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另一种休闲--休闲潜水(原创) (2011-9-8) 唐韵秦风 · 金融危机征文----“西线无战事” (2008-11-5) megajet
· 春天里的大光圈。。。。。 (2014-9-25) samxsam · 养孩子的乐趣 (2006-11-10) sail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红尘白发人

[其他讨论] 也说说我看到的有房鬼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9 12: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牛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牛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买下一条街

哥的澳洲白日梦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0-9 12: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eishup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eishup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意思,mark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5-10-9 12: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s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s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接触了一些老外,我发现欧洲大陆移民三观和中国人还是接近的,大家庭观念,投资理财,饮食讲究等等。也有人说英国这岛国是欧洲的暴发户,文化里仍然存留了许多暴发户的成分。

当然,英语地区来的移民里也有早早开始拼投资的。我以前的经理16岁就开始自己养自己,不是他家没钱,而是他家三代都这样了。第一套投资房是24岁买的。想起来最好笑的是他说他是jr的学生,但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什么是jr,他有点无奈。

发表于 2015-10-9 12: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ragonball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ragonball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hose greeks are really diligent. My wife once took care of an old greek man, no children whose wife is Chinese. He had >20mil property at that time and left all to his wife. His brothers and sisters wanted to steal those from him. His wife talked with my wife several times about how to deal with it.

发表于 2015-10-9 12: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izhan212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izhan212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上古时期不能比啊。那时候国家还很困难呢

发表于 2015-10-9 12: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lenmlj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lenmlj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前房东希腊人,有次来我家,拿出一包房子的钥匙出来找我那房子车库钥匙,我问他到底有多少房子,他说一年365日,他都忙着给投资房整花园。另一个希腊人,我在他车库墙上看见估计五六十把钥匙,上面对应着地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0-9 12: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vy-li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vy-li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zliu18 发表于 2015-10-9 12:35
50年代,1w英镑那是瞎扯吧,我记得我以前住的地方希腊人很便宜买的地。
50年代1w英镑估计比现在100w澳币还 ...

就是,我家邻居老头也是很早就来的,
他说那个时候买了现在的房子,就几千镑,但是一个礼拜工资就几十块而已,据说还是当时的高收入呢

发表于 2015-10-9 12: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洗耳恭听

发表于 2015-10-9 12: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DA_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DA_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ark 听故事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10-9 1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红尘白发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红尘白发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红尘白发人 于 2015-10-9 14:00 编辑

  中古代,50-60年代来的,大伙接触的肯定很多,就是当时希腊意大利移民潮,类似故事肯定是很多,写出来比我的精彩多了。但是我很想说我同事的爹C君,因为我同事和我就坐在对面对,比较了解,而且他爹的投资肯定和很多华人会得到很大共鸣。C君是意大利人,但是不同的是他是犹太人,意大利的犹太人比较稀疏,同事说他爹从小因为信仰和人生观和周围人就不一样,脾气也是那种火爆,吝啬的人。但是有一点是一样,就是穷逼。刚来的时候,为了工作,肯定是要住在内城,当时richmond,collingwood是制造业很密集的,他们在那时候就在那里找工作。房子可没有那么命好了,不是指着一块地就能给你了。但是他们可以说是第一代真的技术移民。那我们的话说,要是那时候,你爷爷是村里木匠,你现在肯定就是富三代了。


  C君当时刚下来,住的是现在高大上的South Melbourne。那儿的house现在可是老贵了,但是当年那里可不安全,全是穷逼移民,每周发工资那天,老有人被钩子钩死在路边,他们兄弟三人整天晚上就等着爸安全回家。于是慢慢厌倦了那种日子,想搬去远郊,但是有个区老人们叫rosstown,现在叫carnegie。为啥去那里,因为那里是caulfield属地,那里也是他爸向往的犹太人中产区,还有他们最喜欢的一个戏院。但是问题来了,一家五口,钱在哪?没钱咋办?你说贷款?亏你想得出,那时候有房屋贷款么?于是他们来到了一个鸟都不拉屎的世界尽头,现在的mount Waverley。那时候30年代开始的大萧条,40年代的战争,让这个区很是荒芜,那时候计划的一些建设,打了地基就没建起。直到他爹去的时候才慢慢建设完。最喜欢和我开玩笑的时候,他们说那里年年被蜜蜂蛰,他们就是帮着养蜂蜜卖钱。他们自己可比蜜蜂勤劳多了,交通再不好,他们居然可以在不同地方,去做早班,然后换晚班,别说读书,睡觉都没有时间,但是渐渐存到了钱,有了房子。三兄弟,犹太人极其重视教育,即使没时间去读书,在家也要识字,熬到他们大了点,居然可以上学去了,当然都是免费,就在这样的气氛下面,老大最出息,现在在上海造迪斯尼,搬家去了hampton。当时海湾边上几个以英国地区命名的老区,都是高大上。而他没啥钱,去了ringwood,但是他老相信了,只要有铁路,只要有交通,那他们肯定可住舒舒服服的住。很多年过去了,他们地也没有暴涨,直到40年以后天朝土豪门来了,他们才开始翻倍的价值增值。他爹虽然过世了,但是我想他的很多想法得到了证实,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顺便说下他们的好几套房子在卖,走路去mount waverley火车站。

写到这很多华人朋友肯定激动了。歇口气,干点活,再说D君。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9 收起 理由
君君妈 + 10 感谢分享
自游自在 + 6 感谢分享
megumi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0-9 12: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rmaodi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rmaodi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0-9 12:4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墨言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墨言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arysu 发表于 2015-10-9 13:15
接触了一些老外,我发现欧洲大陆移民三观和中国人还是接近的,大家庭观念,投资理财,饮食讲究等等。也有人 ...

Jr是什么到现在都不知道……

发表于 2015-10-9 12: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墨言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墨言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arysu 发表于 2015-10-9 13:15
接触了一些老外,我发现欧洲大陆移民三观和中国人还是接近的,大家庭观念,投资理财,饮食讲究等等。也有人 ...

Jr是什么到现在都不知道……

发表于 2015-10-9 12: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gictim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gictim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写得很生动,文笔不错。。。

发表于 2015-10-9 12: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欲望街车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欲望街车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墨言 发表于 2015-10-9 13:48
Jr是什么到现在都不知道……

一个悉尼最NB的精英中学

发表于 2015-10-9 12: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imo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imo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精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0-9 13: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cky3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cky3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来晚了 。。

发表于 2015-10-9 13: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ndrewmam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ndrewmam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家业子子孙孙传下去,听上去不错,执行起来很难。

彼时解放前后,很多上海人,开厂子的或是高级打工的,拎着几箱子黄金去香港。到了之后那些小开拿着家族的钱,和在上海一样遛鸟追女孩开敞篷车,金条一条条不见了。再弄个一两房老婆,生几个,到孙子辈只能考回忆当年和自己打工了。而跟着工厂迁过来的贫家子弟,边打工边进修,赶上50,60年代大发展,做到上市公司主席也有。

所以能传几代是奇迹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10-9 13: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aymondukele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aymondukele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ndrewmama 发表于 2015-10-9 14:01
家业子子孙孙传下去,听上去不错,执行起来很难。

彼时解放前后,很多上海人,开厂子的或是高级打工的,拎 ...

富不过三代
签名被屏蔽

发表于 2015-10-9 13: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lazhum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lazhum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malazhumao 于 2015-10-9 14:26 编辑

我朋友的房东,意大利人,,,,,,一个2k人的镇子的地,基本都是他的。。。。其实私有制国家这都不稀奇,谁活一辈子没点家业,除非是个败家子。。。,,只是中国人被共产久了,,,,觉得这种事开始稀奇。。。。

发表于 2015-10-9 13: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奇怪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奇怪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10-9 14: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红尘白发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红尘白发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红尘白发人 于 2015-10-9 15:17 编辑

中古代,我另外一个同事。这个在我的意识了就两个字,奇葩!60年代来的北爱尔兰人,北爱尔兰是啥地方,就是那个共和军和英国中央政府打了好多年的地方。就是那个英文奇奇怪怪,听起来像火星文的地方。就是那个一旦天灾没土豆吃,人就跑去伦敦要饭的地方。反正就是英伦三岛里最穷逼的地方。称其D君,那应该是努力奋发的人吧,还不是,是不结婚,玩赛马,赢钱喝酒,输钱继续喝酒的人。但是这种奇葩哪来的房子,我也是觉得奇怪。但是,正所谓八仙过海,他的劣势很多时候就是优势。他走的就是永不结婚,分组赚钱,然后买小房子,再分组,在换大房子的过程。大伙肯定觉得现在的博士山是华人天下,可那时候的博士山可都是欧洲屌丝们的天下。

D君的房子就在现在博士山火车站附近rose street,多大地?800。什么时候买的70年代。多少钱?两万二。。。咋买的,跑马赢钱,然后问亲戚借钱,然后问银行借钱,然后把所有跑马的狐朋狗友聚集一起玩马,向他们受房租。然后再买,然后再借,然后再收房租。这招延续直到我进公司,他有天说,那个中国小哥,周末来我家玩。我兴冲冲的去的时候,他已经把一桶油漆调好了,我傻乎乎的和他一起帮他刷了一天墙,吃了两顿比萨。这样估计他房子又可以多出租了。但是这位仁兄是我见过位数不多读过书的,老说自己是当年名校Swinburne tech的,我也是见过为数不多,老头子会打字用指法,会十个手指,而不是一指禅按键盘。D君,从来只买便宜房子,于是越买越远,最后买到Wantirna south,反正被我讥笑了一番。我以为那里房子不好租,我简直too young too simple,外国人到处开车,租的人大把!还好外国人不像足迹网友喜欢翻旧账,打人脸,不然我脸肯定是青一块紫一块了。确实回想他这类人,也是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只买自己能承受的房子,用好最能用的资源。确实厉害。

写完中古,告一段落,总结下,各有想法,有家的要安全要环境,单身的就出租,其实这个道理亘古不变啊!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5 收起 理由
君君妈 + 10 感谢分享
superdigua + 2 感谢分享
megumi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0-9 14: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ugaYug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ugaYug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红尘白发人 发表于 2015-10-9 14:13
中古代,我另外一个同事。这个在我的意识了就两个字,奇葩!60年代来的北爱尔兰人,北爱尔兰是啥地方,就是 ...

楼主文笔好,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you only live once

发表于 2015-10-9 14: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i12345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i12345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说说年轻一代的鬼佬买房的吧,我认识的一对大概30多岁40岁不到的gay couple比较喜欢买房,大概2人有4个房子,但还跟别人分组自己的house。我以前觉得鬼佬分租的少,后来才发现大把大把的分租的。

发表于 2015-10-9 15: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ugaYug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ugaYug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牛哥 发表于 2015-10-9 12:13
买下一条街

哥的澳洲白日梦啊

住悉尼Pacific Highway的话,买下一条街的难度有点大
you only live once

发表于 2015-10-9 15: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u大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u大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光脚在一个鬼子建筑房企上班,人数也有小几千

这绝壁是大公司阿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0-9 15: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eff11788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eff11788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alazhumao 发表于 2015-10-9 14:24
我朋友的房东,意大利人,,,,,,一个2k人的镇子的地,基本都是他的。。。。其实私有制国家这都不稀奇, ...

同意

发表于 2015-10-9 15: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潜水老虎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潜水老虎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意思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10-9 15:2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wp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wp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15-10-9 15: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请继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