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2款金灿灿的点心--南瓜面包&南瓜西米露 (2008-1-24) jogger · BRISBANE北区买房记 (2009-4-11) yz3183
· Puggy名叫“宝宝” (2008-12-22) anitavanderwolf · 2011 小试牛刀 之 巴黎 (2011-7-25) JerryWu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舟之

女儿总是不爱理睬和爷爷奶奶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3 14: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宸依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宸依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猪宝 发表于 2012-10-3 14:28
在这种事情上,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你可以不配合,但不能没反应。
你不喜欢做这件事没关系,但是不能把别人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0-3 14: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n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n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妈妈 发表于 2012-10-3 14:34
不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

可见我对纪律的无视啊, D妈明察秋毫。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s: Reality doesn't have to make sense.

发表于 2012-10-3 14: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澳农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澳农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瓦尔特 发表于 2012-10-1 22:36
这绝对是“二十四孝”

发表于 2012-10-3 14: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cz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cz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妈妈 发表于 2012-10-1 11:50
爷爷奶奶做法是否正确,咱另议

爷爷奶奶发命令的时候,不管什么场合,不管你玩得多high, 都必须在3秒之内 ...

这样孩子以后也会这样对付父母

发表于 2012-10-3 14: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ssdraft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ssdraft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育孩子有礼貌的同时也要大人们尊重他,不要因为他是孩子就想让他无时无刻围着大人转,孩子也需要独立的空间。有时候大人们逗孩子玩(其实是自己想玩),如果孩子的反应不是他们预期的,他们就开始数落孩子,时间长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被激发起来,脾气也会跟着暴躁起来。孩子的坏脾气很大程度就是这样养成的。看很多温和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脾气都是很温和的。所以怎样对待孩子是大人们应该先自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7 收起 理由
susan + 5 完全同意
舟之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2-10-3 14: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cczz 发表于 2012-10-3 14:41
这样孩子以后也会这样对付父母

会,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但我个人经验是,老人比孩子难伺候得多。与其和老人家讲道理,还是先把眼前的危机处理掉再说。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cczz + 2 我很赞同,老人真难啊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0-3 14: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n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n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还是介绍一下背景吧,如果平时孩子和老人关系好,那就多唠叨唠叨孩子,让平时老人叫人的时候嘴巴甜点儿。

要是平时关系不好,那还是多培养一下感情吧。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s: Reality doesn't have to make sense.

发表于 2012-10-3 19: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us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us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妈妈 发表于 2012-10-3 10:39
再次理论赞同

不过,现在是三代同堂,人际关系要复杂一点。所以理论也许未必能传达到每一位当事人。 ...

恩,是的。可能我没有经历过三代同堂的状况,所以想问题未免都有些理想化了。

不过我还是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直接监护人)能够在心里有一个准则,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要尽量往这个准则上靠。如果现实情况和父母的准则实在有矛盾,一定要解释给孩子听,告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比我们大人认为的高很多。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也是一直这么坚持做的,不管孩子或者其他长辈发多大火,不管事情发生的时候情况有多糟糕,事后平静下来一定要reason给你的孩子听,让孩子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哪里做的不对,家长那里做的错了。如果父母对孩子讲道理,孩子就会明白道理的。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10-3 20: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个主张从小给孩子教做人的圣贤道理的传统,
居然同时接受年纪最大,接受圣贤教育时间最长的老人是很难弄,要哄,要顺从。

我只会怀疑它说从小教圣贤道理以后会如何如何好这种逻辑是不是真的成立。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2-10-3 21: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kspeed 发表于 2012-10-3 20:15
一个主张从小给孩子教做人的圣贤道理的传统,
居然同时接受年纪最大,接受圣贤教育时间最长的老人是很难弄 ...

您可能弄错了。我个人觉得长辈比较难教育,是我个人浅薄的意见而已,和弟子规的粉丝无关。

我也从来不强迫孩子按弟子规的路子做。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linkspeed + 1 不是说您,他们都这样想的。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2-10-3 21: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usan 发表于 2012-10-3 19:38
恩,是的。可能我没有经历过三代同堂的状况,所以想问题未免都有些理想化了。

不过我还是认为,如果孩子 ...

是的,慢慢给孩子解释,孩子可以明白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0-4 20: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ukupant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ukupant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先弄清楚两个事实,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1) 人年纪大性格和行为会反过来愈来愈像小孩, 返老还童, 要骗要哄.

2) 这些所谓"圣贤道理"都是空谈的多, 能做到的有多少?

发表于 2012-10-5 22: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OH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OH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家谈得越来越精彩了,继续参与。
《也谈圣贤之道》
为什么圣贤之道流转千年而不败?
有一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是因为真正有效才会永流传。没效谁用谁传?(恒古至今谁比谁傻哪)
二是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老酒也要装新瓶的嘛)

要不要学圣贤之道呢?
肯定学比不学好啊。早学比晚学好啊。
有一句流传:中华文化的脉断了三代了。
三代是什么概念?正好是上中下祖孙三代嘛。
为什么现在物质越来越富足,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富足呢?
答案都在大家心里。
孔子(祖辈)会在曾子(子辈)做事的时候去打扰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孙辈)会完全不理会老妈对他的要求吗?(孟母三迁,始造亚圣)
然后三人为生活中这些损恼事整天烦心吗?

为什么圣贤之道不好使呢?
有一把绝世好剑,不一定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关键看使剑者,威力大小,乃或自伤自残一切操之在己。
其实学习圣贤之道有个最简单的衡量标准:
自己的烦恼痛苦是越来越轻了,还是越来越重了?
自己的快乐自在是越来越多了,还是越来越少了?
越来越好就是学对咧,越来越糟就是要修正啦。
所以不是不好使啊,是使不好哦。
就以好多帖子都提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来说,
大家的焦点都在“勿缓 勿懒”上了,既然是“勿缓 勿懒”,当然是要求别人啦,那么先想想自己在“父母呼,父母命”的时候是“勿缓 勿懒”了呢,还是“别来烦,别来缠”或者干脆“不理 不应”?
其次“父母呼 父母命”也有呼的技巧,命的方法。简单粗暴的那叫“父母强 父母迫”(可别说是圣贤让你这么干的)
问题是强迫很简单有时也很好用。发帖前2小时刚刚“父母强 父母迫”了一把,好好伪装出的“君子”面具一下子又露陷了。过后仔细想想孩子出现的问题,就是自己毛病习惯的翻版,自己在那上面做的也真不咋地。(汗。。。)好在发心是为孩子纠偏,孩子也知道对错自行修整中,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之一。
圣贤之道犹如满汉全席,琳琅满目,各取所需;不过整起来可别想着一蹴而就。古人自小就串习成惯,想想自己都快奔4了,接触学习才没多久,那差距真的是。。。(暴汗。。。)
强迫之道就像方便面,实在不行顶一顶充个饥,也是没办法的下策。但谁都知道方便面这玩意不能多吃,没营养会上瘾而且有坏处。
同时所谓这个沟通秘诀,那个管理技巧,其实都免不了合情合理合法,最终也都脱不出因(原因)缘(环境)果(结果)的规律。

“举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一手污泥。”何况摘不到星,至少可以摘到树上的花。满汉全席挑个把个菜当正餐,吃顺了再换菜,真正吃真正尝,才能真正品得个中滋味。弟子规只是中华文化全席中的一道菜,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但有一点,弟子规不是用来规子弟的,是规自己的。所有东方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包括(基督伊斯兰)都是如此,都是修己的。焦点放在修人上面,方向一开始就有问题了,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圣贤之道不一定让所有的人都成圣成贤,但肯定可以让所有的人日渐幸福,快乐自在。
祝坛子里所有朋友都能吉祥如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liyuefu + 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0-5 22: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芝麻绿豆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芝麻绿豆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前面那么多tx提到24 孝,弟子规等。这个好像关系不大吧?

一个小孩在看电视,如果是他的小朋友在叫他,他就可以不理吗?

可以坚持看电视,但不应该不理。对谁都一样。

我想D妈妈说的跟孝道无关,而是把爷爷奶奶和孩子都当“小孩”对待了。区别是前者不去说服,只是哄着;后者多少可以教一点,就交个办法来哄爷爷奶奶。

唉,有利有弊。
婉转林中鸟,飞飞随意啼。
山花侵野道,流水自东西。

发表于 2012-10-6 00: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ukupant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ukupant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长辈年纪大啦在家中地位下降是必然的事.

当在家中地位降到比电视节目还不如的时候在一旁唠唠叨叨自然会让人觉得讨厌.

小孩很懂得去分办家中谁抓权谁好欺负, 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看到不少朋友的少孩在家中的地位唯我独尊, 完全不把家中的老人放在眼内.

这种事情还是老外看得开, 也处理得漂亮多: 可以的话都不跟子女同住, 年纪大了自己安排好到老人小区去住.

发表于 2012-10-6 09: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ey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ey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家老人从不正面说孩子,总是说我,比如孩子吃饭不正心吃,就开始说我了,什么我不管,或者惯着之类。还有问个小孩早餐要吃啥之类,也是惯着,我是希望给小朋友一些机会,可以learn how to make decisio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0-9 11: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yuef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yuef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粉猪妈妈 发表于 2012-10-3 15:04
弟子规基本是强加于人的

我决不会要求孩子去看

很多人学习《弟子规》都是这样,所以大家对传统文化没有好感。
为什么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 因为读书的多,按照书上做的少。
《弟子规》是规范自己的,自己做到了,孩子效仿,就很自然,自己不做,那不是这些圣贤书作者的初衷。
所谓“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坏了”。

我自我反省,经常对孩子,家人发脾气,其实都是拿这个来要求别人,别人做不到就生气。
后来找到原因,就释然了,也轻松了,自己先做才行。 孔夫子讲“忠恕”,我觉得这个恕可能要先做,不拿标准要求别人,
然后自己再”忠“,认真学习。

自己学习的一点教训和体会,和大家分享。

共勉。
无我相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2-10-9 12: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芝麻绿豆 发表于 2012-10-5 23:45
前面那么多tx提到24 孝,弟子规等。这个好像关系不大吧?

一个小孩在看电视,如果是他的小朋友在叫他,他 ...

举例说明一下:我家老人很喜欢在饭桌上宣称健康养生知识,孩子一吃肉,就宣传吃蔬菜的好处。多吃几口饭就宣传“七分饱”的好处。我那孩子呢,每顿这么被“唠叨”,就不乐意了,有时候会把情绪写在脸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让孩子先答应下来再说,不管有多少科学依据,爷爷奶奶也是为你好。

如果一定要在饭桌上和老人争论七分还是八分饱,就没意思了。有时候没必要play smart

我不知道这和孝道有没有关系,只是凭我的直觉做事

当然,我也知道,这种方式有利有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kanyikan + 3 不容易啊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2-10-9 12: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yuefu 发表于 2012-10-9 12:46
很多人学习《弟子规》都是这样,所以大家对传统文化没有好感。
为什么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 因为读书的多 ...

嗯,如果有这个境界(规自己)会好很多

我和孩子一起读弟子规的时候,孩子不太乐意接受,总觉得作者是写来教训人的。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无类似感受。看来以后我自己先学了,然后和孩子说说我的读后感就行了。

另外,从文采来说,弟子规和三字经,我总觉得也不如唐诗宋词来得流畅,比较“干”。

发表于 2012-10-9 12: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yangti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yangti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2-10-9 13: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粉猪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粉猪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yuefu 发表于 2012-10-9 12:46
很多人学习《弟子规》都是这样,所以大家对传统文化没有好感。
为什么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 因为读书的多 ...

每个人做人,所采用的道德标准不一样。有人看书,有人看报纸,有人直接问良心。

对于子女教育,更是八仙过海。

这样才有了社会。

清官难断家务事。。。楼主问的这个问题,是让读者回顾,反省自己家的里的情况。 别人家的家教不适合每个家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0-9 13: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n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n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妈妈 发表于 2012-10-9 13:39
嗯,如果有这个境界(规自己)会好很多

我和孩子一起读弟子规的时候,孩子不太乐意接受,总觉得作者是写 ...

我小时候没读过弟子规,后来看了一遍,觉得就是个纪律条文,干巴巴的。

个人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如给看看增广贤文。明清时候的书了,非常白话,琅琅上口,但是道理实用。如果稍微大一些,可以看看颜氏家训的头几篇,比起大道理来,更加贴近生活。特别是兄弟篇和后妈篇(应该不是这个名字,记不清了)小的时候听的,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缓缓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s: Reality doesn't have to make sense.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2-10-9 15: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粉猪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粉猪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妈妈 发表于 2012-10-9 13:39
嗯,如果有这个境界(规自己)会好很多

我和孩子一起读弟子规的时候,孩子不太乐意接受,总觉得作者是写 ...

我自己从来都没接受过,怎么让孩子去接受

发表于 2012-10-16 07: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n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n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kspeed 发表于 2012-10-3 21:15
一个主张从小给孩子教做人的圣贤道理的传统,
居然同时接受年纪最大,接受圣贤教育时间最长的老人是很难弄 ...

接受圣贤教育时间最长?是指毛选吗?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s: Reality doesn't have to make sense.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10-16 08: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urplenight 发表于 2012-10-16 07:44
接受圣贤教育时间最长?是指毛选吗?

民国以前也是有中国人的,有家庭,老人,小孩。

发表于 2012-10-16 08: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n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n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kspeed 发表于 2012-10-16 09:39
民国以前也是有中国人的,有家庭,老人,小孩。

这跟现在的老爸老妈是两代吧。那一代读圣贤书的在牛棚里的经历,他们的孩子是绝不会读孔孟的,孙辈倒是有可能。

虽然说不是只有读了孔孟才讲道理,但是那辈人受孔孟教育最长是不可能的,批林批孔差不多。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s: Reality doesn't have to make sens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10-16 09: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kspeed 于 2012-10-16 09:07 编辑

孔子以后到民国以前呢?有认字读书的都是圣贤教育吧。

发表于 2012-10-16 09: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n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n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上真的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牛棚?你自己想想,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有的可比吗?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10-16 09: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kspeed 于 2012-10-16 09:13 编辑

你想表达什么?好像和我说的话没啥关系。

我明白了,你想说如果爷爷奶奶接受圣贤教育,他们就会豁达开明,不会那样唠唠叨叨。

而现在的爷爷奶奶基本上是40年代左右的人,没有接受圣贤教育,所以唠唠叨叨。

发表于 2012-10-16 09: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n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n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想说的是,先不管什么是圣贤道理,人的智慧,从来跟什么读书识字时间长短,年纪大小都没有关系。

你89楼所说的,支持的不是我的想法,而是你自己69楼的想法吧。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s: Reality doesn't have to make sense.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