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儿子上prep前的interview (2007-11-6) 花生 · 斐济归来不看海!主岛外岛各三天!天堂般的Viwa Island Resort!Best Holiday Ever! (2019-4-9) moni85
· Lanshan: 好看又好吃,难忘的记忆-可可螺旋面包卷 (2012-10-11) lanshan · 坝上风光 (2013-8-6) wangbo1118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maxiaoc

[NSW] 文化,中国文化,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8 19:4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oala200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oala200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atrickzhu 发表于 2015-12-22 13:29
中国文化啊,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投无路的文化。

顺便墙贴留名

够含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7-29 1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opoo_2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opoo_2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aiji, and Bagua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6-7-29 11: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ooper-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ooper-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所谓“仁义礼智信”,仁和礼,743、744楼已经说了。而所谓义,就是讲江湖上的讲“义气”,这种义气,只有立场,没有是非;“智”,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意思是,智只是小聪明,明才是大智慧;“信”,很多人一厢情愿的把它理解为信用,其实不是,信用、诚信,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孔子的时候显然没有,那时的所谓信,其实就是指士大夫的“节操”,强调对皇帝的忠诚、守信,同样意思的还有就是“节妇”。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真谛,至今不变。

发表于 2016-7-31 11: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rky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rky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rrkyd 于 2016-7-31 10:36 编辑
cooper-1 发表于 2016-7-29 10:25
所谓“仁义礼智信”,仁和礼,743、744楼已经说了。而所谓义,就是讲江湖上的讲“义气”,这种义气,只有立 ...


...

发表于 2016-8-13 09: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mazingart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mazingart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国
第一文化是“战争文化”,一部史记说明一切。必须强调一点,战争文化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第一文化,没有哪个国家是和平建立和平发展的,战争文化不单单包含武力战争,商业战争、科技战争、人畜战争、体育竞技都包含其中。
第二文化是“生存文化”,打仗的时候为了生存能吃就行,什么能吃就吃什么;和平初建时期开始量产和储备,储备充足了,就开始研究怎么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用的更好。
第三文化是“炫富文化”,打了上千年,赞下了无数的兵书战法,文史名人传记,明君明主苦难百姓外加倾城名妓,黑的白的要什么有什么;吃好穿好,行商万里,又是一本血泪史;新世纪了又富强了,想多低调也掩盖不住。
这些文化听上去像是贬义,但确是每一个国家都在经历的事,不懂战争不知保护家人,不懂生存不知活着的乐趣,不懂炫富不知进取。华夏的文化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每一个姓氏一代代谱写的,每家有本难念的经,那本经就是文化,只是历史保留了特殊的,而放弃了大众的,而大众的确形成了整体文化,看不见摸不到,想表达的明晰些确怎么也不准确,所以文化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发表于 2016-8-16 17: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谷寻寻的妈咪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谷寻寻的妈咪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芒果飘香 发表于 2015-12-22 14:08
现在国外对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老外虽然嘴上不说,心理其实是很羡慕能掌握双语的这些ABC孩子的,ABC有 ...

非常赞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8-16 17: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谷寻寻的妈咪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谷寻寻的妈咪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mazingarts 发表于 2016-8-13 08:59
中国
第一文化是“战争文化”,一部史记说明一切。必须强调一点,战争文化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第一文化,没 ...

赞!

发表于 2016-8-16 17:5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李十三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李十三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仁義禮智信
作者: 潘國森
原載: 《都市日報》〈中國名堂〉 2008年6月26日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義、禮、智、信是儒家重視的德行,是維繫群體的五種常規,不容紊亂。
簡而言之,仁是仁愛之心;義是處事得宜和合理;禮是人際關係的正常規範如禮儀、禮制、禮法;智(古書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無反覆、誠實不欺。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對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惻隱之心即是仁心。羞惡之心是對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對別人犯此則厭惡。辭讓是指不接受違反禮制的好處。是非之心則需要智慧來支撐。
現代人重視言論自由,但近年本地很多人卻曲解箇中真諦,只講權利而不提責任,全不考慮濫用言論自由的人怎樣胡吹瞎扯。五德中的「信」正好用作糾正這股不良風氣,言論自由應受到誠實不欺的原則規範,並且不應與「四端」有嚴重衝突。
(《三字經》之十五)

发表于 2016-8-17 17: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oshimar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oshimar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其实我倒觉得没必要去“学习”中国文化,去了解就好了。我17岁出国到澳洲,开始几年刚接触到没有封锁消息的网络,听了好多新鲜的价值观和信息,感觉自己特别了不起,牛了去了。我知道的好多消息爸妈都不知道,可觉得自己好像高他们一等似的。
现在到澳洲16年了,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有了孩子了。感觉人开始慢慢沉淀了,感觉自己好像比很多在国内的人还喜欢中国的一些元素。
喜欢中国的美食,不光品尝,也想要自己做。那时候只有hv有卖煎饼果子的,开车要1个小时才到。想吃怎么办?自己学。吃上了美味的煎饼果子,还会偷偷想,万一以后有一天没有收入了,去夜市摆摊卖煎饼果子也可以养活自己吧?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不光是在看吃的,更看的是那些风俗和人文。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个美食这么出名,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喜欢中国的书法,很想重新拾起来写写属于自己的文字。但孩子尚小,只能想想作罢。但总是想着未来在空闲的时候如果能安安静静的写上几篇字,喝上一杯茶,应该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也会时不时想起小时候学写字的时候老师讲的一些故事,古人的洒脱,酒后的神来之笔。
喜欢中国的民间艺术,小面人儿,剪纸,庙会上顶大柱子的壮汉。。。喜欢糖葫芦,喜欢山药蛋蛋。。。每次回国都一定要买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因为那是对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和体验。
最近读到一些西方心理学方面的书的时候,做一些资料搜查,会发现当中对孔子、老子的一些话的引用。看到西方人读到这些中国古老智慧的语句的时候的崇拜。
对我来说,中国文化渗透在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不仅仅是“文化”这么简单,而是更深处的东西,也是组成我的一部分。我并不指望下一代能喜欢中国文化,因为他们没有在那个环境中成长,他们能够体验到的东西没有我这一代这么强。但我会尽我的所能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那片土地上的人。
而当我看到“有用无用”这个字眼的时候特别的反感。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有用”么?被谁用?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我很佩服日本、韩国那种保留自己民族风俗的传统。一定程度的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不会阻碍发展,只会让这个民族更有“魂”。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0 收起 理由
Paladin + 2 我很赞同
天行健 + 6 我很赞同
cxzl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8-17 19: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northpers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orthpers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oshimaro 发表于 2016-8-17 16:40
其实我倒觉得没必要去“学习”中国文化,去了解就好了。我17岁出国到澳洲,开始几年刚接触到没有封锁消息的 ...

你在国内生活了17年,母语是中文,对于中国文化,无论是学习还是了解,不存在任何障碍。但是对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那些ABC们,学好中文是个很大的问题,要学习或者了解中国文化,不是那么容易。

发表于 2016-8-17 20: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qi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qi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任何文化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是子孙后代要有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对中国文化还是很有自信,不是几个小团体党派就能改变得了,不过是几个嗡嗡的苍蝇,终究会碰壁,而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8-18 12: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oshimar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oshimar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northperson 发表于 2016-8-17 18:57
你在国内生活了17年,母语是中文,对于中国文化,无论是学习还是了解,不存在任何障碍。但是对从小在这里 ...

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题目啊 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是中国文化 我认同你说的 所以我说我并不指望孩子会去学习和经历我曾经学习过、经历过的 但我会尽可能的让他们去接触 接触之后他们怎么理解和运用那些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发表于 2016-9-3 21: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j663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j663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国文化属于‘’抱团文化¨之列。

发表于 2016-9-3 22: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o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o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到目前为止 我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强制教育中几乎完全在生活中用不到的是化学和物理两门 既然我们可以被强制学六年的化学和物理 那abc被强制学个中文有什么吵吵的 先学了再说 学会了嫌没用不用就是了

发表于 2016-9-3 2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northwind7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orthwind7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ol 发表于 2016-9-3 21:01
到目前为止 我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强制教育中几乎完全在生活中用不到的是化学和物理两门 既然我们可以被强制 ...

主要差别在于,国内的化学和物理对于将来上什么大学什么专业至关重要,而这边的中文教育没这么重要。

发表于 2016-9-3 22: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retty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retty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过一个视频,两个西人年轻女子看我们的武侠装照片,忘记是哪个明星了,长发飘飘很帅的,但她们不懂那个,说这个有点女人,不觉得好看。

这就是差异,不懂中国文化也感受不了这种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9-3 23: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tmum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tmum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ttmum2 于 2016-9-3 22:25 编辑

中国文化就是汉字,学会中文,不管繁简,就基本掌握了中国文化,尤其搞清楚叔伯舅、姑姨婶、妯娌、娣姒、堂表、侄甥、婿媳、公婆、丈岳、连襟等等之间的关系后,华夏文化就差不多懂了

发表于 2016-9-4 07:5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xiao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xiao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ol 发表于 2016-9-3 21:01
到目前为止 我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强制教育中几乎完全在生活中用不到的是化学和物理两门 既然我们可以被强制 ...

时代不同,孩子也不一样,对于ABC们,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就很难“强制”他们学什么了。

发表于 2016-9-4 08: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xiao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xiao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retty6 发表于 2016-9-3 21:55
看过一个视频,两个西人年轻女子看我们的武侠装照片,忘记是哪个明星了,长发飘飘很帅的,但她们不懂那个, ...

是的,俺家的ABC对于国内的时尚综艺从来没有什么感觉。

发表于 2016-9-4 08: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猪胖胖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猪胖胖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zren 发表于 2015-12-22 13:59
坛子里有人说《弟子规》就是中国文化
很久以前在墨村的某个中文学校里要老师辅导孩子读《弟子规》传承 ...

不知这位家长自己读过弟子规否?
我读过之后发现,其中很多东西和澳洲文化是吻合的,很奇妙,所以我会很赞成孩子们学的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6-9-5 00:4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nmhsl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nmhsl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没文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6-9-6 12: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hundo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hundo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玄学的东西是最强的,太极,八卦,五行,碾压西方星象之类的bullshit,还有风水

把这个搞懂了,忽悠鬼佬玩一样的。

发表于 2016-9-6 14:3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xiao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xiao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hundom 发表于 2016-9-6 11:25
玄学的东西是最强的,太极,八卦,五行,碾压西方星象之类的bullshit,还有风水

把这个搞懂了,忽悠鬼佬玩 ...

是滳,俺脚得厚黑学在鬼佬身上也适用。

发表于 2016-9-8 22: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j663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j663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j66306 于 2016-9-8 21:23 编辑

西方的崇尚的是个人主义文化,东方的崇尚的是集体主义文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ttmum2 + 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9-23 14: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plus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plus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Venator 发表于 2015-12-22 14:15
Rouse Hill Public都全校学中文了,华人家长还在读中文无用论。

农民的觉悟都比你们强。 ...

多会一门大语种对任何人都是很大的优势

发表于 2016-9-23 15: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xiao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xiao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plusm 发表于 2016-9-23 13:27
多会一门大语种对任何人都是很大的优势

这个我同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10-1 21: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静默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静默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6-10-1 21: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uanh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uanh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对小朋友来说,先学中国文字和阅读肯定是必要的,他们长大后就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深广如海洋,每个人只能理解一个很小的部分。

发表于 2016-10-2 00: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tmum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tmum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chenyunsun 发表于 2016-8-16 16:58
仁義禮智信
作者: 潘國森
原載: 《都市日報》〈中國名堂〉 2008年6月26日

好像讲经典的都有‘厚古薄今’的习惯
仁是三教的共同点,可好像不少人遇冲突喊打喊杀、遇利益竞争至极,怎么也看不出‘恻隐之心’,仁既不存,礼义信都是空。

发表于 2016-10-2 00: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tmum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tmum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ttmum2 于 2016-10-1 23:24 编辑
chenyunsun 发表于 2016-8-16 16:58
仁義禮智信
作者: 潘國森
原載: 《都市日報》〈中國名堂〉 2008年6月26日


讲经典的似乎都有‘厚古薄今’的习惯
‘仁’是三教的共同点,可现代不少人遇利益竞争至极、遇冲突喊打喊杀,看不出一点’恻隐之心‘,仁之不存,礼义信都是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