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诚忠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诚忠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anet 发表于 2016-3-22 00:00 
我觉得汉语在表达某些信息是不够精确, 汉语的语法相对于英语来说真是太简单了, 没有人称变化, 单复数变 ...
这里先谈谈什么是语法?拼音文字的语法其实就是这些国家的先民们为了减少发音次数而对语言表达所作的一些改动,并不是语言的规律。下面只讨论一下关于名词的复数。
单词复数形式的出现,也是为了减少音动。但是,这种偷懒的做法和学者的思维格格不入,于是,语法学家将名词非常正式地分成两类,一种叫做单数形式,另一种叫做复数形式。这种‘逻辑’上的改造引来无穷的后患。先说说词法中的复数‘s’。five apples,(五个苹果)中apples是一个复数形式的单词。细想起来,还有问题,如果我说1.25或0.25个苹果,是不是需要加s?按照语法,凡是数词大于一的时候,都要加s,小于一时就不能加s。 也就是,1.25 apples 和 0.25 apple。那么,这两个词代表的是同一种东西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使用不同的符号?还应该说明一点,如果一个数是负数那么:凡小于-1的加s,凡大于-1的不加,-1.25 apples 和 -0.25 apple。所以,应该说是绝对值小于一的都用单数,而绝对值大于一的用复数。这种规定使得人们在进行艰苦的数学运算时还得增加一个负担;时刻判别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复数?而其实,正常人想要知道的仅仅是多少个苹果而已。是语法学家强迫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必须增加一个思考单、复数的过程。一个多此一举的过程。在科技文献中,人们找到了一条捷径,利用缩写来将单、复数结合成一体。比如用Kg,Km,Cm等(虽然在发音时还可能说成是kilograms、kilometers和centimeters),这样至少在书写的时候就不用考虑单、复数的问题。
由于问题牵扯到正负号和绝对值,所以,一个小学生绝对弄不明白‘s’的用法。这样就出现以下几个问题:1、既然已经告诉对方是大于一的数‘五’了,是否还不相信对方能判断出它是一个大于一的数而再重复地说一下‘它’是复数?逻辑学中是否还应该增加一个‘双重表达律’?
2、如果数词是3、6、7、1/3等你很容易知道它们的绝对值是大于一还是小于一,从而能够决定是否用单数还是复数。可是有时,尤其在数学运算时,你要用的表达方式是log7.8+sin46,它可能是一个根本算不出来的数,而且在运算过程中是要被消掉的数,你应该怎么决定它所代表的名词是复数还是单数?
3、有时,某个函数是一个在1的左右两边摆动的数值(1+(-1/2)n),你应该加s还是不加s?
4、老师问学生:‘365天是几年?’应该用years还是用year?如果用years则违背了上述原则,如果用year则等于告诉了学生答案。
所有的问题就来自当初那个希望减少音动数量的时代,人们希望将两个概念‘复数’与‘某物’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单词,就像对待pork一样。
我认为当初,拼音文字还在老百姓手中的时候,还是five apple而非apples。仅仅是后来的语法学家们,为了是双重表达的逻辑,才将‘复数’这个概念表达两次;一次是five一次是‘s’。就这样,当年的一种减少音动的机制,到了语法学家的书桌上,变了一个戏法就成了逻辑,这就是拼音语言中语法出现的过程。拼音文字中最早将复数与某个事物捆绑成词应该是类似tooth, teeth, foot, feet, goose, geese, ox, oxen, man, men, deer, deer, sheep, sheep, child, children, phenomenon, phenomena等不规则名词。因为它们相对于toothes, footes等减少了一个音动。后来的语法学家为了统一起见,为所有的其他名词配了一个‘s’这样,可以使所有的名词都有了两种形式,一种是单数形式,另一种是复数形式。而后面这种复数形式又被认为是经过‘逻辑推理’得到的词汇。于是,这套逻辑就引来了后患无穷。其实,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众,想要传达的信息就是‘五个苹果’没人在意它们是复数还是单数形式,可是,没有这样两种形式,语法学家吃什么去?推行这种‘逻辑’的动力有两个,第一,当年的语法学家都像教主一样,企图看到人类的心灵。他们发现很多名词都有复数和单数两种形式后,就认为既然人类有这种要求,那么一定在人们心中潜藏着这种动机。结果就是,本来是为了减少音动数量的简单机制被神秘化了。人们内心深处并没有什么动机,只不过是口舌上不舒服而已。第二个动因是,当年各种文字都以自己单词总量为自豪。因此,有时创造新单词不是因为需要,而仅仅是为了炫耀。如果将所有的名词都分成复数和单数形式,那么不是等于凭空将名词的数量增加一倍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