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休假全家乱跑之余, 忙里偷闲看了这本书,
“Elizabeth Blackburn and the story of Telomeres”, 对于一个曾经从事分子生物学的人来说, 很多内容读起来感到很是亲切. Elizabeth Blackburn目前是这行的顶尖科学家之一, 端粒和端粒酶这个目前飞速发展的领域, 可以说是她一手开创出来.书里面披露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 即使是这样的顶尖科学家之间, 为首先发表数据和文章, 竞争也是十分残酷而不愉快的. 这些在这就不多说了, 在这个版块主要是想以她的经历为例子随便聊聊澳洲优秀的science 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家庭教育.
Elizabeth Blackburn基因不错, 父母都是医生, 父母很高产, 总共生了七个小孩. 跟当时一般澳洲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 她妈妈灌输给她的观点是, 他们家的人的智商应该比一般人高, 她对他们兄弟姐妹都抱着相当高的期望. 但是在金钱方面, 虽然当时家庭富裕, 但是她妈妈觉得谈钱或者炫耀财富十分庸俗, 如果有小孩问起, 她妈妈一般让他们知道, 他们一家的收入够他们过得很舒服, 仅此而已. 她的母亲认为, 智慧和教养, 是阶级的标记, 而不是金钱和社会地位. 另外, Elizabeth 有一个教母, 是个dental nurse, 也很关心Elizabeth的教育, 每年在她生日时会送她精心挑选的书, 都是远高于她当时的阅读水平的, 以此表示对她的期望., Elizabeth和她的这位教母之间很强的纽带, 一直维持到成年以后.
Elizabeth的父母把七个孩子全部送去私校, 她的妈妈, 象时下的asian parent 一样, 在她很小时就给她报读钢琴和小提琴, 后来还让她学习演讲, 听过Elizabeth的演说, 口才相当不错, 想必跟当时的训练不无关系. 本来一切都很好, 可是, 在Elizabeth高中其间, 家庭发生了变故, 父母感情破裂离婚了, 妈妈一个人带着这么多的小孩搬了出来, 独立抚养他们, 并因此得了忧郁症, 一度不能工作.
这个变故让Elizabeth Blackburn上不起私校了, 她不得不在高中最后一年转到公校, 但是并没有影响她的高考成绩, 象今年悉尼的Harry Stratton一样, 她是当年VIC的三科状元, 拿奖学金去了墨尔本大学, 进了Janet Clarke Hall for women. 比较让我惊讶的是, 书里说, 当时她在Janet Clarke Hall for women的女同学们, 绝大部分出身女子私校, 象她这样从公校毕业的十分罕见, 看来当年的公校教育质量远没有今天这么好.
Elizabeth Blackburn 本来应该算是澳洲土生土长培养出来的人才, 她从小就对biology感兴趣, 想要以后从事science 方面的工作. 墨尔本大学毕业后, 就象其他的想搞science的同学一样, 去了剑桥读PHD, 后来又跟着在剑桥读PHD时实验室的师兄一起去了耶鲁(后来成了她的LG), 从此留在美国发展. 书中对剑桥自由的学术气氛, 也很有一些描写.
澳洲的生物医学, 生理学领域, 相比较于其他科研领域, 算是蛮先进了, 但是优秀的science学生, 还是难免要去剑桥牛津, 又或者美国, 毕竟作科研来说, 那里的天地, 要更加广阔得多, 最前沿的研究, 绝大多数在那里, 而且正进行得热火朝天, 哪里还有回来的可能呢?
在我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中, 很多扎根澳洲的父母们, 是并不希望小孩远去外国发展的. 本人也基本上抱着类似的观点. 不过如果有一天, 万一如果小孩立志于科研, 雄心壮志, 要在某个科研领域作出一点名堂, 作为家长, 又难道不支持吗?
Elizabeth Blackburn的母亲, 在这一点上, 我认为是代表了澳洲有文化家庭对孩子大气而又open-minded的教育方式, 她的母亲, 一直用她的方式, 表达着有女如此的骄傲, 和对女儿的支持, 从Elizabeth Blackburn出国读书的那一天起, 她的母亲就每两个星期给女儿写一封长信, 详细回答女儿上封信里的问题, 并细细汇报家里的一切, 一切的新闻和日常生活起居, 包括天气, 这样的交流, 从未间断, Elizabeth Blackburn说, 在很长的时间内, 她的母亲, "had been the only one whom I wanted to be pround of my achiev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