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顺便来个《战争与回忆》
此文章由 混不到坑的萝卜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混不到坑的萝卜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战争与回忆 作者:赫尔曼・沃克

也偷一段豆瓣评论
今天是欧洲胜利日,60年前的今天,纳粹德国宣布投降。
我想起看过的两本小说,一本是上大学时读的,《战争与回忆》,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写的,他本人就是犹太人。印象中最强烈的细节就是女主人公娜塔丽(但愿没有记错),从集中营被解放出来后,她丈夫拥抱她时,发现原来她丰满的乳房已经没有了,瘦得全身空空荡荡了。这是隔了十多年后回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的细节。
用书评家的话说:“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及的战史,都是真实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举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
我记得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如醉如痴,完全忘却自己身处何处的感觉。书中的战争场面没有给我留下过多记忆,反而是战争之前,之外的感情和生活的场景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还有一本是前些年读的《裸者与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美国小说家诺曼·梅勒的名著,“将赤条条、脆弱的裸者和无畏的、英勇牺牲的死者并列,从而能够探讨在一场战争中,人性的丧失和建立。”
如果说《战争与回忆》是史诗的写法,那么《裸者与死者》就是现实主义的范畴了,也适合有一定人生阅历的读者来阅读。同样让我得到了很大震撼和内心的满足。“当过侦察兵的梅勒一下战场就根据自己的经历很快推出反映太平洋战区冒险经历的鸿篇巨制《裸者与死者》。他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承认影响他最深的是《白鲸》。他直言道,“‘自然主义’那个可怕的字眼才是我的文学传承。”他阐述了自己坚持传统风格的理由,批评许多作家面临无穷无尽的焦虑和陷于无底深渊的恐惧时不知所措,只好求助于技巧,因为“技巧能使人不必面对这些永无止境的堕落和责任”。梅勒认为,20世纪的隐疾就是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战争,他说:“烦死的人比战死的人多。”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秀美风光和令人窒息的军内争斗的鲜明对比下,梅勒的侦察排士兵们无一例外地走向失败或死亡。”
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初读这本书时内心经历的震撼和折磨,那个炎热的太平洋上面的小岛,那些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袭击和人性的挣扎……
想想我们国家自己的抗战作品,印象中除了老舍《四世同堂》、钱钟书《围城》、还有就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系列作品,都是间接反映战乱和沦陷区生活的。而直击战场,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作品好象根本就没有。黄仁宇当时是国民党军官,他后来的自传《黄河青山》中有些关于战争的个人的描述和感受。
解放后的那些英雄主义长篇小说严格意义上更像是意识形态的说教和政治宣传罢了。我想这和当时中国整个国民的文化水平有关,那时是精英教育,老舍、钱钟书、张爱玲都是典型的文人作家,不象诺曼·梅勒,从战场回来就可以下笔,反省战争的严酷。
回头望去,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还是《战争与和平》,《九三年》,《飘》,也许在战争这个动荡背景下的爱情、亲情、人性的变迁才格外夺目和深刻吧?
2005年5月9日伦敦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