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20 16:3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lil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lil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继续转帖:
问:为什么要选择在间隔年(gap year)做实习、读书、学习一些「无用的技能」?
答:很多年轻人在gap year的时候都会选择去周游世界,跑遍7大洲4大洋,在各类人的全世界路过。什么土耳其跳伞,什么阿尔卑斯山滑雪的。
然后有了点经历,大家就会说:啊,某某某好酷啊。我也想去旅游。
但我个人是不太喜欢: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旅游和探索的。
我很清楚自己从小就是半个宅女,打五岁开始被父母拖着去世界各地旅游,长大后被朋友塞进行李箱走南闯北。
对于旅游,我自觉是比较被动的一方。
如果是因为找不到未来的方向而焦虑,那对我而言,旅游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应该尽快去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利用外面的花花世界,麻痹自己对未来的选择。
所以我决定花一年的时间,多做几个感兴趣领域的实习,多认识点朋友,了解各行各业的career path,多读书拓展知识面,从书中更全面理性地认知这个世界的运作过程。
在选择gap year之前,很多人会给我善意的提醒:“我以前也尝试过gap year,但是事实上只是浪费时间云云。”
但对于这种消极的劝导,我一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因为这是多数人固化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生。
如果我每天都奔跑着前进,做完手头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就不相信,一年以后的我还会是一成不变的?
于是,正如我前几篇文章写到的,我过去三个月报了素描、日语课。
学这些东西,一是不想放弃,二是陶冶情操。
我以前高中学过两年视觉艺术课,但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画画的训练。我是想把画画作为毕生的兴趣来看待的,以后平日里无聊了或者工作退休后,还能有一技之长。
我接触了近五年的艺术史,我的审美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了。读我公众号的读者应该也有体会,我能从众多的图片中选出最和谐的构图,最契合文意的配图。而且我文章中的配乐多半听着很和谐的,符合意境。
如果一次可能是偶然,但是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样,不是我自夸,这真的算是某种造诣了。
所以我想去系统地学画画,之后还想学音乐,因为我想搞懂,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审美?如何才能创造出同样好的作品?
我在学校里学过一年日语,如果现在放弃了就太可惜了。我个人也挺喜欢日本文化的,挺爱看日剧的,学好了说不定以后能派上用场。
首先,日本离中国比较近,去日本玩,比起去欧洲更省钱。其次,从赚钱的角度说,多一门语言,就多一个在别的国家交友、共事的机会嘛。另外,日本的经济发展和重大决策上,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我还挺想读一读这方面的书籍的。
除了日语,我之后还想学韩语,因为韩语和日语,语法上比较相似。
不少国内的人会认为:“不出国留学,学语言有什么用?”
我问你,如果你初次见面,跟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会四门语言。”
人家立马会对你刮目相看,觉得你好聪明。就如你说:“我在哈佛读书”,全世界人民会立马请文明用语互相尊重一样。
开玩笑的。
其实我不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像我说的,学语言纯粹是兴趣使然。
另外,Middlebury College本来就是以语言学出名的,全校的学生多半会两三门以上的语言,在那样优秀的学术环境下,学几门语言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以前在学校里上课都有gpa和peer pressure来逼着我学习。
现在gap year没有这些外部的压力,我反而能按照自己的步调,每周进步一点点。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比起智商和情商,学生更应该有毅力(grit),即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决心。
学习最怕的就是厌烦心理,人如果长期做一件事情,肯定质量和专注度会下降。
所以点到为止,从长计议,方为上策。
当我学习素描和日语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我的目标不是要成为艺术家,或者搞日语翻译的。
只要我感兴趣,不断学下去,时间会给你答案的。
另外,我还给自己定了1000多本书的十年计划。我有好多书想读,一直没机会,书单越拖越长。
之前在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为了写paper查文献,根本没机会完整地读闲书。
现在gap year有空了,终于能静下心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于是,我过去三个月完成了近60本书的阅读量。
问:“读书没用啊,还是要多实践、接触社会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相信我,说上述这番话的人,多半是不读书的。
读书可有用了。
打个比方,写传记的人常常会在临终前把自己的毕生功力亲囊相授,他们希望能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声音,这是人性的ego。
如果你能读十几本这样的传记,那么你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十几种不同的人生。
再打个比方,纽约时报每年会推出畅销书,而且因为这些畅销书热销,所以很多人读过。
如果你读这些书,就立马能明白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
再再打个比方,读书多了以后,你会发现很多书都在给你传递相同的信息,你就受到启发。
你可以将零碎的想法整合成新的创意,你还能旁征博引,提出各种大胆的假设,并用案例去佐证你的观点。
比如我读哲学入门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困惑我的人生观的问题,几百前的哲学大牛就已经做过深刻的探讨,根本无需我去赘述。
牛顿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
他说的不是让你摸爬滚打地成为巨人,重新犯一遍巨人犯过的错误,这太浪费时间了。
而是教你去读巨人写的书,理解巨人的思想,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站的更高,帮你看的更远,去解决巨人没法解决的问题。
就像读过我公众号的读者,可以踩在我的肩膀上,避免犯我犯过的错误一样,但别忘了感恩(打赏),笑。
可若是你连书都不读,你甚至都不知道巨人是谁?哪位巨人的肩膀可以供你依靠?
而且,光是阅读这60多本书,就已经让我的读写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我的脑中时常会迸发出新的想法,毫不夸张的说,我每天都有新的创意和独到的见解。
问:读那么多书,你记得下来吗?
答:对于这种「读书就意味着要全盘记下来」的想法,恕我无法苟同。
首先,全世界多数的教育体制还停滞在:学习要死记硬背,把书中的知识照搬全收的应试教育中。
对此,我就问一句话:为什么读书就意味着要背书?我们现在都有电脑了,为什么不能把记忆的任务交给强大的计算机去做?为什么不能把精力和脑力解放出来,去解决更有意义的问题?
其次,研究表明,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最多能回忆出30%的内容。但如果你读的书越多,假设你读了1000本书,那么你脑中储存的知识会越多。
30%x1000=300>0
所以说,读书比「什么都不读」的知识面要广啊。
你知道么,我们的大脑能完整记下5亿本书呢。世界上最贵的奢侈品可是你的那颗大脑哟。
问:可我就是懒,读书好累,我讨厌读书。
答:作为一名学渣,你认为我说的「读书」是字面意义上的读书么?
你知道吾等学渣的「做事原则」是什么?
Work smart, never work hard.
老实说,我那60本书都不是纸质书,不是用读的,而是用听的。
我之前眼睛做过激光手术,不能长时间用眼。这也意味着我没法做长期的伏案工作,不然视力会受损、恶化。
所以我选择,用喜马拉雅听书app,解放自己的双眼和双手。app有大量的英文podcast,原版非小说类书籍,很多人也热衷于朗读中文书。
而且,你还能两倍速地播放podcast。这简直是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没法想象的事情。
我是将其当作是一种严肃地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里面的资料对我来说已是绰绰有余了。
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好就好在,我们物质上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信息量爆炸。而且在中国,下载电子书这种事情都是合法的,纸质书价格便宜的让人想开怀大笑。
知识变得平民化了,足不出户便能触手可及。
可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却培养不出更多的「苏格拉底和孔子」这样的思想家呢?
私以为,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多,娱乐的内容太多,合群的人太多,动摇人心的声音太多。
你看,光是我刚刚写的那些内容,就有不少“善意的劝导”。
People have the habit of giving opinions and advice on matters outside one’s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不读书的人劝别人「不要读书」,不学语言的人劝别人「不要学语言」,没有自主选择过工作的人劝别人「不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没有尝过失败滋味的人劝别人不要「试错」...
你发现了吗?
多数人总是给予「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却不加以论证;他们总是随波逐流,却拒绝探索真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往往会办坏事。
而作为一个在精英圈子里跌至谷底、正尝试卷土重来的人,作为一个犯错犯到已经麻痹的普通人,我尽量不给予超出我能力范围的建议。
作为一个正在经历gap year的人,我不会说「不要gap year」或者「应该gap year」。
我没法对你的人生负责,但gap year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我希望写下我的亲身经历和看法。我从没有独断地说我是对的,因为我相信每位读者都具备自己的判断力。
我更希望年轻人能在信息平等的时候,能在我与其他读者的争论中,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尼采说过: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事情没有绝对的客观真理。
但我觉得,总得有人在「乌合之众的合唱」中提出异议的。
多一个见解,多一份选择。
这比没有选择,来的要公平。
问:那么,gap year这三个月,你有没有找到热忱的职业方向?
答:其实我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但现在还不到时候公布,说不定以后也不会写进公众号里。
其次,我觉得也没必要大事小事都告知天下吧,我又不是什么皇帝。
况且,若是我把理想说出来,又要获得「善意的劝导」了,搞得我都有小情绪了。
前两个月,有位北大的妹子拜托我带一位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教育学教授逛故宫。
当我很懊恼地跟他吐露:“我做了那么多实习,每做一个就放弃一个。到最后,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对自己的人生好像更迷茫了。”
他笑着说:“这样不是很好吗。你就不需要花40年去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了。当你从你的list上划去一个选择的时候,你不就变得更了解自己一分了吗?”
问:“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真正地热爱自己的事业?说不定,所谓的热情只是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欺骗罢了。”
答:对此,我想讲一件我在哈佛GSD夏校的见闻。
当时我在哈佛夏校,遇到了很多全世界学建筑的精英,其中有一位在多伦多大学念书的,比我小一岁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
他对于建筑的那份炙热,是让我惭愧不已的。
他的那份热情,是每分每秒、无时不刻在谈论着建筑。翻开他的朋友圈,基本上分享的都是有关建筑的内容。我读的好多书,都是他倾力推荐的。
他对待身边同学的态度,一点不像国内很多勾心斗角的利己主义者,把所有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对手、敌人、竞争者。相反的,他大大方方地鼓励所有学建筑的学生,帮助我们更上一层楼。
他跟我说,他高中的时候热爱物理,物理老师告诉他:你的性格其实可以尝试建筑。然后给他推荐了一本书:《结构之美》。
结果,他对建筑一见倾心,瞬间爱上了。
在大学的时候,他开始选修各种与建筑相关的课程,环境的、物理的、工程的,参加各种建筑比赛,在各类事务所实习。
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负荷,但脸上总是挂着释然的笑容。
我们都笑称他为“大师”,大家都觉得未来他肯定能拿建筑普利兹克奖。但他对拿奖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纯粹是热爱着建筑的。
而面对这位朋友的热情,我私下里觉得很惭愧。我根本没有像他一样的真诚,也因此开始怀疑起自己从事建筑设计的选择。
但好在,我亲眼见到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边,这样热爱专业和事业的人是真实存在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