码社会,不能说因为担心小孩玩游戏就让他完全隔绝游戏,觉得孩子不碰就可以不受影响,其实不然。即使现在未成年,父母还能控制孩子购买和使用的东西,但始终没有办法让孩子在这些物品不存在的真空中生活,孩子总是会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的。不管是去别人家里玩,还是外面的游戏厅,又或者同学之间的谈论。与其给孩子各种束缚和限制,还不如在家长可以管理的范围内给予引导。这样家长跟孩子之间不会因为游戏而搞得紧张和恶劣,孩子也不会一直被压制,以后产生反作用,不能再压制的时候就爆发了。
欧力长篇大论地表达了对大人限制孩子打游戏的看法:一、人生只能走一遍,生活在于尝试所有的一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一点没有错,但学生的生活不仅仅只是学习和课外活动,他们对外界事物产生好奇,想了解,家长不应该阻止;二、如果家长强制学生时期的孩子完全不能碰电脑游戏,那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等他长大了,自己赚了钱,家长不能控制他的花销了,他就拼命玩补偿自己失去的青少年时代的乐趣,到时就没有人可以制止他了;三、家长总是只看对他们的论点有帮助的言论或者研究,但这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其实家长们只是选择听他们想听的话。比如他们说孩子打游戏会上瘾、会变得暴力,于是制止孩子打游戏。但是这个研究是基于采访了多少个孩子的数据呢?如果采访了一千人,这一千人能代表所有的孩子吗?要是这一千人里有一两个孩子变得暴力,难道他们都单纯是因为玩游戏的原因吗?即使是,那这少数的孩子就能代表了所有的孩子吗?这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子的发言。其实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得承认他说得很有道理。而且你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他的想法已经比较深刻了。如果你静下心来听听他的意见,保持开放的态度,你会发现他并没有故意跟你抬杠的想法,而是真心地在跟你讲道理。
许多父母经常会犯的错误是,跟孩子说话总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我说的都是道理,你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小孩说的话一笑置之,根本没往心里去。又或者,说是说“我给你提个建议吧”,结果说出来就是你就得按我的建议办,孩子提出不同看法不接受。那这种不是建议,是命令。家长一直给孩子命令,没有交流建议的通道,也就是家长长期站在高处指导孩子,并没有跟孩子有平等的交往方式。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就不会跟家长交流想法,如果家长用高压手段,他就服从。哪天家长没办法高压了,孩子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那时候父母管不了,也改变不了了。
阿森十分不能接受小必、小查和阿文父母对于游戏的管制,我便从父母的角度向他说明,并不能从父母愿意花多少钱给孩子买游戏电脑这一点来衡量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些父母的爱不是用游戏来表达,他们觉得把钱花在给孩子上乐器课、兴趣爱好班或者体育爱好方面对孩子更有益,这个想法跟孩子的想法也许有冲突,但不代表父母不爱孩子。父母要求孩子学业优秀也没有错,有些父母不大满意自己的生活,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他们觉得孩子学习成绩好,以后能找到好的工作,能赚更多钱,就能过更好的生活,也能更快乐。当然孩子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学习成绩好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赚很多钱也不一定会快乐,等等。阿森觉得不能因为父母这些“预设”的认为会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生道路而剥夺孩子正在经历的人生的快乐。再说,玩电子游戏不代表孩子一定就会学习差。他认为,只有既能赚钱自己又喜欢的工作才叫好工作;而即使钱赚得没那么多,只要自己工作开心,生活也一样快乐。
有时我觉得孩子打游戏跟家长发生矛盾,往往原因是在家长身上。比如孩子问可不可以打游戏?家长说可以打一个小时。孩子去打了,家长就做自己的事情了,这时候孩子完全不会烦你,你就会觉得很轻松。但是家长经常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忘记了监督时间,等过了好久抬头一看,孩子已经打了一个半、甚至两个小时的游戏了。这时候家长就怒气冲冲地走过去,把孩子的游戏一把抢过来,还要把孩子批评指责一通,说你怎么这么不自觉、不守信用,以后不给你玩了!结果孩子很委屈。其实这时候家长要反省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多用心一点点,看着时间?你要是一个小时到了,过去告诉孩子停止,孩子可能会说让我把这一局打完,你多给了几分钟,这样就皆大欢喜了。但是你要是不去叫他停止,他会一直打下去,你指望孩子会看着时间主动停下把游戏机拿过来给你吗?当然你可以说为什么孩子这么不自觉,他应该有自制力。但是如果他这么有自制力,那他还是孩子吗?
孩子是父母人格的投射。家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养育孩子的工作而能够孜孜不倦,需要的是耐心。而父母之所以有耐心,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耐心的背后,体现的是家长的教养。这个世界是万物互联互通的世界,人是需要社交的动物,孩子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子产品,这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我们不能再用几十年前自己的成长经历去套用在他们身上,思想也应该随着潮流而进化。用禁锢的方式,只能引来各种反弹,而且影响了亲子感情。为什么不把游戏看作是人生成长必须面对的东西,并且把它作为教育的一个契机呢?我记得以前阿森小学的副教头跟我们说过一个词:education moment. 其实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机会,如果用心,家长可以抓住这些机会,让它们成为资源,为教育服务。电子游戏也一样,你的孩子碰触了它,那就是打开了一扇窗;如果你拒绝它,把它跟孩子完全隔绝,的确杜绝了掉到窗外的风险,但同时你也把这扇窗关上了,错过了窗外的美好,而且不保证孩子长大了不会再去打开它。就算是游戏,也可以把它化作学习的机会。比如这一次买游戏电脑,我可以看到的几个好处包括:
1. 阿森跟我们坦诚地分享了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许多朋友的看法,对于中二的孩子,家长能了解他们的机会真的不太多;
2. 他通过买电脑,上网查了许多关于电脑配置的知识,现在跟同学们聊电脑硬件说得井井有条;
3. 他通过买电脑,对于金钱和预算的管理更有直观的体会,正是因为他平时注意储蓄,不乱花钱,在他最需要买电脑的时候,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4. 他学会了把要买的东西分轻重缓急,哪些比较重要、哪些不那么紧急。哪些必须质量好些,哪些可以将就,学会把钱用在点子上;
5. 买电脑这件事让他在朋友中很有面子,因为游戏电脑是稀罕货;
6. 这次买东西,他的钱不够,跟我们借了钱。他觉得欠着一笔债务颇为不安,总想着有什么赚钱渠道能让他把钱还了。我就鼓励他去参加他本来不愿意参加的戏剧演出。我之所以想他去参加,主要是觉得他这样做可以锻炼胆量,而且这次演出的是《金银岛》,通过表演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阿森一直在人前都很害羞,不敢大声说话,我希望鼓励他去参加这种表演,如果不是觉得现在需要钱,他是不会答应的。年初的时候他参加了音乐剧的演出,体验非常正面,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希望戏剧也一样。我不希望他这个年龄为了一点零钱出去外面打工,参加任何学校的活动,得到的体验价值远远高于当童工出卖劳动力的价值。再说,因为疫情的原因,现在失业人数极高,大人都很难找到工作,更别说小孩了。而且我们给他减少一部分债务的机会,他没觉得被逼着去做这件事,反而对我们挺感激的。
我觉得不应该让游戏和学习挂钩,如果学习不好就禁游戏。不打游戏的时间,他们也没有全拿去学习,而且效果也不一定比打游戏的时候更好。我在上面说过,游戏是游戏公司团队开发出来的,整一套设计包括颜色和心理分析就是为了让孩子上瘾,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肯定是对抗不了的,也就是说没有孩子会不喜欢游戏。如果学习跟游戏对立起来,也就是学习跟他们喜欢的东西是对立的关系,这样一来,是否给孩子带来一个暗示,学习是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他们只是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妥协,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但是父母绝对不希望让孩子形成“不喜欢学习”的观点或者心理。学习和游戏应该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我发现阿森现在玩的游戏里面,有一半是为了跟朋友一起玩而安装的,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打游戏是社交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