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前天上中文课,教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一句是“不蔓不枝”,我告诉学生“蔓”读màn,有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字应该读wàn。
当时我真的很为她高兴,在澳洲,还是第一次有学生能指出老师的“错误”。
我马上就表扬了她,称赞她的中文学习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且说明她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并且已经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后,我告诉她,这个字是多音字,有读wàn的,但在这儿应该读màn。
她坚持说她有书为证,她可以把书给我看。我笑了,我说好的,我告诉她:因为在上课,我无法展开谈这个问题,课后我会写封信给她专门和她谈这个问题。
现在,我已经写好这封信,并且已经交给她,我希望她能知道这个字的读音,而我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她能借此机会能激发出更多的兴趣来学习中文。同时,我也提醒自己,我们做老师的,决不能为一个字而打马虎眼,因为我们的学生,藏龙卧虎,不能小视。
以下是信的内容:
金璐同学,你好:
很高兴你能向我提出问题,这说明你在中文学习上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且说明你是个肯动脑子肯钻研的学生。
关于蔓的读音,我的回答如下:
蔓是个多音字,共有三个读音。mán màn wàn
1、mán 蔓菁(mánjing)菜名。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2、大部分情况下读màn
3、在下列情况下读wàn:
1)、在作为姓氏是读wàn
2)、在北方口语中读wàn。如瓜蔓儿,表示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
3)在北方方言中 :大蔓(wàn)儿,指有较高表演技艺,有广泛影响的演艺明星。亦作“大腕儿”。
4)北方有种草叫“剌剌蔓”(音为:la la wàn)。
5)在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藤蔓”读téng wàn,但téng màn同样可以。
从目前来看,“蔓”之所以读wàn音,是与北方方言有直接的关系,而在南方,老师在教学时,“蔓”字一般是没有wàn音的。当然,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但这并不矛盾,因为”蔓“在普通话当中也有读màn音的,我们只不过在màn与wàn中选其一就可以。
同样,在国标课本小学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蔓”文中注音(màn),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读wàn,因为以前很多人都读wàn,还为此写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
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在2010年11月专门发了一封关于“蔓”注音的解释信:
。。。。。关于“蔓”的读音问题,语言学界有不同看法。我们教材之所以改动两次,也是因为不同专家有不同看法所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蔓”读(màn)时,多用于合成词。在《珍珠鸟》这篇课文中,“叶蔓”“垂蔓”“绿蔓”都是合成词,所以我们倾向于用(màn)。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既然“藤蔓”中的“蔓”是读(wàn),“叶蔓”“垂蔓”“绿蔓”也应读(wàn)。作为教材的编写者,要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依据。再考虑到南方地区的口语中基本上没有“蔓”读(wàn)这个音,也避免教师教学中多音字带来的不便,我们选择了(màn)作为最后读音。经过咨询教育部语用司的专家,他们也认可。所以,请你教学时按(màn)读,教材今后如果没有其他修改,在这个读音上将不再做修改。
以上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蔓”字读音的一封信。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蔓(màn)的第一种解释是“名词 草本植物细长柔软、不能挺立的枝茎。”它和口语中蔓(wàn)的解释是一样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用现代汉语规范来进行教学,wàn可用于口语,文学朗读读màn为好。
如:
青树翠蔓。――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丹藤翠蔓。――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蔓广则歧多,歧多则饶子。――《齐民要术•种瓜》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杜甫《新婚别》
对于仍旧存在的争议,我们不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方白
2011年10月29日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0-30 20:20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