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金元宝两款--最爱【馄饨】,步骤详解 (2011-12-6) 奶油布丁 · 《流浪笔记》西澳的海,别具风采。(添加几张西海岸的真人秀 20#) (2010-5-8) Tiger_Karen
· 红泥小炉,又谁会为我红袖添香呢? (2008-9-15) 老陶 · 游马尔代夫都喜天阙岛 (2019-3-16) Wall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bhua9

[全澳] 为了孩子的教育来澳洲的, 都是图啥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8 11: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飞鱼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飞鱼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hua9 发表于 2018-5-8 11:01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妄想或者说执念, 我觉得哈, 归根到底还是不懂得如何活出自我. 但凡自我活得丰富的, ...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的思维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时代的群体烙印呢就成代沟。

其实看不花酒妈妈你的发言,再看下我的发言,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两个是不同年代的,我明显是老人家 。印象里记得你讲过家里的事情来说明自己并不是什么富二代其实也蛮不容易的,但即使这样你的家庭还是可以负担的起送你出来留学的 。而在我们那个时候,至少我的父母是无法负担我留学的费用的,绝大多数家庭也负担不起的,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大学同宿舍的几个同学的生活费是按月汇来的,因为家里没有那么多钱一次汇超过一个月的生活费。

我还有生活中的朋友是兄妹二人同时考上大学,妹妹成绩更好但只能选择去广东打工供哥哥去读大学,哥哥毕业后自然很照顾家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凤凰男还影响了家庭关系。对于从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说什么优秀是一种习惯,勤奋是一种习惯其实是蛮装的,真实的情况是你不努力就留在家里种地或者去广东打工了。没准留家里的碰上拆迁,去打工了高了创业暂且不表

各种追求是要讲基本物质基础的。
比如说我会带小朋友去看悉尼不同的区,比我们现在环境差的,比我们现在环境好的,然后问孩子,你更喜欢哪个区?然后我会把三个区的人群统计数字拉出来给孩子看,受教育程度,收入数据,犯罪率等等。
我每年也会带孩子去帮助disadvantaged家庭的孩子,然后问孩子,你的爱好与这些孩子的爱好有什么不同,你的爱好比这些孩子的爱好更高尚,更美好吗?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很幸运,但不要take it for granted
我还会带孩子去办公室,通过同学的家长和自己的朋友介绍不同的职业,工作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工作换取报酬的意义和区别,不同的工作报酬不一样,强度不一样,而且除了报酬也还有改变世界的情怀。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19 收起 理由
小小白虎 + 1 感谢分享
edith921 + 11 你太有才了
maxiaoc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5-8 11: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ndytian201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ndytian201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竞争比较小?相对中国

发表于 2018-5-8 12: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ord1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ord1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飞飞鱼 发表于 2018-5-8 11:37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的思维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时代的群体烙印呢就成代沟。

其 ...

贫穷的家庭,家长总暗示孩子,我们家里穷,你必须努力,将来才能出人头地。仿佛在很多穷人的成长轨迹里,上学读书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方便日后赚钱,努力奋斗也只为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这种思维一直根深蒂固的埋在很多人的心底,以前穷怕了,现在怕穷了!

发表于 2018-5-8 12: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udl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udl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maudlin 于 2018-5-8 12:20 编辑

澳洲的教育制度更加灵活,成才之路更加多种多样,一个人的人生会有更多可能性。
比如我,35岁,正在读TAFE IT,打算转行IT, 在中国,这怕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至少我看到了一些和我类似的成功例子。比如我的TAFE IT老师原来是搞音乐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bhua9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5-8 14: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hua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hua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飞飞鱼 发表于 2018-5-8 11:37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的思维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时代的群体烙印呢就成代沟。

其 ...


谢谢坦诚分享, 我非常明白个人的价值观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还有家庭环境.
我对物质基础的看法挺淡然的, 因为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富有过也破产过, 亲戚里有钱的也不少, 各有各的生活轨迹, 我没觉得有钱的就一定活得更幸福. 我觉得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准以后, 你可以追求的东西多了去了. 所以我不会觉得孩子一定要通过刻苦读书, 找份好工作, 才能在澳洲社会立足. 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可以活得远远比仅在社会上立足丰富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chlily + 4 有共鸣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5-11 14: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sa0215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sa0215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uxuanlin 发表于 2018-5-6 17:10
在中国你只有一种模式,没有任何选择,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在澳洲,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只 ...

很喜欢上面这段话。
对我个人来说,我是为了寻找让自己更舒服的生活方式来澳洲的。不必去过一种人云亦云随大流的生活,不必去生活在七大姑八大姨都要来给你的人生发表建议的环境中。所以在来澳洲之前总是感觉自己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直到现在,确实有种“重获新生”之感。
当然我不是一定非要说哪边的生活更好,正所谓鞋子穿在自己脚上,舒不舒服只有自己才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6 收起 理由
chlily + 4 感谢分享
bhua9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