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钢琴课一定要讲故事吗?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出版商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这个虚构的故事现被应用为我国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月光曲》。
不知受什么样的思想影响,很多人倾向于把所有音乐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为具体的故事或者画面。他们认为老师讲曲子的背景知识就是讲讲作曲家的故事,然后具体到某天在作曲家本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有感而发做出了某首曲子,并且 每首曲子背后都一定有特定的故事。我觉得这可能是受小学课本和电视剧影响所致,比如小学课本里面贝多芬和盲姑娘的故事。
首先,这个故事是假的;其次,这曲子叫《月光曲》连贝多芬自己都不知道呢,是贝多芬去世后5年,也就是这首曲子完成后的31年被出版商加上的。
在钢琴教学这方面,有两类常见又不可取的做法。一种是除了把这曲子教会,音乐背景知识一概不讲。因为音乐作品里面包含的历史人文知识也是很丰富的,如果一个钢琴老师的素养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的话,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讲了很多背景,但是这个背景不够客观,基本是自己杜撰的故事,并且和具体弹奏扯不上关系。这样就会把音乐具像化、肤浅化。
音乐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手段,确实是充满各种情绪,并且让人可以产生画面联想的。这点在具有描绘性的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里面尤其明显, 这类音乐的代表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在每个乐章后面。但是标题音乐并不是很大比例,大多数的器乐曲属于absolute music(纯音乐)范畴,音乐里面表达的情绪是很类型化的、模糊的人类情绪,并不一定是作曲家本人具体的、主观的情绪。比如具有超强即兴演奏能力的巴赫,别人给他一个简短的旋律,他能迅速用他的作曲技术发展出六声部赋格。你要问他这曲子用了那些对位法则,他能迅速举出很多例子。你要问他的曲子里面隐含了什么故事或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恐怕他还得想一会呢。不能说他的音乐不表达情绪,而是音乐中的情绪通常不是那么具体的。
再比如,作曲家会在曲子里面写上非常简要的情绪指示,像甜美的、诚挚的、饱满的、激动的等等。这告诉你,弹奏一定要有“音乐表情”。这些音乐表情记号就好比给你一个筐,只要是符合此类的想象都可以装进去。没有必要非要描绘成一个既定的画面或故事,让学生一定也要去那么想象。这样的做法会把音乐具像化、肤浅化。
在这方面,俄罗斯学派伟大的鼻祖涅高滋在他的书中阐述得很清楚:“我从不插图式地说明音乐,因为音乐是完整的语言、清楚的意见,它有明确的含义,所以要感受和理解它并不需要任何补充性的文字的或者造型性的说明。大家都知道,为了理解音乐,音乐学院设有一系列的课程: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等等..”所以,老师们在讲解背景知识的时候要客观、准确,有据可考就讲,但不能为了背景而背景地杜撰故事,这等同于胡说八道。
到底关于这个背景知识应该怎么讲还有讲到什么程度呢?
举例来说:浅程度的学生的曲子里面,有什么背景可讲呢?学生弹了一首Malaguena。看到这个标题学生就觉得莫名其妙了。那么老师需要简单介绍一下,Malaguena是一种西班牙舞蹈音乐,很有节奏感。拓展开来,可以和以前学过的舞蹈音乐,比如waltz, minuet 的风格和节奏特点来进行比较。这个联想是为了让学生心目中有个好的音乐目标,接下来一步,还要把这个联想和具体的弹奏技术结合起来,落实到曲子里面,就是具体的节奏、触键方式等问题。而不是为了联想而联想,为了背景而背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再比如中等程度学生弹个奏鸣曲,有必要跟学生讨论下奏鸣曲这种体裁,再深入的话可以从历史演变、作曲家、结构等方面来讨论。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你真让我讲个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我也只能说,并不是每首曲子都有这样的有据可考的故事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曲子大致产生的历史人文背景,那个年代和文化环境。并且这些可以作为弹琴者平时人文素养阅读的内容。所以,建议家长们平时可以给孩子读些音乐类的科普书籍,大孩子们甚至可以去读作曲家们的传记。有这样的积累,他们会对所弹曲目有种亲切感,有大致的风格了解。
那么知道了这些背景,就可以很好的弹出曲子的风格了吗?只能说会有帮助,但是远远不够的。完善的钢琴学习和教育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我在这里把它分成三个阶段。Background, middleground and foreground.
我们刚才讨论的都属于background(背景知识),就是解决一个what的问题,你正在学习的是什么,会对弹奏有个大致方向和间接影响。有着直接效果的是后两个middleground and foreground.
Middleground解决的是why的问题。包括老师指导学生对曲子的分析细致到结构布局、和声、织体、节奏等等方面,这些分析是最直接的为何这样弹的理论根据。这就是为什么音乐学院开设这么多种理论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曲目,并且其中很多课程像高等数学一样充满计算和逻辑。因为作曲家作曲也不是只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各种情绪的有感而发。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作曲理论技术,我们弹琴的要去理解那些音符之间的逻辑关系。
Foreground就是最直接的最具体的弹法,就是最干的干货,how的问题。通常包含physical方面的要求。比如我们在middleground阶段分析了这两段之间的调式调性对比,以及这些对于音色对比产生的影响,在foreground阶段,我们要具体到,为了做出这种音色变化,我们如何去改变用力方式或者触键方向,是否要用上腰部力量,是否要改变手指触键点等等。
对于教琴的人来说,这些方面都要有层次地出现在课堂中,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指出了方向,又给了学生具体做法,让学生逐渐“由技入道”。
对于一个学琴的来说,background属于人文知识储备中必要的成分。Middleground and foreground则属于练琴时重点的部分。在这方面,弹琴跟手艺有着相似性,少不了粗燥重复。所以,不管背景故事如何风花雪月,如何妙趣横生,弹琴人没有对于craftmanship(手艺,在钢琴里面就是技术练习)的锻炼和重视,前面说的那些都是水中月了。这点上,很多家长都被各种听起来很美好的理念给洗脑了。比如,快乐学琴听起来好像学琴不用练似的;再比如,音乐就是要表达自己。这个听起来没错,但是手上没有技巧,想用钢琴表达,远不如开心了笑、伤心了哭来得容易,并且即使表达,在钢琴音乐里面我们也不能总表达自己,我们要客观严谨地表达某个时代、某作曲家的意图,在这些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体会。所以,弹琴、尤其是古典音乐弹奏远非听上去那么随心所欲。
撇开学琴的人外,就是走入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的听众,也可以运用以上道理。可以知道一下大致年代背景、作曲家创作意图(可以有故事)。除此,如果能稍微了解一下客观的分析和知识,如曲子结构、配器等等,那么听起来就能更深层地欣赏音乐了。 我们可以看看最近多伦多交响乐团为了引导听众们做的已经很具像化的图示,里面有具体的结构、配器等等知识来帮助听众理解音乐。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