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nikinotnik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ikinotnik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白羊座博士妈咪OZ国历险记11
关键词:绑架
昨天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吐槽我的房东,具体情况略去不表,总之就是一个60多的外国老太太把我惹了,我说了些就事论事的难听话。也许是物以类聚,或者是不好意思,总之收到的回馈还都是站在我的一边,没有人拿“尊老敬老”这样的道德准绳来绑架我。我忘了是从哪里看到绑架的这种用法,觉得非常之妙。具体该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作为人,你必然就有很多的 moral obligation,比如要善良,比如要敬老,比如要让着小孩等等,如果你一旦想跳出这种束缚,就事论事的认真一把,就会有人拿着moral obligation对你当头棒喝,替你羞愧,替你汗颜,也希望你在良知的感召下仰望天空的明光自己觉得羞愧和汗颜。
so,moral obligation是种绑架,有时候。有多少人被绑架着唯唯诺诺不敢替自己出头,因为有的时候善良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得寸进尺,不是所有老人都慈祥TA也可能是坏人变老了,小孩也不都是水晶般澄澈有的相当mean(尤其是初高中时期的女孩子,她们简直是小怪物族群,伤害别人滴滴见血,伤口数十年以后还疼痛,好吧,也许我夸张)。但只要你得瑟,准有人出来跟你说你大度点,你谦让点,你怎么什么都计较?诚然,关心自身感受是有个度的,如果自己花骨朵一般娇嫩也就别混了,混到最后自己感觉遍体鳞伤其实在别人眼里是个大笑话。我说的是在限度内,为什么不能多关心一点自己?中国人一直被诟病的就是活得没自我,为父母为家庭为孩子为一切,就是不为自己。身而为一个个体,对自己负责才是最大的obligation。被道德绑架着模糊自我的感受,就是模糊自己的identity。东西方的育儿经理念都不一样,我看中国和韩国的育儿书都强调不要忽视孩子的感觉,孩子哭了一定要响应,找出原因并给予安抚;而老外的书说如果一切正常TA哭个没完让你觉得心烦意乱,喝杯红酒,让TA哭会没事(潜台词就是哭不死)。我是当爹当妈了,但我首先是个人啊,我做人都安抚不好我自己还怎么做父母。所以我们小时候一说起中美文化差异,老师就鄙夷的说美国人是个人主义,好像个人主义就是自私的代名词,其实个人主义是关爱自己和尊重自己,所以才会有民主的诉求。集体主义就是大公无私吗?今天的中国就是活生生一个大反例吧。
因此我要更爱自己,出门前让儿子留给妈妈一点收拾打扮的时间;出去给他买个玩具,他也要陪我逛逛衣服。你不是我的附庸,我也不是你的。我们是两个各自独立又巧妙连接的个体。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吃饺子我吃了昨天的剩菜,一方面是怕浪费一方面是我确实很爱吃昨天炒的菜。一边吃我突然想教育教育他看妈妈有多疼爱他,转念心里一惊因为发现自己在走自己爸妈的老路。我爸妈就非常善于这样教育我,让我以前总生活在愧疚之中。想当年就是因为他们总在我耳边敲打我留学的钱是他们的血汗钱我才过得非常拮据,最终不再继续读另外一个我很喜欢的学位(为了给他们省钱)而选择回国开始了另一种人生。我无意比较这两种选择因为有一种我从未曾体会过也就不敢说它是怎样,我只觉得其实他们不说我也不会少孝顺一点,但我会轻松许多许多。但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影响到我让我也要开这个口,我就着饭把这念头生生咽下。吃剩菜也是我的个人选择,说的苦情儿子不知所措,是让他抢我的剩菜吃,还是在羞愧难当中吃完他的饺子?每一种都那么没意思。他若疼惜我,自有他的方式;他若不在乎,我也求不来。养孩子,就不要有期待,更不要用这期待,去绑架他。
So,期待也是种绑架,绑架的,是自己的心。想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心仪的男生对自己没意思,就认定是因为自己不好看(其实他喜欢的女孩又能怎样,那时候竟然不懂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天天幻想自己能变得像电视剧里的明星一样美,这种虚无的期待着实让我痛苦了一阵。忘了是什么时候心智成熟了一些,才发现明星只可远观,这个族群与我无关,女主角智商情商皆为零也有人替她挡抢,而普通人考虑的是每天睁开眼吃什么早餐。推开窗户,地气扑面而来,看大街小巷涌动的人群,他们才是真实的所在。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爱自己的所有,不做虚妄的期待。长大以后发现很多痛苦都来自于期待过多或过高,心被层层捆绑不得呼吸,被反复拨弄揉捏不得舒展。自苦,但自作自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说的就是内心强大,少受干扰。若不期待,便不失望,还能享受意外惊喜,岂不是乐事一桩?
So,我存在,就得狠狠证明我来过这一趟,不为任何人涂抹掉我存在的痕迹,要让它们永远鲜明透亮。同时,心要强壮,排除干扰,忙着爱自己,又怎会在意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我就是我,晶晶亮,透心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