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为了十年前那擦肩而过的缘分 (2009-6-25) janine · Ford Falcon AU作业(图)+使用双燃料LPG车的一个小经验! (2010-5-18) yanbai2000
· 自学《三字经》 (2013-9-9) big_beast · HOLDEN ASTRA RS-V车评 (附全系价格) (2017-10-17) 黑山老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4519|回复: 18

孩子如何读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9: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5-12-7 11:55 编辑

                   孩子如何读经典?   
            
                    作者:方白


经典的学习实际上并不难。对于孩子来说如何学习呢?从我的教学经验来说是:小学以下的孩子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可能很多的妈妈觉得很难苟同。第一:认为是不是很枯燥。第二:是不是很难。我认为第一不枯燥,第二不难。

所谓的枯燥,是认为这些长篇大论,看着就觉得枯燥。但实际上,如果一天背一小段,然后再温习巩固,等孩子能背出一定数量的时候,他/她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至于难度,你可以选择拼音版,比如我现在陆续在整理的,你只要会读就行。你只要让孩子跟着朗读就是,读熟了自然就能背诵。

有时候语文的学习,常常有个不可理喻的过程。小孩子年纪小,记忆力好,是背诵的最佳时机。如果等到他/她可以感性或者理性地理解文学中的一切的时候,可能最起码要到初中以上了,而那个时候虽然可以学习经典语文,但已经错过了打基础的最好时间。所以我的建议是:小学以下的孩子用“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方式去学习经典。他/她可能会有所悟,也可能会无所悟,但肯定的会有所得。等他们到了中学以后,随着阅历的增加,随着知识的积累,随着中文学习的深入,他们会逐渐的渐悟或者顿悟。到那个时候,他们再回头来理解和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研究了民国以前的一些学术大师的学习经历,发现在他们的小学阶段,确实都是走过这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阶段。

当然,现在所谓的西式教学,是很排斥“死记硬背”的教学法的,我称西式教学为“快乐速成法”。其它科目的效果如何我并不清楚,但我认为,学习中文,少了死记硬背的阶段就不可能真正打好基础。当然我所说的打基础可能和现在很多华人家长对孩子的中文学习的要求并不一致。比如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能听说就可以,如果仅此而已的话,确实大可不必让孩子去记忆很多的学习内容。但如果有家长认为她/他非常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个非常出色的,不亚于国内孩子的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那么死记硬背一些中文的经典是很有好处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9 收起 理由
lzx1 + 3 感谢分享
zuozuo + 6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20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5-12-5 21:0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uoz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uoz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每天花不到十分钟,甚至五分钟的时间读一下,日积月累,都会很有收获的。这比玩手机,IPAD 省太多时间了。

发表于 2015-12-5 21: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nksk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nksk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们家孩子小时候背过大学,论语,唐诗,当时确实背得很溜,现在啥都不记得,只记得他感兴趣的书上的知识。还别说,一次回国参观了一座历史博物馆,管理员看到他,就问了很多中国历史知识,他因为对这些感兴趣,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所以还都能说出来,而旁边差不多大的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却什么都答不上来,告诉管理员说,老师没有讲过。照这样看,我们还是不要和中国的学生们比吧。

发表于 2015-12-5 21: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5-12-5 22:21 编辑
pinksky 发表于 2015-12-5 22:14
我们家孩子小时候背过大学,论语,唐诗,当时确实背得很溜,现在啥都不记得,只记得他感兴趣的书上的知识。 ...


我想你的孩子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也很有可能是受他阅读背诵过很多经典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经典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虽说他啥也不记得,但如果把一些经典中的句子放在某一篇文章中出现,他肯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能有这种感觉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pinksky + 4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2-5 21: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nksk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nksk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方白 发表于 2015-12-5 22:20
我想你的孩子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也很有可能是受他阅读背诵过很多经典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经典 ...

说得挺有道理,希望是这样,谢谢。

发表于 2015-12-5 21: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5-12-5 22:29 编辑

中国的学校现在都按西方快餐式的教学方法,如果从中文的角度来看,基础反而还不如49年前的民国时期。这就是现在台湾又重新兴起阅读经典潮流的原因之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2-5 23: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ansy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ansy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在澳洲长大的孩子不能用拼音版,他们对字母非常敏感,一看拼音狂喜,直接忽略汉字。 悉尼做得好的几家中文学校和家长已经发现这种现象,在第一年都不教拼音,第二年只用四个星期的时间过一遍。

发表于 2015-12-5 23: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ansy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ansy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王财贵老师的书已经有现成拼音版,你干嘛要那么辛苦呢?

发表于 2015-12-6 04: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5-12-6 05:58 编辑
viviansyd 发表于 2015-12-6 00:15
在澳洲长大的孩子不能用拼音版,他们对字母非常敏感,一看拼音狂喜,直接忽略汉字。 悉尼做得好的几家中文 ...


这个拼音版是给家长的,是让家长带着孩子朗读,而不是直接给孩子阅读的。让孩子对着拼音阅读是海外学生学习中文的大忌(我曾有个文章专门讲这个事情)。王财贵的拼音版我没有,所以我自己做了一个。

发表于 2015-12-6 06: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nzf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nzf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wnzf 于 2015-12-6 07:33 编辑

请问第一本经典书应该读哪本。几岁开始。我家娃二岁,话还不怎么会说,更别提背东西了,现在有本大学中庸和弟子规,跟本没兴趣听,基本我读我的,她玩她的,像对牛弹琴,所以就停了,对儿童绘本倒是喜欢

发表于 2015-12-6 06: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米雪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米雪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莫非楼主小时候读过经典?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2-6 21:4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御道街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御道街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而时习之.我的孩子小时都背过经典.非常棒.可是大了以后.没有机会运用.渐渐丢了很多..

发表于 2015-12-6 21: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WLJH201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WLJH201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经典是指什么?对情感的理解吗?对文字的表达吗?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经典的比如论语,那读了也是浪费时间而且孩子根本不会由于喜欢而集中注意力。

唐诗三百首是经典吧?我女儿看两三遍巧虎就学了两首唐诗。里面学习方式是边唱边跳还有图画。重复几遍她就记住了,还经常自己在家唱。她刚刚三岁。

所以我觉得,经典博学不能通过死记硬背。需要大人配合地教导,好的方式引导。比如先从简单的表达开始。理解了才能记住并且以后会用。轻松方式来吸引注意力比如睡前故事啊,平时看看动画唱歌啊,坐车时听CD也是好方法。

发表于 2015-12-7 09: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5-12-7 10:17 编辑
wnzf 发表于 2015-12-6 07:31
请问第一本经典书应该读哪本。几岁开始。我家娃二岁,话还不怎么会说,更别提背东西了,现在有本大学中庸和 ...


我个人认为两岁教孩子有意识的背诵嫌早了点。父母也太心急了点 。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根本没有学习的任何的意识。所以你讲你的,他玩他的很正常,即使你和他讲童话故事他也是没有任何领悟能力的。你可以教他几首儿歌之类的,但不应该是作为一种学习,而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游戏而已。

我认为父母真正有意识地辅导孩子朗读经典可以从4、5岁开始,也不需要作为一个硬性的任务,可以作为一种亲子教育,每天花一点时间教孩子跟着读读,时间长了会有效果。

孩子最早的朗读可以从《三字经》《千字文》和《声律启蒙》开始。

发表于 2015-12-7 09: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5-12-7 10:31 编辑
御道街 发表于 2015-12-6 22:43
学而时习之.我的孩子小时都背过经典.非常棒.可是大了以后.没有机会运用.渐渐丢了很多.. ...


虽然会丢了很多,但有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他们的血液里,他们永远也不会丢----这就是文化。只要我们不是想着恨不得把自己的皮都换成白色,那么保留一点中国的文化是一件好事。

2020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5-12-7 10: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uoz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uoz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读经典不是为了那些历史知识,也不是为了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句子,真的是为了‘德行’的。

现代人都不讲这个了,因为已经被打倒好多年了,可是,经典里句句是教人们怎样做人的,那些道理太精辟了,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了几千年的宝贝, 从民国初年就开始批判,如今已经被批判得没人认了, 太可惜了。

读书主要是为了‘修身’,所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专注,用手‘指读’, 这样,可以保证眼,口,耳,心,手都在书上,全神贯注。 这样人才能有‘定’,定下来以后才能深入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所说的运用经典,主要是用经典里的方法去学习和思考,运用经典去判断是非,衡量善恶和美丑,不是非要背下来的。

小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应该可以启发读三字经,弟子规了。 这个韵律对他们来说并不难。 只要家长认可这些内容,多数孩子是有能力读下来的。




CPA, Tax Ag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12-7 20: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请问简体和繁体字能同时学么? 我的意思是, 同时认字么? 没打算让孩子学写繁体字。

发表于 2015-12-7 21: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5-12-7 22:22 编辑
Gina 发表于 2015-12-7 21:04
请问简体和繁体字能同时学么? 我的意思是, 同时认字么? 没打算让孩子学写繁体字。  ...


只学一种即行。现在一般是简体字比较通行。我的学生中就有从繁体字转到我教的简体字来的,这种转变并不难。

发表于 2015-12-8 05: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笨鸟飞飞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笨鸟飞飞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支持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