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2013 雪中行--尼泊尔徒步 (2013-2-28) autrant · 在墨尔本遭遇的第一次抢劫 (2006-4-30) 喵呜
· murano提车作业和追回dealer多收的1k手续费,外加1000刀赔偿的经验(如何在澳洲对付车贷欺诈维权教材) (2013-8-8) thundom · 小安周末厨房---美味辣焖牛腩 (2009-3-28) aitingwang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abrandnewword

[人生百味] 分享我治愈童年的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 2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randnewwor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randnewwor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abrandnewword 于 2021-1-11 22:40 编辑
hbwork 发表于 2021-1-11 22:09
楼主写的真好,谢谢您的分享,昨天我的分全给您了。

我可能属于第4种,生于70年代,长在农村,打小时候 ...


谢谢加分,我说我怎么现在这么富有了

孩子有问题就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你听张璐的情商课会有很好的启发,建议你听完情商课后还可以听张璐的青春期指南。家长要和孩子交朋友,这样孩子才会跟你交流。一个正能量的家庭是全家都进步。祝你好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1-1-11 22: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bwor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bwor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brandnewword 发表于 2020-12-31 11:47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来更新一下我的贴子,分享我的人生新旅程。
对于外部世界来说,今年是个非常混乱的一 ...

楼主你真的太棒了,能够和父母和解,真的是走出来,恭喜。

并祝楼主新年快乐。
5张了的IT老民工

发表于 2021-1-11 23:0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uuyim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uuyim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brandnewword 发表于 2021-1-11 21:59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不过我有点犹豫该怎么回(怕把人带偏了),因为我不像心理医生,有那么多案例可以借鉴 ...

你是如何清楚的让他知道如果不改变,就会失去你?
我没有二胎的时候有时候吵,也会提离婚。那时候我是有底气离婚的。有了老二后没有底气了,所以也从来不会提了。
还是得自强自信。让我的底气重新回来。

发表于 2021-1-12 19: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randnewwor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randnewwor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uuyimin 发表于 2021-1-11 23:07
你是如何清楚的让他知道如果不改变,就会失去你?
我没有二胎的时候有时候吵,也会提离婚。那时候我是有 ...

你说的对,自强自信,让你的底气回来。
我觉得两人相处久了,对方心中的小心思作为伴侣我们应该能看出来个八九不离十。我老公如果说了啥瞎话,我盯着他看就能识别,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同样,如果我说了只是吓唬他的话,他看着我也就能明白,当然,不是吓唬的话,他也是看得出来的。

发表于 2021-1-12 22:4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uuyim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uuyim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brandnewword 发表于 2021-1-12 19:44
你说的对,自强自信,让你的底气回来。
我觉得两人相处久了,对方心中的小心思作为伴侣我们应该能看出来 ...

我觉得很有道理。
也是有了老二之后他就越来越窝里横了。
我觉得他也是感受到了我底气不足了。
也是我自己不争气哦。明明也自己上班,收入也还行。又不靠他。最多需要他一起养孩子。但是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他养孩子不是理所应当么?我怎么就搞得自己很不行一样。
还是太懦弱了。怕东怕西。真的做了也就这样了。

发表于 2021-8-2 13: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分享我的一点点经验。 我在墨尔本,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过得比较艰难,家庭内部充满争吵、焦虑和些许暴力。现在的我是一个普通人,上有老下有小,但是我对自己的家庭很知足。在过去的2年中,我因为各种各样的契机,开始了寻找自我的精神旅程。我看了一些心理学书,一开始觉得如获至宝,立刻去找了心理医生,结果这个心理医生非常糟糕,我等下会稍微讲讲给所有寻找心理医生的人提个醒。后来,我在一片混沌的情绪废墟中,慢慢地好起来,感谢家人和朋友,于是我又看了更多的心理学书籍,还去coursera上上了一些心理学课,与此同时,因为不断地鼓励自己多和别人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心理医生,又认识了一个不错的OT(occupational therapist),这个很多华人不太了解,我等下慢慢讲。
首先的首先,我想写的一点经验和教训:
如果你想找一个心理医生,请千万小心那些waiting list很短的psychologist。尤其是如果你的心理问题是由来已久的,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和别人聊聊自己,那我强力建议你找一个waiting list至少在2个月以上的psychologist,2个月绝对值得,我现在那一个等了三个多月。我这么说肯定会对一些刚起步或者有特殊原因的psychologist不太公平,不过,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如果你的问题不是小问题,那么这是一个最可靠的筛选掉不适合你的psychologist的办法。waiting list 很短,说明要么很多人退出了,要么根本没有人去。如果是后者还好些,如果是前者,那你想想,为什么大家都不去了?最要命的是,一个不适合的psychologist可能会很随意的谈论你受到伤害的经历,你感到愤怒、悲伤、不被人理解,进而本能地封闭自己,与寻求帮助的初衷背道而驰。我看过一个很好的描述:一个糟糕的心理医生就好像一台手术上的外科医生,把疤痕再一次切开,看到了里面的毒液,然后他就停在那里,不管了,任由来访者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绪,于是来访者等于又经历了一次创伤。
第二,我认为自己多看一些心理学书籍是有好处的。我比较推荐至少在90年代以后的书籍,因为这个时候的心理学理论已经得到了脑科学和生物学的支撑,比较可靠。之前的心理学和哲学比较密切,有互相矛盾之处,要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容易让人感到迷失。
先写到这里,要去忙小祖宗们啦!祝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接纳和指引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9 收起 理由
小水牛 + 4 感谢分享
chujiqiu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1-8-2 13: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忘记感谢楼主了,是你的帖子让我在网络上也有了被接纳的感觉。等于推了我一把,让我走出去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虽然第一次尝试很挫败,但是你的经历告诉我,我只是那一次比较倒霉,keep positive and keep looking,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然后现在,ta da! 我也迎来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且为此感到骄傲

发表于 2021-8-4 00: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OT occupational therapist是一个很有趣的职业,主要内容是帮助老人、小孩和身体受过伤的人士,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康复训练。然而和康复训练不同的是,OT还包括与情绪处理相关的sensory的部分,比方说有的人对噪音特别敏感,有的人对炫目的灯光敏感,有的人特别不喜欢衣服湿掉的感觉,在这种特别不适的感官刺激下,人会变得易怒和不安。反过来,很多sensory对情绪有平复作用,比方说一个热水澡,还有可以握在掌心的粗糙的石头、树枝等,人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把自己紧紧的裹在毯子里、或者使用比较厚重的被子会让人放松。如果你有一颗观察自己的心,那你就能慢慢发现安抚自己的方法。请记得这些方法并不是让你避免负面情绪的,负面情绪其实是有价值的,它能够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保护自己。这些方法是用来帮助我们尽快恢复理智的,避免长期沉溺在负面情绪中。
有一次我向那位比较糟糕的心理医生和OT提了同一个问题说,“在冲突当中,我怎么能快一点平复自己?”。他们的最初回答都是一样的,深呼吸和数数,数到10。我又追问“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其他办法吗?”他们的回答非常不一样。我分享在这里,希望每一个不自信、怀疑自己的人可以有所收获。
心理医生说:“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你数到3不行,就数到10!数到10不行就数到20!你试都不试!你想想看,如果X医生(指TA自己)在边上会说什么。bla bla bla...” 我当时真的以为自己问了一个应该感到羞愧的问题,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同时又觉得很委屈,那时候我才第二次见到她,我不正是很诚恳地在询问TA的意见么,TA为什么要训斥我叫我好好想想TA会说什么呢?我又怎么想的出TA的专业意见是什么哪?
下面说说OT的回答,“也有其他办法的。比方说双臂紧紧地抱着肩膀、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嘴巴像金鱼一样。还有的人适合抱住肩膀以后进行短促而频繁的呼吸。另一种是用手指头在桌子上反复画无穷大的符号,慢慢地呼吸就会跟着手指放慢、人也就平静下来了……”他一共介绍了7、8种呼吸法,不好意思我记不住更多了。OT的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和鼓舞,抱紧肩膀和憋气的呼吸法对我非常有效,后来我自己又慢慢发现了适合自己的sensory,比方说握住一根被太阳晒热的树枝等等。
如果有朋友有过类似上面的对话,并且遭到对方的否定的话,那希望这个例子对你有用。你可以想想看,自己真的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吗?还是因为对方是个偏激和自负的人,而你恰好无意中问了一个TA答不上来的问题?一个难题或许有很多种我们想不到的解法,只有敢于交流自己的难处,又敢于对别人的建议提出质疑(当然是指礼貌地讨论),才有机会打开新的天地。不要因为别人说“你为什么要XXX”或“你为什么不能XXX”,就不敢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果眼前的这个人不行,可以换一个人谈谈。其实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那些能够理解别人想法的人哪。
借楼主的贴子就啰嗦到这里啦!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华丽转身 + 4 感谢分享
小水牛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8-4 10: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snow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snow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brandnewword 发表于 2021-1-11 21:38
谢谢加分,我说我怎么现在这么富有了

孩子有问题就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你听张璐的情商课会有很好 ...

请问有张璐课的链接吗?谢谢

发表于 2021-8-20 10: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又来啦。谢谢有人看我的经历,也有人给我加分,给我私信。可惜是我的积分不够,回复短消息的时候弹出个框告诉我权限还不够、只能看。如果有朋友想跟我交流,那抱歉只能发在这里,或者把你的手机号码或者微信或whatsapp发给我,我会从那里回复你的!那我先在这里把我的经历和感受稍微讲的再详细一点好了。
之前我把信息压缩了,实际上,我碰到过几个心理医生,第一个是有过一面之缘的W,是一个西人老太太,我当时也不是因为咨询才碰到的她,是在其他场合。第二个是正式的心理咨询师,华人,我叫她P(oor communication)好了,请注意我用P不是在贬低她,请不要带着敌意去看待我的经历,只是因为出场人物多,我这么写可以方便看的明白。第三个咨询师也是华人G(reat communication),这段经历比较有趣,因为我并不是去咨询的,我是陪另一个人去咨询的,当时TA没法单独去见咨询师,也没法表达自己表达的很清楚,我前文里面说到的那个很好的咨询师就是G,我等于是在咨询中偷师,说白了人的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经历引起的情绪、情绪背后的意义,多少都有共通之处。我之前简化地说“我现在的咨询师”,其实G应该是“我现在碰到的咨询师”才对,岔开一句讲,助人就是助己,我也是得益于这句话吧。当然这个助人一定是用谦虚和接纳的态度去帮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有一些行为虽然是好意,但并不是“助人”,比方说有的人会说“我让你干嘛干嘛,这都是为了你好啊!”,的确没错,但是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告诉对方:你现在这个样子很糟糕,口气也不会好。想想我们小时候,被父母师长这样教训的时候,有没有感到害怕、生气和委屈?被这种情绪控制的时候,人是没有办法学习和进步的,即便抱持着忍耐的态度做到了,取而代之的情绪也会变成压抑和抑郁,人只能在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会充满力量。话说回来,我还有第四个咨询师F(uture),现在刚刚做了电话沟通,waiting list的是4-6个月。
本来我不想写太多,一方面是因为我不太自信,这个帖子也有专业人士在看,我在这里胡说八道有点班门弄斧。另一方面,我写的都是个人感受,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如果有人拿着我的经验当成金科玉律,去衡量自己和咨询师的关系,或者去评判咨询师的观点的正确性,那岂不是影响别人的治疗。现在我想通了……如果我写错了,被专业人士纠正一下也没什么不好。而且我自信我不会用偏激的文字去表达我的观点,我喜欢用逻辑,如果有人真的用我的逻辑去反驳了自己的咨询师,那不是也很好么?一个好的咨询师应该可以就此解释的更详细吧,让来访者理解的更深刻。市面上这么多心理医生写的书,很多都是写给大众看的,如果专业咨询师不认可来访者自己去了解一点知识,那怎么会出书呢?所以我想通了,我就慢慢写

发表于 2021-8-20 11: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先说说w,当时我带着女儿去参加一个小朋友的活动,既然介绍说w是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那我就聊了几句。这时候的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英语水平也一般。和我听到过的大道理不同的是,w不谈什么背后的规律、意义这些东西,她每一次都聚焦在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案上面,非常实际。比方说我的孩子很害羞,在陌生人多的场合会一直粘着我,连我去扔个垃圾都会急得大叫,垃圾桶就在3步远的地方。我因为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并没有批评她,还是允许她发脾气的,但是时间久了她总是这样我也难免有点担心,她会不会就此变得太任性?同龄的孩子明明都已经脱离了分离焦虑了呀。w教了我一个办法。就是每次去陌生的环境玩,在小朋友感觉到enjoy的时候,大人稍微离的远一点陪她玩,如果原来是在大人的怀抱里玩的,就改成肩并肩或面对面地玩,如果她可以接纳,那玩一会以后再离的远一点,比方说跟她说我们一起跳格子吧,妈妈先跳三格,然后你来。如果小孩发脾气的话,就说明进度太快了,那就退回原来的肩并肩的方式玩。原则就是让小孩子感到有一点点挑战,但是是她的应对能力范围之内的,慢慢地她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如果她真的感觉到害怕的时候,父母能够立刻响应她的脾气,那她会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但是父母设计的玩耍,又能让她感觉到自己并不需要完全依赖父母,自己是有能力的。
我听了她对各种问题的回答之后,忽然觉得:哎?这种思维方式很有趣,看似无解的、头痛的问题,可以拆成很细的、很具体的步骤去解决哎。另外还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说:我们通过辨认自己的感受,就能知道进退的界限在哪里了吗?
现在想起来,w不但当时帮我解决了具体的问题,而且还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后来在P那里感到心灰意冷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有一天想起来w。w和p给人的感受这么地不同,那我是不是应该再找找看新的咨询师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1-8-20 12: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ipitang 于 2021-8-20 11:26 编辑

下面写P,p写起来比较累。虽然从TA那里完全退出已经大半年了(去年中途还退出过一次),但是现在如果谈及具体的冲突,我还是挺生气的,TA实在太爱教训人了,而且喋喋不休。有负面情绪干扰的话,写起来就比较不那么顺畅。不过我想先强调的是,即使是和p的咨询,也不是毫无收获的,由于我实在无法认同ta的说辞,我在那段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很多心理学的知识是在那时候学到的,这些知识对我现有小家庭内部的和谐很有帮助,我变得爱提问了,我会对别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感兴趣,而不是用自己现成的价值观来评价别人和自己。还有,在我学会比较平静地、坦诚地表达自己之后,立刻受到了家人和挚友的接纳和帮助,他们也都告诉了我很多不会轻易说出的事情。这些都不是从p那里学到的,但是如果我没被她气得发抖,大概也不会去看书了吧。
下面说一下我怎么找到P的。是我朋友介绍的,我朋友在她那里咨询过几次夫妻关系,觉得很不错,她自己改变了很多,然后推荐了另一个朋友去咨询夫妻关系,效果也不错。我看了ta的个人网站,也了解了ta是注册clinical psychologist,名校博士,将近20年咨询经验。顺带说一句,看看这个咨询师是不是认证过的,可以去https://www.psychologyboard.gov.au/,或者直接google一下verify psychologist就可以找到。总之,P的背景看上去很辉煌,朋友们又说有用。于是我就发了短信去问我能不能去咨询。P回电的第一次简短交谈,我就有了一丝不舒服的感觉。我对带有敌意的情绪是很敏感的,我说我要咨询,p问我说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我说是我朋友介绍的,ta说:是谁?我听到了一种防范的敌意,一下子紧张起来,我平时叫这个朋友的时候,有时候用中文名,有时候用网名昵称,还有英文名,一紧张我也不知道应该告诉p哪个名字,ta又加重了语气说:是谁?我说了朋友和她的partner的英文名,p说哦哦,口气才缓和了下来。我问了问一些问题,最后问费用,我当时在哪里看到说medicare可以部分cover 6次费用,超过的话就得自己全部自费,那我就问p超过了次数的话,我每次咨询要付多少钱呢?ta的口气突然又强势了起来,“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当时看了一本书《重塑大脑 重塑人生》,英文书名是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大陆和台湾的译名不一样,这本书很有趣,里面提到作者治疗好了一个童年阴影的病人一共用了10次咨询,所以我才有超过6次咨询的预期。但是被p这么一呛,我立刻不敢表达了,我说:我只是对心理咨询完全不了解,那么你是说6次就能看好吗?P说:当然了啊!我有点傻了,怎么问也不问情况就敢打包票么?莫非这个人是个大牛啊。不过我还是很顺从地说,哦哦,那好的。于是p告诉我说,两周以后就可以见我

发表于 2021-8-20 12: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erylt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erylt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ipitang 发表于 2021-8-20 11:20
下面写P,p写起来比较累。虽然从TA那里完全退出已经大半年了(去年中途还退出过一次),但是现在如果谈及具 ...

我发私信给你了,麻烦看一下

发表于 2021-8-20 13: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去p那里之前,我抱着很大的希望。这也部分由于我读了Susan Forward的三本书,《原生家庭》(poised parents),《依恋》(attachment),《执迷》(英文原名我忘记了),在喜马拉雅的vip会员都能听到,某宝上也有的卖。这三本书是我看过的阐释家庭内部关系,阐述地最具体、逻辑也相对清晰的书。我以为每个心理咨询师都会有这么清楚的逻辑的。
坐下来p拿出合同让我签字,这个是每个咨询师都会做的,和后来的g不同的是,p的合同上有一条大意是:这个大楼里有保安,如果来访者对ta表示出任何的攻击性意图,ta会立刻叫保安。我看了心里有一些吃惊,怎么心理咨询师会挨打吗?是经常的吗?不过我不敢问,其实我应该问一下的,问了就知道这句话只是常规性的写在那里,还是p的确有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如果我问了p有很强的情绪反应,那么这句话就不是常规性的写写。
不管怎么样,我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第一次见面就竹筒倒豆子,把小时候看到的家庭矛盾讲了,但是暴力的程度我没有讲,也就是场面有多血腥没有讲。p的反应讲出来让人难以置信,ta伸出一根手指点着空中说,“你妈肯定有讨打的地方”。就是这么直白地反复讲了三遍。
我只感到整个人都凝固了,但是心里有一个人在疯狂地咆哮,想摔东西、想冲上去推TA,但是这个心里的人,不知道怎么就是不能动弹。p还在不停的讲,“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你明白吗?他打她,她一定有讨打的地方”bla bla bla……后来我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反应了,我的反应大家一定也难以置信,“p医生,你说的都对,我都明白,我都同意”。p这才住了嘴,满意地点点头。
这里提一句,我看到之前有专业人士在帖子里说,有的说中文的psychologist自称医生,是不合适的。p的确自称医生,ta的网站就这么写,所以我会叫ta p医生。我当时生完老二,在家休产假,又恰逢第一波维州疫情,就没有回去上班,这些p都知道。也幸好休产假,在咨询p的期间,我不停地被突如其来的童年回忆吞没,当如潮的回忆涌进来的时候,整个人是恍惚的,连正常的做饭都没办法持续进行。有时候是早已经忘记的片段,有时候是感觉,有时候是零星的、有时候是大部分完整的又缺了几个角的回忆,唯一能让我获得些许安宁的就是阅读。

发表于 2021-8-20 13: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但即使是阅读也进行的很缓慢,因为我完全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可能只有不到一分钟,然后就会迷失在沉思中。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回忆叫做flashback,中文翻译成闪回。这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没有正确的、缓慢的引导,应当避免把过去的痛苦挖出来反复体验。那些忘记不快的能力,本来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自保的能力。

发表于 2021-8-20 19: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cheryltzhu 发表于 2021-8-20 11:27
我发私信给你了,麻烦看一下

谢谢你的信任!对不起,我的积分不够,看到了你的消息但是被告知没有权限回复。你可以私信我手机号码或者微信或者whatsapp号码么,这样我可以从那里回复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1-8-22 03: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ngoandmil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ngoandmil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pringsnow 发表于 2021-8-4 09:42
请问有张璐课的链接吗?谢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Z4y1M7EE?p=1

LZ应该说的是这个情绪课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abrandnewword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8-22 08:3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iyim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iyim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得好棒????。对我而言,感觉通过楼主的讲述可以更好的理解曾经自己内心对父母充满抱怨 逃离父母身边的深层次原因。
有幸可以了解他人的自我治愈历程,学习专业的心理知识,让自己更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救赎。历史原因也好 文化背景也罢,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希望在我们这一代终止,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们再经历同样的童年阴影。

收藏了时不时可以复习
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21-9-16 11: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上次写一半被突如其来的lockdown打断了。一直就忙到现在,我不太喜欢做事做一半,所以长话短说的分享几个要点吧。首先是从我自己的惨痛教训来看,不要对psychologist有盲从的心态,应该是平等的探讨的心态,即使你感到了对方有强势的倾向,也不要想着TA是psychologist,就放弃了自己的直觉
一是这个行业学历和背景不能说明什么,脑科学在最近十几年有很多突破性进展,这修正了很多心理学的方法,比方说科学发现当一个小孩长期处于语言暴力之中时,她的大脑结构会出现变化,某一部分的质量会变轻,受到过创伤的人唾液中测到的压力激素会明显高于常人,心跳通常比普通人要快一些等等。科学也发现只有人在感觉到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够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学习能力也会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开始鼓励non judgement的环境,训斥和体罚都是不受提倡的。如果一个psychologist的从业时间很长,那她早年读书学到的知识还比较旧,而她每年更新行业知识的时候又只是例行公事的话,那她就可能在咨询中采纳过时的、甚至是已经被科学已经证伪的方法
二是读心理学的确实有不少人是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才去学的。psychologist也是人,她的心理问题会在某些条件下暴露出来,如果刚好来访者的讲述是这个引子,那她的表现就会失去专业水准,来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到这种讯息是有害的。《原生家庭》(poised family)和《身体不会忘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s)都提到过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在一口气读到了心理学硕士或博士以后还是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到作者那里去求诊的案例。我自己也的确在向P咨询的时候,看到了TA忽然之间冒出来的遮掩和愤怒

发表于 2021-9-16 11: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ipitang 于 2021-9-16 11:13 编辑

下面说一下找psychologist的心得好了。

我自己的心得就是看waiting list要多久,一般3个月左右很正常,2周以内不大对劲,前面已经叙述过了

后来G告诉我一个原则,一开始总要和psychologist有个磨合期的,毕竟每个人经历不一样,说话的方式也不一样,试2-3个sessions,如果你觉得对方还是理解不了、或者没有在听,那就换人。咨询最重要的是来访者能不能和psychologist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不是理智上的信任,而是有一点类似朋友情谊的那种信任,只要能够互相信任和放松,psychologist用什么治疗方式不是那么重要。

再有就是我觉得psychologytoday这个网站不错,可以选择各种咨询师,有注册的心理咨询师,也有普通咨询师,很多咨询师会在profile里面介绍自己擅长的方向,使用什么语言,使用什么方法。很多咨询师愿意在profile里或是个人网站上提供自己的照片,这样来访者在事先知道对方长相的情况下可以放松些。网站也会对验证过真实性的psychologist和其他咨询师打上verified的标签,也可以通过filter找到某个地区、讲中文的或是使用某种疗法的psychologist

发表于 2021-9-16 11: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den201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den201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z_denise 发表于 2019-12-9 09:49
本人以过来人身份告诉大家,童年阴影唯一能治愈的方法就是离自己原生家庭越远越好,不要和他们联系。十年以 ...

说的容易,怎么可能远离。当有一天,你变得强大了,有能力了,你的原生家庭反倒更是想靠近你,借你的光,给他们安排养老。我已经认命了,这就是宿命,无法逃脱,不如放弃逃脱的想法,承担起责任来,尽管我觉得逃离原生家庭的人生才是真正快乐无忧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1-9-16 11: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之前说我的朋友在P那里咨询夫妻关系还算成功,有同学来问我情况。很抱歉,我只说了当时我去之前的情况。现在更正一下,我朋友去P那里咨询的确是有所改变,感觉ta虽然强势但是自己总体是得益的。后来她的partner在她的鼓励下也去了,结果才说了几句,气得当场摔门走人,我朋友顿时泪流满面,P告诉我朋友:有的夫妻咨询了以后就是会发现互相不合适。于是我朋友和我们几个倾诉了这段经历以后也没有再去了。不过,看到这些的同学们也不用灰心,我朋友现在的婚姻关系还不错,如果心怀希望,事情永远有转机。一个心理医生的话并不等于上帝的旨意,那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发表于 2021-9-16 12: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Kaden2014 发表于 2021-9-16 10:40
说的容易,怎么可能远离。当有一天,你变得强大了,有能力了,你的原生家庭反倒更是想靠近你,借你的光, ...

可能他们在心理上还是控制着你吧

发表于 2021-9-16 13: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ipitang 于 2021-9-16 12:16 编辑

现在说说心理医生G和F教给我、又结合我自身了解的一些东西
心理学治疗方式有很多种,这一点你可以在psychologytoday的网站上浏览psychologist的profile里可以看到。最传统的是CBT,这个虽然已经不如以前流行,但是还是有必要介绍,主要是让来访者换一个角度认识问题,因为通常我们的世界观是慢慢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形成的,很多是父母言传身教那里学来的,这些观念在你小时候是适用的,它帮助你在那个严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但是当你成人以后,社会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宽容,这时候你再用这种观念,就误读了很多人际关系。CBT就是让你看到另一种解读,并且把你原有的观念连根拔除,因为CBT认为保留一种不再适用的观点是危险的,会成为慢性抑郁和焦虑的来源。为什么不再是主流呢,因为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来访者面对的那个psychologist怎么能保证自己的灌输的那个观念就是对的呢?如果用的不好,那不是把自己当成上帝来judge别人了么。用G的话说,“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很喜欢教训人的朋友啊,用CBT为主就会给人这种感觉。”但是CBT里面一些辩证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很有用的,会被很多psychologist拿来零星的使用
第二种是ACT,现在满流行的,主要是让来访者感觉到安全和被接纳,营造no judgement的环境,咨询师会理解来访者的动机、情感和需要,并且引导来访者自己积极行动,和CBT不同的是,咨询师认可来访者原本的观念,只是逐渐向对方介绍另一种更适合的方式,并不要求对方彻底否定自己原来的做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当来访者真正感觉到安全放松以后,能够放下戒备,说出从未向人吐露的秘密或情感,咨询师才能够更好的帮助TA
第三种是mindfulness,这个时下到处都能看到。大意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被大量的因果关系困扰,我们看到了一个困难的迹象,就认为失败和厄运就在眼前,于是开始焦虑和烦躁,无法把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本身上面。这种方式教会你关注当下,不让大脑里的那个警报拉的太响,常见的训练大脑的方式是冥想。这种方式有一定的脑科学的支撑,在MRI的大脑扫描影像中,受过训练的大脑的枕叶一部分活跃度会相对降低

还有几种是和G、F交谈了以后了解到的针对童年创伤的方法: EMDR, TF-CBT, schema therapy
至于童年创伤,我觉得英文的描述比中文要精确一下。英文分成trauma, complex trauma和difficult childhood。trauma是指那种很明显的创伤事件,比方说目睹或者经历暴力犯罪、或因为意外生命受到过威胁,difficult childhood童年比较艰难,比方说贫穷饥饿,但是生活艰难并不会一定导致心理问题,乐观积极的穷人不比富人少。最后一种是complex trauma,这样的人可能没有经历过明显的trauma,但是经历了一连串或者根本就是长期生活在心理受伤的事件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前几年新闻里报道了墨大心理学发表的论文,有科学证据表明长期忍受语言暴力的孩子的大脑结构发生了改变。
schema therapy: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有不同的角色,我们是子女、丈夫或妻子、朋友,也可能是父母,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会自如地进行切换。然而对有complex trauma的人来说,这些大脑中的角色是混乱的。这一点在《原生家庭》(poised parents)中有具体案例,一个小家庭中,承担照顾责任的通常是父母,而在一个混乱的家庭关系中,通常是孩子错误地承担起了这项职责,当然在那个时候是必要的,是孩子的行为帮助整个家庭存活下来,可是当这个孩子成年之后呢?我们周围父母啃小的故事也不是没有吧,耳提面命地告诉孩子自己当年受过的罪、如果你不顺着是多么地狼心狗肺,这样的父母可不少,还有的人长大以后把这种想法带入自己的夫妻关系中、导致精神上受另一方霸凌的。这个当年的孩子习惯了把所有的责任都背负在自己身上,任命的以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这个therapy就是帮助来访者厘清这些关系的
EMDR: 眼动脱敏疗法,在《身体不会忘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s)当中有提到,这最初是一种让人在清醒的时候模仿梦境的做法,也就是说人在做梦的时候眼球会快速移动,一个法国心理学家偶然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让人平静下来。不过,这绝对不是指催眠。G告诉我她虽然不擅长这种方法,但是她根据其他clients给他的反馈,EMDR对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人、和情绪容易激烈的人很有效,于是我找到了擅长种方法的F,F告诉我这个方法的确有效,但是在EMDR之前,必须先进行schema therapy,认清自己、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不是混乱的一锅粥。所以我在上面首先介绍了schema therapy
TF-CBT是trauma focus CBT的简称,也是CBT的一种,如上所说,这不再是一种主流,但会被零星的运用在具体的咨询里,帮助人们接受更为适用的观念。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chujiqiu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9-16 13: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den201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den201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ipitang 发表于 2021-9-16 11:12
可能他们在心理上还是控制着你吧

这其实跟控制不控制没关系,他们也完全没有能力在任何方面控制我,只不过我自己是受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责任,道德良知影响罢了。

发表于 2021-9-16 13: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看过的书。我想,对踌躇不决要不要去找psychologist的同学来说,或许看一看优秀的精神医生写的书会有帮助,里面的案例都很生动。如果你没有精力坐下来看书,我提到的大部分书在喜马拉雅上也都有人读过,你可以听书看看是否感兴趣。
在开始之前,让我引用一下《认知神经科学》里面的一句话:创造了我们的是大自然母亲,而不是发现这些奥妙的某个科学家。如果你觉得某本书写的真好,而哀叹生活中却没有理解你的人的话,那请想起这句话,创造你的是大自然母亲,而不是某本书的作者,那个作者只是恰好发现并且理解了你的心态,那么,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你最终会鼓起勇气找到这个人的。

首先是Susan Forward的三本书,《原生家庭》(poised parents),《依恋》(attachment),《执迷》。其中《原生家庭》写的是亲子关系,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和父母相处,或是相处模式只有争吵、逃跑和委曲求全的话,相信你看过以后会有全新的认识,并且可以回忆起很多小时候的细节。
《依恋》写的是两性关系,英文书名attachment这个词在心理学既用在夫妻情感上,也用在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上,科学也证明了人在这两种感情生活中脑部活动和情绪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你从小和父母之间的依恋之情,会下意识地向伴侣表达出来。比方说有的人小时候长期照顾卧病的母亲,或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长大以后爱找看上去比较柔弱的人当伴侣,然后自己继续担当保护者的角色,ta在重演当年的困苦情境,但是这一次ta有能力了ta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这个人本人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结只要不过分,大多数时候也并没有危害。但是如果你和伴侣关系有危机,那这本书或许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答案。《执迷》也有类似的逻辑,描述了人是如何把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带入成人世界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1-9-16 14: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重塑大脑 重塑人生》,《错把妻子当帽子》都是精神科医生写的书,里面的案例都足以让人对大脑惊人的潜力感到敬畏,虽然我前面提到糟糕的经历已经被科学证明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迹,但是愉快的经历也可以,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神经可塑性。大脑一生都在根据环境的需要做出调整,只是说孩童时期大脑调整的能力大,越年长能力越差一些,这就是为什么童年经历很重要,但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重塑大脑 重塑人生》就像你介绍了大脑如何改变。如果你觉得里面的故事太过离奇,那么还有一本书my stroke of insight,可惜我没有找到这本书的中文版,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脑科学教授,她本人年纪轻轻的时候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中风,左脑瘫痪,“永远”地失去了语言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她本人深信神经可塑性,因此她自己设计了一套训练大脑的办法,在她的努力下,8年之后你已经完全看不出她曾经中过风,写出了这本书,并且返回了大学继续做研究工作。8年内她不但恢复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她的个性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变了,她变得更富于同情心,也更能专注当下。
《错把妻子当帽子》不但案例引人入胜,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作者看待人的角度,是如此谦逊和积极。让我对人和人生、对自己都有了新的态度

发表于 2021-9-16 15: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ipitang 于 2021-9-16 14:28 编辑

《身体从未忘记》绝对值得一读,它描述了人心理上经过的创伤是如何在身体上展露出来的,条理很清楚,证据也很确凿。如果你觉得这些心理医生怎么那么神,甚至在面对一些极端案例的时候,比方说杀人犯、强奸犯还能保持no judgement的态度和他们建立友谊。那这本书有一段话会让你受到震动的,大意是:

有些治疗方案强调纠正来访者的行为,比方说戒酒戒毒、控制饮食和体重等等,而忽略了这些不当行为之后的情感需求。我不这样看,我看到来访者的这些极端行为的时候,我感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我看到了一个生命为了活下去,活到出现希望的那一天,可以把自己扭曲成什么样子,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外貌、扭曲了一切。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女孩A,非常肥胖,各种减肥措施使用下去之后,她总是在短短几天之内用几乎违反生物学定理的速度把自己再次吃胖,后来她听从建议采取了手术减肥,手术之后她再也不能通过吃来把自己吃胖了。问题解决了吗?没有,A出现了自杀行为。为什么?原因是A小时候经历过性侵,后来她发现只要自己长得够胖够丑,就不会有男人靠近了。她内心有严重的恐惧和焦虑,肥胖是她唯一能感到安全的办法。现在这个办法也失效了,她失去了唯一对抗恐惧的出口,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个男人B,也是减肥后出现自杀倾向。因为小时候常遭到霸凌和殴打,结果发现自己只要块头大,没人敢欺负自己,后来即使进了监狱,也没有一个人敢碰他。所以肥胖是他保护自己的唯一屏障

这个作者说,在我们能够帮助这些人找到合适的方法排解心理问题前,请尊重他们现有的方式。抱持着敬畏生存意志的心态,就能做到尊重他们。

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想了很久很久很久,想我自己的经历,又想我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会那么做。想起小时候他们流露出的只字片语间,我明白了,那也是两个扭曲了自己的灵魂吧。
当初看完了《原生家庭》,我当时觉得忽然认清了父母,和他们大吵一架,虽然不至于断绝往来,但是疏远了很多,每每我只要感觉到他们又要来控制我、数落我的时候,我都会愤怒的回敬回去,绝对不受他们摆布。这样做的确让他们收敛了很多,对我无计可施,态度软了下来。可是现在看起来,那并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在我受到了这本书的震动之后,我有一点遗憾自己当时用力过猛。后来有一次妈妈和我交谈的时候,流露了一丝对我的悔意,很轻微,我立刻抓住了交流的机会,我告诉她我不怪她了,都过去了,我已经想通了,她的难处我明白,不是她自己常说的那些难处(她已经习惯性的回避自己的情绪,拿一些借口来搪塞了),我说出了她真正的情绪。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妈妈好像忽然感受到了人生中终于有一个人愿意接纳真实的自己一样,痛哭失声,她告诉了我一个她小时候的秘密,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一个人的秘密。我听完以后整个人都瘫坐在椅子上,一霎那母亲所有的错误都变得那么微不足道,我也大哭起来,告诉她我其实很爱她,而且她在我眼里没有什么不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是的,我和楼主一样,与父母和解了。我们现在的交流是平和的,谈孩子、谈生活,彼此关心但是互相尊重。我知道他们或许还有各自的隐秘,不过这都没有关系,我已经学会了不再用“自己已经了解了一切”的下意识去和别人对话,等到他们想找人倾诉的时候,我会是合适的人选之一。那一次谈话带给我彻头彻尾的震动,母亲吐露的秘密证明了《身体从未忘记》里讲述的是对的,我们的确误判了很多事情,抱持着敬畏的态度,才会听见真相,互相的原谅与被原谅就这么发生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7 收起 理由
小水牛 + 4 感谢分享
chujiqiu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9-16 15: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Kaden2014 发表于 2021-9-16 12:48
这其实跟控制不控制没关系,他们也完全没有能力在任何方面控制我,只不过我自己是受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责任 ...

那说明你很善良。希望这份善意没有成为你太大的负担

发表于 2021-9-16 16: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t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t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ipitang 于 2021-9-16 15:51 编辑

塞利格曼的幸福五步曲,也就是他的五本书都很不错。《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塞利格曼开创了积极心理学,主要用于预防抑郁症、帮助人们乐观生活。他在coursera上还开设有免费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他的方法在中学试点以后,根据长期跟踪调查发现,的确大幅度降低了高风险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的抑郁症发病率。我大概讲一下他的主旨:

人的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焦虑症,主要由三个部分共同引发:基因,心理准备,和突发事件。基因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无法改变。突发事件则是飞来横祸,也无法预料。心理准备,是一个人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观念,唯有这一项是可以改变的。塞利格曼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持悲观的解释风格,那么他将来得抑郁症的风险很高。如果这个人比较乐观,那就往往经得起打击。

那什么是悲观的解释风格呢,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比方说一个会计被炒了鱿鱼,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今天老板脾气特别暴躁,我的错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真是倒霉。”这句话说明炒鱿鱼是因为倒霉,是暂时的,这个会计还会再去找新的工作,他下意识里也不会排除再回去上班的可能性
“老板一直对我有偏见,今天被他抓住了小辫子”。这个解释是永久性的,“老板对我有偏见”,这个会计认为和老板没有和解的可能性。
“我做什么工作都做不长”。这个解释有普遍性,不但做不好会计,什么都做不好。
“我是个笨蛋”。这个解释是人格化的,把自己定义成了笨蛋。
塞利格曼的书里从这三个维度帮读者给自己打分,总分越高则越悲观。他的书逻辑很严谨,例子也生动,很有效的反驳了为什么“一件小事、一个错误不能说明一个人如何如何”。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逻辑有兴趣,那塞利格曼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塞利格曼的书里还阐述了各种情绪的作用。比方说生气代表我们感到受到了侵犯,远古通常是食物,现在通常是自尊。悲伤让我们停下现有的生活方式,开始审视自己。嫉妒说明我们受到了伤害。

另外,我记得他有一句话也是促使我不断找新的心理医生的原因。他说人的想法和声音处理是通过同一个脑部区域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你即便从书里学会了反驳自己悲观的想法,但如果只是心里想是没有用的,只有交谈才能把心里的想法赶走。你可以和心理医生,或者自己信得过的朋友来做这个反驳练习,让对方扮演悲观的自己,自己则扮演反驳的一方。这叫做声音的外化练习。
比方说,朋友说:你被炒鱿鱼了吧,你这个笨蛋。你说:老板今天脾气不好,我真是倒霉。朋友说:可是你经常犯错。你说:聪明人也犯错啊。我并没有造成很大经济损失,bla bla

我自己的亲生经历也认同这一点,当我学会诚恳的交谈以后,的确进步很快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chujiqiu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