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甜点step by step--【日式轻乳酪蛋糕】 (2011-12-2) 奶油布丁 · MEL娱乐指南--Karaoke全攻略 (2005-12-29) 蓝山老妖
· 我的买店过程 (更新- 尘埃落定 226# 04/02/2016) (2010-9-30) Davina · :)重回海边过瘾拍片 (2011-10-13) 星星星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lingjoy

一个钢琴陪练爸的五年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7 2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wellye 发表于 2019-3-7 22:02
lz我也是发过私信的 能不能麻烦你推荐一下老师 我们住的应该不是特别远 我和你理念一样 谢谢谢谢 ...

今天已经开始一一回复,回了大约40多封后,足迹提示我今天已经达到私信回复当天数量的上限了。您的私信周末也都回复完的,谢谢理解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wellye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3-7 21: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elly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elly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gjoy 发表于 2019-3-7 22:05
今天已经开始一一回复,回了大约40多封后,足迹提示我今天已经达到私信回复当天数量的上限了。您的私信周 ...

好的 感谢

发表于 2019-3-7 21: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09:42 编辑

足迹网友问:“您好,看了您发的帖子很多遍,有些问题想问您,我孩子今年*岁,从*岁开始学琴,一直进度都挺快的,一年多的时间,弹了***到*的*和***的两本书,加起来弹了10多本书,****************每周上课1个半小时,我觉得对6岁孩子时间太长了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孩子非常烦躁不安,曲子太难了,又太多曲子每周要弹,她的要求是每本书每首曲子都要弹,我们每天的练习是scale, hanon,拜厄(599)还没开始弹,****************我女儿*******每天练琴时间2-3小时

想问问您家孩子每天练习具体是怎么安排的,老师是每首曲子都要求弹吗?还有就是教材,是用什么教材?老师这么做正常吗?”


答复

你好,我把您的问题先放在这里做回复了。把一些敏感信息屏蔽掉,特指内容进行了删除。然后放在这里做一个回复。请多多支持。

我觉得首先作为钢琴老师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广告来使用,这是当老师的一个基本素质。

其次,这位老师是否取得过教育资质,或者受过教育孩子方面的正规培训?

第三,您自己对孩子在钢琴方面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值呢?

第一个问题,就不多讲了。直接说第二、三个吧

如果您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而且孩子有天分,单从训练本身来说,我觉得还能接受。毕竟大师级的人物都需要从小练童子功。反之,如果前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那么6岁孩子每天练2-3个小时,可能会给今后带来不好的影响。

孩子表面可能不会说什么,内心的抗拒会带给巨大压力。家长想要什么呢?是要绚烂的光环,还是保护好小心脏?

如果老师学过教育,幼儿教育;如果家长没有想把培养孩子成为钢琴大师的想法,那现在的做法是在透支,危险的透支。感觉就像老师在打电子游戏过关,孩子只是游戏机里的一个角色而已(这个例子会不会有点不恰当,如果是,也请不要忽略掉),在10岁的时候能考出LMUSA,12岁的时候考出Fellowship,然后呢?想让孩子非正常,还是回归到正常?

我没有对孩子抱有成为钢琴大师的想法,所以前面5年里,给了压力,但不大,平均每天最多半个小时。最近这一年,更没有直接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关注度减弱了。

老师会选出几首曲子给孩子练习,如果能从始至终都学完,当然ok, 如果孩子学了一半,不想学,也可以换别的。在换曲前,老师也会稍微劝一下,不会硬逼着去做任何事情。课堂上,孩子如果能笑三次以上,说明孩子喜欢上课。你可以留意观察下。

教材方面,记不住书名了,但肯定没有你说的哪些国内(苏联)教育法用的哪些通用教材。用的是简单好看的图画、图标。有意思的插图。到了3、4级之后,教材内容才少了些童趣,多了些正式,比方说Clementine等人合集。5、6级之后基本就是AMEB、巴赫、SONATINA的合集



发表于 2019-3-8 09:24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发贴一周年,回复合集(1)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11:07 编辑

* 在考音乐奖学金的时候,钢琴作为第一乐器,小提琴作为第二乐器。我们没去教孩子怎么回答考试老师的问题,全凭孩子自己去回答。当老师了解学琴历史后,问孩子小提琴和钢琴,更喜欢哪个乐器,孩子非常肯定地说是钢琴。后来我才知道,学校更看重小提琴,就想这次音乐奖学金估计没戏了。没想到,后来还给了音乐奖学金(限一门乐器的学费)。我分析,可能是学校更看重孩子长期学习一门乐器还能如此坚定的喜欢,说明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想法,这也是学校所看重的。

* 谢谢。其实因为练琴,我也发过脾气。现在想想愧疚。练琴的时间走着走着,有时候就忘了学琴的初衷了。

记得一开始学琴第二个月,准备把电子琴换成钢琴,去琴行选琴时,遇到**,他自己是中国**学院毕业,音乐专业人士,我觉得他很严格,他儿子考到AMEB五级后,再也不练了。这个例子时刻提醒我:专业父母不一定能带出快乐的琴童,能不能实现练琴的初衷,和睦轻松的环境应该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

**快乐的童年比啥都重要。

我一直有个观点(为了不影响整个心得,有些题外话就借回复来说了):去争那些第一、二,没啥用,我们周围,特别是到澳洲后,见过的状元应该很多了,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家长,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幸福、快乐。这幸福、快乐的基础来自于孩子健康、良好的心态。让孩子喜爱自己、喜爱别人、喜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源于内心的快乐。音乐,是可以借助的一件工具。我们却往往本末倒置。

**谢谢加油。今晚给大家回复完,再写完第二个内容,关于钢琴老师的。

关于你提到关键词,我觉得可能和我的行事风格不相同,就不改了。因为我觉得,“如果不练很多,真心出不了成绩的”。我的孩子学习快,但求得A+,还是要下苦功夫的。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六级水平,去参加一个比赛,赛前的心态就是去开拓视野,给孩子看看竞赛是怎么玩的。比赛完,没有得到名次,孩子也无所谓,得了一个B+。这次我们准备AmusA,是按照A+的标准来做,所以留出两年的时间来好好打磨,相信这对孩子的心性和做事等能有一个提升。之所以留出两年准备,也是不想孩子过多的精力都放在钢琴上, 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等着去发现、享受。。

**关于学习音乐理论,还记得前面例子里提到一个师从某教授的大儿子么?这是个牛人,在一所非常有名的男校里,经常三四门课都是第一,他考完理论三级后,就没再上过理论课,过了AmusA后,找同学借了几本理论书自学,也考过了。自学的牛蛙,案例不具有普遍性。

我孩子的老师教不同的孩子,成绩也都不一样,老师希望孩子们考满分,有的达到了,有的HD,有的70多分。我觉得难易程度,对不同孩子,还是有不同感受的。

AMEB的理论内容我只在孩子考试时才看到过,觉得挺难的,如果有机会让专业音乐的老师讲一讲,对孩子是很有裨益的。

**希望我的心得,能给其实有爱心,但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让孩子达到自己预想,的家长一些提醒和思考。

我们往往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管这种认为基于何,或许是经典名著,或许是照搬,或许是自己以前的经历。压给孩子,就一定对?对与不对因不同孩子而变动的,我们不是教育学家,也不好评判。我觉得比判定对与不对同等重要的是:如果我们错了,如果孩子和我们的观点(不管对错)有冲突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解决。

**因为弹琴只是全部生活里的一小部分,目前乐器里除了弹琴,还有小提琴,Flute;生活里除了音乐,还有游泳,看书,和小朋友们玩。我觉得生活丰富了孩子的思想、情感后,对音乐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为了不让孩子觉得只练考级的曲子枯燥,还加上了流行乐配乐(目前正在给Circle of life “The Lion King”配乐),以及其他喜欢的古典曲目,多开放些视野,多涉猎些领域。

**今天练琴时,想起最近在足迹上写的“心得”,便问孩子是否还记得很早以前曾跟ta说过,“九级的曲子其实也不难,给你一篇谱子,一样能弹出来”这件事?孩子笑得很开心:“你说得对。”

**心得只是把正面的内容说得很多,我一开始也走过弯路,跟孩子生过气、着过急。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有排斥、或者太过勉强,就让一让,放松下。一般情况下,我孩子弹十来分钟琴,就得放松下。我们也没去刻意让ta一直不间断的练。火候和松紧因人而异,大人首先要有个大视野,这样就能在具体细节上,不离开大视野的宗旨。

另外,还有一点,因为和陪练实操无关,所以没放在心得里讲。这就是:如果发现孩子对钢琴不感兴趣,别再勉强,换其他乐器,如果对其他乐器也不感兴趣,换其他任何都行。不断尝试,总能找到孩子喜欢的事物。

练习乐器,我觉得像开车。开得再好,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参加F1大赛,更多的人还是在路上开,生活需要,安全第一,能一直开到老就是幸福。

**我觉得这可能跟孩子的个性有关系外,还跟家里对孩子的教育有关系。个性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家庭等外界影响下慢慢形成,一些行为是这种性格形成后的外在表象而已。

因“人”而异吧。这个人指的是“孩子”和“大人”,就拿我孩子练乐器为例:我在钢琴方面push得多一些,孩子妈妈负责小提琴,push的少很多,偶尔我还会客串下去帮忙小提琴。同一个孩子,不同“大人”,结果是两个乐器都坚持下来了,只是一个稍微快点、另一个稍微慢点而已,差别不大。想说的是:如果不适当push,特别是在年幼的时候,孩子坚持不住,更不会自己主动练习。只要有一点点push,外加孩子本身喜欢,这样会坚持的时间比较久。

**今天陪孩子上课,胡思乱想:上课学琴时,1个小时内,如果孩子能笑3次,可以说明孩子基本接受了老师;如果能笑6次,说明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很喜欢老师。当然,数字标准因人而异。喜欢跟某位老师上课,孩子的兴趣能长久些。

一个反例,我孩子这段时间还有另一项体育项目,教练是挺专业的,可惜有些严厉,训练一个小时,孩子的笑应该没有超过三次。在进行完一个term后,孩子坚定退出了。

**最近在翻看其他人写的有关钢琴的精华帖,对钢琴老师“第一名”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能在技巧上做到事半功倍的人,绝对是小部分群体。一个肌肉运动机能敏感的孩子遇到一个正确的老师,要看缘分的。

身体协调性机能能带动手指的灵活性和手部的肌肉力量,这一点我之前没有深入的体验,后来逐步发现周围一些弹琴很棒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健身好手,游泳、攀岩、划船等等。结合自己孩子在一些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我开始意识到这种身体协调性对弹好钢琴的重要程度。弹琴和其他运动一样,需要大脑与眼手的统一协调。

**不是AMEB的规则。是根据我孩子的个人情况,预设的计划。孩子此前一次AMEB都没有考过,如果后面直接考L.MusA(据说只有10%的通过率),有点过了(看一些考过的人说,如果之前没有考过级,直接考一个比较高的级,不太容易得到考官心理上的认可)。从现在开始到考L.MusA至少要准备三四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期间先用A.MusA来过渡一下比较好,A.MusA的通过率有30%。

原文在这一点表述得不够清晰,已经修正了,非常感谢你的提醒。

**来说说如何表扬孩子:

(1)用什么表扬

**语言夸奖。在各种情况下,我们几乎没有用过“Clever”, “Smart”,“聪明”这类词对孩子进行表扬,一方面是因为这类词本身有点“小”,或者说“不值一提";另一方面,这种“小”带给孩子心理的“认同”,我们觉得是不太好的。我更愿意让ta去理解“wise”,“智慧”的含义。

另外一类表达,用的是:“你努力了,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不错,这种感觉是很好的”等等。

**物质奖励

Music money,这是钢琴老师独有的,取得小进步都可以拿到,然后在老师的studio里挑选诸如削铅笔刀,漂亮的笔,夹子等。一个钢琴形状的转笔刀是孩子的梦想,价值400元 Music Money,孩子花了两个学期才挣够,买了。

Sticker,各种方法刺激孩子多练习,这个需要大人的耐心。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

(2)什么时候表扬

只要是认真地去弹了,我都表扬,一点不吝啬。有的时候会很夸张地说,“弹出了大师级的水平”(其实那时也才4、5级)。总之,在孩子付出的时候来表扬,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3)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后,表扬很平静

还是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那个牛娃的例子(他真的有很多内容可以成为范例):班里有位同学因为竞赛成绩突出,上了澳洲最著名报纸的头版,老师下午把这个牛娃(也是那位上报纸的同学最好的朋友)叫到办公室,跟他讲了情况后,让他嘱咐同学们第二天(报纸刊登日)上学时,不要跟这位同学提上报纸这件事。第二天,大家都默默的遵守这条要求,只有一位同学在快放学时,拍了拍上报纸的这位同学肩膀,说了一句,“祝贺”。仅此而已,这件事就这么平静的过去了。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心态,平和去面对那些外界事物,这样不会禁锢自己的脚步和心态,可以少受外界的影响,而一直前行。
**是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当然不是排除妈妈的作用)。因为家长其实是除了孩子自身外的第一责任人,更了解孩子,以及未来的picture。老师需要清楚地了解家长的想法,对孩子的期望,才能和我们在一个频道上。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老师更像司令员、家长就是那个政委。
**对“不让”家长在旁边陪着上课的原因,我以前一直没明白,以为是老师的癖好。慢慢地,总结这么两条可能性:(1)从家长角度来说,上课时指手画脚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个原因可以忽略。还有一个可能性是,有些家长按分钟掐表,课上的时间如果少了,老师跟孩子聊天了,或者家长认为是跟教琴无关的沟通等等,会通过各类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影响老师的心情和教学。(2)从老师的角度,有些老师比较严格,比较敏感,不想花口舌给家长再解释一遍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家长问的话)。

我个人觉得低龄儿童在一对一教学时由家长陪着在场比较好。如果家长对音乐不太了解,更需要花心思陪课,学习下。这个阶段家长对琴的理解力和速度都快于、好于孩子,回去后能够有的放矢、照猫画虎地指导下孩子,不求速度,但求正确。回课的时候能够一点点看到进步。

慢些没关系,家长的心态就是要放松,彻底放松。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教学,包括每日的练习。这样孩子学起来才没有压力,才乐于一直学。当发现自己的学习速度赶不上孩子后,就需要明智地不再照猫画虎,做个小监工就行了。

一般比较随和的老师不会介意,甚至鼓励低龄儿童的家长在旁边。

**关于是否在固定时间练习

每天固定了练习时间的长短,但不固定开始的时间。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打扰孩子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以前我也曾做过几次,“规定是几点开始,就必须几点开始”这类的事。后来觉得对孩子可能有不好的影响:如果上一件事还没有做完,正在兴头上,为了弹琴而不得不中断,结果便是:(1)影响孩子专注度的培养;(2)练钢琴变成了一件不得不以失去有兴趣的事情为代价的罪魁祸首。

所以,耐心等孩子准备好了,再开始练习。

**如果孩子有兴趣加左手弹,我觉得可以让ta自己去学、去练,在玩的过程中,ta会发现很多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是一种快乐。

家长如果不是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如直接交给老师和孩子就好,除非是明显的错误出现,需要纠正。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不要怕错。让ta把弹琴当成玩具一样,孩子就有兴趣了,有了兴趣,就不用担心了。

曲子学得快与否,我觉得不是需要看重的结果,只要ta有兴趣,快慢都挺好。孩子么,玩是第一位的(除非走专业路线)。

家长能下载谱子跟孩子在家里弹,实在太好了,非常有意思的。

**理解。有两种情况吧:(1)脾气大;(2)小虚荣,凡事要做得特备好。(别介意用“小虚荣”这个词,其实大家都有点)。

这里只说第二种情况吧(第一种我也无解)。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前两天发生的事。因为手机,我一直反对给孩子配手机,但在各种“不可抗力”下,一个月前,还是给孩子配了一部。然后这一个多月,孩子经常泡在手机的微信、游戏上,虽然我也明白,如果能让孩子自己明白,经过这个过程,自己远离手机,是最好的方案,可事实上,家长做不到那么潇洒。所以,跟孩子为手机的事情,想制定稍微严一点的规矩,导致孩子“热泪盈眶”,这时,我就知道沟通方式和内容有问题了。晚上回去,换了另一种方法,使用语言:“相信你能做到********”,然后孩子就没事了,准备用新规则试一下。在晚上沟通中,出现了一个副产品,孩子说不想考A.MusA了,但还要继续学钢琴。我说,没问题啊,爸爸从来没逼着去考A.MusA啊。过了一会儿,孩子跑过来说,还是要考级,因为刚刚在他们学校网站发现六年级学生取得AMEB最高纪录是七级,我估计ta想“留名”。ta自己马上开始筹划参加五月份学校钢琴concert了。

想说明的是:

(1)琴爸如果不好好陪,就先别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再来。

(2)别跟孩子较真,“小虚荣”是家长自己的心态。换不同的方式,孩子就能接受,如果针尖对麦芒,最终结果还是不利于孩子。

**看到你写的,我也很有感慨。

我觉得只有对一件事“疯狂”的人,才能走到很远。包括我的孩子在内,对音乐还远远算不上疯狂,顶多是喜爱。设想下,郎朗的父亲是用一种“疯狂”的标准来要求郎朗;我们用“喜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就是适合的。如果用“疯狂的”目标和标准来要求孩子,那这个世界上肯定会大批量生产出“疯狂”的专项人才了,同时这种生产过程中,也会导致另一个高废品率——很多孩子会远离钢琴。

我知道有的琴童,长大后都不能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提到钢琴这两个字。

“喜爱”的标准当然也是因人而异了,比方说,孩子现在喜欢上吉他了,告诉ta几个左手和右手的指法后,让ta直接跟着歌词去弹唱。慢慢地体会不同乐器发声,运行的规律、发声效果,还锻炼了不同的识谱方法。还有陶笛这个乐器,也自学了一点。有机会,还想试一试古筝和竖琴。。呵呵,很有意思的,开心就好。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待事物的方法和心境也会有区别。让孩子能始终感到我们一直陪伴着他们前行,在为他们加油。

还记得当孩子刚出生,一直到呀呀学语时,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待他们的么?一直保持住这份心态,ta就能感受到。


**我也是今年才注意到身体的协调性和弹琴的关系。具体地说:

如果姿势正确,一般不会出现腱鞘炎等情况。

身体的协调性可以减少受伤,超出孩子身体承受度的多练习,先不说精神是否能承受,单是身体,特别是手指受损概率会大大增加。

身体协调性还能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表达乐曲,身体前倾,重量压上去,手指指尖从键中前推到顶端的音效,包括八度、九度的横跨,跑动等,身体协调性,会大大帮助对乐曲的把控能力。所以,锻炼身体,比如单杠、跑步、所有你能想到的可以让四肢得到一起运动的,都可以让孩子玩,(男孩子可能需要避免下橄榄球这种容易被外界全部身体冲撞的运动)。我遇到几个上演播的演奏者,身体素质都很棒。

**这两天孩子开始感受吉他的魅力

大约从九岁开始抱着大吉他要弹,能弹出一两首儿歌,羡慕弹吉他了。这几天对一首歌(Ten Thousand Reasons)忽然发生兴趣,开始跨出吉他弹唱第一步了,抱着吉他对照琴谱,练起来。晚上把吉他放在自己的衣柜里,早上醒来抱着在床上开始练习。

晚上我和ta一同切磋吉他的把位、节奏、和歌词的节奏等等,发现倒是一个好方法,让孩子的声线去找准音高,估计这个方法有利于ta拉小提琴时,提高音准。中间有一个是小调,可她弹出来后,她自己感觉得是大调,后来发现原来是左手少按到一个键,这样的琴感,我也挺感谢的。所以今天我把吉他赠送给了ta。。。

我喜欢看到孩子这样来喜爱一件东西。我们大人没有功利心地来守候他们的成长。

**今天孩子练习小提琴,我发现ta在视奏的时候,拉得比较生硬,semiquaver和quaver之间的连接不顺畅。于是问ta,自我感觉最好的部分是哪里,然后从那里不看谱子来拉。第一次就带过来大部分了。这说明,孩子在视奏学习时,可能有些受程式化的影响,也有可能是没有用心去体会吧。

发表于 2019-3-8 09:44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发贴一周年,回复合集(2)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11:08 编辑

**从今年初开始,孩子学钢琴考级曲目的速度慢了下来,两个原因:一个是更广泛地涉猎不同风格的音乐曲目,另一个是开始了music craft的学习。

想象一下“滑雪”:我们以前就像在规规整整的速降滑道上,聚焦在技巧,雪感和速度(或者优雅);现在好像是被直升机送到一处人迹罕至的雪山顶,来一次cross country skiing,去体验、探索广袤的山峰、峡谷、丛林......

**具体原因在心得或者更新帖里已经写了,有些是必然,有些是偶然。感谢您的提问,让我可以再做一些补充:

(1)孩子的原因:孩子自身比较喜欢新鲜东西,不断探索,长时间固定在考级上,可能会让ta失去兴趣和乐趣。比方说,ta玩了一段时间的跆拳道和游泳,都是不到一年,就觉得挺枯燥的,结束了;数学,玩了好几年,喜欢看数学书,琢磨数学问题,一直还没玩够。。孩子能在某项内容里,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乐趣,这就挺好的。

(2)父母的原因:一开始,我对考级是模棱两可,后来练完八级后,我就没有再把考级视为一个圈子去突破,而是把考级视为将更多的音乐内容作为养分来送给孩子。

今天晚上看了几个钢琴比赛的视频,选出两段,请欣赏:(1)在第一个片段里,有四个选手,如果不看结果,哪个比较好?(我喜欢其中一个,当ta弹出第一个音的时候,我感觉汗毛孔都张开了);(2)在第二个片段里,这个小姑娘在舞台上的状态,我很喜欢。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02qmJDYVU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paI1bxH2s

**今天无意中进入一个澳洲网站论坛,看到篇帖子,是一个15岁小鬼老贴上去的,他学琴八年,有一天发现自己对弹琴失去了兴趣,想放弃,问问大家该怎么办?

几乎99%的跟帖都是结合自己学琴的经历,来帮忙出主意的,大体有两点:

(1)如果没有兴趣,可以先放一放,专注高考,但一定不要放弃。

很多学生都是在学琴多年后,在Y11、Y12这个阶段彻底放弃学琴,而专注于学习了。考完后,有些只是自学,有些不学,再大些后,这些无论在哪个阶段放弃钢琴的琴童,都或多或少抱存着悄悄的遗憾——如果当时能坚持下来就好了,哪怕是不上课、自己只是练习练习,也比彻底放弃要强。

(2)如果现在彻底放弃,等自己明白过味来,只有抱憾终身了,很难再回到那种对音乐的精神状态。

有一个人(我感觉像是老头)写了很长(原文请见最下面),我有特别的感触。他第一句话就写道:“孩子,你只需要试着改变一下你现在正在做的方式,重新唤起你学琴的动力就可以了”。“老头”挺专业地分析了各种情况,提出多种方法,简言之就是:“相较于你即将逝去的对钢琴的热爱,钢琴考级已经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了”。

结果,经过论坛上大家掏心掏肺般的分析,这个小孩和家里人以及钢琴老师认真沟通过后,取得一致意见:不再学习考级曲目了,就练习自己喜欢的曲子。后来,小鬼佬还发动论坛上的人帮他一起找轻摇滚的曲目。

看看这热情恢复得多快!

**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今天写一个非钢琴的小事,来分析下喜欢钢琴的孩子性格上的特点,让我们更能理解这些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

前段时间,孩子和我们讲,想跟学校去外面参加Chess比赛,态度还是有些犹豫。我们觉得主要是想赢怕输的心理,另外也是因为中断训练2年多了,便鼓励:即便是最后一名也没什么啊,都很不错的。昨天放学回来说,代表学校在外面比赛完了,成绩很好。这一次心理上的来回,能让孩子有一种自我证明的感觉。

我们就来说说这种自我证明的感觉。孩子之前中断了游泳、跆拳道、Chess等对抗特征明显的活动,对绘画、数学、手工、滑雪等活动一直乐此不疲。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从大概率上来说”,喜欢音乐的孩子,对世界抱有美好的感官和幻想,不愿意参加充满对抗的游戏或者节目?

如果是这样,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喜欢钢琴、小提琴时,可能他们对那种对抗特征明显的活动会感兴趣,说不定还有某种天分在里面呢。

**有位坛友问我,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弹,怎么从网上这些钢琴版本里,挑出一首比较好的,来做示范给孩子听呢?

举个例子吧,昨天在孩子的学校看了一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歌剧,只能说这些孩子们太Enjoy了,特别是主角们,几乎个个都是戏骨(11-14岁)。把下面的成人观众带入了剧情。想想看,孩子们是先把自己融入剧情,表演实际变成叙事了。

弹琴,如果能做成叙事会比较容易融入。这就是为什么陪练时,家长可以做些情景在周围。至于选择版本,也是同样道理。为了简单直观,来比较一首比较轻松的流行歌曲《女人花》不同版本的钢琴独奏,试试看,能否找出几个让你有感觉的版本么~~

1. http://www.iqiyi.com/w_19rskp4g3d.html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856004/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P0Lc4NZGk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R-QiRN5Uo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0kvVeJfFIk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cexbcOPR0
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sMwX9sjVE

**这两个问题最近两三年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有发生过,现在也还有。

上学迟到,我们的态度是——不管。
不想练琴,我们的态度是——管。

原因:

***上学迟到,不管****

因为老师会教育孩子,大家都在那里已经上课,孩子迟到,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再加上老师会教育,孩子也不希望其他同学觉得自己是个经常迟到的人。自带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会让ta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成长中都要经历的过程。

***不想练琴,管***

这是因为家长是练琴活动的直接负责人,钢琴老师不会像学校老师那样教育,促使孩子练琴,所以家长要承担这个责任。好了,明确这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当孩子说“不想练琴”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如学校老师那样,让孩子用“自带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修正自己的行为”。

先来看一个例子:

Sophie女士回忆小时候练琴时,妈妈总在旁边盯着,弹错一个音符,妈妈就会打手心,直到弹的全部正确。Sophie一直弹到九级,然后就不再练了,几十年过去,现在已经40岁的她甚至不愿意让别人在她面前提起“钢琴”这两个字。因为“钢琴”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恐惧。试想一下,你弹琴的时候,稍微错一点就会被责罚,为了保证不被责罚,要关注琴、音符,小心翼翼。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夸张放大地看,是不是有点像纳粹集中营里的精神虐待?

家长为了纠正错误,采用惩罚,看似是取得了正确结果,而实际上,是用自己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牺牲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在家里营造出了一种恐惧的练琴环境。

孩子小的时候,这种恐惧,还看不出来,但自尊心和上进心就像“钙流失”一样,悄悄、而又持续地从孩子身上流走。当流失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孩子会开始厌恶自己,再加上内心对练琴时出错受罚的恐惧,结果就是与钢琴的彻底决裂。

作为琴童家长,只要不功利,就有可能做出适当行为;只要不短视,就有可能会对孩子更宽容些。

分析完这个例子,那孩子不想练琴时,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
战略和战术

不同年龄段,采取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大的方面呢来说,我觉得小时候(teenage以前)用战术就可以了;Teenage就要讲究战略了。

*** Teenage以前:规定好时间,也没啥可说的,持续练习,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习惯,说不想练的时候,在规定时间,做到琴前,弹琴前说好,给个什么奖励。采用本文主体中说的各种方法都可以。

*** Teenage:讲大道理,基本没用 (因为我们不走专业路线);讲反例,基本没用 (讲多了,十几岁的孩子没准更想试一下反例);用战术,效果不明显(眼界大了,不是什么奖励都能满足了);要讲究些战略了,关于这一点,我也在不断摸索,还没有形成“五年的心得”,只能把一些经历和大家分享。

(1)尊重孩子,像学校老师那样。比方说,孩子的作业和活动越来越多,如果在规定的练琴时间,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结束,那好,告诉我多久后,可以开始练琴。因为活动多,2、3天不弹琴,也不用大惊小怪的,留意孩子是不是比较累。等等。。

(2)支持孩子,孩子喜欢的音乐,或许不是家长所能欣赏的,那也没关系,学会接受、接纳,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要求。(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别指望能理解练琴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3)幕后的陪练。不需要家长坐在旁边一直陪着练,家长可以在周围做些不影响孩子练琴的事情,让孩子感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面对钢琴。有时候,孩子弹一会,会想说说话,跳一跳,唱唱歌,需要有人喝彩,那个人就是我们。

(4)挑战适宜的难度,不断提出增加的小难度(比方说提速),经过努力,可以取得的。这样孩子练琴有点不枯燥。

**共同探讨,咱们可以先琢磨下:

1. 找孩子原因——激发点

     孩子是对弹钢琴有兴趣,还是对音乐有兴趣?
   (1)如果是对钢琴有兴趣,那孩子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激发点,能够让Ta有兴趣去学习,比方说弹自己喜欢的曲子,或者参加小型的演奏会;
   (2)如果对钢琴其实不是特别喜欢,或者换一个ta喜欢的乐器?

2. 找家长原因——老师和陪练

    关于老师的话题就不多说了,只说下陪练的原因:家长可以反思下在陪练和平时对孩子的态度,是否让孩子有“身心愉悦”?
  
希望能帮到你和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们。

**周五放学,接上孩子去乐器店买吉他变调夹。选好后,在老板的鼓励下,孩子表演了一个钢琴曲,当了解到我们学钢琴的目的,以及吉他是第4种乐器时,他很高兴地说,好,不走钢琴专业的话,现在正是多学(不同)乐器的好年纪,一通百通,多学一些(乐器)、多学一些(乐器)......

想表达的意思是:“趁着学业还不算重、又不走钢琴专业路线,孩子只要对音乐抱有兴趣,做什么都行”。

**滑雪的历练

我们做家长的,还记得当初让孩子练钢琴的主要目的么?我记得当时自己想到的一个目的是培养毅力。

钢琴练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曲折时,我们想尽办法。孩子接受不接受,接受程度多少,都值得我们去考虑。现在我们在6天的滑雪中,又一次让我看到孩子对滑雪的热爱(已经超过了当初的潜水)。推着我们明年再来,待更长时间。我能感受到,主要源自自身喜爱(基本上从早上9:30一直滑到下午3:30,中间休息2次,每次15分钟;当然,每位教练都很专业,很能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于是,我就在想,孩子喜欢滑雪已经3年了,当明年完成workshop后(这点很重要,是一个重要的milestone,),会不会逐渐结束对滑雪的喜爱,进而又有新的爱好?依照以前的经验,这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当我们的钢琴达到一个很久之前就设定好的目标后,孩子逐渐失去兴趣,转性其他也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继续引导,或者全盘接受之。之所以强逼,是我们家长自己的心魔,是我们认为钢琴如何如何。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故事:对“如果有机会自己的生活重新再来,会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么?”、“选择的爱人”等这类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很可能还会选择同样的生活轨迹”。至于这些回答,不做深入分析,直接引申到练琴上:

家长对孩子练琴的观念,取决于:(1)能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2)有没有勇气改变。

**在Aged Care Centre遇到的琴

今天钢琴老师组织大约十几位学生去老人院进行了一年一度的演出(每年在不同的老人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此类演出,这里就不再重复。只想说说老人院里那架钢琴,和对它折射出来一些东西的感想。

之前,老师说过那架钢琴很老,弹奏时可能会发出奇怪的音。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天看到它时,外观像70岁左右。因为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坐在最后的角落里,头也不抬的盯着电脑,耳朵听着大家的演奏。前面所有的小朋友在弹奏时,这架钢琴只显露出了一点稍怪的声音,在1、2个琴键上的音色有时会出现半哑,不过还能过得去。我都忘记老师曾说起的“会发出奇怪声音”这回事了,直到我孩子演奏开始......

在弹到一段类似管乐部分时,因为需要表达沉重、雄厚,孩子采用了手下垂、压力、踏板等一系列动作,这架钢琴...突然发出了一种被“击伤”的声音,差不多有5、6个琴键集体从正确音高上一起掉下了半个音之多,此刻,左右手完全处于不同的音调。就这样一直弹了2个bar后,声音才回到正路上;后面还有一处,出现同样情况。这回,我能理解当初老师说的“挑战”的含义了。

演奏结束后,孩子告诉我,在失音的那几个bar上,基本没法思路连贯,只能下意识,按照平时的手型和记忆,惯性弹下去,“键没按错,音都是错的”,这确实是对听力的摧残,也是对应变能力的培训吧。

我跟孩子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表明你的功力(速度和力量)已经让这架钢琴不能承受,恭喜你,进入黑带一段(跆拳道分级)了。

**按照原定计划,AmusA第一首曲子练完,第二首进行了一半,第三首刚刚开始。钢琴练习时间占比降到1/5。

孩子的兴趣已经被很多事情吸引住,乐此不疲,练琴已经开始向“习惯”发展。

这些有兴趣的事情包括:足球(Soccer),Chess,魔方......内容太多,童年时光真得要好好利用起来,弹琴所占时间的比重已经从最高峰70%慢慢降到目前的20%)总之,业余生活丰富了太多。

在练琴方面,还是没有特别花大量时间(平均每天半个小时),可以感到,孩子不像前段时间有心理上的懒散(或者说是有些抗拒)的样子,好像是带着“愉悦”来练习。

想表达的意思是:丰富多彩的乐趣生活,应该还是对孩子练琴有帮助的。他们愉悦了,才有可能去练好琴;要让他们愉悦,作为家长,我们真要好好琢磨琢磨如何取舍。放开一些,给孩子一些空间。如果压得太紧,ta表面上在说Yes,实际上在考虑怎么应付你。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一种感受:“我什么都不行”,进而会发展为:“我需要撒一个谎,来说明我行”。

有点扯远了,回到琴上来,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对琴的反感,家长可以放手,放了手,你没有损失什么,如果觉得有损失,实际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

**对您的观点,我非常有共鸣。

李斯特: 那12首练习曲里,“钟”,让Kissin弹得荡气回肠,每根神经都被逼上巅峰,然后在高点让人的心完全崩塌。只是因为跨度太大,对于刚刚满足弹出9度的小孩来说,技术上还达不到要求。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攀一下这个高峰。

德彪西:确实,对于先接触过莫奈等印象派画作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例外地有“先入为主”(你这个词用的特别到位)的概念。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还很难理解那种点块结合的明暗色,在音乐方面的表达(前两年带孩子去看过梵高、毕加索的画展,基本就是走马观花,没有兴趣,一股ta以后要自成一体的画风节奏啊)。所以还没有太多感触。

肖邦:是圣,圣洁的“圣”。那几首夜曲,以及E minor op10 no.3,都可以美得让人不忍打破宁静。除了像“革命”和“黑键”这些高手表演用的曲子外,妈祖卡等还是能让小孩子们上手的。孩子们会依照自己的性格,选择肖邦曲子。相对来说,气质安静的孩子可能多偏向肖邦的曲子。

莫扎特:没说的了,神。大多数内心动感强的孩子们往往会偏向他的曲子。非常认同你说的:内心纯净的人,才有可能弹出莫扎特的曲魂。

巴赫:我有点感想,如果给孩子一开始就上12平均律,而且不主观告诉说这个东西比较枯燥,那么孩子应该有机会会喜欢上一些的。确实,在练习前12首时,感觉乐趣不多。直到练习1年多后,才逐渐感受到12平均律对孩子的平衡感有很大帮助,这种平衡感主要是在双手的协调上。我们做家长的做不出评论,只能说出练习前后,孩子左右手跑动(还有视奏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柴可夫斯基:大作品,还弹不了。本来有机会弹“6月”或“10月”,还是因为孩子最后选择莫扎特的曲子而放弃了。

发表于 2019-3-8 09:48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发贴一周年,回复合集(3)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11:08 编辑

**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篇更新帖,为了大家的福利,我最后还是写出来了。关键人物看到本帖后,请多包涵,为了更多小朋友的福祉,我们都贡献一份爱心吧。(我其实也不知道相关人的任何信息,请放心)

事情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有位坛友(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看到这篇心得,跟我要了钢琴老师联系方式,并前去试课。家长介绍,小朋友练过一段时间钢琴,但后来逐渐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因为家长“严格要求”。在STUDIO试课时,孩子表现出厌烦弹琴的情绪。

后来,钢琴老师与我一起讨论,如何帮助这位小朋友重新拾起对钢琴的兴趣。听完老师介绍完情况,我觉得问题应该出在家长身上——对孩子强压或者挑剔(或者家长所认为的“帮助、指导”)导致孩子自尊受伤,把弹琴当做任务,以应付家长,靠花时间坐在琴前敲打琴键,敲得好听,可以有好脸相待;敲错了,会有&$^#^*#*飘过来。简言之,不但没有弹琴的乐趣,还有很多负面情绪。这不是靠更换钢琴老师可以解决的,需要更换的是家长“面部”:家长要能够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参与跟孩子弹琴相关的任何事情(除了上下课接送)。如果家长愿意配合老师尝试这个方法,坚持一段时间,看看结果会怎样。

昨天下了钢琴课,老师高兴地跟我说,那位家长前段时间听从了建议,开始试验:在家里对孩子的练琴,一点都不管了,不说一句,和以前的做法彻底告别。结果:在老师这里练琴的时候,老师明显感觉到,孩子对钢琴的喜爱,又回来了,快乐起来。

我和老师都很开心,看到孩子能重拾对音乐的热爱,也感谢这位家长很好地配合。

我其实也曾经有过这位家长类似的短暂经历,所以可以事后诸葛亮的给建议。即便家长当时不理解:心态调整是如何的重要也没关系,只要变换下方式,看到结果后,如果满意,就坚持下去,慢慢自己就能理解如何用一种好心态来对待琴童了。

放手,其实没有失去什么。

距离今年3月份写这篇“心得”,时间已经过去半年了,更新下最新动态:

目前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进展:
(1)AmusA曲子完整学习过1个(估计mark B),正在进行中2个(完成过半),待选1个;
(2)从Theory换成Music Craft 3A ;
(3)参加了学校和Age Care 三次小型演奏会;
(4)参加学校演出小提琴伴奏、合奏各一次;
(5)学校Drama演出2个节目共4场;
(6)参加教会小提琴伴奏2场;
(7)钢琴每周练习4-5天,每天20-30分钟;
(8)小提琴练习每周学校合奏和学习各一次,在家不练;
(9)Flute每周学校一次,在家不练。

孩子的收获:

(1)孩子始终乐意弹钢琴,难度和技巧上去了一些,对跨8度等技巧的处理上成熟很多;
(2)换了一把Full Size小提琴,开始新鲜了一阵,然后就又恢复原状;
(3)冰激凌N个,每次下钢琴课后,都要到晚上8点多了,路过麦当劳,送给孩子和自己冰激凌作犒赏,为了不让妈妈知道,在回家的路上,都要把冰激凌吃光舔净。进家门前,还互相检查下嘴边是不是擦干净。

我的体会:

AmusA有点像中国体育系统里的二级运动员,LmusA像一级运动员,Fellow应该算是健将级别的。所以,AmusA和LmusA在音乐领域里,真的是入门级别的啊。

目标修正:

更放松了,7年级考完AmusA., 9-10年级考完LmusA.,然后就放羊了。

**关于练习短句和长句的一点体会

两周前陪孩子去参加了一次演奏会练习,会上有位小朋友弹的曲子难度比较高,经常出现“断片”,曲子被肢解。我考虑这个原因是否因为:平时练习时,按照短句练习,后面在合成时,没有很好地smooth掉这些焊接的痕迹。

我以前没有刻意让孩子在开始学习一个新曲目时,必须练好几个bar后,再继续往后练习;而是直接一口气先弹到老师指定一周之内学完的位置(比方说三、四行或者一页半甚至更多些),然后如此反复。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慢,但我发现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长期下来,对自信心的建立,对曲子整体的把握,以及视奏的水平,都有比较好的帮助。
(只是在后面polish时,才会特别针对个别bar加强训练。)

这种练习方式可能是保持曲子连贯性、整体性的方法之一。

**好的开端从父母对待孩子出生第一天开始

我孩子攀岩水平可能在澳洲同年龄孩子里比较出众,这种能力可能与小时候刚刚会爬就让ta满地活动,“翻山越岭”,不阻挡,有关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好奇心带来的行动的到了满足,享受到愉快,觉得轻松,所以更有兴趣,导致在爬高运动方面不吃力,可能还有那么一点专业潜力。这个情况放在音乐方面,表现在ta自己可以比较专注地练习钢琴半个小时。反而,小提琴因为没有那么拿手,那么自如,从一开始就没有累计起活动的乐趣;所以不太想练习,其实是躲避练习。(虽然练钢琴也不是那么积极主动,但还算能投入多些。)

结合上篇引用文章里的内容,我想说的是:家长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言行。练琴,仅仅是一个折射。要让孩子对钢琴保持兴趣,家长需要从自身各个方面,给孩子一个宽松、鼓励、放手,这样一个环境。孩子的信心都是从小时候,一步一步攀爬,这样建立起来的。越有信心的时候,越表现得好。

“早点鼓励孩子爬墙上树,孩子以后就在行动方面更自如;更自如,才更有信心;更有信心,就更愿意行动”。

**和一位音乐指挥家的小聚

非常有幸,今天请到一位加拿大居住和工作,目前在澳洲旅游的音乐指挥家来做客。给孩子的小提琴做了很长时间的指点后,我和他请教了许久,结合自己和他的对话,和大家分享一下:

(1)关于考级。指挥家是反对考级的,他认为考级只是一个标准而已,并没有对演奏者的能力做出评判。(是不是听着拗口?)我受到他的启发,这里举一个例子:把艺术当成技工来评级。想象下,繁芜世界里,绘画怎么来评级?都是独一性、创造性的,1-9级也许只能评出画匠的水平,评不出艺术家;珠算考级能看出打得快和准,能评判得出打算盘的大师,但仍还是大“技”师(我上学那会,珠算也只有5级)。音乐的表演,不是技工,孩子/人对艺术追求中是不用在意考级的。

(2)音乐理论要学,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逻辑性要强,条理要非常清楚。如果能高屋建瓴地讲述理论,孩子们对音乐的大局观将使其受益一生。

(3)Scale要每天练。就像开始晨练前,压压腿,活动下筋骨。每天哪怕只练一遍,也对脑、视觉、肌肉的一致性、特别是乐感都有稳步的提高,这是基础,没说的。我想起郎朗在一次采访时说,任何地方,只要有可能,他每天都必须练习Scale。

(4)如何评价郎朗和李云迪。饭桌闲话中,正好提到郎朗,我抛出这个问题。指挥家说,郎朗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就,年轻时会有轻狂,但经过最近这十几年的磨练,他更像一个大家,更成熟,更谦虚,更认真。值得孩子们作为榜样。

而李云迪,还没有打磨出来,在音乐面前,还没有学会谦卑。

**两周前,有位很好关系的同学去世,得到消息的那个中午正在外面和朋友们聚会,回到家躺在床上,望着窗外和睦的、穿过树叶的午日阳光,听着隔壁邻院完美的孩童和母亲的嬉戏,突然想去体会一下,我这位同学在濒死前的感受,那几秒钟的感受。

在这几秒里,心中没有了牵挂,没有了杂质,只存续对这个世界的平和;在这几秒里,静静贪恋着现世的美好,静静等待来生的转世;

应该不是所有濒死之人都会有这个想法吧,可能部分人还是会有怨念,执拗......

当想明白这些,人会对在现世的行为有重新的认知。

很高兴听孩子说起,将来VCE考试时想选 Music, 和Specialist Mathematics, (English), Physics, English Literature一起。我们高兴,是因为这样可以在高考准备阶段,一直练琴了。(看到孩子能开始独立对自己未来有比较具体的规划了,并且有把音乐一直带随身边的想法,我们很开心)

上周,孩子代表学校参加VIC州小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团体第一名可以代表VIC州参加全国比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孩子能在Chess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得益于有一位好老师,她让孩子有兴趣去琢磨、信心得到鼓励。

老生常谈,还是举游泳的例子,以前孩子很喜欢游泳(不是在泳道里的训练,是在游泳池里嬉戏),因为我们大人的执念,半年前让孩子跟一位比较严格的老师做了12节课的“高强度”训练,孩子对游泳产生了排斥。

前两天在学校游泳课那天,送孩子去上学,明显能感到孩子不愿意的心情。后来,下午放学时,发现孩子又对在学校游泳课挺开心。分析原因,多半是因为在学校游泳,可以和很多同学们一起,当然开心。而“高强度”的训练,只是枯燥的一个人在教练的指挥下,游来游去,失去了乐趣。

回到开头,有的人一直恪守、执拗的是什么呢?在离开现世的那几秒,平和地等待下一个轮回吧,但愿下一次还能有如此一个孩子,而我们能幸运地把这一世的悟道带给他们。

**最近孩子又把Fitbit拿出来玩,注意运动锻炼结果。因为经常戴在手腕上,发现在练琴后,运动数据也能得到提高,于是练琴比以前“坚持时间长,而且更主动了”。

如果有孩子对Fitbit感兴趣的,可以试一下这个玩具,或许也能让孩子多弹些时间。。

几点小tips

**如何跟小朋友商定练琴时间

记得孩子初学琴时,我们也没有和孩子商量练琴的时间,但基本在每天晚上7:30-8:00开始,一般练30分钟。80%的时候,是需要大人提醒和督促,才会开始练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年初,孩子大了,不想再被大人限定住,他们自己可以沉迷于其他节目。。我们还像以前那样督促弹琴时,孩子的反应是能拖后一会儿就拖一会。所以后来,我们只商定一个时间段,让孩子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时间。

**盲弹是能帮助孩子提高比较快的

关于这一点,在“心得”里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实际上,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觉得这对孩子的乐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可以让脑、手等的协调性,上升一个台阶。一开始会总出错,这时只要大人的鼓励,孩子还是乐意尝试这种新鲜玩法的。

**心理暗示作用

为了印证心理暗示的作用,我对孩子最近练的一首CHOPIN  VALSE in E Minor Op. Post 做了一次试验。这是一首AmusA的曲目,孩子1个月之前学习完,进入巩固阶段。我找来Valentina Lisitsa、鲁宾斯坦、Kissin等几个人的版本,和孩子一起听,让ta自己感觉,喜欢谁弹的版本。然后,我发表下自己的意见,说某某那一部分,你弹得和他/她一样好听(当然,挑的地方相对于其他部分,还是有强一些的)。指出:我喜欢你弹的某某地方,甚至比鲁宾斯坦弹的还好。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孩子每晚翻来覆去只练习这首曲子,孩子练这首曲子是全身心投入。这种情况只在去年练习K310时发生过。

而在另一首备考曲目上,我完全没有关注,也没有花精力去给孩子找范本来听。

结果就是,整整一周的时间,孩子根本没有再练习另外那首备考曲目,而是全部时间拿来练习这首VALSE,以至于回课时,老师不得不提出要求。。

孩子的这种情况,如果用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实就是一种心流,在弹这个曲子的时候,能够被大人的话所激励,产生愉悦,这种心流,让孩子更愿意接近,享受。而另外一首自己没有产生心流的曲子,则没有心绪去享受,和投入。

**20181118记录

(1)最近把第三首AmusA的曲子学完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每天花在练琴上的时间大约30-40分钟。终于又恢复到每晚练习2首曲子的节奏了。因为每次练习时间比较短,为了让孩子觉得还过得去,我把练习内容做了分配:第一首曲子只有3分钟多一点,所以只弹三遍就够了:第一遍热身,第二遍放慢速度,要求精准,第三遍按照自己的喜好弹。第二支曲子是个Sonata,从三个movement里面选一个也弹三遍,快速爬音阶、或者大跨等容易混沌音色的地方,孩子自觉去反复练习。

(2)准备挑选LIST A中的曲子作为第四首。另外,因为打算按照Mark A的水平去准备AmusA,所以在时间上不那么push。老师准备再加几首不同风格的曲目,来让孩子多了解已选作品的作曲家(们)写的不同风格。我建议再加一首孩子能够特别喜爱的L.MusA的曲子作为练习内容,一方面增加些乐趣;另一方面,可能对孩子准备AmusA时,会有更多些信心。

在筛选时,看到有K310这首曲子(孩子去年选用了1st Movement做奖学金考试曲目),LmusA要求是全部的3个Movement,我问孩子会不会只选择这个K310, 还是也愿意先都听一听其他LmusA的曲目,再做决定。欣慰的是,孩子选择第二个方案。

(3)小提琴。我们做了些调整。之前,我一直没有精力来抓小提琴,前几天发现还停留在三级上。于是跟孩子商量,想不想在明年达到五级水平,再过几年也可以达到AmusA,。如果想,那么需要做到:第一,每次拉琴前一定要调准琴弦(以前孩子总是不做这个,比较让人无语。。);第二,每天拉琴只要15分钟(以前一周只拉1-2次,还是在学校上课拉)。经过这两周的练习,看出点成效——音准提高了很多。这个圣诞节假期坚持下去,估计下个学期开学后不久,应该可以换到4级了。

(4)题外话:前几天,孩子把一个毛绒玩具兔子,起名叫Mr. Mozart。原来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孩子们写一位他们喜欢的音乐作曲家。过段时间,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们是怎么描写心目中的这些音乐大师们吧。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自己挺难回答的。

就好像以前回国,朋友聚在一起,总是问,放着好好的国内生活不要,为什么出国?又好像我以前不理解巴菲特、盖茨这些人为什么要捐赠出几乎全部财富。

您提的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只能很片面地试着答一小部分:记得前两个月,一位指挥家看了《心得》开篇,跟我说过,“为什么学音乐?”和“学音乐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一直没有理解透他这句话,把一些内容混在一起。直到您提出这个问题。

(1)先来聊聊“为什么学音乐”,

之前,我认为学音乐是为了能有一个乐趣,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当然是后知后觉的——通过学音乐,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勇敢,敢于挑战。

记得去年在准备奖学金考试前,给老师回课演奏K310时,老师对孩子的弹奏不满意,很婉转地问我们是不是换其他稍微容易些的曲子。因为那时离奖学金考试还有3个月,换一个曲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孩子跟老师和我说,不换,坚持弹这首曲子,相信能在未来3个月练好。老师之所以提出来这个建议,肯定也是觉得有点悬。不过既然孩子自己决定了,我们也就不再坚持更换。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后来的2个月,孩子枯燥的练习,练习,有一处始终不够顺利,还是坚持练,还是过不去,自己掉泪,抹干眼泪,摆好琴谱,继续练那一段。我,作为大人,也有点佩服孩子这种小坚强。。

在考试时,这首曲子发挥得很出色,带着感染力。

弹琴锻炼了孩子的毅力。不断通过手中的琴键,探索乐谱上陌生的领域。当然,其他任何活动,只要坚持下去,突破一个水平的极致,就上升到一个新层次,这种不断上升,是对坚韧性格的培养。

(2)再来聊聊“学音乐是为了什么”

之前《心得》里提到的有一门技能,是其中一项,对自己的陶冶,仅仅是对“小我”的培养而已,。

如果能把学音乐看得更广泛些,通过音乐,传播给人们幸福、安乐,让人们感受到美好,这就是“学音乐为了什么”。

总结,“为什么学音乐”就像是一个喇叭口,从大到小,集中到一个人,历练,增强。“学音乐是为了什么”也像是一个喇叭口,但,是从小到大,从一个个人,来放大到周围的其他人,乃至更多,传播到更远。。

**昨天孩子练琴有抵触,今天开心练习,介绍一个引导方式
昨天在练习 K332 3rd movement,有些地方tempo不准确,拿出很久不用的电子metronome,里面有16分音符的节奏,孩子拒绝,眼看强加不行,于是我让步。。。
今天回来,拉着孩子坐在琴边,玩游戏,从最慢的节奏120开始,玩游戏,升级。就只弹开头那部分。以10为单位,tempo对了就升级,孩子就很有兴趣(因为ta一直喜欢玩电子游戏),基本每个速度只弹一遍,一直玩到270。然后回到160,闭眼盲弹,再逐步上到180,稳定。。
孩子抵触,我们需要绕道而行。
“喜欢”最重要。
一直以来我们就被洗脑,谁谁多么刻苦;谁谁做工作多么辛劳,谁谁做官多么辛苦,跑生意多奔波,吃苦。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事实就是:这个人喜欢干这件事,所以他不觉得累。
如果让一个人忍着,干一件事,1次、2次、10几次,几十次,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几百次,上千次地做同一件事,还不觉得累,那绝对不是靠逼出来的,完全是因为喜欢,靠的完全是“心流”。
我们不逼孩子,是引导ta喜欢。

**陪练爸在找曲子

AmusA第四首曲子将是从Second listing的List A 里选一首,目前已经挑出6首,交给老师了。老师会根据孩子手大小等技术方面来帮孩子挑选。所以,AmusA的选曲上,我的工作基本结束,开始往LMusA前进了:从全部的LMusA大纲里,选一些孩子可能会喜欢的(大约30-40首),然后让她自己挑出几个来,再由老师从中挑选一个给她,作为明年准备AmusA时的陪伴。

LMusA
First Listing
List A:22位作曲家,共45首;
List B:49位作曲家,共199首;

Second Listing
List A:   2位作曲家,共27首;
List B:22位作曲家,共45首;
List C:7位作曲家,共80首;
List D:39位作曲家,共93首。
(不同List 里的作曲家会有重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3-8 09:54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发贴一周年,回复合集(4)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11:09 编辑

**以前都是老师帮着孩子选定曲目。

我帮着做外围选曲的原因,其实是有小私心的:缘起今年初选AMusA曲子,老师除了已经选定的曲子外,让孩子再选另外2首。我不懂钢琴,属于音乐爱好者,当时看着AmusA大纲里众多作曲家众多风格曲调的名单,不禁惊讶了一下,同时也生出一个念头——把这些曲子都听听。

当时把LIST A和LIST D里所有曲子都听了一遍,了解个大概。然后,根据孩子的喜好,按照1:20的比例,从中挑选出可能ta会比较喜欢的曲子,留给孩子自己筛选。

你的建议很有道理,这次我不再独吞了,尽量拉着孩子一起把LMusA的全部曲子都听一遍。

**练音阶是基础,是每位学琴的小朋友每天都要做的功课。我孩子在这方面经常偷懒。为了保持兴趣,只好在练曲子的时候,在重点地方,翻来覆去练习。

我记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一套专门的基础教材《a Dozen a Day》,是给刚看开始学琴的小朋友使用的,孩子很喜欢,喜欢里面的卡通图案,和音乐与卡通结合的形象比喻。

爬音阶。。。。

**开这篇帖子的时候刚过11岁。

孩子的兴趣经常换:以前喜欢画画,现在喜欢打游戏;以前喜欢招(兔)逗狗,现在又加上了马;前段时间迷吉他,现在又想开始学Cello,还想继续Flute;还考虑要不要重拾跆拳道,回竞技队。。。。我很羡慕孩子在这个年纪能有这么多的机会和想法。现在回过头来看,有广阔视野,作为一个充分条件,能让孩子长大过程变得更健壮,更积极,更乐观,更豁达,更包容,更开朗。所以,支持多种念头。

但我们也提醒ta,下一年,Cello和Flute只能选一门,看看在时间上是否能合理的规划,以及执行。(小提琴已经反映出一些问题——因为没有好好练习,在三级停留了已经两年多)如果明年一年三门乐器都有安排好时间练习,那么同意ta在2020年再加一门乐器。

我的想法是:如果学3个乐器,每样乐器花20-30分钟练习,占去1.5-2个小时,可能比较枯燥,我孩子能坐住30分钟练琴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所以,目测能搞好三门乐器就可以了。

**否定一种“超前教育”,支持另一种“超前教育”——把楼主写给另一篇文章(由“红豆冰山”转帖)的回复支持内容也在放在这里。


超前教育,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孩子天生的,在某一方面的,领悟能力,判断能力,体力,精力,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以上能力都是比较突出的孩子来说,拿一些超出同龄孩子的内容,来授课,是没有什么坏处的。但需要关注的是,这种超前教育,是否会引发孩子心理方面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样本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显然,如果对于各方面能力都是在平均水平的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也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学到的这些超前教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能有对自我drive的能力。

“超前教育”可能对5%的孩子,甚至1%的孩子来说,很正常,没有什么难度。但推而广之,95%的孩子都要拿这一把尺子去衡量,那就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下面的例子不一定合适,跳跃性太大,希望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我接触过数学系的专业人士,从博士到硕士到本科,从中国到澳洲,林林总总,不下8个人。无一例外的是:(1)都很聪明;(2)都很挑剔别人;(3)不管是工作还是做生意,都没有能健康发展。

对的,这就是一开始提到的,对心理的影响。举这个“数学”的例子,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
身体条件特别好的人(可以作为运动员培养的,低于1%),从小进行“超前教育”训练,出来的结果,是健将级,这种相比于同龄人来说的“超前教育”对他们而言是合适的,仅就身体而言。(心理方面的影响没有计算在内)

身体条件比较好的人(5%左右),从小也和前面的1%进行同样的“超前教育”训练,只能得出二级运动员结果。这种“超前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是稍微浪费了一些,因为花同样的时间,产出效果差了一大截。

身体条件一般或者差的人(95%),如果进行同样的“超前教育”,最好的能得出三级运动员或者强身效果,这种“超前教育”基本只能提供很少的一段时间,剩余的时间又会回到正常教育——因为投入产出已经严重倒挂,集训队根本不再接收了。(心理阴影面积可能就出现了)

对不适应的人进行“超前教育”实际是短视的,短期内会看到一些效果,长期则会成本更大。

以上是一方面,下面是另一方面。

“超前教育”被很多人狭义定为学习方面,我觉得在基础教育方面进行“超前教育”是值得倡导的。比方说,
(1)给刚出生的婴儿做按摩,一方面增加肌肤亲和度,让孩子感受母爱,安全感提升,孩子更容易笑,情商会得到发展。
(2)对学会爬行的孩子,不要限制爬行的地方,在安全的环境下,让他爬上爬下,这一点,太重要了。
(3)如果1、2做得好,在学走路时,从爬行到自己推小车(不是那种四周围好的助力车,而是小trolly小推车)可能就是几分钟的事。
(4)小孩子学走路跌倒,让他自己站起来。
等等,这些也是“超前教育”,这些点点滴滴的基础教育,会在孩子长大过程中,带来很多越来越明显的益处。

**和大家分享一点儿收获——在中国买钢琴曲谱。

前段时间,在澳洲本地找遍了书店和钢琴店,才在一处音乐店买到一本莫扎特合集。

正好最近回中国,于是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买到(按照作曲家+曲谱类别)。刚开始去书店和钢琴店找,但那里大多只卖类似top popular、或者中国考级的琴谱。最后在图书城,才发现了一家专业音乐书店,于是买了肖邦、莫扎特、海顿、李斯特、德彪西、贝多芬、格里格、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巴赫和门德尔松11位作曲家的个人合集,共30本,差不多有40斤。

简单说明:(1)这些书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有版权,印刷精美。比方说肖邦钢琴作品全集那一套13本是波兰音乐出版有限公司授权、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有些澳洲能够见到的版本,在中国也能找到,而且保留了英文(仅增加了中文的翻译),比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G.Henle Verlag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Winer Urtext Edition, Schott/Universal Edi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

价格比在澳洲要便宜很多了。(1)在中国RMB的零售标价与澳洲卖的AUD零售价数字基本一样,只是货币不同;(2) 因为买的比较多,所以走的是批发价,比零售标价又便宜了20-30% 。所以实际花费相当于澳洲零售价的10-20%。

这些合集大部分保留了原版英文(或法文),对中文不太好的小朋友来说,基本没有什么阅读障碍。

**“知乎”上有一些在讨论孩子学围棋的观点,其中涉及到音乐,我觉得挺有借鉴的,先把链接放到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41861

我对第一个人的观点看得很仔细,也比较认同。比如对大局观、淡然(虚荣心锐减)、受挫能力等观点。

还有一个人在阐述时,引用了Alpha Go和柯洁对战的例子(正好那两年,楼主也在野狐上奋战,所以比较关注Alpha狗的棋谱),摘下:

人工智能AlphaGo,去年赢了韩国职业九段李世石。今年5月份又迎战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比赛前,柯洁放出豪言:“我会抱必胜心态、必死信念。我一定要击败阿尔法狗!”

当然,从职业竞技的角度,柯洁的这番宣言令人敬佩,但如果仅在竞技的角度来思考围棋,那是无法依靠它来修身养性的。然而,AlphaGo之父杰米斯•哈萨比斯却说,我们发明AlphaGo,并不是为了赢取围棋比赛。”而是希望去超越人类认知的极限,去寻求科学的真理。两相对比,感觉AlphaGo抓住了围棋理念的精髓,而当下众多的围棋竞技选手却徘徊在胜负的圈子里兜兜转转。

钢琴陪练,不单单是陪着练钢琴,还有对孩子心性的培养。

读过一些钢琴家成长史,有些人在年轻时出现过类似“自闭症”或者“厌学症”,这些情况当然各有缘由,不一而足,然大部缘起家庭的影响,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心性是非常关键的。

**昨天钢琴老师带孩子和另外一位也准备考AMusA的同学去澳大利亚著名作曲家 Grainger纪念馆参观,体会了解这位大师的生活。

最近在放假状态,练习钢琴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状态,倒是还坚持上其他爱好课程。

前段时间,孩子问我,生意是怎么能赚到钱的。这个礼拜就和另一个同学开始做SLIME,从Kmart买来原材料,在家制作,给产品照相,贴标,开通Ebay账户,已经在Ebay上面开卖了。刚开始的2天,上传图片,装修ebay 店铺,搞到夜里12点。(我只好在旁边开始找一些类似理查德“星空”、“秋日私语”等,Leisure 曲风;多丰富些孩子的听曲内容。明天准备放几个版本的拉三,做ta工作时的伴奏)

想让孩子通过做生意赚钱的途径,让ta感到自己能够可以掌控一些事情,比方说用赚到的钱,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在生意中学会更多:合作,包容,接触更多社会;对自己承担更多的独立责任。

昨天碰巧也在坛里看到有人以前写得一篇关于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人生7年》,那部片子反映的问题也是地球上每天都在上演的。

生意可以一方面想让孩子多些心性历练,另一方面,也会让ta懂得,只要多努力,勤奋,生意(人生)总是可以不断更新进步;如果随性放逐、或性格过于张扬,生意(人生)往往多不如意。

**我们每个人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都或有不同。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不断走弯路,现在也还不断犯错。

可能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孩子心性和健康,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排到第三,所以之前花比较多精力在各种爱好上。

周围人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信仰,让孩子内心更强大。

**嗯,当想到和孩子只有还剩几十年在一起的时间,就可以好好珍惜眼下了。

**经常见到很多人在讨论练琴要形成习惯,刚开始的五六年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觉得应该还有别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

比方说,我们以前的假设是:“喜爱+养成弹琴习惯+勤奋+天分=高级职称(专业弹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更看重“喜爱”,其他的,如练琴习惯只做到了7成,勤奋只有5成。这样一个情况下,肯定做不到专业弹琴。

**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我们当初和现在的目标始终不是专业弹琴,而是让琴能够很“专业”地陪伴孩子,走完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让孩子记得并永远拥有练琴时的心情。

“事后诸葛亮”地说: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从去年起就不再逼孩子一定养成练琴习惯,勤奋练琴也更谈不上了,只是让孩子尽量有乐趣地玩琴,琴仅仅是玩的一项内容。人可以玩琴,却不能让琴玩(控制)自己。

玩什么呢?游泳、网球、做蛋糕、餐点、看电影、Slime、建网上店铺、和同学聊天、遛狗、滑旱冰、滑雪、冲浪、做LEGO机器人、下棋、看书、骑马、shopping、攀岩... 总之,大众的,小众的,奇葩的,都让孩子从小就涉足,增扩眼界。

今年,孩子在学校选了Cello,我知道又要开始新的玩法了。

**这几天一直在考虑给孩子加点动力,下午在JB HIFI翻到一本马友友专辑,两盘CD,能在车里翻来覆去的放了。孩子还是听小提琴太少,所以准备采用“耳濡目染”法。

本来还想找一本Jacqueline du Pré Cello的CD,可惜早就断货了。
连续几周都在出差中,没有上来更新了。

昨天知道孩子这段时间每天着迷地玩cello,钢琴只是用来给Cello调音。。。好吧,希望Cello能走得更远些。。

知行合一,我们大人可能领悟和执行的也大都不好。反观孩子,越小的时候,知和行的融合会不会更好些?知,开始是外界传达给孩子,包括知识本身和对知识的感受,以及后来对知识的理解;当TA做出反应,即“行”。

如果我们只传达了知识本身,而忽略孩子对获得知识时的感受,那么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怎样的呢?进而TA对知识做出的反应又会是怎样的呢?

本来,知行合一,简单地说就是排除杂念,才有愉悦,有愉悦才有可能做到极致。如果存有杂念,知行不能合一,势必有纠结,甚至苦恼。

所以,我希望孩子做事可以着迷。。。即便后来TA自己从着迷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也是由TA自己掌控着。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资质好是天生的,但(家长或孩子)心中执念不去,就无法做到心思通透,修为却是难以进步了。”

引申到练琴的这件事,执念就是指家长的

**今天上来,看到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一年了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陪练”这个角色已经从全职变成“退休”,钢琴的练习一半时间是靠孩子自己主动,另一半自然是我来“强迫”。感觉这一年里,孩子对钢琴的热度和练琴的时间减少了,精力更多地分给新事物,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用年底的AmusA考试和MSV表演来促进。

为了准备AmusA,更换了一台Grand Piano, upright 琴已经从家中搬出去2个月了,今天去upright 琴那里,孩子又弹了一会儿,说,声音和手感与Grand Piano完全不一样。这也算是为AmusA准备以来,又一个小进展。

关于练琴时间,根据孩子自己的喜好,设定为:每天半个小时钢琴,一个小时Cello ,15分钟小提琴。希望坚持能到年底。

昨天晚上有小朋友来玩,一起做游戏,孩子时隔三四年又一次练习听音,可以听出三音组,这也算是几年来的小收获。

今天晚上,又有几个小朋友来家里玩琴,violin, Cello, piano, 小朋友们在一块,快乐就是很多。。。

**有时候,我也在想,等孩子大了,不像现在这么弹琴了,会怎么想ta小时候练琴的时光。。

孩子现在还记得我跟ta为练琴生气的那几次呢,估计能记一辈子了。。。我真想抹去在ta脑海里的这几次记忆。。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4 收起 理由
xzhuqlfeixia + 2 精品文章
jimmyking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3-21 11: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immyk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immyk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gjoy 发表于 2019-3-8 10:54
**以前都是老师帮着孩子选定曲目。

我帮着做外围选曲的原因,其实是有小私心的:缘起今年初选AMusA曲子, ...

谢谢您分享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能否也告知一下钢琴老师的联系方式,我们也住东区,谢谢!

发表于 2019-3-23 10: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immyking 发表于 2019-3-21 12:32
谢谢您分享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能否也告知一下钢琴老师的联系方式,我们也住东区,谢谢!
...

已给你私信,请查收

发表于 2019-3-23 11:1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emon-lem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emon-lem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楼主分享,看了很感动。这份用心真是不易。

我女儿5岁2个月,最近报了音乐学校,上了6次课,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老师课堂时间很紧很赶,学生有5-6个,根本没有时间指导小孩子指法,键盘上时间也很少,基本都是小孩自己自由发挥。

我觉得指法姿势作为一开始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一凡形成习惯,以后很难纠正了不了,但自己在家里练习时,也不会指点,就算说说,小孩也不会听我。这个是我很大的顾虑。

我觉得是不是上完这学期该把音乐学校停了,找个一对一的老师手把手教更好?

当然学校的好处是结合游戏和趣味,小孩子很有兴趣。

可否听听楼主意见?

发表于 2019-3-23 11:1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ooflirp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ooflirp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后来达到什么级别的水平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3-23 13: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emon-lemon 发表于 2019-3-23 12:10
谢谢楼主分享,看了很感动。这份用心真是不易。

我女儿5岁2个月,最近报了音乐学校,上了6次课,我发现最 ...

你好!

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在结合游戏和学琴方面也是很好的。一个一般的启蒙老师也可以把游戏和学琴结合得一般般。

我发现孩子是否适合钢琴、还是其他乐器,可能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家长给出机会,过一年半载应该就能发现孩子对钢琴是不是有兴趣。有兴趣,就可以继续;没兴趣,期望值可以降低,换其他乐器试一试。比方说,我孩子对小提琴,目前好像就在那里晃悠,最近3年一直保持在3级水平(说不定后面能有些突破?),可在Cello上,几个月的时间,提高效果就比较明显。

有的小朋友天生就喜欢钢琴,有的天生对Drum有感觉。

“记忆”这个东西和练琴是相辅相成的,小时候能通过一些方式训练记忆,对学琴事半功倍;同样,练琴时,采用盲弹方式,或者PHOTO SHOT方式,也对提高记忆是很好的方法。

“兴趣”除了天生的以外,家长和老师如何保护和引导,也占了不少比重。

发表于 2019-3-23 13: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23 15:33 编辑
looflirpa 发表于 2019-3-23 12:14
楼主后来达到什么级别的水平了?


我没有练过钢琴。几年下来,倒是对音组的听力能力提高了不少,对不同风格的曲调和内涵有了进一步领悟。

去年陪孩子练吉他时,把一首圣歌翻译成中文,摘录如下。有兴趣的朋友请多提提宝贵意见。

英文原版演唱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wIT8JjddM



“10000 Reasons“”
千万个理由

Music    Matt Redman
Lyrics    Matt Redman

中文歌词编  Lingjoy

Bless the Lord, Oh my soul
敬奉主,我的灵
Oh my soul, worship his holy name
我的灵,奉颂他的圣名
Sing like never before, Oh my soul
从未如此高唱,我的灵
I'll worship your holy name
我奉颂你的圣名

The sun comes up, it's a new day dawning
太阳初升,这是新的黎明
It's time to sing your song again
我又唱起你的福音
Whatever may pass and whatever lies before me
不论过去,不论将来会如何
Let me be singing when the evening comes
我依然高歌,直到夜幕降

Bless the Lord, Oh my soul
敬奉主,我的灵
Oh my soul, worship his holy name
我的灵,奉颂他的圣名
Sing like never before, Oh my soul
从未如此高唱,我的灵
I'll worship your holy name
我奉颂你的圣名

You're rich in love and you're slow to anger
你满怀爱,却少迁怒众生
Your name is great and your heart is kind
你名高尚,你心又善
For all your goodness, I will keep on singing
为你荣光,我要不停的唱
Ten thousand reasons for my heart to find
千万个理由我愿去追寻

Bless the Lord, Oh my soul
敬奉主,我的灵
Oh my soul, worship his holy name
我的灵,奉颂他的圣名
Sing like never before, Oh my soul
从未如此高唱,我的灵
I'll worship your holy name
我奉颂你的圣名

And on that day when my strength is failing
终有一天,我已不再坚强
The end draws near and my time has come
光阴尽头是我归宿
Still my soul will sing your praise unending
我依然赞美你永不停息
Ten thousand years and then forevermore
Forevermore
千万年之后还是永永远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lvjulia + 3 这首是我开车曲目之一,娃很喜欢跟唱。.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3-23 14:3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emon-lem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emon-lem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gjoy 发表于 2019-3-23 14:19
你好!

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在结合游戏和学琴方面也是很好的。一个一般的启蒙老师也可以把游戏和学琴结合得 ...

谢谢

那你觉得手法姿势是不是学琴最基础重要的呢?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样

发表于 2019-3-23 14: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emon-lemon 发表于 2019-3-23 15:39
谢谢

那你觉得手法姿势是不是学琴最基础重要的呢?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样 ...

肯定是基础,肯定是重要。只是排在“兴趣”后。

这里面有个教学方面的话题。有两点体会

(1)交给老师来做。老师可以纠正,孩子喜欢听专业意见。

记得刚开始练琴的第一年,有一次孩子在MSV表演,前面有个家长侧头跟自己的孩子说,上面这个小朋友弹的指法不对,没有架起来。那时孩子确实弹得时候手会下陷,老师以前在澳洲研究生学的是教育,懂得孩子的身体发育的过程,在后来,一点一滴地做改进。

(2)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举个例子,我以前以为在弹奏时小手指不要弯曲,还跟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纠正。后来才知道这种弯曲,不算什么,并不需要强制纠正。

手型的塑成需要耐心+,专业的老师会兼顾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7 收起 理由
lvjulia + 3 很有感触
lemon-lemon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3-25 21: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攻克难点的一个小方法

前几天,孩子在练习曲子里的一大段十六分音符的段落时,总是出错,孩子过来求助。。

盲弹和放慢速度弹都采用过,效果不明显。于是想起老师很早以前让孩子玩莫扎特的方法,倒躺在琴前,脸朝上去弹,如此试了两下,有点boring,难度太大;又换到正常坐姿,只是两个手交换位置去弹,发现这种方法比较有效果。孩子的大脑得到挑战,不得不去重新把乐谱和手指的配合重新排位置,重新审视notes,这个难度中等,如此练了几遍,逐渐顺利。然后再回到正常手势去弹,一遍就过了。

试着结论下:用一个更高的难度去把大脑里的知识restructure后,手脑的配合会有新的认识。反过来,以前的就不是什么难度了。

包括变节奏、闭眼盲弹等都是去用更高的难度来弥合之前的小难度。特别是在正常手势把一个曲子已经弹得太过于溜之后,没有挑战难度,会让孩子产生骄傲,进而不再去深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3-26 09: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ndy52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ndy52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gjoy 发表于 2018-12-27 00:27
和大家分享一点儿收获——在中国买钢琴曲谱。

前段时间,在澳洲本地找遍了书店和钢琴店,才在一处音乐店买 ...

给小孩买书是刺激和奖励他探索新曲的办法. 澳的钢琴书随便一本urtext都不便宜(70元左右)!最近有机会从中国带一些钢琴书回来。可以提点一下网上哪买吗?能分享一下买到的书单吗?先谢了

发表于 2019-3-30 19: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31 10:09 编辑
mandy522 发表于 2019-3-26 10:02
给小孩买书是刺激和奖励他探索新曲的办法. 澳的钢琴书随便一本urtext都不便宜(70元左右)!最近有机会从 ...


老师让买的是按照作曲家分类的个人合集,所以基本上把书店里所有能找到的作曲家合集基本都搜罗了。

莫扎特 钢琴变奏曲 (第一卷)Variations for Piano Vol.1 Wiener Urtext Edition (Schott/Universal Edi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
莫扎特 钢琴变奏曲 (第二卷)Variations for Piano Vol.2 Wiener Urtext Edition (Schott/Universal Edi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
莫扎特 钢琴奏鸣曲集 (一)人民音乐出版社
莫扎特 钢琴奏鸣曲集 (二)人民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1 叙事曲 BALLADE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2 练习曲 ETUDE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3 即兴曲 IMPROMPTC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4 妈祖卡舞曲 A MAZURKAS, A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5 夜曲 NOCTURNE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6 波洛奈兹舞曲 A  POLONAISES, A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7 前奏曲 PRELUDE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8 回旋曲 RONDO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9 谐谑曲 SCHERZO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10 奏鸣曲 SONATAS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11 圆舞曲 A WALTZES, A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12 钢琴作品合集 A  VARIOUS WORKS, A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16 大波洛奈兹舞曲 GRANDE POLONAISE 波兰国家版 URTEXT 上海音乐出版社

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第一卷)The Complete Piano Sonata, Vol.1 Winer Urtext Edition (Schott/Universal Edi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
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第二卷)The Complete Piano Sonata, Vol.1b Winer Urtext Edition (Schott/Universal Edi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
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第四卷)The Complete Piano Sonata, Vol.3 Winer Urtext Edition (Schott/Universal Edi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 (I)Breikopf Hartel 湖南文艺出版社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 (II)Breikopf Hartel 湖南文艺出版社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一)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Part I URTEXT  G.HENLE VERLAG 人民音乐出版社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二)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Part II URTEXT G.HENLE VERLAG 人民音乐出版社
巴赫英国组曲(1-3)Englische Suiten URTEXTG.HENLE VERLAG 人民音乐出版社

李斯特钢琴曲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德彪西钢琴曲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伯特即兴曲和音乐瞬间 (钢琴)人民音乐出版社
柴可夫斯基(四季)人民音乐出版社
门德尔松 儿童小曲(钢琴 作品72号)人民音乐出版社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9 收起 理由
lvjulia + 2 真给力
yaootutu + 4 感谢分享
mandy522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3-31 17:4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都教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都教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能不能私一个钢琴老师,谢谢

发表于 2019-3-31 20:3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都教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都教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能不能私一个钢琴老师,谢谢

发表于 2019-4-1 16: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isylu199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isylu199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4-3 19: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nnie15062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nnie15062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谢楼主分享,能否私信钢琴老师的联系方式,万分感谢!

发表于 2019-4-5 23: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nnie150627 发表于 2019-4-3 20:07
感谢楼主分享,能否私信钢琴老师的联系方式,万分感谢!

已发给你,请查收

发表于 2019-4-5 23: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aisylu1999 发表于 2019-4-1 17:51
学习

共同学习

发表于 2019-4-5 23: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都教授 发表于 2019-3-31 21:36
楼主,能不能私一个钢琴老师,谢谢

已回复,请查收

发表于 2019-4-5 23: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eme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eme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每个琴童的身后都有一个努力的爸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4-6 1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觉得很有借鉴,最近终于找到,放在这里,做资料。

http://www.wen84.com/rumen/1369.html

发表于 2019-4-6 10: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4-6 11:51 编辑
yemeo 发表于 2019-4-6 00:49
每个琴童的身后都有一个努力的爸妈


是的。看到你的评论,也让我想起一篇文章,觉得挺有启发的,请见上面。

发表于 2019-4-6 10:4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eme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eme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gjoy 发表于 2019-4-6 11:32
是的。看到你的评论,也让我想起一篇文章,写得挺有启发的,请见下面。 ...

应该早点看到这文章。
我家孩子之前就经历过瓶颈期,因为学了一段时间,我们觉得如果放弃了,前面学的就白费了,那段时间真的相当痛苦。

发表于 2019-4-14 2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适合让孩子观看的,有关音乐的高品质电影一直属于稀缺货。刚刚发现有一部中国的电影《闪光少女》挺不错。

链接见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40dLlNrQo

赋予传统乐器,年轻的血脉。。谁知道再过100年,钢琴,提琴这些会进步成什么样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