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 stevenzhh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evenzhh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表面上终于升值了!是坚挺的开始?还是震荡的起步?其实,它或许什么都不是,这次所谓“出其不意”的汇率调整的动作,其政治意义高过经济意义。当然,这无论如何算得上是一种compromise,只是这种表面上的妥协,其隐含的意义,却似乎总有一种跳出“被动防守”,转入到“积极防御”,甚至未来“主动出击”的身位的企图来。
关键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首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实从94年就开始了,从94年1美元兑8.62元人民币到97年间,人民币有过一个缓慢的升值过程,而97年后,这种所谓的有管理,就锁定在“盯住美元”这一种单一的管理手段上了。因此从制度上来说,它也就只是恢复到97年前的制度水平。
第二,恢复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间的差距,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的两回事。因此对未来的很多研判,必需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而且未来的一段时间的汇率走势,还需要观察一段实际的运作时间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判断。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8.11做窄幅波动。
第三,从制度设计上来说,7月21前的央行政策,每天的外币交易价格波动区间限制,本来就是在0.3%,而现在7月21日后的政策,美元部分依然暂时维持在0.3%的波动区间,而其它货币的波动区间没有明确规定,而是表述为“一定幅度”,这主要是由于“改为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以后,其它非美货币的波动区间有可能大于美元波动区间。
第四,银行间外币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和操盘者,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改变,否则即便按照7月21日之间的政策,理论上中国的货币照样可以产生每日0.3%的波动出来,但实际上没有。而以后会不会有,在目前这种制度设计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取决于市场,而取决于政策制订者,也就是说,目前“放弃盯住美元,而改为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而又不盯住一篮子货币”以后,只是给政策制订者的操作空间更大了,而不完全是给市场参与者的操作空间更大了,原因就在于关键的自由兑换市场,也就是几项关键的“资本项目的开放”进度,既不在WTO的约束文件中,也不在政府的承诺之中,除非接下来,国际社会的压力开始从“要求人民币升值”转向“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
至于,这种表面上的2%“象征性”升值调整,是否与前段时间美国行政部门两位大将“斯诺和格林斯潘”以担保中国会在近期让人民币升值而换取美国国会暂时不起动对中国增加惩罚性关税的议案,是否具有某种层面的默契,实在不敢妄下评论,但如果把这看成是一种复杂关系下的互动,应该不会让人觉得惊讶。
其实,这次的汇率政策的调整,有一句关键句,那就是“放弃盯住美元,改为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这一条的意义最大,也以这一条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变化影响力最大。因为以前的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机械性地过高,而随着美国自身政策的需要导致美元周期性的波动,以及美元与欧元、日元等其它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的动态变化,人民币最终选择放弃与美元挂钩的“类似联系汇率”制度,而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也就意味着管理层想清楚了,最终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利和弊。这就好比将小船绑在大船上,可以避免某些风浪,但永远是挂靠的小船;不挂靠在任何别的船上而独立航行的船,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风浪,但也意味着总有可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