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有声小说 -- 《传奇》 -- 祝新足迹三周年生日快乐 -- 下载链接在3楼 (2011-1-13) 闲夏采薇 · 六一儿童节的礼物,珍珠白 HONDA CRV VTI-S 2.4L AWD 提车 (2013-6-1) zqfall
· 爱上一次旅行 —— Ayers Rock之旅 (2009-3-26) tritri · 总结几招,培养宝宝毫无痛苦地学会睡过夜 - 大宝二宝都成功实现两个月睡过夜,应该是可行的 (2015-12-21) hilltop-bear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448|回复: 7

转贴:战国兵数“万”之迷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10-31 09: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oop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oop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佩服这种像权威挑战的精神。

战国兵数“万”之迷
  
  战国时期的兵数,一直是多为人垢病的。动辄就看见“白起坑杀四十万”,“秦发六十万伐楚”。据不完全统计,在战国时期的最后六十年中,六国一共战死了二百万人口,这在当时的人口规模,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的。
  
  于是,疑问随迥而来,“四十万赵兵”,到底是多少人,长平的这小小一个峡谷,能容得下这么多人么。据说赵括突围,一共只有三个正面出口,那可以容得下多少战线正面。赵括有能力,一下子带着了四十万人出击么??
  
  我是比较相信“剑桥战国史”的说法。文中认为,中国古文学中,“三、六、九、百、千、万”都是虚数,都是作不得准的。
  
  好比“陛下承九世祖先恩德”,其实可能只有七世八世。“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枪法”等等,都只不过一个形容的大约数。
  
  所以,在战国史志中,“十万大军”“百万大军”等等,也多是一个约数。这里的“万”,绝对不等于10000。
  
  那么,战国史志中的“万”,应该如何解湍亍?br>  
  笔者比较倾向的说法,应该是“军团”,一个“万”,就相当与一个“军团”。
  
  在战国史志中,“万”从来都是以整数出现,而不是和“千”交错出现。好比我们看大军出征,总是“三万”“五万”,从来没有过“十二万八千”“十三万五千”。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里的“万”,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行动单位,而不是用于进一步分拆。
  
  
  
  
  其次,一个“军团”,应该是多少人呢。我们知道恺撒率十个军团远征高卢,当时的罗马军团,一个Legion大约是3000人左右。中国的“军团”,应该是多少人呢。
  
  我们认为也是3000人左右。
  
  为此,我们先考证一下罗马的军事编制。
  
  罗马的一个步兵队,通常以方阵形式出列,横面的士兵约44人,分为二排出列。第一排22人,第二排22人,互相交错格开约一米。
  
  平时的时候,以22人为站列向前行进,互相之间空间较大,有利于行军速度较快。
  
  临到战斗的时候,第二排战士上列,和第一排战士并肩,形成密集步兵阵行。对步兵来说,密集阵行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时的一个阵面是44人。
  
  指挥官站在了正中央,左边22人,右边22人,还有一二个传令官以便于差遣。
  
  这里就引出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22人,不是33人,也不是11人?
  
  因为军团的规模,是由人类的耳朵所决定的。左右排列22人,大约是50米的样子,正好是人类耳朵听觉的极限。真让罗马统率一个100*100的方阵,二边的人就听不见司令官在喊些什么了。
  
  战场之上,锣鼓喧天,连人的话都听不清。扯大了嗓子,也得让位于鸣金和锣鼓。同时又发展出了旗语,随帅字的方向而移动。兵制此后虽然几经删改,但始终受制于人类眼睛与耳朵的极限,始终以几千人的物理距离,听得见、看得见为宜。
  
  知道了罗马横列44人的典故,纵列要稍长一点,一般为80人左右。这是因为几个原因。
  
  首先,战场之上就如开车,向左转向右转,前进跑步冲击突袭,一二三四五六档都用到。但是,倒档的利用率很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根本不需要。如“弩兵/长枪/步兵”的三层次配合中。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因为只进不退,前后向的命令相对要简单得多。只要跟着前面的人就行了。侧翼很复杂,对二翼的命令也很多。但纵向却可以一直排列到了80多人,反正只要跟着前面人走就行了。
  
  这里也存在一个隐患,因为后部的命令覆盖率其实是很低的,只知道跟着前面走。一旦前军崩溃,气喘吁吁地往回跑,“败了败了,逃命逃命”。后队队员就会不知所措,唯一的办法,就是调转屁股向后,转身逃命。
  
  所以中国古代的战争,几十万大军,人数并不重要。只要交战锋线,一旦被突击突破,往往会印起全军崩溃,步不敌骑。就因为后线步兵根本听不到指挥,只要锋线几千人败了,就一溃千里。
  
  同样道理,在中国历史上,“后队变千队,逆向而行”,这样的例子很少,都是被作为特例书写。在交战过程中,一旦被敌人绕到身后,后队极其软肋,一突袭就混乱,这都是很现成的例子。因为80人的纵队,后队根本看不见指挥官的信号,尤其不能接受复杂的命令,基本处于无指挥的状态,所以容易混乱。
  
  当时80人纵列,在正面交锋的时候,就有他的好处,因为这样的一个矩形,阵面比较厚,对方不容易突破。
  
  而且想得更深一层,如果不仅仅是一军团作战,历史上更常见的是三五个军团协同作战。15000~30000人的作战规模。
  
  当三五个军团一字排开时,一个220人的正面,80人的纵深。当然就要比横过来编组,440人的正面,40人的纵深,要合理得多。
  
  
  
  所以,虽然将军们,都希望自己统下的兵数约多约好,又能过将军瘾又能吃空饷。但一般一个古罗马的军事编队,都是以44*80=3000人左右。
  
  有一些挑挑刺刺的朋友又会问,为什么军事的编队,一定是矩形的呢。为什么就不是圆形,又或者三角型呢。
  
  比如说日本的军法中,对“方圆”“椎行”“锋矢”“鱼鳞”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咱中国的兵法老祖宗,为什么就没有这些惊心动魄的大法呢。
  
  唉,日本人打仗,都是三十人,五十人一个小队。三百石(约1000兵)的大老,就足以称为家老耆宿了,何时见过几千几万人的大仗。
  
  想象一下,当我有十个军团作战。在战场的正面上,一个呈三角形,一个呈圆形,还有一个呈弯弯曲曲不规则梯菱形。。。。。。
  
  在大军团作战时,矩形是唯一可以拼成大型有规则图形的。所以为兵阵之祖。李广抗匈奴,也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结阵成圆车”,可见这也并不是固定的阵法。事实上,在中国的正史之中,对阵行的描述少之又少。论阵法不如论兵种。
  
  
  当然,还有朋友们问,为什么大军阵不可以排成军法。比如我有十万大军,能不能排成一个“大锋矢阵”。
  
  唉,对于这种幻想,正是无话可说。学校里的校园体表操,各位总有体会吧。这么小小几十号人,要排成一个阵行,也得排练上好几个月。想象一下,十万大军,奔走呼号,要排出一个“方圆”出来?还要组织联络,还要发号施令。
  
  说到底一句话,组织能力,决定了部队构成。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中国的一个“万”,到底是多少人。
  
  我们的回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万”似乎是一个最基本的军事组成单位。和我们今天的“团”差不多。
  
  而由于中国人和罗马人的生理,身体构成都差不多。耳朵和眼睛都是同一水准。在同样的技术能力下,一员将领统帅的兵卒,是有最佳数量的。而军团编制,在一系列的战争军事考验下,一定会趋向这个最佳数量。
  
  我们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万”,应该和古罗马时代的“军团”一样,都是代表3000人左右。
  
  以此为推据,我们再来验算一下,魏公子窃符救赵,郑安国二万人降魏,合6000人左右,估计是客帅统客军。
  
  赵军被坑杀四十万卒,实际大约是12万人左右。赵国总人口大约是200~300万,大致合理。
  
  李信作为一个中级校尉,一开始带领二十万兵伐楚,实际大约为6万人左右。虽然是赢政格外恩宠,但也还说得过去。
  
  王翦最后发倾国之力六十万伐楚,这大概相当于18万人的兵力。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即使在魏晋三国的时代,也差不多了。
  
  曹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南下,但在其他另外一些史料之中,却说他“十五六万卒从,纳荆襄降卒,七八万人”。
  
  按这样的标准折算,八十三万,也是对应24万人。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战国时候的“万”,应该翻译为“军团”,而不是10000,比较妥当。
  
  由于生产力和管理统率的划一,古今中外一个军团为3000人左右。

http://www1.tianyaclub.com/new/P ... le=28089&flag=1
天上满是雨,我却不想躲
地下都是水,我却还得走
你过去了,我却过不去
水涨了,桥塌了,我把你忘记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5-10-31 09: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vy_c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vy_c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不懂,没有发言权,还是顶!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05-11-2 19: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会飞的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会飞的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挺有意思的文章~

发表于 2005-11-3 18: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er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er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很有道理啊,比如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大概有280万人口,坑杀40万就是七分之一,280万人口里面140万是女的,剩下一半里面适龄男青年放宽范围大约在60万左右,难道60万人全部被拉上战场一个不留?就算如此难道其中三分之二的人都被抓起来坑了?真是笑话!!!

发表于 2005-11-5 15: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上山下乡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上山下乡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长久以来一直对历史上这个计量心存疑问,想象一下,坑杀40万赵卒,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看了文章后,心中恍然。

发表于 2005-11-5 17: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eterWa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eterWa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看头,长知识了,呵呵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5-11-17 22: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R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R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该文过于虚无,把文学的千万和史书的千万来类比。
我近来看到一篇文章正好说了这个问题,贴出来大家参考参考吧

http://xiaoshui.gkong.com/articl ... ;zid=52&jid=272

第六章 纸上谈兵(264B.C.—260B.C.)

(七)

赵妈妈由于及早与赵括划清界限,当前线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赵孝成王免她受随坐之刑。赵妈妈激动地在胸前直画十字:这个败家的孩子,总算死了,以后全家可以踏实过日子了。
可怜的赵括有两个致命错误:他先是冒险盲动,轻狂出击,丢了东垒。受此挫折后又变得恐惧胆怯,方寸大乱,不敢主动与白起决战或突围。他一再迁延,坐等待死,直到被饿了四十多天后才被迫向敌人业已打造完工的铁笼突围,显示了缺乏经验的指挥官的毛病:心情大起大落,先是高亢速胜,后是悲观丧气,总之心理素质很差。
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了,但是长平的故事却没有结束。清点完毕战俘的数目,秦军将领们都比较犯愁。当时没有铁丝网,无法建立战俘集中营。王龁等人于是问白起如何处理这些嗷嗷待哺的战俘:“我们秦国前年饥馑,如今也没有什么粮食了。”
白起默然良久,然后说:“赵卒性喜反覆,恐怕将来他们吃饱了肚子,又要作乱,那就难以收拾了(而且)。不如趁现在无力反抗,全部杀光为妙。我看附近有几处深沟大壑,这是黄土高原的地貌,都外窄内宽,形如布袋。真是天赐的好地方。”
于是赵卒被诳进山谷,据说是应邀去那里吃饭,伙食是三鲜牛羊肉煎饼。大家无不手舞足蹈,进了沟内,却见顶上万弩齐发,滚木擂石雨点般而下。可怜赵卒因为饿了许久,浑身无力,连山坡都爬不上去,只有眼睁睁任人宰割。眨眼间,沟内尸积似丘,哀声如雷。事毕之后,白起又命战士拿着武器下山检查,有还在动弹的,再予补砍,不得走漏了一个。
当时,长平的尸体无人掩埋,一直到唐朝,李隆基经过这里时还是看见白骨森森,头颅堆积如小山。至今人们仍然可以挖出尸骨坑,并且从长平的一些地名:杀谷、省冤谷、血昏河、白起台、骷髅山,隐约可听见两千两百多年前的凄惨哭声。

赵军中尚有二百四十名未成年士兵,白起和所有典型的秦国人一样,非常喜欢小孩,所以特意把他们放生,其中就有冯亭的几个儿子。在这些孩子的面前,丹河淌成殷红的颜色,天空中弥漫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

潇水曰:长平之战,赵卒死亡四十五万,人们往往难以置信,提出置疑的理由通常有三个:第一个,赵国不会有四十五万人马。第二个,四十五万人马的给养运输,当时做不到。第三个,四十五万人杀起来,很难杀。
我来逐条驳斥一下。
据苏秦说,临淄有七万户,每户可出三男子,“不待发于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而临淄、邯郸历来并称。等量齐观,邯郸至少也能出七万人,这是保守数字。另外,赵国还有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代郡、安平郡五个郡,其中上党郡有二十四县,太原郡有三十七县,代郡有三十六县,这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按这种规模保守测算,以每郡二十个县计,则赵国六郡合计120个县。每县出兵三千人,则120县合计三十六万人。加上邯郸等大都会的至少七万人,所以,赵国凑出四十五万人马,不成问题。
  四十五万人的粮草运输,到底需要多大民力呢?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投入了60万兵力,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的有整整543 万农民。平均9个农民供应一个战士!但淮海战役战场范围广,机动半径大,要运的东西也贼沉。而长平之战属于阵地战,机动范围小,从邯郸到长平直线距离 150公里,也不算远。秦昭王后来曾以六十万之众远伐楚国,秦昭王能支持这样的远途运输,邯郸到长平的短途,赵国人也应该能支撑。
尽管如此,赵国后来曾“急请粟于齐、魏、楚”,说明赵国本土已经没有粮食吃了。如果不是前线布置了四十万之众,当不至于把本土的粮食都吃光。

其实,赵卒被坑杀的俘虏,当不足四十万。一开始,赵兵原有四十五万,廉颇先丧其五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据白起回忆:“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秦卒死亡过半,赵军至少也阵亡过半。所以,赵军最后投降时,当不足40万之众了,也许只有二十万,而且含有大量非战斗服役人员,比如喂马的、做饭的、修车辆器械的。所以,所谓坑杀,可能只有二十万人。
坑杀这二十万人,秦军不至于愚蠢到一个一个地挖坑,一个一个地活埋——那得消耗多少人工小时数啊,一戟上去戳死多经济啊。从长平野外考古来看,白骨很多,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都堆积在自然沟壑里,当属被集体扑杀而死。
秦人以斩首为功,所以对人头登记和核对非常严格,严防冒功,所以,战斗中后战斗后,前后合计覆杀赵卒“四十五万”的数字,当不为妄。
战国时代,动辄几十万人争城以战,杀人盈野。其军事规模和战争技术,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罕有其匹的。
与长平之战同时,地中海畔的罗马人也在打仗。他们为了争夺西西里岛,与北非的迦太基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开始,比长平之战晚四年)。和秦人一次坑杀四十万相比,罗马军队对外扩张中的军员规模好像一场演习,不过往往几万人而已,一次死伤两三万人,就是举国震动的大灾难了。
能达到这种长平之战这种几十万规模的,只有近代世界大战了。譬如诺曼底登陆,各国盟军合计一百五十万,这确实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世界大战了。
男儿是雄鹰就要翱翔在蓝天,是儿女就要惦记着阿妈。
YARK,YAK和雅克

发表于 2006-4-20 17: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n_jin2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n_jin2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战时人命如草芥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