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mitta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tta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mittag 于 2012-9-15 16:11 编辑
六:内向害羞的孩子
很多人把内向害羞的孩子归类到敏感性孩子里面,LZ认为这是单独的一类,在学习中我们系统学习了不同的性格类型,结合到实习的内容和我的观察,我发现到这类孩子大致分以下几种
1.慢热型的:孩子在家挺正常的,在外面就表现为不敢或者不愿意,或者不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去幼儿园,家长会发现好像很长时间,都交不到朋友,但是和老师一反应,老师又会和你说啊她今天和XX玩了的啊。据家长自己观察和询问,孩子也认可和XX小朋友玩得比较多,但是郁闷得就是放学回家了,XX小朋友和你家孩子也没有好像难分难舍那样的,甚至有时候别的小孩在你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会来和你孩子打招呼,可你的孩子就是一副开心不起来兴奋不起来的样子。平时和老师也是如此,比如老师很热烈的迎接你的孩子,你孩子也腼腆或者木然的面对。
LZROOM里有这样的小孩,男孩子。这种孩子都不同于敏感型孩子那种持续的或者间歇性的哭闹或者动不动就想起他爸妈弟妹的伤心。这类孩子反而是来了以后就静静会一个人玩,在这个年龄阶段(2-5岁)是很常见的一种PLAY的类型,一个人玩,或者只是和1-2个小朋友玩不和别人玩,或者只爱GROUP玩(一下子很容易带领别人玩或者跟随别人),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家长不需要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交不到朋友或者社交方面有问题。这类内向害羞的孩子,一般如果ROOM里找到自己的朋友,通常很有趣的是他们朋友很可能都是开朗型的话比较多点的孩子,害羞内向的孩子就能过上很开心的一天。你会看到他很快就和他的朋友一起玩了。
这类孩子比较容易“被欺负”,比方玩着玩着玩具被抢了,或者玩着玩着被别的冲过来的孩子占了位子了。这是因为这类孩子通常呢,被抢了就算了,自己就走开了,不是那种很强势的样子。也更不会去老师那里投诉,或者像其他孩子那样要么抢回来要么哭起来引起老师注意。所以这类孩子说实话是比较容易被老师忽略的类型,因为老是静悄悄的,也从不出啥事故。
吃饭的时候,这类孩子因为吃完,一定要老师问到头上比如你还要不要,才点点头,或者问你要什么,也不敢说,或者好不容易小声说出来了,老师压根没听到。也会出现本来还没吃饱,但是老师问你FINISH没?这类孩子好像就不会拒绝,问了就是点头或者YES。其实是胆小或者不敢于表达自己意愿造成的。
家长要做什么呢?这种孩子在低龄的孩子中其实是比较常见的,男孩女孩都有。家长首先不要太担心,因为这种孩子通常都会健康平安的成长的,他们首先知道退让,所以很少会卷入冲突中,其次他们都是安静的乖孩子,一旦出了什么事故,老师也会“向着他们多一点”。吃饭的事情,顶多只是喜欢吃的吃不到那么多而已。这样的孩子家长在家可以适当的扩展一下他们的生活圈子,通常在大家庭长大,照顾他们的人多样化一点的孩子都非常开朗自信。这个是源于孩子对自己成长环境的安全感和对家庭support的信心,如果大家没有很多亲戚住在周围,可以多组织一点朋友之间的串门,让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在一起自由的玩,经常的邀请某个叔叔或者阿姨来家吃饭啊,坐坐啊,和孩子多打招呼,多逗孩子说话(这点国内长大的孩子优势很明显啊呵呵)。让孩子感觉到“很多人爱他,她有很多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能依靠信赖。”平时送去幼儿园的时候,家长要多和老师聊天讲话,至少在孩子面前要显示出和老师的友好关系,这样孩子在有事的时候才会敢于开口和老师提出来。换位思考一下,作为成年人也是一样,你更敢于向自己的“熟人”打招呼和提要求,对于“很陌生”的人,你会更犹豫一些。老师都很忙,但肯定不会忙到和你打个招呼说2,3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早上和晚上接的时候,都是很好的时机在孩子面前展现和老师的关系。送的时候不要只是教孩子对老师或者同学说:hi/say hello/,要带上名字,这是让孩子熟悉老师和同学名字的最好机会,孩子说hi /morning+老师名字.放学说:bye/c you+老师/小朋友的名字。 长期训练下来,你的孩子就会很容易的在午餐的时候说:more please +老师名字。或者受欺负时候跑去老师那里,喊老师名字,老师问的时候加上欺负他的小朋友名字。
另外还有就孩子喜欢的东西多和孩子聊天,进入她的世界多了解她,也会让孩子慢慢学会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家长不要急于求成。
七:多动的/特别“不听话”的孩子
其实很犹豫冠上这个标题,但是这样一标出来大家很容易对号入座。不是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孩子,但是每年幼儿园都会碰上1,2位。老师都是很头大这样的孩子,一分钟没看住,就给你搞点什么事情出来。不是爬上柜子,或者登上凳子,就是跑老跑去喊也不停,花样层出不穷。
这种孩子其实就是要找到他的KEY。不过不是每个老师或者幼儿园有这个耐心的,老师真的都很忙也很累,有时候这种特别闹腾的孩子,可能从早被训到晚也不一定,但是老师可不会你去接的时候告状哦,或者说啊你的孩子我们都头疼,训都不听这种话,老师肯定会和你说啊他今天在幼儿园很好啊,或者笑着和你再见啊。
这类孩子有2种,一种是在家里闹来了幼儿园反而不闹的,按咱们的话说就是不听妈的话只服外人管的。一般这种就是家里大人喜欢没事训孩子,什么:你又咋咋咋地了!我说你听不听啊!别跑啦!
说白了就是训的没内容的,所以孩子在家里脸就皮了。在园里,老师一般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训的时候通常会简洁讲明原因。所以孩子就服管。所以管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这个就是这一种孩子的KEY。
另一类是里外都不服管的,这种通常是家长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喜欢长篇大论教训,这个我也会另外开个专题讲“不同的stage孩子的不同管法”。其实这种方法直接是导致了孩子完全忽略成年人在说什么,也就是说你讲话的时候,她其实根本就是没有听进去任何一个字。她已经早就习惯了“不听话”了,早先的时候是听不懂,后来是惯性的直接忽略block掉。
这种孩子,找到KEY就是老师要蹲下来,至少要短时间的eye touch到她意识到你是在和她说话,然后要用:name+listen!+简短扼要的指令(例如:please put it down!/stop please/not good)一定要一字一顿的说,务求每个词都进去她的脑袋,也在大脑开始运行block你的程序前强行输入给她你的指令。
在这个孩子静下来的时候,和孩子多交流,也是简洁扼要为要点,尽量在孩子有新的捣蛋的IDEA之前,给她新的任务或者PLAY。
未完待续。。。。。
八:粘人的孩子
有的孩子很粘人,你会发现她只粘着一个老师,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是因为这个老师对她很好,或者老师的笑容,身上的味道之类,还有和她打招呼说话的方式能给她安全可靠的感觉,这个老师能对她的情绪变化及时作出回应。
LZ上班的ROOM里差不多全部的情绪化的孩子都黏LZ,很奇妙的事情。甚至不是一个ROOM的BABY,也只认LZ一个人。我们ROOM里的老师跟说我:你下礼拜必须得来啊,不然我们耳朵要吵聋了。这个BABY是印度的小女宝宝,11个月大,每天送来6点半,可以一直啊啊啊啊 啊哭丧着脸伸开双臂干嚎到8点半她ROOM里的保育员来接她。LZ上7点的班,一般去了就能给止住。
其他的 STAFF抱了只会哭得更厉害。我笑称自己身上肯定有咖喱味道。这后来发展到现在LZ出去随便报谁家的孩子,都乐意给LZ抱。小孩看到陌生人的时候,先会观察这个人的“声音,行为”,比如抱刚刚看到的孩子不能直接上去就抱,你要先“让她看到”你在和她家长交流啊,和她身处的环境的协调程度啊,声音不能高亢啊(高亢的声音反射给孩子的是很不确定,有压迫感和不安全),伸手抱的时候不要给她太多判断啊(比如一个劲问让我抱抱好吗?),很有学问的。所以简单讲孩子就是在一个环境中去“嗅”自己感觉最安全最可靠的个体去依靠。
粘人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情绪化的孩子,这种粘人分2种,一种死盯着一个对象不放,这个老师如果出去拿东西或者上厕所了,孩子就跟一大早妈走了一样哭得死去活来的。然后谁哄都不依。
还有一种是一个ATTACHMENT走了以后,马上会找到次序位的老师来顶替的,这种不是固定黏哪个老师,但是一定要粘着某一个老师,和第一种孩子一样,很难在DAY CARE和别的小朋友玩到一起去。
那么LZ观察到,这样粘人的孩子,很多是家里被相对忽略的一个。比如下面有个年纪相差不大的弟弟或者妹妹,比如上面虽然有个哥哥但家里父母太忙不太重视。另外,一周只上一天的幼儿园,或者2天之间间隔太久的孩子,不管是家里有多兄妹或者独生子女的,也都是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LZ总结这种情况是跟孩子特别的没有安全感有关的,对陌生环境,陌生的人感到强烈不安和怀疑,对父母送自己来DAYCARE,感到无法理解和接受。解决的办法是多送几天,多去参加有质量的 家长陪同的baby GYM,在settle in阶段,家长尽可能要求多陪同,孩子的兴趣爱好要讲给老师听。
比如有个女孩子很黏人,只黏一个老师,但是我观察到她居然一个人可以不哭的时候静静坐在那里读书,要知道平时除了点头摇头,她基本不说话的,但是你吃惊的看到她一个人那本书在“读”,就是自编自讲那种。于是我等她读完站起来打算开始哭之前,和她讲话,告诉她我看到她读书了,称赞她,然后问是不是平时在家妈妈经常给你读书啊,妈妈什么时候给你读啊,睡觉前吗?以这个为切入点,让她感觉到这个老师了解她,知道她的妈妈,老师知道她在念的东西是什么,老师和她有一样的兴趣,这样首先她能放下戒心,其次她愿意让老师走进她的世界,和老师分享她的生活,她就可以摆脱对一个老师的黏,变成对其他老师的信赖和黏。当然前面的帖子也说过情绪化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所以这个例子是给大家一个切入点,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到“黏人”其实是一种情感需求,如何走进这种黏人孩子的世界。也是要找到他们的KEY。
粘人的孩子都是属于情感丰富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来讲,更understanding,神经大条的孩子反而不会太黏人。这种黏人的孩子通常很乐意做一些比如PASTE或者draw或者paint,不分性别。所以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在孩子特别黏的时候,给孩子一点这类可以专注的事情做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送孩子去的时候也可以交代孩子:要不要给妈妈画一副画送给妈妈啊?或者记得给妈妈贴一副画哦。这样老师到时候也可以用这个办法中断孩子的贴身黏着。而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有其他老师能一起陪着,递给一些材料啊,或者帮着写上名字,甚至能和孩子聊聊画的内容啊之类的,孩子就会转移目标,不会黏着一个人不放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