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Sydneyd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ydneyd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ydneydan 于 2015-10-27 14:51 编辑
没想到,大家对这类话题感兴趣。同为父母同样愁,这让我很感慨。于是,我就再献丑一篇(也是原创,见下,这次不做删节了,只纠正了几个错别字)。
忠告忽略及其应对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家教对策
2015-10-9
答:Vivian Chen——
您希望我对“忠告忽略”做展开性的介绍。老实说,我感觉到了什么,却无法扑捉。不过,我的一些阶段性感悟如下:
我对儿子的忠告主要有,注意(attention)、认真(seriousness)、主动(initiative)、刻苦(assiduousness),合称ASIA。这几点,是远比所谓“高智商”更有用的素质,不仅能够弥补智商不足(他的智商并不低;其实,现在的孩子,智商都不低),而且关系到他一辈子的发展。经验告诉我,最愚蠢的人才会迷信智商却忽略了ASIA,这种迷信将导致孩子在自以为是的“聪慧”中一事无成。
ASIA的起点是“注意”,它若不给力,“认真、主动、刻苦”将失去根基。问题是,有那么一阵,儿子严重忽略了我的ASIA忠告。其习惯性表现是,死不注意、死不认真、死不主动、死不刻苦——这让我很生气,也很纠结。当然,我相信很多儿童(甚至成人)都有这些问题。我曾经怒斥儿子,并将原因归咎于(归因)他“态度不端”。他被我骂得很可怜,我自己也于心不忍。
偶然一天,他的一个现象——之前,我对该现象熟视无睹——引起了我的关注:他在熟睡之后有过多的翻身动作,我称之为“睡眠多动症”(学术界尚无此概念)。正常人,熟睡后平均每30分钟翻身一次,他却达到每3~5分钟一次。换言之,在儿子的大脑中,某种未知的“自生刺激”(我原创的概念)在驱使他做出过度翻身。这种刺激显然比他的自主意志更具本原性,因为,他已熟睡,何来自主意志?而且,这种自生刺激也不受他的自主意志控制。
【发现:自生刺激:没有任何外界原因、完全由大脑内部产生的刺激,进而让受刺激者发生一系列的“非自主行为”;例如,睡眠多动症、忠告忽略症,等等。】
这个发现的含义是:当这种“自生刺激”作用在他的学习状态时,必然导致他出现“不可自控的注意力分散”,进而导致认真和主动的缺失。只不过,在他的醒觉状态下,这个刺激深藏在种种浅表杂音背后,难以观察到;但在熟睡时浅表杂音暂时休止,这个刺激也变得格外凸显,可以观察到了。我恍惚意识到,怒斥之所以徒劳,是因为怒斥并不能化解这种自生刺激。渐渐地,我对怒斥的兴趣衰减了,转而思索如何应对这种顽固而又负面的自生刺激。
于是,我忽然想到自己曾接触过的认知神经学科,它在《基础神经科学》一书中;尤其是其中的第48章“注意”[见附件],曾给我留下过印象。然而,不管基础神经科学还是认知神经学科,都是极其艰深的科学,对我的定力、悟性、外语技能都是严峻的拷问。但我不信邪,偏要研读此书。
我特别关注书中的“注意/内隐/忽略症/神经元”等概念。学术直觉告诉我,这些概念在抵近某种本质;或者说,人类心智活动最本原的物质基础。我在研读时带着的思索包括:
——这些概念的最具彻底性的物质构成和运动机制是什么?
——以语言为载体的信号刺激,如何转化为受话者大脑中的微电流运动?
——这种微电流运动对上述“构成+机制”的干预原理是什么?
——这种干预的内容、起点、终点是什么?
——如何对日常中的点滴现象,做出实验意义上的解读?
……(更多)
我注意到,认知神经学对“忽略”的研究目前集中在“空间忽略”或者“偏侧性空间忽略”方面。然而,“忠告忽略”(这是我自创的概念)却对学习有着更泛在的负面影响,也是我在教子方面最凸出的教育成效瓶颈。具体说,尽管我儿的智商明显超过他的多数同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具有绝对的学习优势;问题是,他的注意远不及他的智商,这让我深感远忧。然而,由于认知神经学尚未研究到这个领域,我必须借助该学科既有的相关发现,开始我自己的独立探索,目标是,把教育输入到神经元层面。而我的时间,已不到两年了——换言之,距离他进入发育阶段,已经不足两年;我必须抓紧分分秒秒。
我进一步注意到,ASIA忽略(ASIA-Neglect, ASIA-N)是可分类的:
——器质性忽略:先天脑残(构造性或功能性的);例如,智障者(不适合我儿)。
——病理性忽略:疾病导致了脑构造或功能受损;例如,脑膜炎(不适合我儿)。
——创伤性忽略:受伤导致了脑构造或功能受损;例如,脑震荡(不适合我儿)。
——排斥性忽略:父子关系紧张,儿子排斥父亲的忠告;例如,XX家的父子战争(不适合我儿)。
——成长性忽略:某些深层构造或功能,尚未完全长成;关键期,发育前(适合我儿)。
——瑕疵性忽略:某些深层构造或功能,存在细微问题;家长必须高度警觉,及早补救(可能适合我儿)。
于是,我的教育着力点有二:成长性的忠告忽略、瑕疵性的忠告忽略。我儿是否存在“瑕疵性忽略”?不管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都需要科学证据。但是,上述《基础神经科学》启示我:即便他有这种瑕疵性忽略,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1)没有人生来完美,只是问题藏得很深,一时难以发现罢了;2)这些瑕疵不是不可补救的,当然,这需要超级敏感的家教责任人,尤其是父亲。
我能做的是聚焦“成长性忽略”,并且期盼随着他的年龄增长,这种忽略会不治而愈。然而,我不会消极坐等“不治而愈”降临,而是尝试从他的“睡眠多动症”开始,采取主动做法。具体说,每当儿子入睡之前,我会陪他一会儿,关灯之后,我说:
——记住,努力把“控制自己”的信号输入你的睡梦中,要反复练习。
——爸爸说一句,你跟着默念一句:“控制自己别乱翻身,控制自己,控制……”
——现在爸爸不说,你自我暗示:“控制自己别乱翻身,控制自己,控制……”,一直默念到睡着。
我的意图是,让儿子自己操作这种“内指输入”,进而在神经元的世界中形成“控制自己”这个“记忆基模”,基模不断释放“控制”这个内指信号,抑制大脑中那个躁动不安的自生刺激。(基模,涉及认知心理学,我就不展开了)
然而我并未满足。因为,从神经元的分子解剖学层面来说,我的这些作法该如何阐释、更好的作法是什么?凡此种种问题,以及上述“研读时带着的思索”,都还没有获得科学并且彻底的解答。于是,我还要继续探索;或者说,继续研读那本英文版的《基础神经科学》(它有1100多页)。
总之,我对忠告忽略的矫正抓手,就从最简单的“不要乱翻身”开始;然后再谈其它。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潜意识都能控制,其内心力量将是何等强大。当然,这需要长久练习。而家教,看似平凡无奇的话题,其实大有内涵。在我的家教中,儿子仿佛一个学术领域、一座精密仪器,值得我小心呵护、深入研究。
【附件】《基础神经科学》中的第48章“注意”。
刚才有朋友给我微信说:ASIA很有意思的缩写,正巧就是——亚洲(As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