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著名国际私立小学——抓人不抓分
优势:真正培养人
劣势:数学比较弱
公司把我外派到新加坡时,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公司作为新加坡的纳税大户,请帮我把孩子送进一流的国际私校去。
所以,再次很幸运地,Arthur越过了长长的waitinglist (等候名单),顺利进了Oversea Family School——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私校。
Arthur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一年级下和二年级上。他最大的收获是人格培养和英语精进,不过数学则完全依赖课外自学,因为课堂上教的基本是他幼儿园中班的内容。
先讲人格培养。开学不久,澳大利亚籍的老师Christina就和我恳谈了一次,提到Arthur有着中国孩子特有的小皇帝性格,惟我独尊,具体表现是:经常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说话,缺乏饭桌礼仪,不时欺负同学。
我问老师Arthur的成绩如何,毕竟那是每个中国老师第一句话就会告诉我的。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
“Arthur的数学和英语都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缺乏教养。教养,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我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位真正的绅士,这比成绩优秀要重要的多得多。”
看着我略微迷茫的眼神,老师补充说:
“成绩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绩,成绩好就成功,成绩不好难道生活就毁灭了吗?做人却不同,无论成绩好不好,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总是能生活得更好。作为老师,我认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懂教养、爱学习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学习机器。”
Christina说到做到。在纠正Arthur的不良习惯期间,她每天和我通信,告知Arthur在学校的表现,有点滴进步老师就大声赞美,并要求我也汇报他在家里的表现,同时配合奖惩制度,慢慢将Arthur新的好习惯固化下来。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中国教育关心的是分数,西方教育关心的是人。
中国教育骨子里依然是“科举选拔”,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是应试教育,只要结果,不问过程,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权威教学法,成绩是唯一的目标。
而西方教育则有很浓重的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启发教学法,而且无论是普通公校还是精英私校,都很强调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
就像BBC热播纪录片中的那所英国中学的墙上刻着曼德拉的一句话:
“Don’t judge me by my successes, judge me by how many times I felldown and got back up again. ”
《平衡记分卡》的作者Kaplan和 Norton曾有一句名言:“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你衡量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我认可“人格”比“分数”更重要,从此我决定Arthur将一直在中国的公校体制外学习。
接着谈谈英语教学。
Arthur一开始进的是ESL班,一种为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学生提供的英语辅导班。第一天他是哭着上学的,因为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同学在说什么。尽管我在他幼儿园时,报名参加了2万元的迪斯尼英语。在中国上小学时,他英语是100分。然而这一切都没什么用。
后来我才意识到他在中国所学的那一套离真正的语言学习相去甚远。那是一种非常僵化的、远离生活的语言学习方式。如果我说”This is elephant.” Arthur会坚持我是错误的,因为书上说 “That is elephant.“
就像老外问候我们“How are you?”,中国人都会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 ”
好几个老外同事都困惑不解地问过我,难道中国人就没有心情坏或者头疼脑热说“bad”的时候吗。
真正的语言学习是活泼泼的边用边学、实践出真知。Arthur他们每天在Oversea Family School所做的事情就是听说读写。
在学校,老师上午拿着大绘本讲故事,教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基本不讲语法;下午学生们自己连画带写讲故事,不会英语的部分就写母语,连本国语言也不会的就画画。
然后老师会在最关键的几个地方写上正确的英语单词,循序渐进地领他们进入英语的世界。
回家后,老师要求大量的英语阅读,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阅读、演讲和写作,这是西方教育学习英语的三大“法宝”,尤其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在中国时,因为学业繁重,Arthur每天做完作业弹完钢琴,差不多就该洗洗睡了。虽然我给他买了很多课外阅读书籍,但他始终不爱阅读。
后来孩子来了新加坡,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每天如饥似渴地读书,我才明白:不是他不喜欢,而是在中国时,他的学习节奏太忙太满,根本没有自由时间来让他捧书阅读、拓展视野。
此外,新加坡作为中英双语的国家,公共图书馆内容非常丰富,各类优秀的中英文儿童少儿读物都能找到,特别适合想“中英双修” 的家庭。
我们所有ESL班级的家长也被召集起来上了一堂教育课,中心内容是:
当孩子们在磕磕碰碰学习英语时,不要去纠正他们的拼写,不要去纠正他们的语法。错就错了,那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最重要,他们愿意用英语表达最重要,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支持拍掌,要像呵护小苗尖尖一样呵护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没有比自以为是纠正对方的错误更能浇灭人们学习语言的热情了。 这点也被我好几个英美同事所证实。他们都来中国工作生活过:
“每当你们说英语时,无论你们说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会大声表示惊叹,赞美你们的英语好得不得了。而每当我们说汉语时,你们中国人总是热心地打断我们,纠正发音,纠正语法,最后搞得我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全无。”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后来,当Arthur进入英语为母语的正常班后,新老师告诉我,此时可以开始要求语法和用词的精准了。因为孩子对英语的热爱和自信都已形成,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来锤炼语言的美感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私立名校如Oversea Family,一二年级的学业压力还是非常小:
学校3:30就下课,低幼年级基本没有回家作业,也没有考试,一年才测试两次,而且还是不计成绩的摸底考察,各种学术竞赛更是完全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家长不能完全依赖学校,需要在课外用科学丰富的内容充实孩子的学习。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课,而是超前学习。如果只是完成学校的要求,孩子在学业上会有松散的习惯,很危险。
我当时工作非常忙,白天负责新加坡的事宜,晚上需要和英国总部时时沟通,所以我对Arthur的要求是一切自学。
我买了一本适合孩子的英语字典,让他每天自学7个新单词,然后去vocabulary网站自测;再每天去Reading A-Z网站阅读2-3篇英语文章,同时自测阅读理解水平。
三个月后,在学校教育和家庭辅导的双管齐下,英语基本零基础的Arthur已经能写一篇10页纸的英语小说,画上插图,装订成书,并顺利跳级到以英语为母语的正常班级。
至于数学,我问新加坡同事要来新加坡重点公立小学的卷子,题目全英文,让他每周末做一套,然后我给他批改并解说。
(插说一句:新加坡的重点公立小学的资源非常好,教学难度远大于国际私校,但也是属于当地人挤破头也很难进的地方。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新加坡上国际私校,又有新加坡同事的孩子在重点公立学校就读,一定要互通有无,不要浪费这样好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