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关爱自己——姐妹们的私房话 (2004-12-15) NT · 周末茶余饭后的随拍 (2013-10-7) yeu008
· 我行我歌--春节短登小记 (2005-2-24) 梧桐叶 · 参加活动 -- 那些年,那些书店 (2015-4-27) daniello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571|回复: 24

[其他信息] THE STUFF STORY...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8 21: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www.storyofstuff.com/


    * Support the Project
    * See Annie Live
    * Press Room
    * Get the Films
    * Downloads
    * More Languages: Visit the International Site

What is The Story of Stuff?

From its extraction through sale, use and disposal, all the stuff in our lives affects commun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yet most of this is hidden from view. The Story of Stuff is a 20-minute, fast-paced, fact-filled look at the underside of our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Story of Stuff expos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 hug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ssues, and calls us together to create a more sustainable and just world. It'll teach you something, it'll make you laugh, and it just may change the way you look at all the stuff in your life forever.
The Book

Story of Stuff, the Book The Story of Stuff, the book, will be available March 9, 2010!

For more information or to pre-order a copy now, talk to your local bookstore, or follow these links to Barnes and Noble, the Amazon store, or through Powell's Books. All our net royalties from the sale of the Story of Stuff book will be donated to 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 to support our continued work to raise awareness and inspire action towards sustainability and justice.
看完这个片子,很多观点我想大家都会赞同。美国人占了全球太多的资源,享受了廉价的劳动力,把污染带给别人的国家,而他们本身要做的就是消费。
只有消费才能带动经济发展。
那个4.95美刀的收音机,到底说明了什么,我还没有想的太清楚。
但是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购物狂系列书。
书的女猪脚,显然是个购物狂。作者,后来试图说明一些问题似乎和这个片子有点异曲同工。
在SHOPAHOLIC & SISTER 里面,猪脚去到英国的一个小镇,她带给了唯一一个杂货店双倍的营业额,她说服其他小镇上的人不买折价的面包,买原价的,带动消费增长。同时,她帮助小镇上的人组织活动,反对在风景区建SHOPPING CENTER。她希望带动消费能够促进小店的经济增长,以帮助当地店铺的经营,从而对抗大的shopping MALL.
整个模式,其实等同于美国模式。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建大的商场,吸引更多的人,从而繁荣地方经济。这个方式真的很有效吗?
THE STUFF STORY 试图起了解这个经济模式的背后。我们在消费大量的廉价商品,半年到一年就更换一遍,制造大量的垃圾。然后又从头来过。这个过程中,我们消费的不止是劳动力还是有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这个的模式能够持续多久?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3 收起 理由
云栖竹径 + 3 谢谢奉献
linalina945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12-29 17: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顶。。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12-30 09: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胡须康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胡须康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通性,抓住了这点就能促进消费,促进所谓的经济繁荣。
和美国人比,澳洲人还是不太为了赶时髦而消费的。很多人都在用着古早时期的手机,拎着老旧款式的包包...于是觉得,这样也蛮好。

发表于 2009-12-30 09: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大批量生产大家能够接受的一次性货品, 的确是现在商家的盈利目标。
奢侈品虽然让人羡慕,但是从总的销量来说,远远不能和便宜的消费品比。
但是,不能否认,这是最终会是一种资源和劳动力的浪费。

发表于 2009-12-30 09: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昨天我在国内论坛看他们讨论,为啥一些名牌在美国卖的要比国内便宜,而中国作为产地反而当奢侈品来卖。这也是满奇怪的。
美国的消费模式已经确立了,而中国还在贫富分化中摸索。
正象这个作者说的美国的消费是建立在第三世界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基础上,不是这个国家就是那个国家。
现在有些服装可以看到从越南和土耳其生产,如果中国的RMB升值的话,结果就是生产基地转移到这些地方。

发表于 2009-12-30 10: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直以来,我对消费模式都有点摸不清头脑。
特别是黄光裕那种国美的卖场模式,他凭什么租个场地,让进场的商家交进场费,还囤积消费者的付款,从而一夜暴富?
现在国内的商场也是动不动千元一套衣服,这个价格里面生产成本3-4成,流通成本2-3成,商场进场费2-3成,剩下的是可以打折的部分。所以大家就变成都去淘宝上买东西了。
这种商品流通模式和消费模式,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我想总有一天,人们会觉悟起来用其他模式来打破这种流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12-30 10: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商场不光是买东西的地方,已经成为一个游乐场,一个消遣的地方。消费者需要这样一个地方,汇集商品和人类和娱乐。这个大概是商场的附加值所在巴。
现在的品牌运营模式是,在各个地区找商铺开连锁店,来扩大销售。这个造成了,各大商场的品牌定位大同小异,你在西区商场看到的衣服和东区的可以一模一样。统一规划和连锁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这就使得那些大批量生产的廉价商品有了去处。(paopaobing(41))

发表于 2009-12-30 10: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游牧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游牧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名牌衣服就买基本款,然后搭配起来反复穿,反正潮流就是轮回啊轮回
这样啊,还环保.也节省银子..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12-30 10: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胡须康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胡须康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alyssa 于 2009-12-30 11:00 发表
一直以来,我对消费模式都有点摸不清头脑。
特别是黄光裕那种国美的卖场模式,他凭什么租个场地,让进场的商家交进场费,还囤积消费者的付款,从而一夜暴富?
现在国内的商场也是动不动千元一套衣服,这个价格里面 ...


其实淘宝的的模式也不见得都能行得通。
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缴税的。单是产品质量就无从保证,假货更是肆无忌惮的叫卖。

奢侈品我觉得也是财富流通的一个形势,少数有钱人手上的财富通过奢侈品的方式流通到生产国和原材料国 - 虽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09-12-30 10: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以前上学的时候,学习马克思的理论,
“生產力是有效運用創意和資源,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是競爭優勢的真正本源,能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及提高生活水平。”
现在的情况是消费力才是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最终决定力。至于生产在哪里发生,并不重要。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12-30 10: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胡须康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胡须康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那消费力又来自哪里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12-30 10: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inalina945 于 2009-12-30 11:10 发表


其实淘宝的的模式也不见得都能行得通。
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缴税的。单是产品质量就无从保证,假货更是肆无忌惮的叫卖。

奢侈品我觉得也是财富流通的一个形势,少数有钱人手上的财富通过奢侈品的方式流通到生产 ...


奢侈品更象是一种品牌的运营模式。其消费对象是应该是有钱人,对商品的品牌认可度要高于一般消费者。
因此,奢侈品绝对不是消费的主流模式。

淘宝模式是可以改进的。
对于商品质量保证,如果你是从大的商家网上购买,应该也可以享受同样的保质期。
现在的情况是,商家顾忌到商场销售的利润,不会降低售价来扩大这类的销售。

发表于 2009-12-30 10:2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的帖子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来自贪欲

发表于 2009-12-30 10: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inalina945 于 2009-12-30 11:22 发表
那消费力又来自哪里呢?


应该来自消费者的需求巴。
学界对消费力的解释为数不少。一般认为消费力有自然消费力、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和知识与技能的消费能力之分。自然消费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消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增长与提高,但是它的基本属性是由人的生理功能决定的,不同人的生理功能有差别,自然消费力也有差别。绝对消费力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基础上,人们已经具备的可能消耗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能力,它与自然消费力的差别主要在于自然消费力强调生理功能限制,绝对消费力则强调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限制,同时还包括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能力。社会消费力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基础上受分配关系制约的消费能力,通常情况下,社会消费力在量上小于绝对消费力。至于知识与技能意义的上消费能力,它们是消费的条件或手段,有时也把它简称为消费力。

发表于 2009-12-30 1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百度百科:
消费力和生产力的同等地位
  现有的增长方式突出投资的拉动力作用,忽视消费的拉动力作用,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供给跟不上投资需求,经济一热就要调控;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导致增长效益下降。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方式可以提高增长效益,并且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们使用的生产力概念,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不仅有生产力概念,还有消费力概念。但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特别关注甚至是唯一关注生产力,而对消费力概念则长期忽视甚至是无视。讲到经济发展,就是讲发展生产力。这可能同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特别是同经济短缺相关,由此产生传统的发展观。现在发展观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市场也转到买方市场,有必要重温马克思理论宝库中的消费力概念,通过增强消费力来实现经济发展。
  马克思是在同等地位上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他说: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和消费都可以成为起点。消费作为起点,是因为消费提供生产的动机、生产的目的。有消费才有人去生产,只有消费扩大了才能扩大生产,只有消费层次提高了才能提高生产层次。这就明确指出了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基于对生产和消费同等地位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提出了消费力的概念。所谓消费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马克思说:“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从理论上说,消费力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种形式。个人消费力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而社会消费力则决定于社会的分配关系。“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种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正是这种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我们得到两个方面重要启示:第一,宏观经济的均衡关系,实际上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均衡关系;第二,影响消费力的要素涉及收入水平,其背后是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以及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消费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消费力对增长的拉动力,体现在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为生产提供动力和目的。马克思说:“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具体地说,人们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产生对与此关联的产品的新的需要,给生产提供了新的要求,为再生产提供了动机和目的,因此,没有消费需要就没有生产,而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根据社会消费需要来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以消费力来拉动增长,就包含了创造消费和创造消费者。
  提高消费力实际上是提高生产力。马克思所解释的发展生产力途径,既包括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包括提高消费力。这就是他所说的,“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是把消费力的发展看作是生产力的发展。禁欲不是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发展生产力与发展消费能力、发展消费资料是同步的;消费能力的发展也就是个人才能的发展。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到现阶段,消费力的这一意义就越是凸现。根据马克思关于消费需要层次包括生存、享受、发展等三个层次需要的理论,发展消费就体现个人才能的发展,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消费成为现代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由生产力到消费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需求拉动转向消费需求拉动的必要性,它反映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转变。
  决定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由投资拉动转到消费需求拉动。有两个方面的必要性:第一,长期的投资拉动导致了许多领域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问题不是产品多了,而是消费需求不足。第二,我国的绝大多数行业进入了买方市场。在此背景下,只有靠市场需求扩大来拉动增长是最有效益的,也就是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本质上讲,转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真正体现发展是为了人。
  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际上有两个链条。投资拉动的链条是:扩大投资需求(投入)—增加供给(增长)—扩大投资需求(投入)。消费需求拉动的链条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加供给(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现在我们产能过剩突出,需求型经济特征凸现。许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办法再扩大再生产,现在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消费增加来拉动生产增长。与投资拉动中,每生产一分钱都创造GDP相对应,消费拉动就是,每增加一分消费都会增加GDP (当然消费不等于浪费)。生产出的GDP和消费出的GDP相比较,前者由于没有被消费而不能成为有效的GDP,后者主要是有消费而成为有效的GDP。

[ 本帖最后由 alyssa 于 2009-12-30 11:32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30 10: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游牧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游牧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哇,太长了,看着眼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12-30 10: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总结下说就是消费力和生产力同等重要。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消费模式。

发表于 2009-12-30 10: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游牧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游牧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alyssa 于 2009-12-30 11:34 发表
总结下说就是消费力和生产力同等重要。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消费模式。

这样我就看懂了嘛..

我觉得这个要看服务的人群...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alyssa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2-30 13: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回来我继续寻思这个消费力和生产力的关系。
美国人的消费力,成就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
要是没有他们这个市场,我们的生产力就过剩,卖给谁去呀?
这么一想,还是说美国人的消费力为啥就那么强?凭啥世界上生产的便宜的好东西都要往他们那里供应?那个金融泡沫的破裂也没改变啥消费习惯,最后一切还是照旧?
说美国外债多, 借钱来消费也没啥大的妨碍啊?
这些年,这些企业起来,哪个不是从银行大把的借银子,撑起来的?没有金融信贷在后面撑着,靠做实业起家的能有几家公司?

发表于 2009-12-30 13: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L_DIV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L_DIV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意思是鼓励大家使用经久耐用的奢侈品~

发表于 2009-12-30 13: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IL_DIVO 于 2009-12-30 14:39 发表
lz意思是鼓励大家使用经久耐用的奢侈品~

没有这个意思。就是自己瞎想想。
我们是70年代生人。是从物资贫乏的时代过来的,现在是物品极其丰富的时代。
这当中的变化是如何的,我有兴趣想想。
不过,如果大家能考虑消费的时候环保一点,也是好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12-30 13:4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的帖子

此文章由 胡须康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胡须康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经久耐用的是精品,未必是奢侈品。 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图的倒不是他的经久耐用。

这些年,科技发展迅速,看看电视机,从等离子到LED才用了几年时间?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的诱惑不断出现在货架上,没有人逼着你去买,但是谁会不追求更新更好的产品呢,如果经济能力允许,很少人是把一个电器用到烂才丢的。

发表于 2009-12-30 14: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nm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nm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经济学太高深,我只知道,赚了钱就是为了花了,看着是花钱买了东西,其实是花钱买了开心, 买了满足。
支持买高品质的东西,如果它碰巧是个奢侈品牌,那我也是不排斥滴,嘻嘻。。。

发表于 2010-1-17 19: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老板从国内回来,给我们看供应商厂里的情况。
看了看,觉得生产工人的条件还是很恶劣啊。(monkey08)
又想起来这个帖子。
我们在商店里面买到的光鲜的商品,背后不知道是多么脏和恶劣的条件里面,工人用手工和劳力做出来的。
便宜的商品也好,奢侈品也好,恐怕生产条件都是这样大同小异的。。。

发表于 2010-2-9 09:57 |显示全部楼层

郎文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沃尔玛天天低价的背后
2009-08-28 03:46:08                        
字号:        小        中        大
在今年6月份的一个零售业论坛上,有一位说道:其实沃尔玛在中国目前的收购行动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它收购的步伐也是比较慢的,所以我比较放心。另一个大连的企业家说:我根本就没有把沃尔玛当成对手,虽然沃尔玛已经进入大连,甚至开在我附近,可是我们的业绩还是非常的好,我们还是透过一样的销售维持着我们的市场份额。因此沃尔玛进来,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的冲击。


  沃尔玛的三大法宝


  1962年成立的沃尔玛公司,到今天为止在全球16个国家开设了7800多家商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1996年沃尔玛在中国开设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13年之后的今天,沃尔玛在全国89个城市开设了146家商店,这一数字超过了家乐福的136家,同时拥有好又多35%的股权和102家门店。在今年一月,沃尔玛就开了17家商店,几乎和08年全年20家的数量追平,而这些店大部分开在二三线城市。家乐福也表示今年要开28家分店,超过去年的22家,其中一大部分也开在二三线城市。


  让人惶恐的是,他们不是在开店,而是在做在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在06年,他们的自有品牌有22.5%,08年是10%,到2010年他们的自有品牌要提高到20%。而自有品牌的特色就是价格非常便宜,通常能便宜到20%,有的甚至可以便宜到40%。沃尔玛除了在下游控制自己的品牌之外,在上游也把产链做的非常好。兴源公司在辽宁瓦房店建立了沃尔玛绿色水果转换有机水果直接采购基地,对当地5000亩的绿色水果进行有机转换,到2011 年,沃尔玛计划在中国让100万农民参加到这个所谓的农超对接的项目中。他们也明确表示,他们将建立一条涵盖供应商、配送中心、卖场等所有环节在内的绿色供应链,


  最让我紧张的是沃尔玛透过我们中国农业改革进一步的收购我们农地的经营权。沃尔玛在背后进行资本运作,推动了非常多的农业公司以中国农业公司的名义大量收购了城市附近的优质农田经营权,收购之后变成集约式耕种,使这些农民为沃尔玛打工。有人认为为沃尔玛打工也没有不好的,然而,根据统计沃尔玛在美国有130万员工,却只有61万的员工享有医疗保险的援助,仅占全美员工的49%,海外的员工很难取得这种福利。


  沃尔玛的物流成本在100元的销售额当中占1.3%,凯马特是8.75%,西尔斯是5%。通过自有品牌、直采基地、极低的物流成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沃尔玛目前的战略根本不是在门店里进行杀价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上游一起竞争,因此他的淘汰的行业不是中国的零售行业,而是所有中间环节。在产业链竞争的格局之下,中国的零售业将面临一个前年未有的大洗牌。类似的还有高盛,高盛在2008年出了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多家专业的养猪场,我们还发现,2004年高盛已经入股了雨润集团,2006年以20亿元把中国最大的肉食品产业双汇集团纳入囊中,在产业链终端步下了棋局,进行养猪的产业链竞争。


  “天天低价”的背后


  这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时代吗?沃尔玛与家乐福可以中国来开超市,我们却不可以到美国和法国去开超市,在法国只要是占地超过300平方米的企业都是需要法国政府来批准。这是因为零售业是一个不一般的行业,他是上挂消费者,下挂生产者的行业。如果有一天沃尔玛掌控了整条产业链之后,他们这些外资零售业有没有可能进行联合垄断,上抬消费价格剥削消费者,下压进货价格剥削生产者,把中间利润拉大,将利润合法的汇出中国,图利美国人,图利法国人呢?这就提醒我们要有一个好的法制来规范这一切,要借鉴沃尔玛在美国对于供货商的态度。根据美国的破产法规定,假设沃尔玛连续亏欠了3名供货商5000美元以上的货款,任何一个供货商都有去美国联邦破产法院宣布沃尔玛破产的权利,因此我们更要建立法制化的游戏规则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