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澳洲寻工经验交流(全文完) (2005-10-19) 单衣纵酒 · 参加活动---酒藏 (2013-2-5) ayeeda
· 澳洲全国学生读写及数学能力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2008-9-14) patrickzhu · 完美拔草Kenwood厨师机:跟风陕西油泼面 健康火鸡丸 中产布里欧修 59楼贡丸两吃 (2017-6-25) 胡须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237|回复: 5

[其他] 论语的杂形乱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9 09: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osst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osst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我们重温先贤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去思考,孔子的智慧在什么样的诠释渠道得以被传承。相隔2000多年,我们去想象孔子的时代根本没有可能,根据《论语》来揣摩孔子的原意也是少有确证,但是其中的议论,时时会忽然穿越时空出现在今天的某一个场合,其时其景似乎遥远地对应补充着《论语》中那些没有被记录的上下文。

《论语》中的孔子崇周公,周公重六艺,不知孔子因为崇周公而以六艺教人,还是因为他教六艺,而追述周公,当时诸子百家各自所依据的文化资源是如何被使用的?孔子以教人六艺著名,而“六艺”之名并提却见于《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艺中的《诗》、《书》、《礼》、《易》、《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更严谨的研究说,是经孔子编辑过的。其实,相隔2000多年来想象孔子的时代根本没有可能,根据《论语》来揣摩孔子的原意也是少有确证,但是其中的议论,时时会忽然穿越时空出现在今天的某一个场合,其时其景似乎遥远地对应补充着《论语》中那些没有被记录的上下文。有时候,这时间的隔阂又坚不可破,比如对“君子”、“小人”这种词汇的现实使用是具有道德含义的,而历史记述中,《论语》说到的君子、小人只是社会阶层的名称,君子是士以上的阶层,小人是士以下的人群。周朝的封建等级制度崩溃,作为阶级称谓已经意义不大,在比喻的意义上君子、小人才有了道德含义,由等级区别变为人格区别。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几乎无法判定这漫长时间的两端,哪一端的《论语》更是真实的《论语》。

如果盘根蔓节地去追述时间另一端的《论语》,会发现孔子沿用了很多在当时就是传统的概念,如天,命,仁,乐等,孔子时,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原则,而孔子把仁提到了一个更有解释空间的高度——仁者,人也。于是后世儒家各有所解,莫衷一是。孔子言“性相近”,却又没有明确论述,后世弟子孟子阐发“性善论”,荀子论证“性恶说”,性善性恶遂成为后来儒学的一大问题,很多现代学者从中看到了它对人的尊重。

中国思想史家劳思光断定,孔子立说,原是以政治秩序问题为主,其他关于仁、礼、名、天等等概念都是以解决政治秩序问题为诱因,推而进入的。周公时代被孔子看作是一个礼仪完整的好社会,到了春秋乱世,虽还有周时的遗风,但礼仪背后的观念内容变化了,周朝制度所依赖的阶级秩序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论语》讲“礼”,是在讲礼仪的观念,这个观念所依据的是人间的秩序,进而更深入地推寻到外在秩序的情感基础,从儿子为父亲隐瞒罪过的自然亲情,又归结到对社会邦国的政治秩序上。

孔子之后,“七十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教士大夫,祸隐而不见”。战国韩非说,后来“儒分为八”,分别是子张、子思、颜回、孟子、漆雕氏、仲梁氏、荀子、乐正氏。民初杨幼炯考:根据《论语》里提到的“十哲”,这八个人应该分别来自孔子的八个好学生,其中曾子和有子是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孟子来自曾子之学,荀子来自有子之学。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孔子弟子77人的姓名,在《论语》中出现只有29个,从中得见,这些学生在当时就有同门不合的言论,子张就看不上曾参每天三省、战战兢兢的做派,漆雕氏是孔门中的武侠派自有理想,子张和漆雕氏的学说早不传世,“儒分为八”中也就没有被当作孔门正传。这也许与《论语》编纂者是曾参弟子的公案有关。

八儒中,在战国时荀子的思想地位其实高于孟轲,荀子强调了儒学里实用的入世倾向,而孟子开发了心性的伦理观念。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轲的心性说不以为然,指责他们:没有理解孔子,只学得了一些零碎的知识。所鼓吹的五常,被世上的糊涂人不知真相地往下传,这是子思和孟轲的罪啊。荀子认为:孔子的思想成体系,言行一致,孔子主讲仁,有时仁和智并讲,偶尔也讲勇,从没有把仁义理智信平行而论,义和理是从仁和智延伸出来的,被孟子搞成并列关系,就叫做“不伦不类”。

战国时代,儒家只是百家之一,在后代的儒家传记里,孟子、荀子并没有被纪录为儒,还属百家诸子。但是孟子1000多年后,从八家之中脱离出来在元朝被奉为与孔子并称的亚圣人。

《论语》与《孝经》并列
传闻两汉儒家多有对《论语》的注释,但基本都失传了,最早有郑玄的注释还留有一些残卷,最有名的是何晏的《论语集注》。而后,代有人注。因为《论语》是孔子在教人六艺时的言论辑录,所以它具有阐释性,西汉时《论语》、《孝经》并列为小学,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到东汉时立为经书。

汉初的儒者很少有纯儒,如陆贾在《汉书》里被列为儒家,他有关历史的言论很近于荀子,但他言论政治又与老子近似。从叔孙通为汉朝定制了一套礼仪制度,董仲舒以阴阳家言糅合于儒学,汉代儒学向实用政治接近。

《史记·董仲舒传》记:前134年,汉武帝问策,董仲舒答:《春秋》是天地之常经,可是朝廷是以别的道为样板,人们的言论思想各种各样,国家不断调整政策,臣民都不知该怎么应对,所以,他提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样制度统一,法度清楚,臣民才知道遵守什么。

先秦儒,认定人不是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与人交互关系的行为,所以讲伦常秩序。从血缘上最近的人际推广到君臣朋友,所以讲制度。但是汉儒没有利用荀子的政治理论,却发挥阴阳五行来讲五经,因为孔子有天道人道之说,董仲舒的基本概念也是“天”,但他论证天君王是受命于天,所以是天子,天子要以天为法,这是天子该尽的孝道。国家行事如不合天意,天就会显出灾害来警告:君王对臣子没有礼法,夏天就会多暴风;如果君王的旨意不能被执行,秋天就多霹雳;如果君王视听不明,秋天就多闪电,春天和夏天就暴雨不断;如果君王的心胸不宽阔,秋天就多雷。所谓天人感应。因为天是不会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汉武帝问策的时候,他对策说的道就是仁义礼智信,所谓五常之道。因为他讲阴阳,又把此对应于人事,“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于诸阴阳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王道之三纲。三纲五常,由天推理出来。

六艺中,《乐》没有经书传下,其他五经被奉为国家经典,立五经博士传授,汉儒根据五经为汉朝制定法制,所以“孔子为汉制法”,而且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世仿效。

儒学的经书在汉武帝推崇下成为国家经典,为学人所必修,从此以后,直到康有为,凡著书立说,如果要取信于人,无不以五经为名。司马迁修史自序中道:自周公卒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年,有能继承孔子正《易传》,继《春秋》的,就是我了。“小子何敢让焉。”从这豪言中大概能看出,司马迁也是要继承孔子大业。《史记》之后的中国历史都本着这个传统,表面写世事兴亡,荣辱得失,其实是写治国安邦之道,甚至天命人道。

孔子儒学被定于一尊,与大帝国的局势相关联。汉初基本没有明确的政治蓝图,而依黄老,主张无为,制度上沿用秦制。按《春秋》所论,周朝八百年,而秦只有二世,其中有王朝兴亡的微言大义,儒学政论当然更符合建立一个千秋大帝国的理想。汉武帝选择儒学独尊,之所以重《春秋》,讲制度等级规范,讲孝,以伦理道德而讲国家制度,显然是出于政治需要。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先学《论语》、《孝经》,然后入官学五经,在董仲舒提议下各州郡每年向国家举荐茂才孝廉,此后,公卿、大夫多文学之士。这样也把春秋以来的个体游士重新纳入社会组织中,从此改变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整体命运。秦朝曾提出“以吏为师”,汉以后,“以师为吏”,“学而优则仕”几乎成了中国人唯一的理想道路和心理传统。

关于人生的学说在汉初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孔子说仁,讲做人的道理,汉儒则讲《论语》的同时传讲《孝经》。

自孔子删述六经之后,经过秦朝的焚火,楚汉战争,多有遗失损散,汉成帝时命刘向等一批人校理各类旧书籍,刘向是校理经传诗赋的,刘向死后,他的儿子刘歆继续其职。哀帝时,把所有的书总归为七类,编成《七略》上奏,书布天下。首先是六艺略(《乐》首次列出,但一直被怀疑是伪作),第二是诸子略,儒家如曾子、孟子、荀子都列在诸子略之内,而孔子不在其中,《论语》和《孝经》一起附在六艺略之后。可见在西汉末年的儒学更尊儒学经书,而超过对孔子的尊崇。也许是对儒家之名的理解不同,在汉代编的儒林传中,诸儒是从汉开始排,曾子、孟子、荀子都不在那个序列里而属百家诸子。汉朝的儒,都是以传经论治为业,而战国的儒是以明道教人为任。

章丙麟对刘歆编《七略》评价极高,他说:传播典籍,从孔子开始,其后只有刘歆了。汉兴后,虽不像秦皇那样禁书,但在民间,即使是五经、《论语》,如果没有老师传授也读不到。刘歆整理了典籍后,就可以复制,书商就可以卖书于民间。

汉代的经学有今古文之争,与《论语》的今古文版本同样,今文经是由儒家弟子口授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录下的五经,古文经是当时从孔子家墙壁上发现的用战国时流行的大篆录下的经书。在西汉时被立为官学的都是今文经。今文经学尊崇孔子,以孔子为受命于天的素王,认定六经都是出自孔子之作,以《公羊春秋》为主,在五经中论证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尊崇周公,孔子只是史学先师而已,相信孔子述而不作,六经就都是史料,刘歆校书之后有“六经皆史”一说,古文经学在西汉时流传于民间,东汉时盛行,训诂学发达开来,经典被弄得烦琐杂碎,《汉书·艺文志》评价:“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幼童而守一义,白首而不能通。”

虽然汉初有大师董仲舒,但他主要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论证,在思想上比不上《淮南子》或《论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道教流行与此不无关系。独尊儒术,道教在政治上完全被排挤,只能在个人生命上开发意义,而汉儒无论是读《春秋》的,还是训诂的都无法形成广泛的精神生活,跟百姓几乎没有关系,只好另择他说,到东汉末年汇成了道教。

⊙ 本文节选自416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1 收起 理由
大成若缺 + 3 感谢分享
虞宅与美丽 + 8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没什么可说的,除了赞叹。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4-9-30 1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到微信圈在转"萧甘"编文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文革时期的连环画。楼主知道萧甘吧?

发表于 2014-9-30 21: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osst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osst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虞宅与美丽 发表于 2014-9-30 09:27
看到微信圈在转"萧甘"编文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文革时期的连环画。楼主知道萧甘吧? ...

知道萧乾,萧甘不大熟,一会百度一下
没什么可说的,除了赞叹。

发表于 2014-9-30 21: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巴乔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巴乔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9-30 21: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osst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osst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是这位老兄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4-9-30 22: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osstong 发表于 2014-9-30 20:53
是这位老兄吧?

看看"萧甘",想想刚过世的张贤良,套用老兄的签名:没什么可说的,除了嗟叹。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