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sweee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weee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知道怎么做的,觉得要是我都不会亏这么多。
======================
昨日,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汇市波动剧烈,中信泰富因此遭遇巨额汇兑损失。该公司主席荣智健昨日表示,2008财年公司可能因此出现净亏损。财务董事张立宪未遵守对冲风险政策来进行有关外汇交易,财务总监周志贤也没有尽到监督职责。从即日起,两人辞去董事职位。
对冲风险 外汇合约巨亏
据中信泰富公告称,集团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自今年9月7日察觉到该等合约带来的潜在风险后,公司终止了部分合约。但今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公司已因此亏损8.07亿港元。
同时,中信泰富表示,目前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但合约期限截止到今年12月底,按当时公平价定值的亏损并不等同于目前的数据。公司将密切监察及留意实际情况,适当时将终止或重组该等合约。
一银行国际业务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大型企业在进行数额巨大的海外收购时,由于付款时间较长且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因而必须考虑本币及收购执行货币的汇率不确定性。为尽可能锁定成本,一般企业都会进行外汇衍生交易。
据了解,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是目前非常普遍交易工具。交易者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数十倍的额度交易,本质上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外汇价格正常的波动会因杠杆放大。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肆虐下,部分国家货币汇率近3个月来波动剧烈。类似波动在经杠杆放大后,将更为惊人。
相关责任人辞职
“如果单纯出于避险的目的进行类似外汇保证金交易,亏损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上述银行国际业务部人士如此判断。如果跟未来的实际交易行为做对冲,以最简单的“锁汇”为例,参与者损失的上限即为已支付的保证金金额。
一般来说,如果中信泰富在收购西澳洲铁矿项目是需要用外币兑换成澳元交易,会针对澳元对该货币的升值做对冲。实际上澳元作为商品货币,7月以来开始大幅贬值。中信泰富昨日的公告并未写明在哪些币种上遭遇汇兑损失,只显示对冲工具比较复杂,为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的组合,主要涉及的币种是港币和欧元。
中信泰富昨天宣布,由于发生了上述外汇风险事件,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已辞去董事职位,10月20日起生效。莫伟龙于同日起获委任为集团财务董事。荣智健表示,上述合约的操作者对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正确评估,相关责任人亦没有遵守公司的对冲保值规定,在交易前甚至没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权。此外,持有中信泰富29%股权的母公司——中国中信集团,同意为其安排15亿美元备用信贷,利息和抵押品方面按一般商业条件进行。
该事件令香港证券界震惊,有券商估计中信泰富股价有可能大跌30%,甚至跌至1997年10元股价水平。中信泰富上周五收报14.52港元。不过荣智健公开表示,公司并没有通过在公开市场回购股票来提振股价的计划。但他也预计,受该事件拖累,公司本财年度可能出现净亏损。
凯基证券分析师蔡铁康指出,若这笔非经常性亏损计入财务报表,中信泰富的业绩不容乐观。在截至6月底的中期业绩报告中,公司披露总负债由2007年上半年286.54亿港元急升至419.06亿港元,净负债则从上年同期的206.09亿升至312.11亿港元。该公司中期净利润43.7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
实亏:8.07亿港元
浮亏:147亿港元
总计:155.07亿港元
==========================
受经济危机影响,除了全球股市暴跌外,全球汇市也剧烈震荡,澳大利亚兑美元汇率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下跌40%,中国中铁(4.86,0.11,2.32%,吧)、中国铁建(8.42,0.28,3.44%,吧)等大型企业也因澳元的汇率暴跌栽了跟头。澳洲作为近几年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2007年6月~2008年6月,中国企业在澳洲投资额超过300亿澳元。
据统计,目前A股上市公司有12家直接涉及澳洲投资;其中,中石油投资购买液化天然气的450亿澳元,中国中铁172.38亿人民币的澳元存款,中国铁建15.38亿元人民币的澳元存款,中海油服(9.99,-0.14,-1.38%,吧)3.48亿美元收购的澳产业资产,中国铝业(6.57,-0.14,-2.09%,吧)增持的力拓股份11%股权,中国铝业总投资约30亿澳元的氧化铝厂,鞍钢股份(6.08,-0.19,-3.03%,吧)投资9亿澳元持有的50%“卡拉拉矿业公司”股份。华菱管线(3.92,-0.12,-2.97%,吧)持有的价值约1.7亿元人民币澳金西资源11.39%股份。中石化花38亿人民币购买的澳油田60%权益,宝钢股份(5.20,-0.27,-4.94%,吧)子公司和澳FMG集团联合开发潜在储量为10亿吨的西澳磁铁矿。云南铜业(8.31,-0.23,-2.69%,吧)持有的价值230万澳元中国云铜澳大利亚有限公司26.7%股权。西部矿业(6.11,-0.17,-2.71%,吧)出资认购的澳公司价值34804.99万元人民币10%增发股份,兖州煤业(8.76,-0.09,-1.02%,吧)持有价值3200万澳元的澳煤矿。
资料显示,去年9月9日,中国石油(10.63,-0.03,-0.28%,吧)向澳大利亚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伍德赛德石油公司购买至多价值450亿澳元(37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按当时签约的价格计算,目前中国石油购买的这些澳元资产已经贬值了180亿澳元。而不少市场人士则认为,中石油近日股价暴跌或与其大量持有澳元资产有关。
谁会是下个中信泰富 湖南有色等26家公司被点名
亦正亦邪的金融衍生品在熊市的放大镜下露出狰狞面目。在中信泰富(00267,HK)等大型上市公司曝出巨亏消息之后,投资者关心的只剩下:谁会是下一个中信泰富?
里昂证券根据公开财务信息列举出26家涉及金融衍生品或外汇存款的港股上市公司,包括湖南有色、中国平安(22.61,-1.49,-6.18%,吧)、上海实业(00363,HK)等中资企业,而香港本地富豪旗下的上市公司则几乎被“一网打尽”,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郭氏家族的新鸿基地产(00016,HK)、李兆基的恒基地产(00012,HK)、郑裕彤的新世界(6.95,-0.20,-2.80%,吧)发展(00017,HK)以及李泽楷的电讯盈科(00008,HK)都在名单之列。
除了因手持外币而遭遇汇率贬值风险之外,其余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上市公司陆续曝出巨亏,那么赢家又是谁呢?还是向中信泰富等“兜售”诸如外汇累股证的国际大行们。每日经济
[ 本帖最后由 sweeet 于 2008-10-25 23:0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