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容专题】妳所不知道的化妆品危害(二十七 )
此文章由 chubbyca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ubbyca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意文
美白制品的种类(中)
* 美白制品的效用机制
美白制品理论上可分为三种方法:
◎1。漂白分布在表皮的麦拉宁色素:-----维生素C,过氧化氢常用的有抗坏血酸(维生素C),对于外用的维生素C是必须与棕榈酸酯、磷酸镁、磷酸钙结合,成为稳定性佳的脂溶性维生素C,配合渗透溶剂,进行还原美白作用。
最新的理论强调:与天然维生素结构相同的左旋维生素C,才具有美白的功效。不过维生素C不耐高温, 不耐光,接触空气极易氧化,须要配合特殊的传送载体(例如:微脂粒),才能提高被皮肤的吸收率。
一般化妆品添加量在5%以下,若酸度太高,较具刺激性,会引起肌肤红肿.过氧化氢(双氧水),可氧化分解漂白表皮上的黑色素,但其不稳定,不易拿捏,容易脱色不均匀造成大花脸 ,不可轻易尝试.
◎2。抑制麦拉宁色素的结合:--------熊果素。麴酸近年来流行的成份:“熊果素”是由越橘科植物、熊果叶抽取而得名,它的美白机理,是抑制酪胺酸酵素的活化,基本上是天然的成份,但是它很惧光,所以在配方上必须加入高浓度的紫外线吸收剂,才不会变质。
88年卫生署公布合格的美白成份有四种-----磷酸镁复合物,麴酸,维生素C醣甘,雄果素等,不到一年的时间,除了维生素C醣甘较无直接性的伤害报导之外,雄果素就宣称其浓度若在5~8Nm时。
不但无法美白淡斑,反而会使得黑色素含量反增.真替那些冲锋陷阵,一心想美白的女性朋友捏一把冷汗.所有的制品中合成界面活性剂是不能缺席的,想一想,早晚都用这种高浓度的防晒制剂产品,无形中对肌肤造成另一种负担。
“麴酸”是一九九九年美白保养品的新成份,它发源于日本清酒酿造业,由米麴菌所分泌取出的物质。同时也应用于味噌以及酱油的酿制。
麴菌的美白原理,主要是蜇合铜离子,使酪胺酸酵素不活跃,无法产生黑色素。它因为是天然的成份,在美白的用量上并无限制,在制剂上分为水溶性麴酸与麴酸二伀棕榈酯。
麴酸它非常不稳定,易氧化变色,所以也添加了相当多的防腐剂及紫外线吸收剂在制剂中。以维持一定的品质,不过已经有医学报告指出:长期过量使用麴酸将导致细胞毒化发生病变,甚至影响DNA。
日本某药厂也运用此成份开发汗斑、肝斑的外用药膏。使用前应详看说明文字及注意事项。@
摘自: “妳不知道的化妆品危害” / 意文 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