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cfc489 于 2012-9-1 00:50 编辑
也说说外国老电影
外国影片现在在中国大陆大多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但在文革结束初期,其影响力却远胜于重新起步的国产影片.
文革前与西方隔绝,文革中又与苏联交恶,能看到的外国影片真的不多. “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1918”是看的最多的两部了,台词差不多都让那时的孩子们背出来了.同时代还有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黑白影片: 如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宁死不屈”; 朝鲜的”卖花姑娘”,”一个护士的故事”. LZ以前有提到朝鲜电影哭哭啼啼就是指这段时间的事儿.
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后期,最先进来的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在铁托访华前后,南斯拉夫的影片非常热.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帅气的德国军服,诙谐的人物对话逼真的战争场景,对文化闭塞多年的中国观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那时的毛孩子嘴里哼着的都是影片中的主题旋律,再后来电影”桥”的上映,其中的主题歌,恨不得全国的年轻人都在唱.同时期还有罗马尼亚的”火神”,”吊死鬼森林” ,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英俊少年”好像是东德的吧,那首主题歌也很有名.
西方国家的禁止进口,第三国家的电影还是有一些的,有好几部反映吉普赛人的影片: 大蓬车,会算命的吉普赛女郎,魔鬼胡安啥的, 好像是墨西哥电影,名字记不清了
到了80年代初,部分西方国家电影开始走进来. 最早是英国的:”卡桑得拉大桥”,”海狼”,”007”,”野鹅敢死队”.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作品如”简爱”:很美的对白,很美的音乐.同时期的日本影片也给人们带来很多惊喜, 高仓健,铁汉形象,围绕着他有着太多的影片: “追捕”是他的代表作.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啊,走过来,你可以溶化在那蓝天里, 一直走,不要向两边看”.这台词现在还记着.片子里的人名,很熟悉吧: 杜丘,真优美,还有那个用来形容人长像的横路进二.同时期的日本电影还有”望乡”,”砂器””人证”. 草帽歌, 刘欢在中国好声音里说它是影响过一代人的歌, 一点都没有说错.
这里应该提一下这些电影的配音,他们在幕后留给当时的中国观众非常美好的声音.印象深刻的有: 毕克,尚华,童自荣,丁建华
到了80年代中,随着美国大片的进入,我们的老电影时代结束了.
部分影片中的插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