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化妆小白分享最简单的妆容持久秘诀,有请化妆达人进来补充意见 (2012-12-10) 旋木 · DIY自己安装抽油烟机感觉吼吼也 (2016-2-7) 大黄
· 陆陆续续发些旧照,鼓励自己整理照片 (2013-8-3) faintzy · 送小女上牛津的感想 (2019-10-20) 海之女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4013|回复: 39

邀请版主和各位妈妈再来讨论讨论蒙氏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3 13: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最近很巧合地找到一所蒙氏学校,有kinder和PS,看过之后挺喜欢。认真学习了一下足迹关于蒙氏的讨论、研究了一下学校,发现问题还挺多的,所以赶紧上来请高人们指点。

我自己几年前因为在国内帮一个民间的自闭症儿童团体翻译蒙氏的训练手册,开始了解了一点蒙氏教育。后来读了蒙氏的1、2本书,挺佩服她在那个年代有如此深入的视角来认识儿童的。以前也没想过让孩子去上蒙氏学校,但最近带孩子去了这所学校的playgroup,孩子超级喜欢。

我家孩子2岁多,属于思维活跃、行动发展较慢的一类。从小就带他去playgroup,playground, 可一发现有小朋友近距离冲来跑去,他整个过程都会超级紧张,甚至不去参与。可环境比较安静、小朋友类似的时候就很自在,活跃得很,状态差别很大。所以一到蒙氏的playgroup,每次都很投入地玩2个多小时,很享受。这才开始让我考虑是不是蒙氏的环境更适合他。

这所学校在墨尔本的蒙氏学校里算是规模不小的,kinder到primary school有150多学生,但一查才发现它在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里成绩并不好,有一半项目甚至在average以下。又查了墨尔本另外几家蒙氏学校,好像academic方面的考核成绩都只能算是soso。考察过蒙氏的妈妈了解其他蒙氏学校的情况吗?

不知道是因为蒙氏在这里是非主流学校、师资力量不够造成的;还是蒙氏学校在小学阶段主要注重习惯和性格培养的原因呢;或是这种multiage的班级不能集中教学造成的。虽然我不是特别在意小学的academic的成绩,但average以下还是会让人有些困惑。

学校里的老师差别蛮大的。有些非常有耐心和爱心、attention to individual;但有些就像风铃和洽洽谈到的,只注重孩子是否按照既定的方式完成了task,根本没有用心去观察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看到09年的帖子,好几位妈妈提到孩子去了蒙氏,想问问妈妈们现在情况怎么样?对孩子有什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2-3-13 13: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月亮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月亮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蒙氏学的只是一种态度和方法,比如它倡导做一件事情就专心致志的做,做完再做另外一件,再比如谦让别的小朋友,蒙氏的优势在于教具多,但学术方面蒙氏并没有优势,这是我的理解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3 14: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资源问题。

教育系统的运作和父母教育区别,有点像
麦当劳的商业系统 和 自己做一个汉堡的区别。
站到整个系统运作的角度看问题,
就不会因为某种理论很牛而去追逐了。

其次,就算从理论的角度看问题,不考虑其他元素。
这2家的理论谈问题的角度也有点过时了,考虑问题比较直线型。
毕竟是100多年前人考虑的东西。

发表于 2012-3-13 14: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葱油拌面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葱油拌面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刚去参观了一个蒙氏学校的open day,感觉对0~6小朋友智力开发比较好。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3 14: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在当时蒙老太太很多观念都是超前几十年的。。
所以说她还是很牛的人物。。

发表于 2012-3-13 14:1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nkspeed 3# 帖子

此文章由 葱油拌面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葱油拌面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请问你觉得哪个方面有些过时 ?我正在读蒙氏的书,了解的还不是很全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3 14: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蒙氏在100年前,是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全新的飞跃的认识。
蒙氏用精神胚胎来表述,那个意思就是胚胎有它发展的规律,
精神也是如此。

但是这种诠释方式给人造成的印象往往把规律上升法则,
一种不可违反而且要极致追求的法则。

这样就忽略了成人和孩子交流互动中的多样性。
引申为: 成人必须严格遵守精神胚胎的法则。

网上有一个米国人,当过这2家老师写过的评论:
因此信奉蒙氏条例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很被动。
无法琢磨清楚孩子的精神胚胎处于何种运作状态。
华德福的老师往往会费脑子去那史坦纳的书去解释
孩子的心灵和他的思想(具体啥词记不得了,它有3 fold.)
处于某种匹配状态。此人后来去庙里参禅,发现这2家
很符合太极阴阳的关系。。。你可以去找找看,英文的。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3 14: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其实不用费那么大劲。反正到小学中学以后都是应试教育。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3 14: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反而是家长平时和孩子的交流态度比较重要,
在一个平稳的家庭里面,这种模式往往比较固定。
一个小孩大量接触外界以前,这种模式的影响会有10多年,
幼儿期的训练也就5年吧,而幼儿期还是和家长呆的时间久。

发表于 2012-3-13 15: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很认同楼上几位谈到的几点。

靠近蒙氏是因为一开始接触到的她的观点,和我们经历过的养育和认识孩子的方式相比,就像是开了个天窗,看到了另外一种孩子的世界。之前看的主要是她的理论方面的,所以挺钦佩的。但参加完学校的school tour之后,就担心教育实践者每日重复和强调的训练方式,会不会磨灭掉孩子的创造力和天性赋予的一些东西。

但看了楼上几位的讨论,联想起最近刚看的Adele Faber《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好像一下子没那么纠结了。一种教育理论,在传播和推广的时候,精神是很难传递到每一个实践者身上的,而传递到的往往只有工具和操作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蒙氏的老师只是机械地强调教具和既定的规则。我在想象蒙太梭利自己用同样的教具和规则面对孩子,状态和过程肯定有本质的区别。就像linkspeed提到的“成人和孩子交流互动中的多样性”,只有用心去观察、认识和爱孩子的教育实践者才会自发的做到。

做父母的,最根本的是用智慧和爱心去认识、养育孩子,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和提供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模仿,以致成为枷锁。

所以现在来看选择蒙氏学校或其他kinder/PS就简化成了选择一个让孩子喜欢的环境了。现在想想和lg说让孩子去蒙氏的顾虑的时候,lg就说,如果能做善于发现和思考的父母,无论孩子在哪上学,创造力和天性里好的方面是会被保留和发展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7 收起 理由
OZ10426 + 2 我很赞同
缓缓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3-13 15: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另外,关于蒙氏学校NAPLAN tests的说明,刚找到Montessori Australia网站上的解释,给有兴趣的妈妈们参考。

http://montessori.org.au/myschool.htm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3-13 15: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另外请问linkspeed是不是主攻儿童教育的,感觉谈到的都很本质。还有月亮版主点出的态度也是核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linkspeed + 1 no,我是码农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3-13 15: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D妈妈加分,呵呵。

欢迎更多感兴趣的妈妈来讨论。被足迹的高人点拨一下真的会豁然开朗很多。

[ 本帖最后由 一木 于 2012-3-13 16:57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3 16: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蒙氏那套东西,你回国去买一套教具扛过来就OK了。
专业版的教具好像是几万rmb吧?家庭版的有1万多的。
我以前心里痒痒总想买,还好缺钱也没地方放。
否则买来也是浪费。

家庭实践能搞出教具蒙氏也不错了,
群体学习和混龄学习这个条件就无法满足

孙瑞雪那种大牛级别的蒙氏,没有几十上百个孩子实践是搞不出来的。

发表于 2012-3-13 16: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反倒不迷信蒙氏的教具,一是没钱,呵呵;另外如果去蒙氏学校,孩子每天学校里的时间就不少了,在家就想让他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2-3-13 17: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月亮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月亮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没有去参观过蒙氏学校,不过听说大部分时间就是让孩子玩教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3-13 17: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变化无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变化无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打算kinder開始送到7歲,然後上正統小學。參加過montossori play group. 覺得對學齡前孩子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不打算小學以後繼續,畢竟孩子要應試的。而且,對於有惰性的孩子也不適合。又容易造成偏科
静静吐丝结茧
谁能看到这茧后的世界变化无声
我---正破茧成蝶

发表于 2012-3-13 17: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lyc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lyc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去参观过蒙氏和华德福的学校,华德福的学校,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说实话,单单参观,是看不出什么东西的。

对于蒙氏,的确现在是有很多的争论的,有的说,蒙氏的孩子,相比较于华德福的孩子,在创造性和人情味上面差很多,因为蒙氏都是按照既定的规则来的,不过,个人很欣赏蒙氏那种比较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探索的观点。在家里,我经常以蒙氏和华德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做指导思想。

传授各种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对于引导者而言,跟他们的经历还有对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关系,最后,能做到多少个%,也都很难说。

回到做妈妈的角度,要想真的把孩子带好,运用这些理论,其实做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每天带孩子玩,吃喝拉撒的,然后还要关注孩子的精神,帮助他的精神和身体的发展,需要很多的精力,也需要很多的思考。再说,人都是有情绪的,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好。蒙氏的孩子,据说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和事情的本身区别对待,保持很冷静的头脑。我问问在这里的妈妈,有没有妈妈能做到对孩子从不生气的?如果自己都不能完全做到这点,孩子也会跟着受影响。所以,不是说那种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给教育好。

看过蒙氏和华德福的一些书,感觉我自己小时候,就像书里说的,有很多方面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现在自己也做不到书里的那种理想的行为!

发表于 2012-3-13 19: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变化无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变化无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是的。所以一直提醒自己盡量做好。去理解兒子的想法和做法。
不上班的時候還好,上班回來就很難了,太累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3 2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理想化人格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但是理性告诉我,差不多就OK了。
再多呢,最好的结果也就是zhuangbility。

发表于 2012-3-13 23:0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lycc 18# 帖子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是啊,平和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我觉得养育孩子,最大的体会之一就是自己的又一次成长。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真切地反射着父母的态度和言行带来的结果。

能看出来楼里的妈妈都是用心的妈妈。我做全职妈妈,比还要兼顾工作的妈妈压力小很多,所以也尽量要求自己平和地对待孩子的各种状态。我发现自己静下心来等待孩子,态度平和,心情会好很多,相应的孩子也学会了用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表达情绪。

我家小宝1岁7、8个月开始,什么都说不,比如睡觉前不肯刷牙;拿了牙刷又好久不肯放下;不肯洗澡,可进了浴盆又不肯出来。每次除了平静但坚决地地告诉他现在应该做什么了之外,如果孩子仍很坚持,我都会告诉他妈妈知道他很想做这件事情,所以会等他一会儿,等他好了告诉妈妈 / 或者自己把东西放回去,安全的情况下我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孩子也真的很懂事,几次之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满足一小下之后就很开心地叫,妈妈好了,或者来告诉我他已经把东西放回去了,而且能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这种表现非常满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3-14 09: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egew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egew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女儿两岁左右的时候也是开始说“不”,记得有一次要洗澡了,脱的光光的了,嘟着小嘴,小手交叉在胸前,走来走去,咕哝着“我就不洗澡”,特别可爱。

当然有时也会坚持的让大人很难受,比如她觉得回到家以后,我要换完衣服才能做下一件事,而我先做了那件事才换衣服,她就开始大哭,必须我换回原来的衣服,跟她回到楼下,重新上楼,换衣服,做下一件事,这样她才能平静下来。

那段时间我都是尽量顺着她的。

发表于 2012-3-14 13:5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egewu 22# 帖子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就是孩子的在这段时间特有的、强烈的秩序感,其实顺从他们是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好时间。

[ 本帖最后由 一木 于 2012-3-14 15:52 编辑 ]

发表于 2012-3-14 14:2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一木 23# 帖子

此文章由 gegew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egew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关于秩序感,是啊,当时她的表现是很强烈的, 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压制的缘故吧。

关于说不,我想象小孩子第一次感觉到说“不”的力量和乐趣时,一定感觉挺过瘾的。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4 16: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多人理解蒙氏谈的秩序感是有偏差的,

他们把 “孩子建立秩序感有它独特的过程”,
引申为 “孩子必须在无干涉情况下建立秩序感”,
最后孩子实际在自由,但是无助的状态下发展。

正确的理解是”孩子建立秩序感有它独特的过程,
但是我们可以enrich他们建立的过程“。

这个是普遍性的错误认识,我绕了好几年才绕出来。
现在还有很多人会坚决的认定要“no push", "nature kid"。
当然那些人估计是想都没想就认定要“no push", "nature kid"。

当年蒙氏论坛上有人问,为啥我这个”爱和自由“的孩子胆小爱哭怕事,人家天天骂的小孩看着很阳光。天天骂的小孩的确获得了很多信息,尽管这些信息里面包含了很多负面的情绪语言动作。

所以重点在如何enrich。

[ 本帖最后由 linkspeed 于 2012-3-14 17:18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4 16: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家庭教育中间的2个主体: 家长和孩子,
孩子主导自己的成长。
但是教育这种行为的操作主导人必须是也只能是家长。
所以谈家庭教育,内容势必要围绕家长的操作而谈。

按照这样的推理,经典教育可以算是很忽悠的东西,

它企图塑造一个完美的小孩从而解决全部问题。
这个完美的小孩要承接家长的全部影响,
他要孝顺听话让家长高兴,
还要自己解决家长给予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至今都不认为经典教育可以划入教育范畴的东西。
它伟光正到顶也就算个自学手册。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Wolongshan + 6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5 21: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人呢?

有本牛津出版的科普书,蒙氏背后的科学,英文的,
算是体制内研究的,又比较现代的蒙氏书。
因为是科普,而且不是民科,所以没有那么激动人心。

蒙太太自己的书有点神,比较适合喜欢激动和有圣典情结的人。
她的书中文电子版很多了。

发表于 2012-3-15 22: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inkspeed 于 2012-3-14 17:13 发表
很多人理解蒙氏谈的秩序感是有偏差的,

他们把 “孩子建立秩序感有它独特的过程”,
引申为 “孩子必须在无干涉情况下建立秩序感”,
最后孩子实际在自由,但是无助的状态下发展。

正确的理解是”孩子建立秩序感有它独特的 ...


很赞成。

我觉得教育是孩子和父母的互动,缺一不可,在这一互动的过程里,我认为没有主次之分,只有角色的区别。给孩子自由是认识并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但父母同时要在这个前提下给孩子提供引导和帮助。

对了,在蒙氏教育的实践中,会不会出现有孩子因为有了相对多的自由和自主却变得拖沓散漫呢?这种情况是怎样来避免的呢?

发表于 2012-3-15 22:1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nkspeed 27# 帖子

此文章由 一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一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儿呢,今天带孩子出门,这会儿才有功夫来看看。

选蒙氏的书的时候也看到了这本蒙氏背后的科学,可想想肯定太理论了,没敢读。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3-16 05: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本很通俗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