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lingy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y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USB-C (USB3.1) 机身的接口
因为 USB-C 是Intel 标准的接口, 日后很有可能会取代现有的 USB 2 与 USB 3接口成为主流.
这或许也是苹果的一些改变. 更接近大众, 主动迎合大众.
通过 USB-C 目前可以转接出 USB 3.0 HDMI 等端口, 而且因为 USB-C 并非是苹果自己的专利接口, 所以当USB-C (USB3.1) 普及后, 会有更多的转接器出现. 相信转接上不是什么问题.


另外一点, MacBook 2015款仅仅预留了一个 USB-C 接口, 而这个USB-C 接口还承担充电的用途. 所以, 如果你希望长时间外接USB设备的时候, 貌似这个转接线成为了必买的配件.
一台笔电只留一个接口,而这个接口还需要用来充电, 这个设计完全打破了所有人对笔记本产品的以往的概念. 这也是苹果在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的一次尝试. 是好是坏, 貌似都不应该这么早就下结论.
* 但是有一点可能会被大家忽视, 那就是这个 USB-C 的接口其实是可以进行 DisplayPort 1.2 视频输出的.
机身另外一次还有耳机接口与 立体声麦克风.
能无线就无线
以前, 苹果认为个人电脑将会是所有设备的中心, 光驱, 打印机, 相机都可以连接到这个媒体终端上. 但慢慢的, 这些有线被蓝牙与WIFI 代替了. 如果你是一个 OS X 与 iOS 的用户的话, 你会发现就算你的电脑没有任何的接口, 对于文件传输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
AirDrop 无线传递文件. AirPlay 无线播放文件. AirPrint 无线打印.
并且你使用 iPhone 与 iPad拍照, 照片都可以通过iCloud相册或者 iCloud照片流的方式与电脑同步. iPhone备份也可以通过WIFI进行.
通过如上几个技术, 没有任何接口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日常很多工作. 当然, 这里说的是 OS X 用户, 如果你买了装了个Windows的话, 那或许还真的是不方便. 那就买转接线吧.
当然, 如果你没有转接线的话, 不方便之处就是无法通过HDMI 外接显示器, 也不能给iphone充电了, 也不能连接 USB 设备.
就目前来说虽有不便, 但转换线在手不怕不怕~~~

Magsafe 去哪了?
Magsafe 是苹果笔电上最为让人喜欢的设计, 通过强力的磁铁将电源与电脑结合. 当充电线缆被意外踢到或者拽到的时候, Magsafe会自动脱落保护电脑不被带到地上来. 这个设计拯救了无数次在桌子上的 Mac . 但这次苹果将这个设计省去了.
测试中 USB-C 接口只有在竖直拔出的时候才会很顺滑, 如果你在拔出的时候有夹角, 那就会增加USB-C 拔出的阻力. 那就说明这个 USB-C 无法保护你的电脑. 尤其是如此轻薄的 MacBook .
有人会说, 你这说法不对, iPad 也没有因为Lightning 数据线不好拔出而有问题啊. 是的, 但是你要考虑一下, iPad 谁会带着充电线玩啊. 只有在书桌角落或者床头角落充电的时候才连上线.
笔电就不一样了,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连接着电源工作的. ( 或许 我们使用笔电的习惯也要改改了? )
换句话说, 这次是否又是苹果对 MacBook 的用户使用习惯要做一次改变. 告诉用户, 以后的笔电产品再也不需要连着电源线用了. 它有足够的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让一天都不需要担心电量与续航时间?
* 全新的 MacBook 的充电器也是USB-C 接口的. 也就是说, 这新款的MacBook 与之前所有销售的Magsafe充电器都不匹配. 不能通用. 如果你有一天真的没有带充电器的话, 老款充电器也无法使用. 这也是尝鲜带来的一个小小的不方便.
好吧, 下面我们就实地的测试一下这款号称可以全天使用的 笔电产品的电池究竟如何.
电池性能:
为了体会这款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电池的续航时间, 我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方法简单测试比如视频编码最高性能消耗等. 我们带着这款 MacBook 2015 一早出门看看在实际工作使用的一天, 电池的续航能力是否令人满意. 我们是否真的得到一款可以不带充电器出门的Mac 笔电?
笔者日常工作中会在不同的场合, 比如办公室WIFI环境下使用, 需要外接存储设备等.
更多时间上网 与 文字处理. 并且需要使用 Photoshop 处理照片与 Dreamweaver 修改网页. 那这个小本子能做得了吗?
到家后, 使用 Photos 来管理家庭照片. 同步 iPhone备份等 . 经过一天8个小时的折腾, 这台本子终于显示出了需要充电的图标.
电池容量为 52xx 毫安时
最后, 我们只能说, 续航时间来看, 结果另我们很满意. 而且, 相信经过开发者与苹果的系统软件优化后, 这款本子的续航时间还能延长. 毕竟, 对于很多软件比如 QQ 这类的软件消耗了不少驻留后台时候的电池电能.
或许, Mac OS X 在日后可以有一些iOS上的推送功能, 有些软件比如QQ这类的不需要在后台不断的与服务器握手, 就能进一步的节省电能消耗.
不要再关机了
对于新用户来说, 从PC转换过来的一个习惯就是关机重启电脑会变快一些. 但是在Mac上这个关机重启到成了让电脑变慢的一个操作了 . OS X 使用的UNIX核心, 将会在本地建立很多缓存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所以, 每当你重启系统的时候, 这些缓存会被重建. 这到造成了系统效率不高.
你应该习惯新的操作方式, 就是让电脑不使用的时候进入休眠状态. 而当你需要它的时候, 直接唤醒开始继续工作, 这样你不需要重新打开应用程序, 也不需要等待电脑重新启动的时间.
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 Mac笔电产品都使用了SSD 闪存硬盘 . 所以, 不关机, 睡眠情况下移动电脑也不会对硬盘有损坏.
而且, 只要你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 OS X 系统不会像其他操作系统一样使用时间越长越慢.

高容量SSD硬盘
因为MacBook的只有一个 USB-C 接口, 所以苹果并没有把MacBook的本身的磁盘容量从MacBook Air 的64G起跳, 直接标配就是256GB 甚至给出了 512GB的高配硬盘 . 对于 MacBook Air 与 Pro 来说, 接口丰富并且可以通过SD卡扩充磁盘存储空间, 但是 只有一个 USB-C 接口的MacBook 来说, 总在外接也是醉了.
所以, 标配高容量本地存储SSD 这是必然的选择.
测试中内建的 SSD硬盘可以达到很高的读取速度. 满足对磁盘存储容量的要求.

USB-C 硬盘外接.
虽然 USB-C 可以通过转接线转接 USB3.0 接口, 或许USB-C将会慢慢成为日后的主流, 我们很荣幸的拿到了 AkitiO 为我们提供测评的样品. 以便我们测试一下 这个未来接口 USB-C .
这款硬盘使用了唯一的一个 USB-C 也就是USB3.1 接口,USB-C 接口的好处就是正反插都可以.
MacBook 2015款使用的是 5G 带宽的 USB-C 作为一款主打日常使用的笔电来说也完全富余了.

硬盘盒采用的是 USB-SATA的转接. 可以放置几乎市面上所有销售的 SATA3 接口的2.5英寸的硬盘. 我们测试中使用的是一款 SSD . 读取速度直接就达到了SSD的上限.
而且, 还可以通过USB-C转 USB 3.0 接口转接USB设备. 比如读卡器等.
性能? 性能你不要太认真.
跑分结果:
对于一款并非主打超高性能的Mac来说, 这款 MacBook 2015 绝对是最佳的代表. 不管是CPU 还是 显卡, 都像是苹果的工程师, 打开了一个落满灰尘的储藏间, 将里面老旧的过时的产品又拿了出来再次利用一样. 绝对不是跑分帝 . 就好比你找了个漂亮的女友, 那绝对不是温柔至上的代表一样.
如果这不是一台超薄, 时尚最时尚的 MacBook 的话, 只告诉你配置, 你肯定不会为此掏出你的钱包.
但, 谁让这是一台时尚时尚又时尚的 MacBook 2015 超薄款呢.
在性能上, 不要太过认真, 在实际测试中, 这款CPU 可以承担大部分的日常使用 , 日常办公, 家庭应用肯定不在话下. 因为使用了高速的SSD硬盘, 日常文件存储与操作不会有任何卡顿. 甚至,当你打开 Photoshop 处理图片的时候依然很顺. 让你忽然恍惚我用的到底是不是一个 Core M 的小CPU ?
毕竟, 你要明白, MacBook 2015 与 MacBook Air 这类的产品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在跑分软件能名列前茅设计的.
苹果产品的设计目标就是在此产品应用领域满足你在日后1-3年的使用要求就行了.
如果你是一个全新的MacBook 用户, 将 MacBook 最为你唯一的一天工作娱乐电脑的话, 你可以通过 USB-C 外接 HDMI 获得更大的屏幕空间, 而不牺牲MacBook的移动性去购买 iMac 台式产品.
当然, 如果你希望一款超薄方便携带, 经常出门在外使用的话, MacBook 2015款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标配的大容量SSD存储, 不会有硬盘容量的局限性.
还有, 因为超薄的屏幕, 前置涉嫌头也从720P 降低到了480P . 个人认为无关痛痒, 就算没有摄像头也没事儿, 因为现在谁还用笔电自拍, 最多就是视频聊天或者救急用用. 大家都有 手机的情况下, 笔电上的摄像头已经完全属于闲置状态.
如果你考虑性价比的话, 传统的 MacBook Air 应该是更好的选择,毕竟比起刚刚满血复活的 MacBook 12英寸来说便宜了至少 1/3 还多.
看看内部
拆解的方法很简单, 打开后盖后, 你会看到硕大的区域与好小的主板成鲜明的对比. 很像一个 iPad打开后盖的样子. 主板上高度集成了CPU 显卡 , 硬盘SSD闪存. 主板非常小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